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自殺式6:不思進取
韓翔在某公司從事了10年的行政管理工作,從26歲到36歲,最美好的時光都貢獻給了這家公司。
該公司發展迅速,在10年之內,由一家100多人的公司發展為在職員工5000多的上市公司。
公司高速發展,對員工的能力與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公司上市後,全面實行西化的管理方式,而且要求員工必須掌握熟練的英語口語。
韓翔雖然是公司中資歷最老的員工,但他越來越發現自己跟不上公司發展的腳步了。與10年前相比,公司的變化太巨大了,很多變化讓他無法適應。而曾經與他共事的同事都離開了自己,進入了核心管理層。
最後,韓翔只好選擇辭職。
韓翔的主要問題在於他的學習能力弱,沒有與公司一起成長和進步,最後遭到淘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初入職場的你,或許擁有高學歷,掌握高人一等的本領,優勢明顯,然而,如果你因此驕傲自滿,故步自封,拒絕成長,那麼,你很快就會被別人超越。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華為公司在《致新員工書》中這樣寫道:
「您想做專家嗎?一律從工人做起,已經在公司深入人心。進入公司一周以後,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在內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已為公司絕大多數人接受。希望您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不撓地前行,不惜碰得頭破血流。不經磨難,何以成才。」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成功的過程是從基本做起,逐步積累,慢慢成長,最終爆發。華為公司的《致新員工書》啟示我們:成功沒有捷徑,必須從基本做起,通過點滴的積累,最終換來成功的果實。
丟掉速成的幻想
你或許也看到身邊的人攀附裙帶關係,謀得名和利;你或許也親眼目睹一些迅速走向成功的鮮活案例。在現實社會中,速成的現象確有發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複製。
也許,你看到的只是表象。成功是漫長積累,最後爆發的過程。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爆發階段,卻忽略了在爆發前,他們所做的長期而艱巨的努力。
至於那些並未努力而獲得的成功,猶如座落在沙灘上的大廈,雖然高聳入雲,但根基卻不穩。因為他們沒有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打基礎。根基不穩的成功,稍有風吹雨打,就可能轟然而到,不復存在。
成功是一時的爆發,而成長卻是一直延續的過程。只要我們時刻走在成長,就不必擔心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那只是時間問題。而一次成功後就驕傲自滿,擁功自居,不再追求進步,那麼早晚會遭到淘汰。
終生學習
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從學校畢業後自己就永久地告別了讀書生涯,從此不再學習。或許是因為在書山學海中煎熬夠了,所以此生再也不願意重拾書本了。
沒錯,傳統的教育方式給了我們非常糟糕的體驗,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拒絕學習和成長的原因。走上社會後,你完全可以自主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沒有人逼迫你了。所以,不要在潛意識中為自己的偷懶行為尋找借口了。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你在學校掌握的那點知識,根本沒法幫助你應付各種場面,更沒法保證你暢行職場。你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尤其是「社會」這個大課題,你所瞭解的,也許只是它的皮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呀!
即便你已經在職場上折騰多年,而且小有成就,可以好不臉紅地形容自己為「成功人士」,你也不應該停下學習和成長的步伐。要知道,後生可畏,勤勉的職場新人站在前人的經驗上,很容易就能夠追趕並且超越你。如何持續保持領先?當然是繼續向前跑!
不能承受之晉陞
升職當然是好事,值得擊掌慶賀,但問題也接踵而至。
袁強是某公司銷售部的客戶經理,由於業績突出,被提拔為主管,帶領10人的銷售小組。
還沒來得及慶祝,袁強就發現問題洶湧而來,自己有點招架不住了。
首先,下屬們總有很多業務上的問題請教他,他的時間被下屬們分割得支離破碎。他沒有時間與之前一樣與客戶充分地溝通了。
其次,袁強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與下屬們溝通工作目標與任務。有的下屬對目標不清晰,袁強需要耐心而細緻地解釋;有的下屬覺得任務分配不合理,袁強需要曉之以理,與其商議、探討,最終確定出合理的分配方式;有的下屬抵制任務,不全力配合工作,袁強還要小心翼翼地改變其想法,激勵其努力工作。
再次,大量的主管溝通會議讓袁強耗盡了精神。平行部門之間需要協調的事情已經很多了,再加上公司管理層每週、每月的例會,臨時召開的溝通會、協調會,耗時又耗力,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收效甚微。袁強疲於應付,卻有苦難言。
很多業務精英、技術能手晉陞為管理者之後,完全沒有他們之前那樣出色,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名非常不合格的管理人員。原因其實很簡單——管理與做業務、搞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以相同的工作方式來應付不同的工作內容,當然不一定能產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突破行為設限
行動上沒有做出絲毫改變,卻希望收穫不同的果實,這無異於天方夜譚。由業務或技術人員晉陞為管理者之後,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轉變角色,學習管理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符合新工作對你的要求。
1993年,路易斯·郭士納接手IBM公司。當時的IBM公司陷入了嚴重的經營危機,虧損嚴重,就連比爾·蓋茨都預測IBM將在幾年內倒閉。
外界對郭士納也沒有寄予一絲希望,在此之前,郭士納從事煙草行業,完全不懂IT技術。許多評論家認為郭士納任IBM公司的CEO職位簡直太荒謬了。
然而,結果卻讓人們大跌眼鏡——
1994年底,IBM獲得了自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贏利30億美元。
1995年6月5日,郭士納最終以35億美元購併Lotus(蓮花)公司,成為軟件史上最大的併購案,開始向軟件市場發動總攻,並一舉拿下企業網絡市場。
1995年,IBM營收突破了700億美元大關。IBM的大型機業務也復活了。
1996年11月15日,IBM股票升到145美元,達到了9年來的最高點。
郭士納為IBM帶來了滾滾利潤。因為不受固有的環境和思維束縛,這位「外來的和尚」比懂行的精英們更能、更會大膽變革,從而讓IBM這隻大象跳起舞來。
郭士納打破常規,勇於變革,大膽創新,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傳統和經驗所束縛,墨守成規,又怎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績呢?
學習力=競爭力
「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人才。」這是電影《天下無賊》中的經典台詞,然而,對於人才而言,什麼才是最珍貴的?我們先來看一看王娟的故事。
王娟是應屆畢業生,她去某公司應聘財務會計的職位。由於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她遭到了面試官的婉拒。
面試官敷衍地對她說:「今天我們的面試就到這裡,請您先回去,如果有消息我們會打電話通知您。」
王娟站起身,卻並沒有離開,而是出人意料地從口袋中掏出一元錢,雙手遞給面試官,說:「不管貴公司是否錄用我,都請給我打個電話。」
面試官從未遇到這種情況,被王娟的舉動驚呆了。他驚訝地問王娟:「為什麼一定要打電話?」
王娟誠懇地回答:「因為我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沒有達到你們的要求,我好改進。」
面試官追問:「那一元錢是……?」
王娟笑著說道:「給沒有被錄用的人打電話不屬於公司的正常開支,所以有我付電話費,請您一定要打。」
面試官被王娟徹底打動了,他說:「請把一元錢收回,不用打電話了,我現在就正式通知你,你被錄用了。」
「我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沒有達到你們的要求,我好改進。」這句話道出了王娟不斷學習與提升的強烈願望,正是這種願望打動了面試官,贏得了工作機會。
過去不等於未來
初入職場的你,終於明白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在學校所掌握的知識,似乎在職場都很難派上用場,一切必須從新開始。你虛心向前輩們請教,處處留心。
很快,聰明的你就學會了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游刃有餘地利用各種招數應付難題。此時,你開始懈怠,因為覺得已有的本領和經驗,足以在職場暢行無阻。新來的同事都尊稱你為「前輩」,而你的成就甚至遠遠超過曾經的上司和「師傅」。於是,你覺得自己「資格」老了,驕傲之情悄然滋生。
你不再參加公司的培訓了;遇到問題,你不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是偏信自己的經驗;你對新的資訊不怎麼感興趣了,很少花功夫去研究;你懶得掌握新的技能了;你對現狀很滿意,覺得這樣持續下去並沒有什麼不好;你以為,世界的變化並沒有那麼快,你甚至連已經變化的事物都沒有及時發現。
如果你完全符合上述症狀,那麼,糟糕了!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突然發現原來在自己身後的人,不知不覺跑到了自己的前面;原來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人,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自己在相比之下顯得寒磣不已。
趙永亮參加十週年同學聚會。曾經的同窗好友們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周永亮很快就發現自己很難參與談話,因為談話的內容他瞭解很少,為了不顯露自己的淺薄,他只能沉默。
席間,大家免不了談起自己的工作和成績。周永亮驚訝地發現,昔日的同窗們都讓自己刮目相看——要麼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老闆;要麼晉陞為公司管理者,年薪數十萬;要麼進入政界;要麼成為某領域的專家……而自己僅僅是一家小公司的主管,區區5名下屬,薪酬更是少得可憐。相比之下,他自慚形穢,藉故早早地離開了。
在此之前,周永亮一直覺得自己「混」得不錯——他剛進公司時從業務做起,銷售業績一直不錯,領導提拔他為主管,團隊的銷售業績雖然算不上最好,但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還能排得上。他一直引以為傲,卻不知道山外有山,自己做了一隻井底蛙,守著一點點成績沾沾自喜。因為沒有學習與進步的意識,所以自己在不知不覺間遠遠落後於別人了。
別一味相信經驗
經驗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人們常常用經驗來指導當下的行為和預測未來。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由於缺乏經驗,小孩對事務並沒有畏懼之心,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小孩逐漸積累經驗,慢慢知道了許多可為和不可為的事情。經驗在規避危險、預測未來的行為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然而,一味相信經驗,往往會遭遇損失。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在1903年成立了福特汽車公司,第一批福特汽車因實用、確保質量、定價合理,生意一開始就非常興隆。
1906年福特公司推出的面向較富裕階層的豪華轎車,車身笨重,且多為定制,大眾都買不起,結果汽車銷售量下降。
1907年,福特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及時地調整戰略計劃,實行薄利多銷,於是生意又魔術般地回升。當時全國性的經濟衰退已露端倪,許多企業紛紛倒閉,唯獨福特汽車公司生意興隆,贏利125萬美元。
1908年初,福特按照當時的大眾需要(尤其是農場主),做出了明智的戰略決策:從此致力於生產規格統一、價格低廉、大眾需要而且買得起的「T」型車,並且在實行產品標準化的基礎上組織大規模的生產。T型汽車在當時的確集中了先前所有各種型號汽車的最優良的特點。此後十餘年,由於福特汽車適銷對路,銷售量迅速增加,最高一年達到100萬輛。在20年代中期的幾年中,福特汽車公司的純收入竟達5億美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美國經濟的增長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形勢發生了變化:公路四通八達,路面交通大大改善,消費者開始追求時髦。簡陋的「T」型車雖然價格低廉,但已不能吸引顧客,因此銷售開始下降。
然而,當時的亨利·福特卻不願意面對市場新形勢。1922年,福特在全國年會上聽到關於「T」型車需要根本改進的呼籲後,靜坐了兩小時,然後回答道:「先生們,據我看,福特車的唯一缺點是我們造得不夠快。」
與此同時,福特汽車公司的競爭對手——通用公司推出了系列產品,為客戶提供了更多選擇:雪佛萊是低價車,接著是別克、奧爾茲和龐蒂別克,最後則是最為昂貴和豪華的卡迪拉克。
老福特堅持認為,對付競爭的唯一辦法,是降低T型汽車的成本。這一認識的最終結果是福特公司在底特律的魯日河邊建立一個巨大的中心生產工廠,一年365天,天天都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多的汽車。然而,到1923年,情況已經很清楚,福特的低價政策並沒有吸引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