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價格過高,民眾的收入卻不見增加,而民眾的購買慾望卻始終存在著,只要民眾的購買力不提升,過剩的商品就始終沒辦法消耗,重新疏通經濟內循環的工作就始終無法完成。
這樣看來,並非是民眾拒絕消費,而是民眾的購買力始終無法承擔消費,就此而言,媒體企圖通過鼓動消費來拉動經濟內循環的主張,無疑是走錯了路。
假如拉動內需的含義是將民眾手中的財富吸引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辦法是通貨膨脹,而非鼓勵消費,用一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效果要遠大於單純的市場手段。
因此,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鼓勵消費」,重點並不在於鼓勵老百姓寅吃卯糧,將銀行的錢取出來花掉,把腰包裡的錢掏乾淨,而是建立一個讓民眾敢於主動消費的體系。
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只要商品服務的價格下降,民眾的購買力同樣會提高,而這一點正符合價格決定需求的經濟學理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拉動內需,所謂的鼓勵消費,其重點在於建立一個有利於提高民眾消費水平的體系,在於由政府出手,鼓勵市場自由競爭,鼓勵商家價值創新,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進而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並非是挖空心思地改變消費者行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大而無當的消費機會。
那麼,一定有人會提問:這種提升購買力的方式,豈不是以降價打折的代價換來的,那麼人的慾望卻是無窮的,是永遠也無法滿足的,價格降了,民眾卻希望再低一些,由此對企業造成的損害,又該由誰來承擔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從消費性經濟的思路中跳脫出來,進入到一輪全新的思辨當中。
3.3:民富論
想要讓經濟的內循環永遠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除了實現「國民皆富」,再無其他路徑可選。
看起來,良好的經濟內循環與國民皆富說的是一回事,實際上,相對於前者來說,後者才是具體的方向。
無論加大出口,還是拉動內需,其終極目標永遠也無法脫出共同富裕的範疇,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有怎樣的花哨名詞,指的永遠都是政府收入與民間收入的全面增加。
在任何一個時代,共同富裕都是經濟管理者所追求的美好願景,然而10年以來,在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上,卻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途徑,之所以為了同一目標卻產生了分歧,是因為在經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新舊模式對於經濟活動意義完全不同。
在堅持財富分配模式的學者們看來,之所以無法實現經濟體內部的良性循環,是因為社會總資產量極其有限,而有限的資源又被民眾分散掌握,因而總是無法實現集中投資,總是無法有效地將資源轉化為利潤,無法實現財富再增值。
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民間資本有效地吸引到金融市場、大型工業項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來,用不斷的投資來刺激經濟的增長。
而堅持生產—消費模式的學者卻持有相反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國民經濟構成了國家經濟的基礎,之所以不能實現」國民皆富」的目標,乃是因為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不夠,民生項目的投資不夠多,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任何阻礙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與措施,都會影響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
這兩種背道而馳的經濟學觀點,其終極目標並無不同,也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是因為受到中國獨特的經濟狀況所限制,才引發了孰優孰劣的爭論。
在過去的10年中,民間掌握的資產性財富,只佔到了總量的四分之一,而這就意味著GDP增長帶來的好處,是普通民眾絕難享受得到的。
就任何一個家庭而言,其收入的組成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是每個月的勞動收入和工資收入,另一方面則是資產性財富升值的收入;然而當我們掌握的資產性財富過少的時候,這條收入的渠道就基本上被堵死了。
於是矛盾就此出現,如果我們把錢花在教育和醫療上,讓上學與看病的費用降低下來,無疑意味著普通民眾收入的增加,然而這樣的投資回報卻是緩慢而隱性的,但如果把錢花在機場、鐵路等基礎設施、鋼廠船廠等大型工業上,效果無疑是明顯而迅速的,其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也更明顯。
正因為如此,才有無數主流經濟學家不斷呼籲,要求經濟轉型,要求不斷投資大型項目,其利益的著眼點立足於眼前,卻忽略了千秋萬代的民生問題,其帶給經濟的損害與刺激同樣令人觸目驚心。
除此之外,在民眾收入遲遲不能提高的問題上,掌握了大量財富的國企同樣未能盡責。
舉個例子來說,在過去的10年間,我們的國有企業每年都要丟失數百萬個就業崗位,而就業恰恰是影響民眾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比起對國有企業的投資,其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實在是少的不成比例,反過來看,儘管我們對民營企業的投入寥寥可數,民營經濟卻仍然默默地提供著大量的就業機會。
在這樣的對比面前,民眾的收入因何遲遲不得增加,其原因也就不言自明瞭。
因此,解決經濟內循環不良的關鍵,莫過於讓民眾先富裕起來,全面回歸從生產到消費的舊有經濟模式,由國家強制向民眾提供一份賴以生存的工作或產業,當所有人的收入提高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解決了民生問題,
這個方案是無可辯駁的,但是,這種方案卻是要以經濟增長放緩為代價,因此,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尋找更有力、更長久的經濟增長引擎,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3.4:增長引擎在何處
我們又一次站在了風頭浪尖,只不過這一次來得更猛烈一些。
在過去的10年中,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依靠的是出口、投資、地產以及生產力提高,憑藉著多方面的拉動,經濟甚至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一躍而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充當了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憑藉著這一點,世界的目光自然聚焦在中國。
然而,當我們對這種高速度的發展進行考量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其增長的基礎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牢不可摧,而在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就更加顯得搖搖欲墜了。
拉動我們經濟高增長的因素無外乎兩條,第一條就是加入WTO後的刺激作用。
當」中國製造」的神話響徹全球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正在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只要我們的商品還能源源不斷地流向全球市場,就足以保持大幅度的貿易順差增長。
第二條因素說起來頗為耐人尋味,嚴格地說,它並不單純是以生產來創造財富的方式,而是一種對已有財富的再分配,即以資本炒作的形式來實現財富再增值。
這條因素就是在過去10年中甚囂塵上的房地產浪潮。
房地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來自於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在最近幾年中,我們頻繁地談到城市化的問題,許多人甚至還沒有弄清楚城市化的原因所在,便已經加入了這場討論之中。
所謂的城市化,包含著兩個方面的過程,既有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變農村地域為城市地域的過程,也有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城市文明在農村地域的擴散過程。前者代表了數量,後者代表了質量。
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儘管隨著農民工大量進城,城市人口以幾何數級的速度激增,但在生活質量的提高上,這種變化並不明顯。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每天都在發展,我們的樓越蓋越多,價格也越來越高,然而這種不斷增長的價格,卻是絕大多數城市居民所無法承受了,不要說那些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即使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居民,也不具備如此大的消費能力。
於是,問題就此而生。
當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時,人人捂緊腰包,就意味著我們的出口商品不再好賣;而本來就難以為繼的樓盤銷售,頓時變得更加困難。這就意味著先前的兩大超級因素不復存在,因此,在新的經濟增長點被找到之前,無論是實現」國民皆富」的終極目標,還是解決經濟內循環不良的狀況,都很難有大作為。
正因為如此,關於新的經濟增長點究竟在何處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叵測的偽命題。
我們的經濟一直在保持增長,然而那指的是GDP的增長,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皆富,正如我們前面所言,當民眾手中的資本性財富過少的時候,無論GDP增長多少,都和民生掛不上太多關係。
所謂的GDP增長「保七爭八」,其實並不是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把錢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多建幾條鐵路,多建幾座機場,就足以保證增長的穩定。但是,這樣的投資卻是對民生毫無裨益的,普通民眾絕不會因為這些投資多賺到一分錢,而重複建設對資源造成的浪費卻在所難免。
反過來,假如我們換一個思路來看待問題,就意味著一個財富時代的來臨。
可以說,我們的金融體系並不發達,實際上處於傳導鏈的末端,在這樣的情勢下,對於中國來說,保證充分就業才是經濟穩定,社會安定的關鍵,至於GDP究竟會增加幾個百分點,反而並不重要。
從大的方面來看,經濟危機只是經濟週期中的一個常態,在2020年之前,勢必要走出這樣的低谷,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復甦乃至增長,必然要以各國的國民經濟為動力,比起短視的拔苗助長行為,唯有立足於長遠,才能走得更遠,而非更快。
假如不能未雨綢繆,那麼亡羊補牢總還是必須的,假如我們把前面的事情做好,那麼後面的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想要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最穩妥也最應當做的工作不是挖空心思地去找到經濟的」興奮劑」,唯有讓民眾富裕起來,讓所有人都得到溫飽、有醫療服務、保證子女教育,讓所有人都有獲得有可靠收入的就業崗位,才是我們亟需修正之處。
3.5:未來的零負增長時代
我們的民族具備一種獨特的思維慣性,這指的是當我們習慣於某一種固定的狀態後,便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情況。
比如說,我們已經習慣於GDP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長,而當這個增長勢頭減弱的時候,我們就陷入了恐慌中,那麼,假如有一天我們的GDP增長滑落到3%甚至更低呢?
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日子遲早會出現。
事實上,在未來十年中我們的變革,一定會發生在經濟模式方面,當我們立足於長遠,不再單純依靠大規模投資來創造GDP增長的時候,也正是我們的GDP增長放緩的日子。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趕上美日等國是必然之勢,也必然會出現經濟高度發達之後的增長停滯現象,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必然會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現象,這樣的階段可能會持續幾年,十幾年,甚至於幾十年。
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如何還能夠保證生存,保證繼續積累財富,保證不斷地成長,保證不悲觀、不絕望,實在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4)大時代規律:倫理顛覆,促使人際關係支離破碎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中,正是人性的貪婪,才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我們對於金錢的渴望,更是構成了這個社會前進的助推燃料。
當這種貪婪被冠以進取心、事業心的名義登堂入室的時候,我們的倫理觀念就因此而遭到動搖,直至最後的顛覆。
主題介紹:灰色的商業時代——公民不服從——新倫理,新信仰——奪食的群狼
4.1:灰色的商業時代
我們正處於一個灰色的商業時代。
所謂的灰色,並非指經濟的蕭條,也絕非物質生活的倒退,過去的10年沒有出現這些負面現象,未來10年也絕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