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一書中談道: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仔細體味一下,其實你會發現,這三種境界無論哪一種都是寂寞的,所以,不斷地在寂寞中磨煉自己是成就大學問和幹大事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能忍受寂寞,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名垂千古。
寂寞是那種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感受,多麼難以捉摸的一種心理狀態啊。正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心靈有時可互相滲透,也有時不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互相滲透。在可互相滲透時,彼此不勞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滲透時,隔著一層肉就如隔著一層壁,夫子以為至理,而我卻以為孟浪。
寂寞與沉默不同,沉默是一種忍耐,是一種等待,是以守為攻,是一種蓄意待發的行為,而寂寞呢,對於名利之徒,它是一種苦難,是可怕的深淵;對於智者,卻是一種境界,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無慾人生;對於歷經磨難之士,寂寞是一種歷練,是心靈休憩的溫馨港灣;對於成功者,寂寞是一種修為,是走向理想的必修課程。
寂寞是禪,是晨鐘暮鼓聲裡的十年面壁,是青燈古佛下的作揖打坐。寂寞是詩,寂寞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是長河落日、大漠孤煙。
詩人是有意要「孤高自賞」嗎?他看見常人不經見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繪出來嗎?他感到常人不經見的情調不曾把它抒寫出來麼?他心中本有若饑若渴的熱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塊兒讚歎感泣,但是誰能夠跟他上干九天下窮深淵呢?在心靈探險的途程上,詩人於是不得不獨行踽踽了。
自古詩人皆寂寞!其實寂寞不是一種空洞的超然,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解脫。寂寞,只是一種沒有共鳴的悲愴,是萬分的無助和亙古的孤獨與淒涼。李白說聖賢是寂寞的,其實詩人更寂寞。不肯隨波逐流,不肯趨炎附勢,不肯摧眉折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因為清高,因為細膩,因為愛民,因為寂寞是有感而發的動力,是詩的源泉。多情和社會責任感讓詩人寂寞,寂寞讓詩人寫出了偉大的詩篇。
不同的詩人筆下,寂寞也不同,在澤邊行吟的屈原筆下,寂寞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限憂慮;在亂世梟雄的曹操筆下,寂寞是「人生幾何,對酒當歌」的萬分豁達;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筆下,寂寞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超然灑脫;在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筆下,寂寞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愴然淚下;在邊塞詩人王之渙的筆下,寂寞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萬般無奈;在「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杜牧筆下,寂寞是「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自嘲;在推動古文運動的散文大師柳宗元筆下,寂寞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高尚情操;寂寞是亡國之君南唐後主的「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那種欲罷不能的悲哀;寂寞是奉旨填詞柳三變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種無法言表的淒楚;寂寞是屢遭貶謫的蘇學士「撿盡寒枝未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冷境遇;寂寞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離愁;寂寞是空懷壯志的辛棄疾「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揮之不去,抹之不盡的失意;寂寞更是滿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的「讀離騷、心似湘江日月潮」的大廈將傾一樣的憂鬱。無論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以及「驛外斷橋邊,寂寞空無主」都是詩人寂寞憂傷的真實寫照。
聖賢也好,詩人也好,他們都是在寂寞中產生的,可是又有誰天生就甘願寂寞呢?很多文人墨客不斷地感歎茫茫人海知音難覓,還不就是想找一個能夠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人嗎?可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呢?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的這首《贈李白》,是在他與李白交往的早期寫成的。區區二十八個字,寫盡了李白寂寞而又不寂寞的一生。
李白一生如「飄蓬」,雲遊四海,浪跡天涯。「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李白是扶風而起的大鵬,只有在「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激盪風雲中,他才能扶搖直上,振翼搏擊,俯瞰寰海,傲視蒼穹。李白是心懷天下的布衣卿相,面對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波翻浪湧,他慨歎人生苦短,正如「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他更渴望建功立業,「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歷經朝廷的放逐、理想的破滅,他仍然堅定地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陶醉於「蘭生谷底人不鋤,雲在高山自卷舒」的意境中,完全忘記了塵世的喧囂,宦海的擾攘,他是高蹈飄逸的山中隱士。儘管懷才不遇,儘管大志難伸,儘管登上龍廷又「放還」民間,都不能改變李白飄逸瀟灑、浪漫豁達的天性。李白是大自然的朋友,在落寞寂寥之時,他抱膝獨坐,凝神遠望,「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以放逐他,趨炎附勢的寵臣可以排擠他,但山川日月永遠與他為伴,飛鳥閒雲永遠以他為友,任何時候,他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和伴侶。
李白迷丹砂,他曾經虔誠地求仙訪道、採藥煉丹。他幻想著佛學道菉能使自己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可以擯絕塵念,虔心煉丹,「棄劍學丹砂,臨爐雙玉童」,攜玉童臨爐而立,只期待著能煉出使他能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只要一劑仙丹出爐,他便可以駕鶴升仙,隨鷗臨海,去天上宮闕、海中仙山任意遨遊了。然而李白上當了,佛學道菉靈丹妙藥都未能改變李白「斯人獨憔悴」、「銜哀流夜郎」的悲慘命運。精神麻醉、水銀中毒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健康。所以杜甫說「未就丹砂愧葛洪」,在求仙煉丹方面未有所成,一定會愧對精於提煉「神仙丹藥」的大師葛洪。李白本人在即將離世的當年,也已經「了然識所在」,破除了對求道煉丹的迷信,只可惜已歲暮向晚,無法療救他陳痾多病的軀體了。
李白嗜酒,「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人獨飲,他會「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與朋友對面,他要「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他甚至可以與釀酒的老叟成為莫逆之交,老叟死了,他作《哭宣城善釀紀叟》以祭,並擔心自己不在的情況下,老叟又能把酒賣給誰呢?「紀叟黃泉下,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誰人?」作為詩人,李白是以酒研墨的,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留下與酒有關的興酣之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時,他也升騰著自己的詩興與豪情,「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放縱著自己的桀驁與狂放,「黃金白璧賣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壺中洞天,酒是我友;黃金白璧,皆為糞土;天子王侯,視如草芥!既然皇帝老兒不用管晏屈賈之才,既然「匡扶社稷」的壯志難伸,我只有「痛飲狂歌空度日」,舉杯月下,醉倒松間,「唯願長醉不復醒!」豈管它功名權位、富貴榮華!
「,李白輕堯舜、笑孔丘、長揖天子、平交諸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他自視甚高,「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雄」,樂觀堅定地認為總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負。天寶元年,李白42歲,唐玄宗下詔徵聘其入朝。志得意滿的李白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昂首挺胸來到長安,受到唐玄宗「降輦步迎」的接待,成為皇帝的嘉賓。他自以為從此要官列卿相,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了。豈知唐玄宗看重的是他的錦繡詩文而不是他的政治才幹,讓他供奉翰林,任務是陪伴皇上吟詩作賦,游宴消遣。在宮中,他只不過是皇帝生日蛋糕上嵌放的一顆紅櫻桃,只圖悅目而不求實用。
這種悲屈的「詞臣」的地位,豈是「一醉累月輕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客」、「謫仙」所能接受的?只十幾個月的時間,李白便受不住羈束和冷落,由心底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號。而他的桀驁不馴、自傲狂放、詩酒豪縱、裘馬逸風,更令公侯側目,閹宦忌憚,玄宗皇帝也說他「固窮相」,將他「賜金放還」。李白由朝廷回到民間,雖然是遭放逐而返,依舊是傲氣沖天,「昔在長安眠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在豪飲的同肯落他人後。」他在精神上永遠是凌於人前,不落人後的。李白從青年時期就壯志凌雲,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直到臨終,他在絕筆詩中依然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自況。李白一生如大鵬翱空,聲震八方,俯視群小。他抱負遠大,才具非凡,任俠仗劍,嗜酒好詩,飄逸狂放,仙風道骨,永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一生不受權勢禮法約束。「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以十分欣賞的目光與李白舉酒相顧,眼中的李白神采飛揚,狂傲不羈,真堪稱人間狂客,天上謫仙,酒中豪傑,詩壇巔峰!當世之雄,捨你而誰!
李白一輩子恃才傲物,志在天下,但終究官場失意,大志難抒,沒有實現封侯拜相、建功立業的夢想。倒是酒酣興至,醉裡夢中抒發豪情逸志、憤懣牢騷的信手之筆成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由此塑造了他在中國詩壇矗立萬年不朽的燦爛金身。杜甫的這首《贈李白》,可以說是寫盡李白一生風貌的傳神之筆。
愚蠢者厭惡寂寞,聰明者享受寂寞。真正的詩人視寂寞為天賜,在寂寞中思考,在寂寞中學習,在寂寞中創造文化,在寂寞中戰勝寂寞。寂寞是一種福分,有了寂寞才有成功。李白一生,恐怕就是對這一句話最好的詮釋吧,因為,他,並不寂寞。
善待人生,善待寂寞。「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昇華,從物理上來講,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轉變成氣態的現象,它可用來作為一種應用固氣平衡進行分離的方法。它的哲學意義指運動形式的升級。哲學將運動形式分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五種形式。
偉大的共產主義先驅,被稱為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頭腦的馬克思,小時候便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他在柏林大學學習時吸收了許多進步思想,為其以後對於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發現了最著名的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所以,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也就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恰恰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甚至對於他所研究的眾多領域中的每一個,都有獨到的見解,這不愧為驚人之績!馬克思的成就便是對知識進行昇華,從而實現了他的大美人生。
他的事例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從而使之變成於我們生活有益的指導,因此,我們學習美學的過程中要善於從遷移的歷史美學知識中總結出分析問題的立場、角度和出發點,使之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而以此為指導去解決其他同類問題;不僅要將歷史美學知識體現的理論觀點挖掘出來,而且還要能運用理論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本質,從而達到從理論高度去駕馭知識,然後回到生活來指導人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的生命在美的境界中變得美麗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