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地工作 第13章 一味抱怨而不能改變現狀,可恥 (2)
    許多懷才不遇者都堅定的認為:僅僅憑借自己的才華就可以獲得成功。然而,他們忘記了一點,即:一個人不可能脫離人群獲得成功,如果你不加入一個圈子,就會成為所有人的敵人。我們經常發現:你犯了錯誤,總會受到批評。但是某個圈子的人犯了錯誤,則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由此,許多人便認為老闆、管理者偏心。這可能是真實的,但是這就是客觀現實。任何時代都是如此,每個人都很難改變,人才也是如此。

    要記住,加入圈子不是為了這些而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不是為了犯了錯誤有人為你扛、為你抹平,那些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都比較熟識,互相知道各自優缺點後的一種諒解。我們更需要注意:無論圈子有多少,只有一個圈子最重要——老闆所在的圈子。

    3.過於較真,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抱怨者往往認為:做事講究光明磊落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弄出個子丑寅卯來。其實這大可不必。鄭板橋用了一生的時間,才悟出了「難得糊塗」一句。然而,自從這句話出現後許多人都對其或多或少有些誤解。其實,鄭板橋這句話很有老子的「無為」味道。

    無為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難得糊塗也不事事糊塗。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無不為,難得糊塗的目的也是為了在關鍵時刻聰明。難得糊塗就是在不涉及到原則問題的時候,能夠眼睛、心思就要放寬些。如果處處精明,就會使得自己離群索居,人際關係緊張。

    4.不能以能者自居

    懷才不遇者認為:因為自己的才華,才使得企業獲得了生存與發展。從而,認為老闆理所當然的應該重視我,應該處處聽自己的意見。如果老闆不聽,就會認為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施展。

    其實懷才不遇者忽略了一點:一個人的成功,一定要將其歸結到集體的力量。沒有集體作為依托,一個人很難成功。懷才不遇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認為集體的存在和成功是因為有了自己。

    當一件工作獲得成功後,一定要明白,每個人都是蠟燭,正是因為別人的光芒才使自己獲得了成功。即使你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能因為成功而沾沾自喜。如果你只想照亮自己,並把其他人的光芒聚集在自己的身上,那麼,最終你將會成為灰燼。

    5.規則並非創新的剋星

    懷才不遇者認為:因為自己有才華,所以就不應該受到規則的束縛。因為規則限制了創新、限制了自己的才能。例如一個很簡單的現象——上班時間問題。也許,懷才不遇者認為:明明這件事情在家可以做得更好,我為什麼要朝九晚五呢?老闆真是不懂得效率為何物。當自己或遲到或自己的關於這方面的建議受到了批評之後,便會認為老闆思想落後,與自己差距太遠。從而顯得自己受了多麼大的委屈。

    然而,懷才不遇者忘記了規則的好處:規則的存在是為了最恰當的讓集體獲得成功。規則儘管會束縛某些創新因素,但沒有規則則會使得事務大亂。沒有規則限制,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結果,毫不顧及他人想法,那麼最終只有混亂。儘管規則,有時會顯得不近情理,但事情的評判標準只有成功與失敗。處處講情理,連在自己的家中都無法做到,更何況在非親非故的其他環境中呢?因此,做事情一定要按規則去做。

    如果某項規則真的束縛了創新、束縛了效率,那麼你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推動老闆改掉這項規則,而不是在規則沒有改變之前,便以身試法強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

    職場上的規則不僅限於以上五點,但這五點卻是最為關鍵的五點,幾乎點點都會造成失敗。因此,抱怨者要考慮自己是否與它們相衝突,不要異想天開的覺著自己可以改變環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先從自己的心情開始,改變自己不合時宜的思想才能獲得成功。

    找到使你產生抱怨的「短板」

    木桶理論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看的並非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無論你的水桶有多高,但有一塊木板卻很短,那麼水不會爬到最長的木板頂端,而只會到最短的木板頂端。

    其實,這很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決定我們成功的關鍵,並非是我們的優勢,而是自己最容易被忽視的劣勢。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抱怨的現象了——造成抱怨的根本原因通常並非根本能力欠缺,而是抱怨者最容易忽視的人性缺陷,譬如粗心大意、軟弱、缺乏勇氣、不敢直面問題等。

    不要讓粗心大意壞了大事

    許多人在性格上比較「粗線條」,他們做事不拘小節。有人說,這種性格是一種豪爽、豪放的象徵,但是,在做具體事的時候,這種性格特徵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譬如,有些從事傳媒或文字工作的人,他們看重文章的內涵、立意,喜歡直抒胸臆,說出自己心中的觀點便以為是成功。但是,偏偏很多人粗心大意,不在乎標點符號的準確性,寫錯別字,或者不注重排版規律。他們認為這無傷大雅,不過是白玉微瑕,不足為道,這是他們不拘小節的性格使然。

    一位長期從事報紙策劃的編輯說:「一篇報道或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個明顯的錯別字,或者在配圖上有一點和文稿的出入,便會讓讀者猶如吃了蒼蠅一樣噁心。」譬如不久前某市晚報娛樂版新聞的頭條導語中,該報將「京劇《大唐貴妃》」印成「京劇《大堂貴妃》」,遭到讀者詬病,貽笑大方。讀者不會認為這是編輯記者的「不拘小節」,只會認為這份刊物質量低劣。

    有些人認為自己胸中自有百萬雄兵,能談天說地,吞吐風雲,卻對自己性格中的粗心大意毫不知情。在屢屢出現錯誤後,還並不認為那是大毛病,相反以懷才不遇者自居,這種人,更應該的是想想如何改正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潛意識讓你迴避問題

    很多抱怨者在遇到困難時,他會不自覺地迴避與問題直面交鋒,而採取躲避的方法——「或許是天意不讓我這樣」。

    還有些抱怨者在遇到挫折後,他不會去「思過」,反而認為自己是在受到一種考驗,並在一種悲壯的心理氛圍下產生一種「天將降大任」的感覺,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一錯再錯。

    其實,這兩種心理都是人們心中牴觸遭遇挫折的潛意識反映,表現在行動中,就是迴避面對必須承擔的事情。

    通常,成功的人,在面對人生中的任何一個問題時,都不會選擇迴避,這並不是成功的人具有天生的良好素質,因為自我保護的潛意識是人的天性使然。只是成功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往往要使自己具備理性的思維——躲避不是辦法,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尊重約定俗成的規則

    大多數人知道點頭代表「是」,搖頭代表「否」,因為這是我們約定俗成的規矩。而在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國家,按他們的習俗卻恰恰相反,點頭代表「否」,搖頭代表「是」。

    禮儀動作或話語本身並沒有特定的意義,但當它在一種文化氛圍中,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認同的情況下,你就必須要遵守,否則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一些抱怨者自認為自己很有獨立的思想和個性,討厭社交中的繁文縟節,認為人們交往應該坦誠相見,點頭哈腰、唯唯諾諾讓人覺得虛偽。如果說的好聽一些,我們只能說這些人比較直率。但他們懷才不遇,恰恰也因為這種直率。

    譬如,副駕駛座就不是隨便人坐的。老闆在後面,你就得坐到前面去,讓你的管理者坐在他的身邊。如果老闆坐在副駕駛座,你就得坐在管理者左邊。如果老闆親自開車,你就得坐在後面,讓你的管理者坐在副駕駛座上。

    這種禮儀是一種規則,在中國甚至被看做一種潛規則。你不這樣去做,就會被認為:不成熟、不懂禮貌。如果你和你的老闆處於競爭狀態,你的這種不懂禮,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在成心「奪權」,其實那時你根本沒那個想法,但是,給他人的印象就是這樣。

    抱怨者們往往在這個問題上粗枝大葉、不知深淺。往往將無禮視作個性,儘管有人說80後、90後是彰顯個性的時代。其實,這是一種誤人子弟的看法。60後、70後也曾年輕過,他們也曾被前代視作過叛逆。然而,當他們長大後就會服從規則。

    放眼看看四周,80後在經過幾年工作洗禮後,已經開始遵循規則。由此,可以得出:無論你多麼自我,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工作,就需要遵守社會的規則。這一點,毋庸置疑!

    世上沒有救世主,萬事靠自己

    大凡經歷過風雨洗禮的人,都會親身體驗過《國際歌》中的這句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事情做得成功與否、生活過得是否幸福,靠不了別人,只能依靠自己。

    有的人也許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父母也只能把你引導到平安大道上。這種大路也許要比大多數人的平坦許多,但如果你自身體質不行,即使是平坦大道你也會磕磕絆絆。

    有的富家子弟,生活萎靡、行為放蕩,在鬧市飆車,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有的繼承了父母萬貫家財,沒有幾年去都輸光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父母再厲害他們也只能幫你一時,卻幫了你一生,自己的路還是要靠自己。所以,千萬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一定要樹立萬事靠自己的心。

    不要過分依賴父母,萬事要靠自己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可以錦衣玉食。說句難聽的話,只要這個人夠平均智力水平,三代都不用愁。也確實有靠父母的幫助,少奮鬥一二十年的情況。

    然而,中國古老的民諺說得好「富不過三代」。正是因為,他們的環境使得他們喪失了生存能力,父母一撒手人寰便會快速地衰落。求人不如求己,即便是父母,甚至是雄厚的家業,也不要指望你能靠這些風光一輩子。

    不要過分依賴朋友,萬事要靠自己

    儘管朋友很重要,但是俗話說得好「救急救不了窮」。朋友可以在危難的時候拉你一把,但畢竟朋友也有生活、工作、家庭,你身上的重擔人家不但有可能比你還要更重。因此,在漫漫人生路上,親友的幫忙永遠都會是佔少數,絕大部分還是要靠你自己。

    比如,親友可能會給你介紹一份兒好工作,但工作能否做好、你在工作期間是否順心等都要靠自己。也許,你捅了婁子或者做錯了事情,親友會幫你擺平。但是,次數多了、問題超出了能力範圍,那麼人家也只好愛莫能助啦。

    以上說的還都是一些真朋友,人生有許多種朋友。明朝的蘇浚和孔子都談過交朋友,他們認為應該結交真朋友三種:「畏友」、「密友」、「友多聞」三類。這都是真朋友,前兩者是對待你,「畏友」就是敢於批評你的朋友,「密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友多聞」則是從朋友的能耐角度講,因為他們知識多、經驗豐富,你主動去結交人家,人家認不認可你是朋友則都成問題。所以,真朋友中也就是前兩者會給你以幫助。

    除了真朋友,還有假朋友就是蘇俊說的「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暱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中的暱友、賊友。暱友就是那些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鬚拍馬的人。就是只知道吃喝玩樂,你做什麼、說什麼,他都會說「太精彩了」、「太棒了」從來不說「不」字,反而會順著你的思路、接著你的話茬,稱讚你,誇獎你。

    什麼叫做賊友呢?這種人在有利益的時候削尖腦袋往朋友堆裡扎,等沒有了利益或有了些許利益衝突,為了五毛錢能夠打得頭破血流的人。在他們心中沒有是非觀念。他們的準則就是從中漁利他。如果被這種人包圍,時間長了就會被拍得頭腦發脹,最終盲目自大,失去許多真正的好朋友。

    真朋友你可以希望得到幫助,假朋友不但不能希望還得小心他們傷害自己。所以說,連朋友是不是朋友都需要鑒別,更不要說坐等朋友幫助這種事情了。

    不要依賴伯樂,萬事要靠自己

    抱怨者往往希望伯樂出現,帶自己脫離平凡的苦海。但是,伯樂卻並不容易出現。它需要至少三個條件:

    第一,伯樂需要出眾的千里馬。人家伯樂現在正在春風得意,手下的人才多得正在發愁不能恰當分配呢。此時,即使再有千里馬出現,人家也不會引起重視,除非你與眾不同,引起他的注意。

    第二.伯樂注意到了你,人才多得很,人家只會關注那些表現得更像千里馬的人。

    第三.伯樂還需要有實力。賞識人才的人並不能全部稱為伯樂,只有既有眼光又能幫助千里馬的人才能稱其為伯樂。也許,賞識你的人很多,但都幫不上你。這種情況很多見。

    只有具備以上三點,伯樂才可能出現。你只有先做好上述三件事情特別是讓伯樂注意到你的時候,你才能希求伯樂出現,否則,海市蜃樓永遠是海市蜃樓。

    父母、親朋、伯樂都不能靠,能靠的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強,人家還會注意到你,人家才會願意幫助你。如果你是扶不上去的阿斗,除了父母可能會一往無前的幫助你,其他的人則肯定會離你遠去。由此,自己努力永遠是根本。別人的幫助永遠是錦上添花。

    聞過則改:勇敢地改正錯誤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有一句話叫做「聞過則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