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國慶節,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了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畢業十幾年,同學們已是意氣風發,在各自的崗位上大展宏圖。他們統計,在來此聚會的32名同學當中,有3名工程師,2名副教授,2名"局級"幹部,3名"副局級"幹部,4名公司經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論大家有多大的成長和進步都無須大驚小怪。但是,周武在這次聚會中還驚異地發現,這些業績較為突出的同學,在小學時期大多是學習成績不夠顯眼的學生;相反,當年老師們很喜歡的幾個尖子生卻大都業績平平。
這種反差讓周武陷入了深思:為什麼尖子生沒有按照當初的預想發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學生長大後竟能脫穎而出?
這個現象引發了周武的好奇心,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10年時間針對151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5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43%;相反,小學時排在7~15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佔81.2%。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SuperB"現象:第10名左右的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未來的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SuperB",並非剛剛好第10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老師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壓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50年前,父母希望孩子能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學習的態度,才是求學的基本。父母不該是培養孩子成為第一名,而應該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哈佛大學教育改變領導小組召集人東尼·華格納也指出,如今學校所教的、考的,跟21世紀職場最需要的能力存在巨大的裂痕。
如何改變,牽動著全球每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命運。在華格納看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口語與寫作溝通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三大基本能力,而不再是閱讀、寫作、算術。
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道:"過去,大人會對孩子說:'吃完你的晚飯,因為印度和中國的孩子還在挨餓。
而如今,我會對我的女兒說:'做好你的功課,因為印度和中國的孩子將要和你搶工作。'"全球化,最根本的改變是構建了一個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任何可以變成例行公事的工作,最後都將流到勞動力最低廉的地方。
20世紀是製造經濟的時代,閱讀、寫作、算術是最關鍵的能力,儘管今天仍然需要這些技能,但在21世紀,附加價值最高的工作是創新。創新除了要求有基本能力外,還要有思考和解決問題、合作和溝通的能力。而這些,即使在最頂尖的學校裡也都沒教。
哪怕是學習閱讀和寫字,學生們學會閱讀後,是否也學會了從閱讀中自我學習?他們是否瞭解閱讀是一項學習的工具,而不是一個為了通過考試、拿高分的技巧?寫作也一樣,學生是為了拿到好成績才學怎麼寫,還是為了表達自我、解釋事物和提問?
學校也不重視"問對問題"的能力,重視的只是有沒有答出標準答案。
作為身在職場的父母,我們都明白,職場需要的是"吸引他人進行一場有深度的對話"的能力。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團隊工作,公司裡人人都必須知道如何與他人合作、吸引客戶參與討論、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但我們在學校裡很少看到深度對話,或一群人合作解決問題。
在我看來,當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父母應問的不是"你今天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有趣的東西?""今天又有什麼新東西讓你感到好奇了?"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好奇心和興趣的發展、探索的能力,這些才是成為心靈"富小孩"的關鍵。
在21世紀,若不懂如何批判性思維、不懂如何有效溝通、如何和他人合作,那麼就算你有很多證書、高學歷,21世紀的職場也不會有你的位置。你的飯碗會被那些薪酬更低、更善於做機械性工作的人端走。而父母應做的是,培養自己的小孩具備批判性思維、有效溝通、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7大職場能力,你的孩子具備幾種?
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問對問題,是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你不再只是跟這棟樓的人工作,而是跟不同國家、領域、文化的人合作,過去的權威式領導已越來越不管用。
靈活與適應力:今天的工作未來可能不存在,必須終身學習,持續接收新信息、新形勢,隨時應變,因為未來世界不跟學校考試一樣有標準答案。
主動進取和創業的精神:不願意嘗試就輸了,你必須主動並富有創造力,不斷找尋新機會、點子、策略、不斷創新。
口語和文字溝通能力:你要有60秒就可以說服領導或客戶接受你的提案,使他可以從這60秒的會面中帶走東西的能力。
評估和分析數據能力:信息瞬息萬變,你必須有能力通過多元渠道獲得信息,並分析、檢證這些信息,而批判性思維是基礎。
好奇心與想像力:企業要的不只是聰明人,更是懂得問出好問題、追根究底、對世界好奇的人,因為好奇和追根究底會回答很多重要的問題。
財商小貼士
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上時,你的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
21世紀的孩子應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
讓孩子樹立"職業規劃"
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想過,過去在同一個課堂上課的學生,今日的處境是否相同?
也許,你已經是公司高管,生活優越,而昔日同窗只是打工一族,餬口艱難。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今後生活優越,因此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名牌學校,甚至豪擲數百萬購買學區房也在所不惜。即便條件較差的父母,可能會對是否家庭旅遊、是否購買汽車猶豫,但一碰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即使借錢也會滿足孩子的教育消費。
在"上好大學,就是有好未來"的感召下,父母在小孩的教育支出上毫不吝嗇。但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和教育之間供需的巨大差距,使得父母付出的越來越多,而收穫的卻越來越少。家長對教育幾乎不惜血本,但很多年輕人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嚴峻現實。
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讀大學已經沒用了,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的確,好成績並不能保證終身職業和財務成功。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給孩子進行職業規劃刻不容緩。簡單來說,職業規劃就是尋找孩子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時,需引導孩子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也就是讓孩子明白:如果能善用自己的天賦,未來在社會上就會具有競爭力,也就能擁有更多的錢財,這就是積極的理財行為。
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瞭解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清楚自己的特點和適合自己的職業。
只有自己對這件事情感興趣,才能滿懷激情,成為這個領域優秀的人才。父母們都知道,擁有一份熱愛的工作是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在感受快樂的同時,成功也將隨之而來。
幫助孩子規劃一生時,父母不要操之過急,應和孩子一起思考,不要過度強調父母的想法,因為父母所認為的終南捷徑,有時反而是孩子通往成功的絆腳石。
孩子心中有了具體的未來目標後,他會開始對學業負責任,從此學習不再是為了老師或父母,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有調查指出,越早定下目標的孩子,學習成績越優秀,且越有自信心。
我們小的時候,職業規劃可通過"過家家"來樹立,喜歡當醫生還是當教師,我們各有各的興趣。而如今大人們可以帶孩子去"Kidzania"和"星期八小鎮"這種社會角色扮演的兒童樂園,兒童買門票進遊樂場後會得到一筆"模擬錢",然而錢花完後他們就必須自己選擇從事各種職業來賺錢生活,讓兒童提早體驗成人世界。
同時,父母要善於為孩子樹立榜樣。當孩子尋找、模仿他所想成為的榜樣時,他就越能接近美麗的夢想。
以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為例,9歲時他就在父親的安排下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父親並不是指望兒子有高額的酬勞或舒適的工作環境,而是想讓小傑克看到更多"希望的臉",因為高爾夫球場是成功人士經常光臨的地方。
"我當時在高爾夫球場遇見了許多成功人士,通過他們的言行,我瞭解到人生可以這麼輝煌。"這是傑克·韋爾奇在自傳《贏》(註釋1)中的一段話。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應陪伴孩子,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內,讓孩子去效仿成功的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家庭條件較好的朋友家玩,讓他心生羨慕,同時告訴孩子,賺錢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在生活中,父母應抓住一切機會,對孩子進行職業規劃的輔導。例如當孩子問起,"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王阿姨家那樣,去香港迪士尼旅遊"諸如此類問題時,千萬不要語帶抱怨地回答,"那你住到王阿姨家裡去好了,媽媽不要你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妨抓住機會向孩子解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收入。例如,家裡保姆每小時工資15元,當教師的媽媽每小時工資50元,CEO每小時收入500元。在聊天中,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因教育背景不同,賺的錢不一樣,借此激勵孩子向上發展、熱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