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無言之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句話出自《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看法。
小時候都聽說過小馬過河的故事:
馬媽媽讓馬寶寶馱一袋米去對面的外婆家,小馬很高興,愉快地接受了媽媽的任務,馱起米就去了。走到一條河邊,小馬正猶豫時,樹上的松鼠看見了,連忙提醒小馬:「千萬別過河呀,我的好幾個兄弟就是因為過河淹死在這裡的。」小馬聽了松鼠的話正不知怎麼辦時,旁邊來了頭牛伯伯,牛伯伯對小馬說:「小馬,別怕,這條河很淺的,才到我們的小腿呢,過吧沒事!」小馬聽了牛伯伯的話,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於是小馬又馱著米回家問媽媽了,媽媽聽了小馬的話,微笑著對小馬說:「你去試過了嗎,到底是深還是淺呢?」於是小馬又馱著米來到了河邊,小馬慢慢地下了河,而且很輕鬆地過了河,原來河水對於小馬來說剛好不深也不淺!所以小馬輕鬆地過了河!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松鼠也好,老牛也好,它們之所以評價河水是深還是淺,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帶有很濃的主觀色彩。這正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事物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我們回到美的話題中來,這個觀點同樣適用。
例如,看到一朵玫瑰盛開,商人可能會想到以它為原料進行加工、提取、賺錢等,植物學家由玫瑰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而一個畫家可能更多地從其外形、色澤等方面進行欣賞。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玫瑰本身上面,不過把玫瑰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係的種種事物上面去。玫瑰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商人、畫家、植物學家都認為它是美的,但是對它的評價卻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帶有明顯的主觀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實用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科學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係,心理活動偏重抽像的思考;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所以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最後,靈感狀態成為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典型特徵。靈感指人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突然產生某種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的心理狀態。任何創造性思維都離不開靈感。
因此可以看出創造性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為實踐活動開闢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創造性思維沒有一個通行的模式,但也並不是變化無常的。它大體上經過兩個階段:
開始是準備階段。這時,思維活動基本上按常規思維進行,用概念或具體形象進行邏輯推理或組合拼接,為靈感、直覺的發生創造條件。
然後是突發階段。經過苦思冥想,或受外界某種刺激,或潛意識突然上升為顯意識,使思維主體感到有豁然貫通之感。
創造性思維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無論哪一個年齡層次,在哪一個研究領域中思維著的人,都創造過同自己的認識結構、思維方式和心理構成相統一的創新思維成果。如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相聲演員洛桑的口技絕活等。甚至普通勞動者中的「小發明」、「革新能力」等都是一定水平創造性思維的產物。創造性思維並非少數天才人物的專利品。
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後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心理上的「自我調解」,有意識地從幾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展開「幻想」的翅膀。心理學家認為,人腦有四個功能部位:一是從外部世界接受感覺的感受區;二是將這些感覺收集整理起來的儲存區;三是評價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斷區;四是按新的方式將舊信息結合起來的想像區。只善於運用儲存區和判斷區的功能,而不善於運用想像區功能的人就不善於創新。據心理學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像區的15%,其餘的還處於「冬眠」狀態。開墾這塊處女地就要從培養幻想入手。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特別是創造想像,它是由思維調節的。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來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我們作出新的努力,去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
培養發散思維。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發,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找出越多越好的適當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衝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像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剎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畫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等等。
發展直覺思維。所謂直覺思維是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既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距離產生美」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我們身邊常常有以上所述的各種各樣的距離,在這微妙的距離之間,美自然產生。距離之所以會產生美,緣於彼此的不靠近,平白生了一分朦朧感,激發了人們的探求慾望和好奇心,賦予了人自由想像的空間,任心靈飄蕩,讓感受馳騁。
於是,美便悄悄湧現,遠遠地窺視往往比貼近看得清楚顯得更有詩意。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甫的詩句蘊涵深意,耐人尋味:遠看草色青青,一派生機盎然,近看卻是一片惘然,這就是距離產生美。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距離太近,置身其中,或許我們不能體會箇中之美。
朋友之間,交往過於密切,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心靈的距離太近,因此只會看到對方的短處與缺點,從而產生隔閡。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詩句告訴我們同樣的一個道理。觀看風景,必須保持一定距離,只有距離才會產生美。因為我們身處優美的風景之中時,因為沒有距離,所以往往欣賞不到它的美麗,甚至什麼風景也看不到。
其實,生活當中我們適當保持點距離,就會產生美,距離妙不可言。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強調與人交友要「淡」,其實也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朋友雙方隔得遠一點,因為看不到對方的瑕疵,所以相處才會和諧,友誼才會更為芳醇,天長地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牛郎和織女歲歲年年在銀河的兩邊癡癡地苦等,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見一次。正因為他們有了距離,才會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甜蜜,令無數文人騷客讚美不已。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那是因為距離太近。看風景時,只有身在其外,遠遠地從不同角度來眺望,才會覺得美。因此有了距離,我們就能感受到「碧雲天,黃葉地」的色彩斑斕;有了距離,我們就能領悟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深意;有了距離,我們就能體會到李白那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
其實,理想亦如此。當我們的現實與理想存在距離的時候,我們會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去追尋,那哪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也會「上下而求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追求、不斷地超越自我的過程。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一些人或事所煩惱,為了那「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我們的心靈被功名利祿緊緊裹住,糾纏於其中不能自拔,以致無法體會身邊的美。當我們與功利保持一點距離,就能明白「寄蜉蝣於地天,渺滄海之一粟」,發覺個人之渺小、人生之須臾,那麼你的心胸也就會開闊,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朋友,行走在鋼筋水泥構建的現代都市,穿梭於忙忙碌碌的喧囂塵世,請別忘了:距離產生美!
「距離產生美」用朱光潛大師的美學觀點進行闡述就是: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閒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現在,看自己的境遇,看習見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著海霧,只知它妨礙呼吸,只嫌它耽誤行程,預兆危險,沒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朱先生在闡明「距離產生美」這一觀點的同時還對距離的「度」進行強調: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格林童話》有一個故事《漁夫和金魚》:
漁夫和他的老婆住在海邊的破草棚裡,生活十分窮困,漁夫每日到海邊打魚為生。
這一天從早到晚,他撒了一次又一次網,網網落空,最後撈上來一條小金魚。小金魚向漁夫苦苦哀求,只要將他放回大海,他會滿足漁夫的所有要求。漁夫沒有提任何要求就把小金魚放回了大海,然後拖著空網回了家。
他的老婆正坐在破草棚前用破木盆洗衣服,看到漁夫空手而歸,便責問為什麼一無所獲。漁夫講了如何捕到小金魚後又將它放歸大海的情形。老太婆聽了,訓斥他說:你為什麼不向它要一個新木盆呢?我們的洗衣盆已經破了。第二天,漁夫來到海邊,呼喚小金魚。小金魚游出海面。漁夫對他說:「我的老婆讓我要一個洗衣盆。」小金魚回答:「你回去吧,你們會有新木盆的。」
漁夫回到家裡,老太婆已經坐在一個嶄新的洗衣盆前洗衣服了。看到漁夫回來,她不但沒有因為得到木盆而滿意,又接著訓斥:「你沒看到我們的小草房又破又爛,你應該去向它要一間好房子。」第二天,漁夫又來到海邊呼喚小金魚,小金魚游出海面後,漁夫將老太婆新的要求告訴了小金魚。聽完漁夫的講述,小金魚說:「你回去吧,你們會有一座好房子的。」
漁夫回到家裡,看到老太婆已經住在一棟嶄新的大房子裡了。但是,老太婆還不滿足:「我們為什麼不能住在宮殿裡呢?你回去對小金魚說,我要當國王。」漁夫沒有辦法,又來到大海邊呼喚小金魚。漁夫告訴他,老太婆要當國王,要住在宮殿裡。小金魚搖著尾巴說:「你回去吧,你們會有宮殿的。」
當漁夫回到家裡時,老太婆已經當上了國王,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裡。然而,她還不滿足:「我還要當高高在上的女皇。」漁夫在老太婆的訓斥下不得不又一次來到海邊,小金魚聽完漁夫的話,回答道:「好吧,你回去吧,她現在已經當上女皇了。」
漁夫回到家裡,老太婆已經成了女皇,在巍峨的宮殿裡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然而,老太婆還不滿足,訓斥漁夫:「你趕快回到海邊去,告訴小金魚,我要當海上的女霸王,我要讓小金魚每日侍候我,聽候我的吩咐。」漁夫無奈地回到大海邊。這時的大海烏雲籠罩,波濤滾滾,經過久久的呼喚,小金魚才露出海面。漁夫說:「老太婆要當海上的女霸王,還要讓小金魚每日來侍候她,聽候她的吩咐。」
這一次,小金魚什麼話也沒有說,尾巴一劃,就沉入了深深的大海。
漁夫從海邊回來了。金碧輝煌的宮殿無影無蹤,面前還是那間居住多年的破草房,老太婆還坐在草房前用破木盆洗著衣服。
貪得無厭的老太婆本可以在金魚的幫助下一步步告別窮困的日子,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因為她永遠不知滿足,胃口大到終於令金魚難以忍受,最後貧寒依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的道理。「過」即是沒有掌握好「度」,這個「度」便是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適當的距離,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把握適當的距離就是要正確處理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