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第18章 禮多人不怪 (1)
    不要去輕視任何人,恰恰在這一點上,一些狂妄自大、出言不遜、不懂禮貌的人卻最不懂得,因此也就注定了他們的失敗!

    ——《貴人哪裡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冠名天下,「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同時又是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低的標準。《詩經》有言:「人而無禮,胡不遺死?」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禮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最基本的社交常識,作為一種待人接物的形式,禮貌體現了一個人的內涵與修養,也是正確處理與他人關係的方法。它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更應具備禮貌這種基本素質,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引起別人重視的第一印象。

    可是,往往有些人,卻連這種最普通的常識也忽略,使別人對其印象大打折扣。

    言要有禮

    有人喜歡在大庭廣眾或聚會中,與別人交頭接耳、細聲說、大聲笑,完全不理會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弄得在場的人都十分不快,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習慣,有什麼重要的事,為何不在人少或私底下說呢?何必一定要這樣招人注目,惹人討厭呢?

    春秋時,陳國國君靈公在夏徵舒家裡飲酒,說話就很不注意場合和禮貌,而招來殺身之禍。當時他嘲弄孔寧、儀行父兩位大夫說:「徵舒和你倆很像。」而那兩位大夫也毫不客氣地回敬說:「和您也很像。」不言而喻,他的意思就是指三人均和夏徵舒的母親有曖昧關係。結果,陳靈公後來被夏徵舒用箭射死。

    無獨有偶,說話不禮貌更甚者,造成了「一言禍國」的下場。

    三國時,東吳孫權想加強孫劉兩家的聯盟,希望和關羽結成兒女親家,於是派遣使者為兒子求婚。但關羽小覷孫權,出言不遜,聲稱「虎女」焉能嫁「犬子」?導致孫吳聯盟破壞,自己不僅掉了腦袋,丟了荊州,還連累張飛、劉備相繼身亡,導致蜀國國力受到嚴重削弱。

    實際上,對別人的禮貌體現了對別人的一種尊重,這種尊重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實的表達。

    有一位著名專欄作家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

    「那麼你為什麼還對他那麼客氣?」作家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

    在與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禮,談吐文雅,就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樣也會有益於人際交往;相反,如果滿嘴髒話,甚至惡語傷人,則會令人反感討厭,自然也不利於你的為人處世。

    勿以禮小而不為

    禮貌的內容豐富多樣,可以表現在語言、著裝、舉止上等,但它有自身的規律,其基本的禮儀原則:首先是敬人,不要忽略別人的存在;其次是自律,要做到發自內心的真誠,克己慎重、自我反省,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論語》有言:「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對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對他們抱嚴厲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內心不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對他們真正有禮。

    還有一點就是適度的原則,在人際交往和為人處世中,要做到適度得體,掌握分寸,注意細節。

    敲門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咚咚」亂敲,聲急而響,則顯得冒失,長此以往則形成了沒禮貌的習慣;還有一種是用拳頭去砸,邊砸邊大叫大嚷:「開門,開門!」言行極為魯莽,這就不只是不講禮貌了,而是顯得無知,難免讓人厭惡;更有甚者,用腳踢門,「咚咚」巨響,這類人完全失去了為人處世最基本的修養,理應戒之。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敲門方式,你還會歡迎他嗎?最有禮貌的方式,應當是輕輕地敲,帶著音樂般的節奏,柔柔的,一如敲門人的笑臉,發出的每個信號都是對主人的禮貌與尊重。這樣的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懂得禮儀修養,自然而然會受到「上賓」的接待。

    禮貴在誠

    孔子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就不能立足社會。為人處世中,送禮也是一門學問。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為人處世,融入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社交形式。

    可以說「禮品是人品的延續」,每件禮品都是經送禮人精心挑選後才呈送出去的,對方可以從中衡量出你的興趣,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幹。它是人們社交的紐帶、一個無聲的宣言。它宣告著送禮者與接受者的關係:普通的朋友、友善的親戚、感激下屬的老闆或是一位熱心的崇拜者等。

    追源溯流,「送禮」這一習俗在世界各國的各個時期都廣泛存在,在各國眾多的風俗中是最通用的,也是最令人感到親切和愉快的。「送禮」的初衷是發自真心地奉獻歡樂和美好願望。

    因此,僅用慷慨大方來解釋送禮是不對的,禮品的價值不能以其價格來衡量,關鍵看給禮品賦予的意義,而送禮不是施捨,也不是炫耀財富。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禮,如果沒有那個份量那個心胸,就不要勉強自己。如果送禮顯示了你的優越感,或讓對方感到自卑,則失去了送禮的意義。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義重」。《白毛女》中楊白勞給喜兒所繫上的紅頭繩,價格雖不值一提,但它卻蘊涵著父女親情,感人淚下,價值非凡。

    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實用價值的禮物;生活優裕的人,你可以送件有情趣的東西。送禮給前者,你的「姿態」要低,才不傷人;送禮給後者,你的「姿態」要平,才不顯得諂媚。總之,所贈送的禮品往往跟人們的思想感情緊密相關。送禮的真正目的應是給別人送去快樂,不管我們送何種禮品,其真正的含義在於其所表達的愛出自真心不帶任何條件,這才是最好的禮品。

    路留一步,味讓三分

    人是相互的,只有當我們自己先有公德之後,才能要求別人有公德;只有當我們先自重之後,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也只有在每個人都能自律,由自己做起,保證自己絕不成為傳染病源的情況下,SARS才不會擴散。

    ——《中國人不傳病毒》

    地球上,有3/4的地表都是水;人體內,80%也是水。無論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處處都流動著水,水是人類生命之源。

    在古代還沒有發明鏡子的時候,人們總是會來到有水的地方,攬水以自照。那是因為水清澈透明,可以反照萬物。也正是因為水的清澈,能夠反觀,所以當我們的心受到污染,混濁了,變得不清澈,看不透自己本心,見不著自己本性的時候,我們可以學著靜下心來,沉澱內心的混濁,讓心靈逐漸清澈。

    先聖老子認為,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地方。老子告訴我們:處世,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樣淵深沉靜;待人,要像水那樣真誠友愛;說話,要像水那樣誠實可靠;為政,要像水那樣長於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那樣把握時機。

    老子為人處世的智慧博大精深,豐富異常,如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等。他認為人和人在交往當中,要用柔弱對剛強,用忍讓對強硬,最後達到「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地步。人和人相處從層次上分有兩個原則,一個是「讓」,一個是「柔」。

    讓三分功給別人

    為什麼舜把天下禪讓給了大禹?那是因為大禹治水辛辛苦苦治了九年,踏踏實實,不爭功,不自誇。舜謂之曰:「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說的就是:這麼多人,只有你不誇耀自己有功勞,但是天下誰也跟你爭不了功勞。結果舜就把天下給禹了,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如果你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別人,做人要將心比心,做事要多給別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對別人的缺點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災樂禍;對別人的危難應盡力相助,不應袖手旁觀,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馬蹄疾時,也不能坐看笑話,居功自傲,而是應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和恩惠,讓三分功給別人。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指的就是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快樂的方法。

    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就好像有的時候,走山邊小路不可能兩個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先恐後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就要先停住腳步,讓他人過去才算有禮貌,也最安全。

    一個人在品嚐美酒佳餚的時候,也不可以總是獨享,要多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的人,人們可能由於妒忌而產生其他想法。這個道理正如古人掃墓祭祖一樣,現在多數人逢年過節,敬神祭祖也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分灑在周邊,送給周圍的遊魂野鬼吃光,因為人們相信不這樣做,那些供給祖先的酒菜會被遊魂野鬼給搶光,這雖然是迷信,卻也說明了一種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所以君子都宜明瞭居功之害。遇到好事,總要分一些給其他人,絕不要自己獨享,否則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殺身之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