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想不到 第18章 落入「分類」的陷阱 (1)
    盲點6:認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捷徑

    某個深夜,一個參加尋寶遊戲的富人敲開你的家門,問你是否有他清單上的最後一個物體:一塊7英尺長、3英尺寬的木板,並承諾如果你能提供這塊木板他願意從獎金中拿出1萬美元作為酬謝。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埃倫蘭格在她的《覺知》(英文原文為mindfulness,是指一種不刻意為之、非判斷性、以當下為中心的意識狀態,在此狀態下,每一種上升到注意領域內的情緒、思維和感覺都得以承認和接納。該詞來源於佛教。)一書中描述了這一個假設場景。假如碰到這種情況,你能贏得1萬美元嗎?對此,蘭格的答案是「可能」。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滿足這個條件的木板。但是大多數人卻可能得不到1萬美元,因為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當時站的地方就有滿足這個要求的木板,很少人能夠發現木門就可以。正如蘭格所說的,我們之所以會忽視門,是因為我們「被其固有的屬性限制了」。

    查理斯帕那提在他所著的《帕那提日常用品的非凡起源》一書中講述了輪機工程師理查德詹姆斯的故事。為了防止精密的航海儀器在船隻俯仰時遭受衝擊,詹姆斯用不同粗細的彈簧進行實驗,試圖發明出保護儀器的裝置。當偶然從架子上敲下一根彈簧時,他驚訝地發現彈簧並沒有直接跌落在地板上,而是緩慢地前進著,一圈一圈地,最後滾到一堆書上。詹姆斯並沒有新的想法,一直都覺得彈簧就是一圈盤繞之物,能幫他平衡航海儀器。然而,他的妻子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正因為她的思維沒有被丈夫的分類系統所禁錮,她覺得彈簧很有趣,於是發明了緊身女裝。

    有關創造性的書籍裡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如果我們的思維不那麼僵硬,就可能更有創造性。事實上,創造性思維常常被認為是流暢的,所以創造力專家常常為人們固有的分類思維傾向感到悲哀。但是,分類性思維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同時也為人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幫助。

    ◎「將事物分類」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傾向

    人類有一種自然的思維傾向:找尋模式。其中我們能注意到的最基礎的模式就是「相同之處是什麼」和「不同之處是什麼」,然後,我們就會把相同的東西歸到一起,將不同的東西分開。這種能力在12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就已經存在,他們同樣會自發地將相似的物體分成一組。在一個研究中,研究者將4匹不同的微型馬和4支不同的鉛筆混亂地放在嬰兒面前。嬰兒就會開始進行挑選,將所有的馬和所有的鉛筆分別堆放在一起。「到18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將能非常有系統和整齊地將物體分成不同類別……一個非常講究、非常細緻的小女孩發現鉛筆掉了一個筆頭……她竟然將這支獨特而有缺陷的鉛筆單獨分成一類。」

    這種注意到模式和關係的過程——物體的相似性和相異性表現在哪裡,哪些物體可以分成一類——是人類思考能力的一個核心成分。如果年幼的孩子腦子裡有這樣一個物體類別——「燙的物體」,那麼他就可能不會被燒傷。生物學家創造了生物分類系統,這樣能幫助我們加強對動植物王國的理解。當我們面臨某種異域文化,能將當前所見的事物分類到我們頭腦裡已有的概念中,那麼我們會更好地理解這種文化。比如,如果某人說,「哦,那是一種食物」或「那是他們玩的一種遊戲」或「那是他們向上帝祈禱的方式」,那麼我們見到的這一切就都能順順利利地歸到我們大腦的分類系統裡。

    認識到異同對於解決問題來說很關鍵。在第三章中我們講過苦魯病的故事,兩個人類學家,羅伯特葛拉斯和雪莉林登鮑姆到新幾內亞去研究這種可怕疾病的病因。他們聽從了流行病學家R.W.霍納布魯克的建議,這些建議表明明確的思維能力的確非常有用。瞭解到村莊的成年男性沒有感染苦魯病,而成年女性和孩子中均有人感染,霍納布魯克博士建議說:「找出那些在該村莊中成年女性和孩子都做而成年男性不做的事情……以及該村莊的人做過的周圍臨近村莊的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相似性是什麼?差異性是什麼——很簡單的問題,但是答案卻解釋了為什麼該村莊的成年男性沒有感染,而成年女性和孩子均有人感染。如果將這種思維能力從智力中摒棄,那麼我們將失去無價之寶。

    但是,人類這種分類事物的思維能力也有缺點,由於分類系統的內在簡約性,這種能力就會導致盲點。分類的力量會讓我們只關注一兩個特徵,並僅僅根據這些特徵來看待事物。例如,要區分動物和植物,我們就不得不忽略一種植物和另一種植物,一種動物和另一種動物的區別。我們忽視了每一個類別內部的巨大差異,而只是將它們的成員放到一個共同的基礎之上,這樣就能將那個類別下的所有成員歸類。因此,我們會根據其所屬類別的屬性來看待這一物體,而看不到每一種物體擁有的除該類別屬性外的其他特徵。正是由於被這種分類所限制,我們就看不到在我們面前立著的門其實也可以是符合遊戲條件的木板。

    策略:分類標準不是單一的

    假如你在跟3歲的安迪一起玩積木遊戲,積木有不同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如果你問他:「你能將這些積木中相同的放在一起嗎?」此時,他一定能做到。很有可能,安迪會根據顏色來分類積木,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分類系統,比如將不同形狀或不同大小的積木分開來放置。但是,當他完成這項任務後,如果你再次要他「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分類積木,此時,就會出現讓人好奇的情況:他完成不了,因為無法理解你要他做什麼。由於根據一種分類方式——顏色、大小或形狀——來看待積木,他沒辦法轉化到以其他角度來進行分類。

    隨著孩子年齡增大,他們慢慢地就能轉換自己的角度。如果我們要求上學的孩子以不同方法對積木進行分類,他們就絲毫沒有問題。相比於小安迪來說,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以及成人都能回答下圖中的問題:「現在,你能以不同的方法找到兩個相似的物體嗎?」

    ◎策略1:轉變分類體系——通過不同的分類體系看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會碰到上面的第二個問題,不會要求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物體或事件。但是,如果我們能提醒自己物體和事件可以歸屬於不同的分類體系,那麼就能轉變分類體系,這樣能存儲更多複雜的信息,防止第一個分類體系造成的信息單一問題。有一幅花生豆漫畫中,主人公查理布朗正咬著鉛筆頭,眼睛斜視著他身前桌子上的歷史試卷。試卷上的問題

    圖7.1 找出圖中兩個相似的物體

    是:「請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如果需要,在卷子的兩面都可以作答。」這幅漫畫有趣的原因在於:我們都知道在一張紙上寫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複雜原因肯定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即使是兩面都寫也做不到!二戰的原因非常複雜,我們都清楚如果把自己限制在這麼小的答題空間裡,將可能忽略所有不同的視角。不論我們寫什麼,即使是正確的,也不可能完全把握住二戰的複雜原因。

    為了更完整地討論二戰的原因,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會的各種視角,當然不是死板地被這些視角所限制,而是應用這些視角來揭示出不同觀點,並在不同視角間進行轉換。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揭示出經濟、社會、歷史、心理、政治、宗教及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一旦我們意識到已有的複雜性,我們在回答圖7.1

    的第一個問題時就不會出現錯誤,即不會認為「馬和斑馬是相似的」或「斑馬和條紋T恤是相似的」是唯一答案。我認為,最大的訣竅就是要記住:當我們通過某一分類體系看待事物時,會本能地忽略不同的視角,同時還要記住,事物本身比當下我們看到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策略2:警覺將問題簡化為老生常談的回答

    曾經,我偶然聽到一個飛行員「解釋」飛機是怎樣飛行的:「哦,那全靠飛行動力。」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發表意見,使用從來沒有深究過的某一標籤性語言來回答問題。例如,我們可能說「那就是重力」或「她就是想獲得關注」,因為大家都相信我們已經回答了問題「那是什麼?」(那「就是」重力)或「發生了什麼事?」(她「就是」想獲得關注),所以不會費盡心思地去考慮到底想瞭解什麼。我們沒有詢問:「但是重力到底是什麼?」或「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關注嗎?為什麼她比別人想得到更多的關注?」

    文化人類學家瑪麗凱瑟琳貝特森將這種表達稱為「華而不實的表達」。她強調,當人們這樣表達時,他們對談到的事物提供的信息大打折扣。如果只說「那僅僅只是一個儀式」或「那全靠飛行動力」,他們忽視了問題的複雜性,而將之簡化為一個標籤。如果我們注意聽這些華而不實的表達,就能讓那些帶有小蔑視的詞語(「那就是××」或「他們那麼做僅僅是因為……」)變成信號旗。如果說出「僅僅」這樣的詞,那就應該注意:也許我們正想將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簡化成一個標籤或老生常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