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二章規矩和愛: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愛是帶著規矩去愛
    規矩的根源是愛。所以在談規矩之前,先要來簡單談談個體認識愛的發展過程。

    人因愛而生,也為愛而活。但愛是一門需要學習,且需要一生學習的功課。人生要經歷三個愛的階段,學習三門愛的功課。這三門愛的功課分別是: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愛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是下個階段的基礎。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所經歷的是愛的初級班。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愛、體驗愛。爸爸媽媽愛我們,我們感受到了就對他們產生依戀。心理學家發現這個階段嬰兒能否感受到足夠的愛,建立起健康的依戀會影響一生的情感發展。但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還是通過單向地接受來理解愛。慢慢地我們進入了愛的中級班,因為我們開始學著分享愛。這個階段愛的特點是給予和得到的平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輕人談戀愛,最高的境界是你擁有我,我擁有你,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如果我想擁有你,而你卻不想擁有我,甚至想擁有別人,我就痛苦萬分。有時候,甚至雙方的愛有那麼一點不平衡、不同步,戀愛的過程就很痛苦,因為中級班的學生所能懂的愛只是給與得相平衡的愛。

    當你開始為人父母時,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你都要升入高級班了。高級班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充滿理性的愛。僅僅給予就讓你有足夠的幸福。在這裡你和愛的真諦更近。在生活中,曾經見過很多這樣的爸爸媽媽。他們原本不曾想要孩子,有的是因為還沒有享受夠自己的青春歲月,有的是因為對孩子根本沒有感覺。但是意外的懷孕讓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將有孩子的現實。奇怪的是,當孩子呱呱墜地,他們整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情不自禁的巨大變化。他們突然對孩子變得很有愛心,甚至為了孩子可以放棄原來自己認為重要的一切。例如,一個每次出門前都要精心化妝的女士可以轉眼變成一個不修邊幅、眼裡心裡只有寶寶的少婦。這樣的轉變是進入愛的高級班的開始。

    這樣的轉變雖然是一種進步,但不值得有太多的自誇。首先,這一切的變化不是我們靠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的寶寶太可愛了,使我們本能地不得不去愛他們。其次,這樣本能的愛若沒有理性的加入不會持續很長。當你的寶寶不那麼可愛的時候,你愛的本相就露出來了。在生活中,我常聽到一些沮喪的媽媽這樣說:「恨不得沒有將這個小孩子生下來!」她們的孩子這時往往才兩三歲,因為開始不聽話了,媽媽就受不了了。這樣的抱怨雖然有情緒的因素,但也說明這些媽媽身上對孩子無私的愛已經開始淡化,恨卻在漸漸蔓延。所以,孩子雖然把父母送到了愛的高級班,倘若父母自己無法用理性加固原始的愛,父母的愛仍然會回到中級班甚至初級班的狀態。

    回到中級班的父母雖然愛孩子,甚至為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和愛好,但是這樣的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中級班的父母只能享受可愛聽話的孩子。他們的幸福時光不會超過兩年,因為當孩子兩歲的時候(甚至更早)就開始反抗了。以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演變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鬥爭的痛苦歷史。其實讓孩子事事都聽你的,你就是想佔有孩子。有一天,當孩子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時,你非但不能欣賞,反而會因為孩子不讓你佔有而痛苦甚至去打擊壓抑孩子的自我意識。

    在現實中甚至也有回到初級班的父母,他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簡單地享受孩子帶給他們的快樂。他們只願意享受孩子卻不懂或不願意承擔教育的神聖職責。當孩子依戀於他們的時候,他們感到幸福無比。更有甚者,他們會過分地逗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快樂。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地鐵上見到過這樣的情形。在一個週末的下午,地鐵裡有這樣一家四口坐在我的對面。爸爸、媽媽、外婆和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媽媽和外婆在不停地討論購物的事情,爸爸就和孩子玩一種讓我不能忍受的遊戲。這位爸爸把手從孩子的後面繞過去打一下孩子的頭,然後迅速把手縮回來,若無其事地看著車頂或孩子。被打的孩子怎麼也找不到打他的那隻手,但他心裡清楚,這是爸爸在打他。而這個爸爸對自己發明的遊戲非常陶醉,屢次得手還樂此不疲。結果兒子惱怒了,一個巴掌抽在爸爸的臉上,讓三個大人在大庭廣眾之下面面相覷,難堪不已。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裡就這樣告誡過我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地鐵裡的這位爸爸的行為就是顏之推所告誡的狎暱。用過分的輕慢來逗弄享受孩子。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停留在初級班的爸爸。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玩具,任意地玩弄享受。但願兒子的這記耳光能讓這位幼稚的爸爸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玩的玩具。

    如果你對愛的理解還處於初級班或中級班,你就很容易在愛的時候毫無規矩,在恨的時候濫做規矩。這樣,無論愛還是規矩都是缺乏理性的。這樣的教育怎麼會有好的結果呢?你一味憑著自己的情緒來教養孩子,孩子學會的豈不就是無理、任性嗎?誠然,父母也是有血肉的人,面對孩子的不同狀況時愛和恨也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我們常常不能用理性來接納這樣的現實:孩子本來就是可愛和不可愛的組合。中國古人在《禮記》中告訴我們應該這樣處理對孩子的愛和恨:「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教育孩子時尤其應該如此。無論孩子多麼可愛,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惡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規矩。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你都要明白他畢竟還是孩子,反思他的錯誤中你有怎樣的責任。理性是融合愛和規矩的唯一溶劑,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因著你對孩子那無法拒絕的愛,你要用理性把持自己的愛,不要讓自己的愛重新回到初級班、中級班的狀況。孩子是上帝送給父母學習愛的最好教科書。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就憑這一點,我們也要謝謝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到來是為我們學習這門功課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機會。他們讓我們觸碰到了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大愛,也讓我們認識自己愛的有限。虛心補上愛的這門功課,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

    唯有愛和規矩的理性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著名的《顏氏家訓》中有這樣明確的教導:「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百善孝為先,只有父母能做到威嚴和慈愛的結合,才能讓子女產生這百善之先。在我看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中對規矩和愛的辯證關係作出最深入而又直觀解釋的是陰陽太極理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