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總樂於強調"專業能力"的重要性。的確,即便你在窮鄉僻壤長大,只要考進"211重點大學",擁有了專業素質,便能改變人生,步入富裕生活。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孩子的學業,本質在於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的專業與能力,就宛如我們父輩所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時至今日,我還是不斷聽到年輕的家長們對他們的孩子,用恐慌的語調說著相同的話:"接受良好教育,你就會找到份好工作。"但成績好,真能決定一切嗎?
環顧四周的招聘信息,就可發現專業固然很重要,但面對具備同樣專業的人才,老闆們更樂於招樂觀、易溝通、可培養的人。
對老闆們來說,這些特點可能比專業技術更能說明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造就心靈"富小孩",遠比聰明小孩更重要。
不少父母總想設計孩子的人生,為孩子打造一條平坦大道,但這種想法對於富裕人生的定義還較為狹窄,認為只要擁有專業能力,就能擁有金錢,過上理想的富裕人生。
若在大人的世界裡崇尚"成功學",那孩子的世界也將不再是淨土,孩子也會追求金錢,追求成功。
只有當父母自己認為,相比金錢,人生還有很多東西也很重要時,他們才會停下腳步陪伴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愛,我們也才能期待孩子有更健全的人格。
在我看來,富小孩應該具備以下特質:
心靈富有:快樂,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具有同情心、知足,認為自己是幸福的;能力富有:有喜歡做的事,並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樂於嘗試、勇於解決問題;健康富有:健康的身體,喜歡戶外運動,樂於付出勞力;財富富有:正確認識金錢價值、能夠對抗物質誘惑、獲得心靈滿足。
我覺得,金錢伴隨著責任,財商培養更要跳出單純教導孩子理財知識的思維模式,幫助孩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職業觀,在理財性格養成的黃金期,就為孩子種下"致富基因"。
積極思考的習慣
李開復博士在其文章《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中指出,21世紀,我們最需要7種人才:創新實踐者;跨領域工作者;三商(智商、情商、靈商)兼高者;高效能溝通者;熱愛工作者;積極主動者;樂觀向上者。
那奧數、英文,乃至鋼琴的位置應該擺在哪裡?
的確,未來的老闆才不會在乎你3歲時是否能算加減法,6歲時是否能背唐詩三百首。李開復口中的人才,才是未來老闆所需要的人才。
孩子的發展應該全面,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的培養需要同步進行。過於強調某一項技能的培養,往往會造成其他方面的"短板"。
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父母不必再因為知識和技能而"恐慌",而再逼孩子不斷學習所謂的技能。
21世紀,父母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資產,是樂觀、創新、團隊合作!只有樂觀、創新、團隊合作的心態和習慣,才能造就心靈"富小孩"。真正的"富小孩",應該是心靈富有、智慧富有、健康富有,最後才是經濟富有。
這需要家長、學校以及全社會對孩子實行統一引導,具體的建議是:
第一,培養孩子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他們獲得信息的能力。這在現代社會是相當必要的。
第二,培養孩子執著、堅定的信念。適當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受挫折,學會應對不如意的環境。
第三,從3~4歲開始,父母應該著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正確的思維方式,對孩子將來的成就起著關鍵作用。
成功人士最大的特點,就是思維模式先進,他能想到、做到別人想不到和做不到的事情。
第四,家長從自身做起,對兒童情商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
有研究表明,情商在一定程度上是遺傳的,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依靠後天培養。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模仿。很難想像,一位不喜歡工作的家長,能培養出熱愛工作的孩子。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快樂的天使。瓜瓜1歲時,我給他一張餐巾紙,他都會樂得嘎嘎笑。但我觀察到,孩子越大越難滿足:
必勝客大餐、變形金剛玩具,都難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大笑。更有一些小孩,剛入小學就顯得憂鬱,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更談不上心靈富有。
只有財富並不能帶給人幸福感,財富的增加,也不會給人們帶來快樂。各種財富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典型症狀包括:
缺乏安全感,冷漠,難以結交新的朋友;孤獨、恐懼、內疚、無聊、無法控制的物質慾望以及其他一些令人不適的感覺。在花費了大把大把的鈔票後,越來越多的富人陷入極度的無聊和空虛之中。
現代心理學權威塞利格曼曾指出,"兒童期的悲觀,是成人悲觀的來源"。在童年階段,父母應該養成小孩積極思考、反駁自己消極思想的習慣,就像衛生習慣和良好風度一樣,使其變成基本的人格特質。
父母要想在孩子的心中種下"積極思考"的種子,使其陪伴孩子克服人生中的挫折,需注意以下4大步驟:
第一,接納孩子。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然而,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稟賦各不相同,唯有用心接納孩子,認同孩子的情感,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過度強調金錢的重要性,會貶抑孩子心靈的安全感,因為錢財只是孩子人生中需要學會管理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第二,應對挫折,建立正面邏輯。
當小孩做錯事或遇到挫折時,他通常用什麼方法面對?
是等著大人的安撫,把責任推給兄弟姐妹,還是願意低頭認錯?作為父母,唯有用心觀察,才能知道孩子面對困境的情緒是什麼,他們如何處理,從而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
試想,若小孩子打翻了牛奶,害怕地縮在牆角,擔心遭到大人一頓臭罵,你卻走過來對他說:"哇,我從來沒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哦!"緊接著,你又說:"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廚房打掃乾淨呢?"然後帶著小孩把地板整理乾淨,再教導小孩要雙手一起拿碗,牛奶才不會打翻。這樣的方法是否比責罵更有效果?
孩子若做錯事,父母不應過分責罵,而應幫助孩子建立對"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擺脫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學會自我承擔,而不是選擇逃避。
第三,從閱讀或故事中學習。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遊戲。
好的圖畫書都會傳達出美好向上的精神,為讀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父母在選擇童話書或故事書時,應挑選那些鼓勵孩子積極思考的書籍。孩子需要累積光明的能量,當他碰上黑暗與困難時,才會有光有熱,朝著努力解決的方向前進。父母除了通過自身的人生經歷來訓練正面積極的態度之外,藉著故事裡多元的情節,適度的引導,亦能帶給孩子正面的價值觀。
第四,父母的鼓勵。
"母親賦予我的禮物,最重要的一項,或許是我的自信心。"20世紀最偉大的CEO傑克·韋爾奇回憶道:"母親是我最熱情的拉拉隊,經常打電話給報社,要求刊登我的每項小成就。"正面的鼓勵,驅使韋爾奇對人生時時展現出堅毅的韌性。不論是事業上的挑戰,還是身體上的心臟病,都無法擊倒他。
培養"富小孩",離不開父母的參與。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你,我會站在你這邊"。當孩子遭遇逆境時,應該鼓勵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父母從小就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一旦做到,就會慢慢有自信。但需注意,如果這目標是不可行的,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一樣,這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不知道何時會來敲門,父母無法永遠陪伴孩子。捨得放手讓孩子跌倒、學習,培養健康的性格和習慣,才是父母給孩子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
"SuperB"現象
自瓜瓜出生後,我發現一個現象:這一代父母比上一代父母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金錢培育孩子的才藝、智能甚至潛能,但為何現在教育卻出現一個潛在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厭學、不喜歡唸書、不喜歡寫作業?
孩子有這樣的感受不是沒有原因的。
大多數家長迫於工作壓力,又希望孩子有能力,即便在放學後、寒暑假時,也要把孩子送往各種才藝班、補習班學習。更有一些父母,錯把關心功課、分數、學業認為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
財商小貼士
父母要幫助孩子設定目標,但必須是有挑戰而且能達到的,這樣才能使孩子建立起自信。父母需注意,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是沒辦法承受太大挫折的,所以很多事情不可拔苗助長,但重點是抓住一個大原則——一定要有進步。
寫到此,我心中不免升起一絲疑惑,到底我們生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求學業、求功名嗎?
我們生養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建立成熟穩定的健全人格,讓他將來有創造力、思考力,能夠自我肯定,並以成熟豐厚的內在涵養為人處世。
每個父母都該重新思考目前教育孩子的方式及觀念是否恰當。
家長應設立合理的教育目標。在人的一生中,人格、能力、習慣養成的重要程度,遠在學習能力之上。
真正的成功者,並不在學校的講堂上,也不以學歷定輸贏;真正的成功者,絕不是知識面狹窄的書蟲,也不是應試教育的優勝者,更不是溫室中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