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寶貝計劃 第3章 親子理財,你需要知道的 (1)
    《福布斯》、《胡潤百富》等雜誌在報道諸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等富豪時,常會說:"以比亞迪股票市值計算,王傳福現在的身家是350億元。"但不會有記者關注,王傳福每個月的薪水有多少。

    真正衡量富豪們財富的標準是資產淨值或資產性收入,而不是工作收入,富豪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雖然工作收入很重要,但它只是資產淨值中的一項,而累積財富的重要選項是:現金、股票、房地產與其他的投資。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並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因為國王知道,第一個僕人最懂得利用金錢,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明白,財富的定義並不在於金錢本身,而在於擁有金錢的人能否合理地利用它、管理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富。誰最懂得管理金錢,誰就是最富有的人。

    我們的收入一般有兩種形式:工作收入和資產性收入。資產性收入指不需工作就能賺到的錢,例如投資或房租收入;而工作收入,就是指必須每日辛勤工作才能賺到的收入。

    職場人羨慕的"財富自由"指的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擁有人生選擇權,今天去西湖邊喝茶,明天去麗江曬太陽,不用再為錢而工作。財富自由的定義是:哪怕不靠工作收入,手裡的錢就能生錢(資產性收入),從而使家人衣食無憂,生活滿足。

    富豪們拿到收入,會想著把收入拿去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他們會花時間學習投資的相關知識,想辦法利用手上的一塊錢賺另外的一塊錢,讓資產累積的速度越來越快。

    富豪們懂得存錢的智慧,他們知道只有先存錢,資產才有機會長大。很多"窮人"賺的也很多,卻賺多少花多少,等到某一天收入下降時,生活就會出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富豪們會買能帶來收入的資產,而不是帶來負債的資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汽車,它確實是資產,但無法產生收入,而且資產價值隨時間而折損。

    巴菲特願意為生產汽車的比亞迪慷慨地花去18億港元,但他駕駛的汽車卻是最普通的美國車,用了10年之後又交給秘書繼續使用,他的汽車車牌是"THRIFTY",翻成中文就是"摳門兒"。但"摳門"並不妨礙巴菲特投資的比亞迪股票在1年內增值500%。

    在為寶寶積累教育基金,進行親子理財時,父母們一定得清楚什麼樣的資產能帶來收入。

    親子理財的關鍵在於,在賺取更多的金錢之餘,妥善管理資產和負債。

    管理資產:管理自己擁有的金錢,並使之帶來更多的財富。

    管理負債:很多人富有的原因,就是他們懂得管理自己的負債,懂得利用別人的金錢來替自己賺錢。

    當擁有這些基本知識後,才可靈活運用資產,並將資產分配在各種投資項目之中,使自己的財富增長得更快,為孩子的教育成長基金作好儲備。

    老爸的煩惱

    我老爸今年65歲,2005年在上海退休。他至今仍很後悔:若能早一年退休就好了。他退休那年恰逢養老金統籌,而統籌的後果就是退休金大幅降低。不過儘管退休工資較低,但這些年國家不斷給漲工資,老一輩人又很勤儉節約,所以他和老媽這些年從來沒有為錢發過愁。

    老爸老媽過慣了窮日子,從不下飯館,就是買菜也挑便宜的買。退休後,老爸最大的煩惱就是通貨膨脹。面對兒子"缺不缺錢"的詢問,他的口頭禪就是:"我們的退休金足夠花,但要是大米漲到了每斤100元,就得靠你們貼補了。"經歷過月薪只有40元,上海內環房價每平方米僅3000元的老爸覺得,物價越來越高——大米兩年前是1元一斤,現在1.5元一斤;蘋果以前是2元一斤,現在5元一斤;就連保潔費用,也從每小時7元,漲到了每小時12元。

    花甲之年的老爸已不想賺大錢,只想保持生活水平不下降,不給子女添麻煩。面對越來越高的豬肉價格,老爸終於忍不住了。

    他覺得,錢還是得趕緊花出去才好,畢竟世上有件可把資金蒸發得無影無蹤的武器,名叫"通貨膨脹"。

    在看央視《鑒寶》節目時,我總笑話他:當年在古都西安工作時,怎麼沒買幾件古董。他總說:那時候賺的錢得養兩個兒子,哪有錢買這些沒用的"東西"。20世紀70年代,老爸幾乎沒留下積蓄,而80年代,他節省下來的錢,幾乎都放到了定期儲蓄賬戶中。

    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普通人月收入僅為幾十元,齊白石一幅畫約100元左右,而如今齊白石的畫價值已突破百萬元;但若在那時把這100元錢存入銀行,哪怕以每年8%的利息計算,到如今也不過2172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20世紀80年代,那批先富裕起來的"萬元戶",若持有現金或者低風險低收益的儲蓄、國債等金融資產,等於把大半財富拱手送人。而當時若用大量現金去購買可以大規模產業化提供的消費品,如錄音機、電視機等,也幾乎等同於奢侈的揮霍。只有投資,才能使財富增值保值。

    作為投資者,我經常聽到別人不無憂慮地說:"現在房價、物價什麼都漲了,唯一沒漲的就是薪水,通貨膨脹使我們的生活壓力更大了。"理財的目的並非為了資產升值,更多是為了保值。已故美國總統裡根曾經這樣形容通脹:"它比鱷魚更暴戾,比強盜更可怕,比殺手更危險!"如今,老爸最大的煩惱,就是積蓄怎麼才能保值。而我的煩惱則是,面對通貨膨脹,如何更好地管理資產和管理負債,怎麼為瓜瓜儲備下更多的教育金和成家基金。

    首先,我不會考慮現金或定期存款。在給孩子積攢教育基金時,請忘記現金吧。

    縱觀世界歷史,通縮是特例,而通脹才是常規。哪怕是金融危機,也未必是"現金為王",那時黃金遠比現金值錢。

    資產價格的全面膨脹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1930年的1美元到2000年只剩7美分錢的購買力了。所以把辛苦積累的財富變成儲蓄,特別是活期存款的人,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注定不會有美好的結果。

    隨著收入增加,錢的確越來越"不值錢"了,從這個角度分析,現在房子有"貴"的道理。中國狹義貨幣供應量(K)為2.4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L)為6萬億元,而截至2010年2月,K為22.43萬億元,L為63.6萬億元。市場上的錢多了10倍,而資源和商品增加了多少?東西怎麼能不漲價。

    在我看來,通貨膨脹並非增加工作崗位、增加工資或者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而是由太多金錢追逐太少貨品所導致。

    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或將是常態:寬鬆的貨幣政策決定了通貨膨脹的速度,而大多數投資者或官員似乎寧可冒著幾年通貨膨脹的風險,也不接受短暫而輕微的衰退。

    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股票、房產投資是戰勝通貨膨脹的有效武器,黃金也是不錯的對沖工具。

    還記得馬克o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中那個流浪漢嗎?若當時他把這100萬英鎊存在銀行裡面,那到現在他只是個中產階級;若是買倫敦市中心最好的房子,那他到現在還可以過非常富有的生活;如果是拿去買股票,那這100萬英鎊早就變成億萬英鎊了。

    據統計,全球股市在過去200年的平均回報率為7%,房地產投資的收益率則略微超過債券。以青島啤酒(600600)為例,14年來,其股價上漲了9.17倍;而若以住房來衡量貨幣的購買力,過去10年間,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應有10倍,而這漲幅也只是在跟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而已。

    以黃金為例,若通貨膨脹嚴重且仍在加劇,這時黃金就可成為對沖通脹的一種工具;若經濟蕭條,投資者對銀行存款安全憂心忡忡,這時黃金就可成為一個避風港。19世紀初,一盎司黃金價值超過30美元,如果一個投資者在1810年用36美元買了一盎司黃金,2010年2月他的重重重重孫,把這一盎司黃金傳家寶賣掉,價值則超過1100美元。200年漲了30倍!

    其實,200年漲30倍,黃金的漲幅並不大,但總好於持有現金或簡單儲蓄。

    而股票、房產只是資產保值的手段而已。

    如何對抗通貨膨脹,以及隨後的"極速貨幣化","投資有道"是唯一的辦法。而只要中國經濟繼續高速成長,為了積攢瓜瓜的教育基金,我還是得"著急"把錢花出去,買資產抗通脹。

    理財兩大迷思迷思1:等薪水增加再來存錢

    很多年輕人總想等薪水增加時再存錢,但他們沒想到,消費一旦成為習慣,即便薪水增加,也根本無法存錢,因為消費也相應增加了。若收入大幅增加,你會穿得越來越體面,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檔,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卻不是越來越富有。

    迷思2:收入-支出=儲蓄

    許多人喜歡精算每個月的花費,想著如何把支出結餘的部分存下來,結果,卻還是存不了錢,為什麼?因為存錢的公式用錯了。"收入-支出=儲蓄"的存錢公式,證明是不可行的,你應該換個公式,先把每個月要存的錢扣下來,剩下的錢才能花費。

    "收入-儲蓄=支出",看起來很簡單,卻能產生巨大的威力!

    財商小貼士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