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計算過,中國每年渴望做出口貿易的企業超過500萬家,中國每年新增的就業人口在2000萬上下,當今中國還有3萬億元的庫存商品,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遞增。誰能為這些公司服務,誰能讓那麼多人都有工作,誰能把那些庫存一一盤活?
也許你已經聽出來了,阿里巴巴的價值,便隱藏在這樣的描述之中。
阿里巴巴到底是什麼?
這是本書作者鄭作時最想告訴大家的,也是所有購買本書的讀者最想一下子就弄明白的,但現在看來,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鄭作時清晰地追溯了阿里巴巴的6年成長歷程,並對這家公司每一個業務模塊進行了專業而細緻的描述,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從來沒有對外界如此坦誠地公開這一切。但是,阿里巴巴到底是什麼,還是一個謎。
連馬雲都認為自己不知道。他對鄭作時說,「我們現在好像在建一幢大樓,今天是裝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個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亂七八糟的,而且經常改來改去。現在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
2003年,當所有人都認為阿里巴巴將在B2B領域深度拓進的時候,它突然創建了淘寶網,正面挑戰全球C2C領域的老大eBay;而在2005年的夏天,它更是轉而收購雅虎中國,在搜索和門戶領域插上一腳。那麼明天,它還會做出什麼?
現在來看,唯一的解釋是,馬雲還不想讓阿里巴巴定型。他認為阿里巴巴還有很多種可能性,他想能像章魚一樣自由地在互聯網世界中舒展中國人的智慧。
馬雲是一個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來思考問題,而在公司的戰略設定上卻是最徹底的中國化。他為阿里巴巴設計的每一個模塊都很實際,很有效率感,但在願景上則十分的理想化。在很多時候他像一個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個無法自拔的造夢者,他堅信自己將完成一件很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到今天還不能清晰地將之描述出來。因此,當很多媒體人喋喋不休地描寫「阿里巴巴是什麼」的時候,他便會挑釁地說,「你們確定自己知道嗎?告訴你們,其實連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稱,「能說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認為他們不是我的對手」。
在某種意義上,他一直在公眾和公司內部釀造著這種「不確定文化」,他逼著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尋找。
事實上,所有的突破都是從困惑開始的。當馬雲坐在離我一米遠的地方說這些話時,我從他的小眼睛裡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這種「不知道」讓他很興奮,因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間活躍著太多的靈感、機遇和可能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人最寶貴的能力就是想像力,想像力比任何方法論都重要。」而有人問當世天才霍金:「人類下一個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霍金答:「它將是某種不可預料的東西,將非常奇異地到來,世界就是這樣進展的,它是由想像力的跳躍組成的。」
這些話用在互聯網、阿里巴巴和馬雲身上都非常的合適。這個小個子、相貌奇異的中國人似乎是從想像力王國蹦出來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話語跳躍,做一些讓你預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情。看到馬雲,你不得不承認,世界真的是屬於那些有想像力的人的。
馬雲常常口無遮攔,他說過一句讓很多中國企業家聽上去很刺耳的話:「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在賺錢,而阿里巴巴是在做事業。」馬雲始終認為,賺錢很容易,而能夠做出一個商業模式來則很難,它必須強大,必須有可持續性,必須可規模化。而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選對行業,然後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今天,任何人都相信,沒有哪個領域比互聯網更能夠讓中國企業家逼近這些指標。如果我們假設,人類的所有知識和財富都將通過互聯網來分享,那麼,世界還會是今天這個模樣嗎?我們還真的需要沃爾瑪嗎?微軟憑什麼還依然強大?
這無疑是一連串讓人激狂的設問。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中國機會」和「中國財富」的人們,你們是幸福的。
我們還不能說阿里巴巴已經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儘管它是全球電子商務的領跑者,儘管它讓另一些卓越公司如eBay如臨大敵,儘管它剛剛完成中國互聯網史上的最大併購案,但它畢竟只有短短6年的成長歷程。而在全球概念的互聯網市場中,全球電子商務的競爭格局還沒有定型,處在核心競爭圈中的阿里巴巴必須在懸崖邊上竭力搏殺,它的每一個對手和夥伴都龐大得讓人不寒而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一切僅在一線之間。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阿里巴巴確乎是一家可以讓人寄予希望的中國公司。一個現代國家的商業聲譽和傳統往往來自於若干家偉大的公司,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軟之於美國,松下、索尼之於日本,三星之於今日的韓國,再如宜家、飛利浦、皇家殼牌之於瑞典和荷蘭,這些公司的表現和商業品質最終構成了他們各自國家的商業象徵和話語能力。10年、20年後,誰將成為中國商業力量的代表,是已經有了20年歷史的聯想、海爾、華為,是有國家資本背景的中國石油、中國移動,還是年輕而豪情萬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來,在這場角逐中,馬雲的位次和後勁似乎不錯。
最後,說幾個小故事,那是我對企業家馬雲最深刻的印象。
1999年的春天,馬雲從北京鎩羽回到杭州,在城郊湖畔花園的家裡創辦阿里巴巴網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裡的牆壁突然滲水了,他對大家說,我出去找點材料。過一會兒,他抱了一大卷舊報紙回來,然後大家一起把它們貼在牆上,就這樣開始了公司創業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當時總共18個人,馬雲對全體員工發表開業演講,「我們要辦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我們的目標有三個。」馬雲的演講很能煽動人,「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
大家一邊鼓掌,一邊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們可能誰也看不到。」
「第二,我們要建設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大家鼓掌,在這一點上誰也沒有疑問。
「第三,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個人的心裡都在犯嘀咕,「這個目標太具體化了,就憑我們這幾桿槍?」
後來馬雲告訴我,他搞電子商務,從那一天起就鐵了心。
2001年,全球互聯網遭遇大寒流。那年冬天,他飛赴日本向投資阿里巴巴的軟銀總裁孫正義匯報公司情況,那些日子,孫正義投資的上百家互聯網公司亂成了一團,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那天,前來匯報的各家公司CEO(首席執行官)一個接一個地進去出來。輪到馬雲了,當他簡短地講完阿里巴巴的境況後,孫正義幽幽地說,「今天前來匯報的CEO,所說的話都與我當年投資他們時說的不一樣了,只有你還在說當年說過的話。」
今天,當過一天世界首富的孫正義的資產已縮水95%,很多投資項目早已面目全非,只有阿里巴巴還是那家他當初投資的電子商務公司,也是軟銀最成功的投資項目之一。
轉眼間又到了2002年底,互聯網世界開始回暖。中國著名的網絡公司如新浪、搜狐等相繼實現贏利,而一些頗有市場前景的互聯網項目也初露端倪,當時阿里巴巴的網商用戶已經超過400萬家,馬雲面臨新的誘惑。
「阿里巴巴擁有那麼多有價值的註冊客戶,具備了開拓任何領域的最佳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當時,擺在馬雲面前的道路有三條。
第一條道路,是發展短信業務。以搜狐、網易為代表的中國門戶網站均在這個聚寶盆裡淘到了大金塊,短信市場已非常成熟,阿里巴巴完全有搶奪蛋糕的能力。
第二條道路,是投身網絡遊戲領域。當時全中國還沒有一家大型網絡遊戲公司,陳天橋的盛大才剛剛起步,如果阿里巴巴轉身此領域,應當會有大作為。
第三條道路,是繼續在尚未成熟的電子商務「老路」上走下去。
馬雲的抉擇是,不改初衷,一條道走到黑。他宣佈當年阿里巴巴只賺一元錢。
今天,阿里巴巴沒有成為另一家網易,馬雲也失去了成為「中國首富」的機遇。但是,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一路狂奔,無人可追。在當今全球網站的綜合排名中,阿里巴巴的排名已超過eBay,如果加上淘寶網,兩個網站的排名竟已離全球前十名的目標不遠了。
在中國,聰明人太多,機會主義者太多,而像馬雲這樣勇於堅持的「鐵心企業家」卻委實太少。
在我看來,如果說楊致遠是互聯網領域裡第一個世界級的華人企業家,那麼馬雲就可能是下一個。楊致遠是商業的天才,他發現了互聯網搜索的價值,而馬雲則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團讓人手足無措的亂麻織成了一匹錦繡。
我的開場白可能說得太長了,從現在開始,請你跟隨鄭作時的文字進入真實而神秘的阿里巴巴的世界。
(吳曉波:知名財經作家,暢銷書《大敗局》、《非常營銷》作者,「藍獅子」財經圖書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