幸福在哪裡 第51章 幸福背景板·英雄模範 (2)
    焦裕祿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42年,卻感動了幾代中國人。作為從解放前便參加革命的共產黨員,他身上有著強烈的為人民服務的意願並積極行動。1962年6月,焦裕祿被調往河南蘭考,任縣委書記。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

    他查風口,探流沙;他查看洪水流勢,送救濟糧;他和農民同吃同住……在做這一切的時候,肝癌已經開始漸漸侵蝕他的身體。他依然忍著病痛,直到被肝癌奪去了生命。他臨終前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們把沙丘治好。」這片土地並不是他的家鄉,他卻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無數的汗水。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隨後,全國各種報刊先後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成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我們學習焦裕祿什麼?就是要學習他把人民的事當自己的事這種精神,其實就是以人為本。

    鞏漢林(生於1960年代,演員)

    學習焦裕祿,其實就是要有責任感,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的真正的男人。

    陳中(生於1960年代,《南風窗》主編)

    賴寧

    賴寧,這個名字在今天聽起來有一些陌生。但是對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來說,這個名字曾經讓他們熱血沸騰。那時候,他們叫他「賴寧哥哥」。他們都記得在猛烈的山火之中,那個英勇的撲火少年。

    1988年3月13日,四川雅安市石棉縣海子山燃起了大火。石棉位於川西,氣候乾燥,幾乎年年都會有山火。上山撲火已經成為當時縣裡的傳統,學校也不例外。這一次,賴寧也上了山。他找到了一根松枝,衝向火中,奮不顧身。火勢越來越猛,撲了幾個小時後,縣裡開始組織學生下山。車子開到山下的時候,賴寧和兩個夥伴看到有條火線又燒了起來,賴寧提議邊滅火邊下山,三個人跳下了車。然而,風向忽轉,火光向著他們捲過去。絕望和恐懼之中,兩個夥伴滾下了山,賴寧被火裹住,再也沒有逃出來。

    之後,賴寧被推上了時代榜樣的位置。

    1989年,共青團中央和國家教委聯合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號召全國各族少先隊員向賴寧同學學習。一時間,許多中小學的牆壁上,都掛起了賴寧的畫像:賴寧攀著一棵小樹,背後是熊熊火焰……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孔子、雷鋒等的畫像掛在了同樣顯眼的位置。

    1990年,一部名為《賴寧的世界》的長篇小說問世。在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中,有詳細的關於賴寧生平事跡的介紹。賴寧的故事大家都會背誦,甚至作為硬性標準被要求背誦。有些班裡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大家給賴寧的家人寫信。

    班上的男孩子都想成為賴寧那樣的男子漢,隨時準備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切,有時候甚至會遺憾自己沒有碰上什麼可以衝上去的大事。同時,賴寧的頑皮行為,也成為崇拜他的少年們競相模仿的對象。他的世界成為一代少年崇拜的生活。

    不過,從2004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開始實施。北京市各級各類學校,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紛紛採取措施,如對學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進行心理素質訓練,教授災難自救技能等。

    賴寧的畫像便從學校的牆壁上消失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賴寧,他去救火的事跡當時確實讓我很感動。其實我也很關注他的生活,他的那種樂於助人和探索的精神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於蜀波(生於1970年代,成都飛機製造廠技術員)

    中國女排

    她們書寫了一個傳奇,她們創造了一個時代。

    在中國剛剛開始試探著向世界打開國門的時刻,國人陡然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忽然之間變得失落與彷徨,不知道何去何從。中國女排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時代的偶像。

    1981年11月16日晚,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最後一場比賽在日本大阪打響,中國女排對東道主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中國女排以3︰2艱難獲勝。最後一個球落地,姑娘們喜極而泣。與此同時,守在電視機、收音機旁的所有中國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與激動。在北京,一些學生、居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從此以後,每逢中國女排重大比賽,整個國家都似乎停下腳步—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全都守在電視機、收音機前。

    5年內,中國女排每逢重大比賽的決賽都遭遇東道主,但總能上演大逆轉,屢屢獲勝。在1986年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她們迎來了「五連冠」,中國老百姓們對於她們的崇拜熱情一次甚於一次。

    中國女排收到的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達3萬多件,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學校、工廠、街道上則寫滿了「學習女排精神」的標語。女排姑娘們的形象登上了郵票、日曆、紀念幣、紀念章。《人民日報》開闢了「學女排,見行動」專欄。各種學習女排,奮勇拚搏的事跡見諸報端:「某工廠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跡之後,每天早來晚走,精心操作,班產量天天超額完成計劃」;「某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之後,自覺加義務班,日日超產」……

    「鐵鎯頭」郎平在自傳《激情歲月》中這樣描述那時的情形:「逼著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行為,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於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它是20世紀80年代的象徵。」

    那會兒我當兵,部隊集體看女排比賽,看到她們第一次得了世界冠軍。「鐵鎯頭」郎平是最厲害的,她是那種真正可以推動內心力量的人物。

    王麗萍(生於1960年代,作家)

    只要有女排比賽,全家人都要看。每個姑娘都會摔,慘不忍睹,但是她們還是要去戰鬥,那種堅韌的毅力確實挺偉大的。

    姜培琳(生於1970年代,模特)

    我小時候的偶像,就是郎平。

    姚明(生於1980年代,球星)

    張海迪

    1974年7月,她服下30片冬眠靈,靜靜等待著死亡。她5歲因病高位截癱,坐在輪椅上,而且注定永遠都要坐在輪椅上。作為殘疾人而遭受到的歧視,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對社會沒用的人。命運殘酷的時候,甚至連一個喘息的機會都不留給人。這個後來以堅強樂觀著稱的姑娘,也曾經這樣悲觀絕望。

    自殺過後的張海迪表現出了超人的毅力與恆心。自學小學、中學、大學全部課程,學習數門外語,自學針灸,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通訊《癱瘓姑娘的心像一團火》。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了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同年5月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出通知,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從此,張海迪這個名字迅速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深入億萬人民群眾的心中。張海迪的事跡成為人們交談的一個重要話題。據說信封上只需寫上「張海迪收」,就能寄到團中央。定價每本4角的張海迪事跡手冊《閃光的生活道路》,印數超過500萬冊。

    張海迪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張海迪的名言成為一代青年的追求。2008年,張海迪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再次走入公眾視線的她,再次讓人們回憶起那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回憶起當年那位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偶像。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女生不讓留披肩發。但是那個時候開始宣傳張海迪,許多女生就說,張海迪姐姐就是披肩發,模範都留披肩發,這有什麼不對!

    陳村(生於1950年代,作家)

    一個下午,老師要我站起來朗誦《閃光的生活道路》其中的一篇—《生命之樹常青》。那日記很短,大概有十幾行,我念完,汗都下來了。老師鼓掌了,估計是我讀得太動情了。

    趙剛(生於1960年代,主持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