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想不到 第15章 你總從自我的角度看問題嗎 (1)
    盲點5:產生偏見的重災區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廣播現場直播節目《你知道什麼?》。直播前,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費爾德曼走出直播間問我們在節目過程中會怎麼回答他的問題。「舉個例子,」他說,「如果我問有多少人從來沒有參加過廣播的直播節目,你們會怎麼回答?」參加節目的嘉賓中有大約2/3都舉起了手。掃了一眼大家舉起的手,邁克爾點點頭,問道:「舉手這種方式適合廣播節目嗎?」他的話音剛落,我們就都笑了,但是我們的笑聲卻不那麼爽朗,因為沒有考慮到聽眾根本看不到我們舉手,所以覺得有一點點傻。

    ◎以自己的視角為主是自然傾向

    人們總是自然地以自己的視角來看待世界。我記得孩子們小的時候,他們總是在地下室的某處玩耍,我和先生發現,在臥室裡就能聽到孩子們的聲音從通風管傳上來。有一次,我坐在通風管旁邊的長椅上讀書,竟然能聽清楚孩子們說的每一句話,我當時非常驚訝。我有意地聽了幾分鐘,但是覺得像是在偷聽,有點鬼鬼祟祟的感覺。所以,當他們爬上樓,衝到臥室裡要吃東西時,我就跟他們說了這個秘密:「你們在地下室玩的時候,爸爸和媽媽能通過這個通風管聽到你們說的每一句話。」滿以為他們會感到驚訝,但是卻沒有。他們不屑地聳聳肩說:「我們知道,因為我們也能聽清楚爸爸媽媽說的每一句話。」

    我大吃一驚,努力地回憶是不是在長椅上說過一些比較「隱私」的話。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會聽到我們講話,就像我們聽到他們講話一樣,儘管這非常明顯。即使是這麼明顯的情況,我們都會無法看到,由此可見,要採取不同於自己的視角看待問題是多麼困難!

    我們都知道,幼兒在一段時期裡很難採取他人的視角。比如,學齡前兒童在跟祖母通電話時不停地點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此時,父母總是會告誡孩子說:「跟奶奶說『是的』,她看不到你點頭。」但是,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也能通過通風管聽到我們講話也是一個鮮活的證據,它說明成人也會忘記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問題。

    ◎原因:「我」方視角的強大力量

    我認為,人們低估了採取一個新視角來看待世界的難度,也低估了聽取不同觀點的難度。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在二十多年中,研究了兒童如何提高「理解不同觀點」的能力這一課題,他指出:「自身觀點所產生的信號比他人觀點所產生的信號強烈得多,當我們試圖理解他人的觀點時,自己觀點所產生的信號就會不停在耳邊環繞……因此,要突破這些信號的包圍而採取他人的觀點,就需要相當高的技能或付出較大的努力,而且,信息扭曲的可能性還從未消失。」

    即使我們注意到了他人的觀點,也常常會忽略。正如批判性思維研究者帕特裡夏金和卡倫基奇納提出的,當其他視角出現在我們腦海中時,我們很快就將它們拋置一邊——根本不會去理會它們。正因為被自己的視角所統治,我們總是不會理會其他的角度,最多只是一掃而過。

    理論上來說,我們都知道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同一問題。理智上,我們甚至承認,至少有一些不同於自己的視角能給我們提供對某一問題的新看法或深入的見解。我們甚至能像第二章提到的戴維帕金斯研究中的法學專業學生那樣,完美地將相反的觀點融入自己的思維。然而,我們仍然會堅持自己的視角,這種趨勢被帕金斯稱為「我」方偏見。這種偏見就像是一個默認設置,它壓制著我們的理性認識(對於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解釋或不同的觀點),所以,即使我們會承認存在完全相反的觀點,但是仍然會固守著自己的視角。

    當然,也有時我們不能忽略相反的觀點。那是什麼情況?就像參與廣播節目的現場觀眾一樣,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盲點,能以良好的態度接受並進行調整。因此我們不再舉手,而是通過鼓掌來回應主持人提出的問題。而也有時候,我們會採取一種不同的視角,突然醒悟地說:「哦,我明白了。」例如,也許只需要同事簡單解釋我們就能理解新工序的必要性。或者,某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教導我們要怎樣準備一個工作面試,從而我們第一次知道應該更多地從公司的角度及面試者的角度考慮。在這些場景中,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存在盲點,並能很容易地採取不同的視角,隨後去適應這種新的視角。

    這一切都看上去十分合理,但是在許多情境中,我們卻不會用這種合理的方式來應對,要麼忽略那些和我們不一致的觀點,要麼就徹底地當它們是錯誤觀點而加以拒絕。

    一位父親為兒子訂閱了《大學概覽》,期望他能選擇更好的大學。父親將這種行為當做關愛,而兒子則視之為控制。女兒在電話中向媽媽的老闆撒謊,這樣老闆不會發現媽媽喝醉了而無法上班,女兒認為自己說謊是一種保護,而咨詢師則認為女兒的這種行為縱容了媽媽酗酒。正如心理學家戴維列維所指出,我們選擇的語言不僅反映了我們對他人行為作出的解釋,而且暗含了自身的道德判斷。他人是貪婪還是有抱負?有進取心還是武斷?固執還是堅定?侵犯還是關注?

    同一行為既是關注又是控制嗎?認真地採取不同的視角會將我們引入更複雜的世界,面對這種複雜性,我們會無所適從。我們寧願相信,那些和我們觀點不一樣的人是錯的。畫家凱瑟琳拉開距離反覆思考自己的畫作的畫面再次浮現在我腦海中。但是現在,我想像著凱瑟琳將椅子拉到不同的位置,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的作品。這一想像提醒我,能關注到不同視角確實需要努力。我在椅子上感到很舒適,並且認為能從自己的角度充分地看到世界。當他人試圖讓我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待時,就好像他們在房間裡向我招手,並大聲喊叫:「過來這兒!」其實,我不想過去。我更希望他們到我這兒來看。然後再告訴我他們的看法,而此時我繼續舒舒服服地保持著自己的觀點,暗中以為只要我能讓他們用我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我們之間的分歧就能解決。我不想去應付各種可能性,比如說也許是我錯了,或者我僅僅只是部分正確。

    策略:多聽、多讀、多看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消除這種影響?當這一盲點控制著我們時又該怎樣發現?

    ◎策略1:傾聽「愚蠢」的判斷

    當人們覺得他人的思維或行為毫無意義時,常常會作出如下比較典型的評論:

    ◆「我永遠都搞不懂他!」

    ◆「為什麼她會那麼做?根本是不可理喻!」

    ◆「他們怎麼能那麼想?我真的不明白。」

    當我們作出類似的評論時,經常暗示著被我們評價的人一定做了蠢事。但是,如果我們真是對他人思維或行為的原因完全不理解,那麼一定是我們自己存在盲點。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採取他人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基於這種觀點,他人的語言、行為或思維一定有其道理。因此,我們應當注意到,我們對他人作出如此評價正是自身存在盲點的徵兆。

    怎樣能真正地理解他人的視角呢?這需要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世界,也需要某種特定的洞察力,也許是和確切的事實還不一樣的角度。如果要真的通過一個不同的透鏡看世界,真正地去理解世界對於他人是什麼樣子的,遠比一個智力練習要難。它要求我們不但要使用分析性和邏輯性思維,還需要想像。

    個人經驗使你設身處地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在他1968年出版的小說《癌症病房》中描述了內科醫生丹特索瓦發現自己患有癌症後的遭遇:

    「丹特索瓦從來沒想過從裡到外那些自己知道得一清二楚的東西會如此徹底地發生改變,變得對她來說簡直是全新的、陌生的。過去30年中,她一直在治療他人的疾病,而其中的20年,她都是坐在X光片屏幕前。她認真地閱讀屏幕和影像片,也閱讀著病患扭曲和哀求的眼神。

    她一直寫文章,並和同事們爭論……在她心裡,醫學理論在整合地向前發展……病因,發病機理,症狀,診斷……預後……所有這些已經很充分了。醫生應該對病人的反抗、懷疑和恐懼表

    示同情;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性的弱點,但是當要決定使用什麼方法進行治療時,這些根本就無暇顧及。在理性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地方容納這些情緒……然後,突然……她自己的身體崩塌了……現在,變成了一個裝滿各個器官的無助的軀殼——這些器官隨時都可能突然疼痛。在幾天時間裡,一切都顛倒了。以前,她對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都瞭如指掌,但是現在,全部都不再熟悉,也令人驚恐。」

    在生病之前,丹特索瓦對自己的身體及各種疾病都很瞭解,她甚至知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思維和情緒。但是,直到自己生病後,她才真正知道確診患有癌症後到底是什麼感覺。

    人們談及個人經驗對自己的改變時總是會說:「曾經,我認為是××,但是現在我意識到……」或「從這件事上我真正學到的是……」這些個人的知識擁有徹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法的力量。我們會說「我再也不會這樣了」或「我再也不會和以前一樣看待××了」。當然,如果丹特索瓦的癌症治癒後,當她再次給他人治療時,就絕對不會再以從前的方式對待患者的體驗了。

    為了學會用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我們需要獲得他人的經驗性知識,但是也並不一定完全需要自己去親身經歷。我們可以怎麼做?

    ◎策略2:「真正」傾聽鮮活的故事

    有時,通過和他人交談就能做到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視角。如果我們想要瞭解的人在給我們講述人生故事,而故事又能鮮活地傳達他對世界的理解,那麼我們就可能更清楚地理解他是什麼樣的人,也能理解為什麼他的感受和想法會是那樣。但是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練習「真正的傾聽」,傾聽是一種藝術,作家東尼

    席勒曼在其偵探小說《惡棍在守候》中把人物讓雅各布描述為:

    「她是個天生的聽眾,他以前就注意到了。當你跟這個女人說話時,她很快就投入進來了,並且讓自己全部的敏感細胞都關注到說話的人身上。整個世界都好像不存在了,除了對方的話,一切都引不起她的注意。在納瓦霍文化中,傾聽是一種穩固的文化習俗。人們從來不會打斷他人說話,總是會等到說話者講完,甚至會等到說話者考慮片刻,作出註釋或補充後才給予回應。但是即使是納瓦霍人也有可能在傾聽的時候不耐煩,他們不是真正地傾聽,而是表達出自己的回答,而讓雅各布確實是真正傾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