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婿薩爾瓦多是西班牙人,他第一次來美國時我曾開車帶他領略美國中部小鎮的風情。車開到銀行附近時,我去取些現金,所以就停靠在便於從ATM(自動取款機)取款的車道上。在等待交易進行的時候,我用手指著顯示屏對薩爾瓦多說:「美國現在更加人性化了,考慮到了殘障人士的需要。看這上面,都有盲文。」說完,等著女兒卡莉恩給他翻譯,暗自得意於美國銀行的這種人性化考慮。薩爾瓦多用西班牙語咕噥了幾句後,他和卡莉恩同時爆發出一陣大笑。我有些莫名其妙,卡莉恩給我翻譯說:
「薩爾瓦多剛才覺得奇怪的是,這個小地方到底有多少盲人司機。」
聽完卡莉恩的話,我頓時覺得剛才還引以為豪的盲文指示語的確顯得很白癡。雖然我可以辯解說是一個視力正常的司機開車載著一個盲人到這兒取錢,但是事實上,我仍然無法否認,在車道旁邊的便利取款機上設置盲文指示語真的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同時,我感覺自己也很愚蠢,不但沒看出來盲文的存在有多麼荒唐,同時還拿它當做文化優越性來炫耀。薩爾瓦多真是一針見血,我怎麼就忽略了這個情況?
大多數人都做過蠢事
當我們認為某人行為或思維愚蠢時,我們判斷的核心就是:他連最常見的東西都看不到。如果不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約翰納什的經濟學理論,我們都不會認為自己愚蠢。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專家提出來的理論是非常深奧的,尤其對於缺乏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另一方面,我們一般也不會恥笑那些智力水平低下的人,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常人很容易理解的觀點,如果讓因中風而腦損傷或患唐氏綜合征的病人去理解,那必然有困難。但是,如果是智力正常的人忽視了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就會覺得他們很愚蠢。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可避免地做過蠢事。不過,正如我的一名學生曾經所說,這些愚蠢的行為也有「強烈的喜劇價值」。達爾文獎也是一個例證,這個獎項頒給那些因自己的愚蠢行為而死亡的人,因為他們「增加了人類的基因種類」,例如獲得這個獎項的人曾經用鏈鋸鋸開手榴彈,由此引發爆炸而點燃新年爆竹同時將自己炸死。
此外,也有競賽收集一些愚蠢的故事,呆伯特語錄競賽就是其中之一。一個獲勝者語錄是這樣的:「從明天開始,所有員工只有使用安全卡才能進入辦公大樓。下週三將會為每名員工拍照,兩周內發放安全卡。」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個人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們並不是真的關注那個人在想些什麼,我們的語氣是輕蔑的。這種語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經常聽到,兄弟姐妹、夥伴和朋友、師長和領導、愛人和同事、父母和成年的孩子都曾經對我們使用過。他們嘲諷地說:「你連這個都相信!」或者詢問:「你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你會做這樣的事?」
如果批評的人以另外一種語氣提出這些問題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同樣的問題是出於真正的興趣和好奇心而提出會怎麼樣?如果人們誠懇地提出這些問題:他為什麼會相信那種事,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做,他們想了什麼,那結果又會是什麼?然而,很少有人會真正好奇地去詢問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愚蠢的行為,也很少有人會將這種不可思議的「愚蠢」當做一個亟待解決的謎團。
◎愚蠢:亟待解決的謎團
愚蠢的行為的確是一個謎團。研究人類思維的心理學家說:在一系列推理問題的測試過程中,即使是再聰明的成年人也可能思維混亂缺乏邏輯。三段論演繹推理是這一研究中的一種邏輯測驗題,它通過提供信息、要求人們根據信息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測查人的推理能力。如先給出信息:「約翰一直在星期三打籃球,今天是星期三。」然後提出問題:「約翰今天有沒有打籃球?」這個例子是一個特殊類型的三段論推理題,比較容易解決。事實上,問題的答案看上去也很明顯:「是的,約翰今天一定練習打球了。」
三段論推理有不同的形式,大量研究表明: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也會在解決某些特定類型的三段論推理問題時出現錯誤,尤其是當題目的情境信息和問題從表面上看很簡單時,出錯的概率更大,下面將描述一些這方面的研究。
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坐在被試者面前,膝蓋上放一個盒子,告訴被試者說:「如果這個盒子裡有一隻貓,那麼盒子裡也會有一個蘋果。」然後,他從盒子裡拿出一隻貓告訴被試者:「盒子裡有一隻貓!」接下來,他提問被試者:「盒子裡是否有一個橘子?」開始的時候,一半的被試者都回答說沒有。然而事實上,基於提供的信息,根本就無法作出盒子裡沒有橘子的判斷。在完成更多同樣的推理測試題後,這些成年被試者才慢慢地發現了正確答案:僅僅基於提供的信息,是沒辦法判斷盒子裡是否有橘子的。而這需要他們做過5遍類似的推理題才能知道。
另一方面,對兒童思維的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就已經擁有了令人驚歎的推理能力。4歲兒童在完成簡單的三段論推理時,就能和成人一樣得出符合邏輯的答案。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學前兒童講述有關虛構動物的故事:「當Merds(虛構的動物名)高興時它們會笑,笑的動物不喜歡蘑菇。」然後研究者問他們:「Merds喜歡蘑菇嗎?」學齡前兒童不僅能正確回答問題,而且能說出正確的理由,這同樣是標準的三段論推理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的聰明程度也能令你目瞪口呆。姑姑開玩笑地輕咬3歲小侄女的腳指頭,對她說:「我要把你吃掉!」小姑娘回答:「不,不,你吃不了我,因為我會把你先吃掉!」「我不信,」姑姑搖搖頭說,「我比你大,我會先把你吃掉。」「不!」小姑娘大聲宣稱,眼睛裡閃過一絲狡黠,「因為我會先吃掉你的嘴。」
從兒童之非凡能力和成人的限制對照來看,我們不禁會覺得疑惑:為什麼成人的思維有時會如此拙劣甚至是莫名其妙。倘若你將揭露成人不稱職表現的研究和展現兒童能力的研究放在一起,會得出什麼結論?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有點諷刺地提出,這些研究證明了一個有違直覺的結論,即「理性的頂峰在5歲的時候就達到了,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速下降」。當然,沒人會相信這一結論,即使是最驕傲的父母也不會承認他們的孩子已經達到了智力成就的頂峰。我們都期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能發展更強的推理能力。同時我們也肯定,即使是再早熟的4歲孩子,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推理的能力絕對比不過成人。但是,學齡前兒童都能有這樣的表現,為什麼成人有時反而會表現得如此愚蠢呢?
◎答案:盲點是你的一部分
針對上述問題,我的答案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就像是汽車後視鏡的盲區一樣,我們的盲點也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思維,成為了思維的一部分。而這種心理上的盲點能解釋我們經常被視作「愚蠢」的絕大多數行為。當我們犯傻時,總會遺憾,覺得自己應該瞭解、應該意識到或應該考慮到某種情況,有很明顯的「馬後炮」的感覺。然而,在事發當時,我們怎麼會忽略這些情況呢?當看到他人犯傻時,我們會嘲笑:情況這麼明顯,根本就搞不懂他人怎麼會忽略這些情況。這就是我用汽車後視鏡來類比的原因,因為它極其完美地說明了人類心理盲點的表現。汽車可謂是龐然大物,極其明顯,任何人都不可能忽略它。站在街角的人不可能看不到其他的汽車停在自己的汽車旁邊。但是如果它在我們的盲點範圍內,我們就會看不到它。
◎思維的背叛
本書的第一要旨就是提醒人們注意人類共有的盲點。思維在80%∼90%的時間裡對我們自己是有利的,它以一種良好的方式為人類工作。但是也有一些時候,雖然它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卻會背叛我們。例如,可以考慮一下,下面這段文章是如何用來測試人們的。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你需要閱讀這段文章,然後數出其中冠詞「the」在文中出現了多少次。
怎樣避免洗衣服時所犯的10個錯誤
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衣物分類,將深色衣物和淺色衣物分開堆放。接下來你要做的事是檢查所有衣服的口袋,確保裡面沒有東西。如果你錯過了一小塊紙巾,那麼這塊紙巾就會被洗衣機攪得所有衣服上都沾有紙屑,要清除這些紙屑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隨後你要做的就是正確設定洗衣機的功能,此外還有確保在烘乾機停止後立即將衣物取出,這樣你就可以在它們變得皺折前將衣物疊好或懸掛起來。
HowtoAvoidtheTenMistakesPeopleMakeWhenDoingtheLaundry
Thefirstthingthatyouneedtodoistosortthelaundry.Putthe
darker-coloredclothesinonepileandthewhitesorthelighter-colored
clothesinanother.ThenextthingyoushoulddoistosearchALLthepocketsandemptythemcompletely.Thebitsoftissuethatyoumissin
thisprocesscanendupstickingalloverthetheclothesandit'sverytime-consumingandtedioustoremovethematthepointthatyoutake
theclothesoutofthewasher.Thenextchallengehastodowithsetting
thedialscorrectlyonyourmachines,andincidentalssuchasmaking
sureyouremovetheclothesfromthedryersoonafterthecyclestopssoyoucanfoldorhangthembeforewrinkless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