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
1897年9月19日生於安徽桐城,即激盪清朝文壇兩百餘年、全國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桐城派」的發祥地。他受故鄉的讀書風氣,先輩的學術業績的熏陶影響實為深長久遠。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
1917年進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
1922年香港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並與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葉聖陶、豐子愷等人在上海成立立達學社,籌辦開明書店和《一般》雜誌(後改名《中學生》)。
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
1929年,由於開明書店出版其《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而聞名全國。同年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轉入倫敦大學,同時在法國巴黎大學註冊,後又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193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碩士學位。
1933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科博士學位。同年秋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並曾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
回國之後,在執教之餘,繼續從事美學和文學研究工作。主要是結合新文學運動的實際,撰寫論文和書評,文章分別收入《孟實文抄》(後略作增刪,改名為《我與文學及其他》)和《談文學》中。
1936年出版《文藝心理學》,為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具有現代科學形態和獨特體系的、比較系統的美學專著,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重要文獻之一。
1937年任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9年他成為武漢大學外文系教授。
1942年起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兼教務長。
抗戰勝利後,重返北京大學任西語系教授,並曾代理文學院院長。
1946年後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在這期間主講外國文學。
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
1949年∼1962年春,在這期間任北大西語系教授。1962年夏轉入哲學系,講授美學,任博士生導師。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中國美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顧問,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等職。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