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 第十一章 世界因你不同:建立我學網
    從2000年開始關注中國大學生工作以後,我與很多大學生有了近距離的交流,他們像對朋友一樣對我吐露心聲。而和他們交流得越多,我的心情就越沉重。大學生的這些痛楚,引發了我對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叩問和思考。

    儘管2000年7月,我被微軟公司一紙調令調回西雅圖總部工作,我的居住地也從中國變回了大洋彼岸,但空間上的變化並不能改變我與中國大學生們的心靈距離,我依然時常回到中國在高校進行演講。

    每當我去演講的時候,高校的學校領導們總是向我抱怨師資力量的薄弱,留不住人。中等以上的學生畢業後,要麼出國深造,要麼就業賺大錢,總之他們都不願意留校任教。待遇不好造成師資不足,師資不足造成學生不滿,學生不滿造成老師的社會地位降低,低的社會地位造成待遇無法提高。這就形成了中國師資的一個惡性循環,而師資的欠缺也成為中國高校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但每次見面結束,校方總是會安排讓我參觀他們用銀行貸款建設的華麗校園。

    所以,每每離開高校我都會暗自感歎:「是否可能有這麼一天,校長引以自豪的是該校聘用的那些學識淵博、聲名卓著的大師,而非華麗的大樓;校長激情暢談的是無私的教育理想,而非大而無當的校園?是否還能有這麼一天,高校裡走出的每一個畢業生都是能得到21世紀企業認可的人才,而不是總是徘徊在失業邊緣的『待業者』?」

    隨著我到高校巡迴演講的次數越來越多,一個想法開始在我的內心萌芽、滋長,乃至後來變得越來越迫切。我能否用自己融匯中西的教育背景去真正解決中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那段時間,我如鯁在喉,常有一種不吐不快的心情。於是,我做了力所能及的調研和思索,我覺得有必要把自己關於中國教育的思考、判斷以及建議整理成文字,以便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到綿薄之力。

    我知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先生非常關心教育和教育改革,所以就冒昧地將這些文字寫成一封信,並通過朋友遞交到了李嵐清副總理手中。

    沒有想到的是,我很快就收到了反饋,李嵐清副總理讓一個專員聯繫到了我。當我再次來中國後,這個專員還和我一起共進了晚餐。他對我說:「副總理很認同你信中的觀點,他已經把信批下去了。」

    他又說:「你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具體的看法?要是你來做,你怎麼改革中國的教育?」

    得到了他的鼓勵之後,我就決定,無論面臨多少困難,我都一定要為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做出自己的努力。後來,我得到了李嵐清的親自接見。

    得到李嵐清接見,探討中國教育

    在那段時間裡,我一邊在美國微軟總部忙碌地工作,一邊思考我所能夠做的事情。我開始瘋狂閱讀一些有關教育的書籍,並在書籍的空白處做滿了筆記。

    在幾個月時間裡,我讀了加州大學校長卡拉克·科爾(ClarkKerr)提倡研究性大學的《大學的用處》(theUsesoftheUniversity),他的自傳《金色和藍色》(TheGoldandtheBlue),批評大學教育商業化的《市場中的大學》(UniversitiesintheMarketplace)以及《美國大學的崛起》(TheRoleoftheAmericanUniversity)等書籍。同時,我還認真學習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我試圖在這些書本裡面挖掘有關教育的真經。

    通過閱讀我發現,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中有70%在美國,世界上最好的10所大學中有8所在美國,為什麼美國會有這麼多優秀的大學?而且,不管是中國、日本還是印度,這些國家的學生都嚮往去全世界最優秀的學府讀書?而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所堪稱世界一流的大學?這些問題引發了我深深的思索。

    每天的工作完成之後都是夜幕降臨的時刻,而此時我都在孤獨而快樂地作著研究。我發現美國教育的一個獨特之處是:最成功的大學往往都是私立大學,尤其在最關鍵的一些新學科領域。比如,本科前十名的大學全部是私立的,商學院前十名裡面有九所是私立的,工程類前十名中有五所是私立的,最新的生物技術方面前三名全是私立的,計算機前三名都是私立的。這些私立大學在美國扮演了一個很特殊的角色。

    為什麼私立大學在美國能取得獨特的成功?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私立大學擁有相對沒有束縛、非常靈活的運作制度。比如私立大學可以更快地轉型,增加科系,提升老師待遇,而不需像公立大學那樣要經過各種流程及審批。比如說在一個特別熱門的領域內,私立大學可以開創新的科系,採取新的教學方法,出高薪聘請最好的教授,他們不用像公立大學那樣擔心這樣的高薪在政府體制裡是否會帶來不公平。這樣靈活的運作就像市場經濟一樣,醞釀出最出色的教育體制。

    如同滾雪球一樣,一所學校經過競爭之後取得的成功就會帶動其他學校的成功,這類優質大學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爭相冒出,而每一所私立大學都有它的特色和辦校理念,比如哈佛大學是人文特色,斯坦福大學是創新特色,卡內基·梅隆是用IT改變所有教學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學則是小而精深。

    在閱讀美國不同院校的建校歷史的過程中,我對教育的領悟逐漸加深。中國的青年學生擁有世界所公認的優秀資質,他們應該有一個最好的教育系統、有一批最好的學校和他們匹配,而這批最好的學校中應該包括公立、私立、民辦、中外合資等種種模式,而且要引入市場競爭。就像中國因為市場競爭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一樣,我相信,只有同樣經過市場競爭才可以讓中國的教育取得長足進步。而最終,無論是哪一種或哪一所學校獲得成功,最終的贏家都將是中國的青年學生。

    經過這番研究,一個宏偉、龐大、令人心動不已的夢想已經逐漸在我的心中誕生:

    「要在中國創辦一所一流的大學,這所大學不僅能夠促進中國高校的教育,同時還能引領中國的高校教育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這個夢想一誕生,我就興奮不已。和一些朋友交談後,他們也對這個觀點表示了支持。因為在中國高校質量明顯落後的今天,如果能夠實現這個夢想,那其中潛藏的價值和對中國教育的推動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也有些朋友善意地提醒我這個計劃很困難。我對他們說:「我也知道這個計劃很困難,但它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困難。」

    我在心中已經慢慢勾勒出這所高校的創建過程,如同創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院一樣。在這所高校中,我們可以號召周圍最優秀的人才培養博士生,然後再慢慢招收碩士,最後再招收本科生。這樣一來,時間成本不僅最低,而且還可以慢慢搭建起整個師資框架。而這樣的優秀大學將能帶動教育領域的市場競爭,從而達到逐漸優化教育體制的作用。這種閱讀和準備持續了整整一年多,在微軟工作的全部業餘時間,我一邊讀書一邊撰寫籌辦大學的計劃書。在這份藍圖的結尾,我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所世界級的大學卻能長久存在。希望這所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將成為一盞明燈,照亮中國教育的未來之路。」

    這本藍圖有100多頁,每一個字都經過仔細推敲。它代表著我心中最美好的願望,同時也燃起了我心中的一線希望。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計劃書,我開始全力以赴地為夢想四處奔走。

    鑒於美國的私立大學都是由民間捐贈促成的,所以在2003年年底聖誕假期來臨的時候,我放棄了整個長假,開始了我籌集創立大學資金的旅程。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尋找中國各地的富人募集辦學資金,當時,我的足跡遍及香港、台灣和內地。當我接二連三地碰壁並幾乎要放棄整個計劃時,一線轉機出現了。

    一個在某集團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希望我能在香港多留兩天,因為他們的大老闆想見我。兩天後,我在午餐桌上見到這位富豪,他已經讀完我的整個計劃。他對我說:「你的想法太好了,這和普通的慈善事業不一樣,你改變的是中國未來的教育。我從小就在外國學校讀書,也深深地體會了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學府的悲哀。我很多年前就想做這樣一個捐贈,但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負責人。如果你願意投入,我可以一次性捐贈16億人民幣!」聞聽此言,我簡直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麼「豪爽」的富豪,我激動不已,難道這個計劃能夠起死回生嗎?儘管這個數目只夠一所大學運轉幾年的時間,但對於捐贈來說,真的是一筆「巨款」了。

    我當時感動地說:「既然您願意捐助這麼多資金,我認為,這所大學應該由您的名字冠名!這樣,人們以後會永遠記住,是您的慷慨,使得中國出現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但這位老人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他說:「開復,千萬不要掛我的名字,我知道16億元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有一天學校資金缺乏,而我已經不在人世時,那你為掛著我名字的學校尋找資金時,別人可能不願意投資。如果不掛我的名字,你也許有機會利用冠名權去募集下一筆資金啊!」

    看著這位年過80的耄耋老人,我受到了極大的震動,這才是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一種真正的雅量。此刻映入我腦海的是父親留給我的兩句話:「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這位老人的言行,正是對這兩句話最好的印證。

    如同一句著名的英諺,「Therichestmanisnottheonewhohasthemost,buttheonewhoneedstheleast.(最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這位老人讓我見識了真正的「無求」。

    得到了16億元資金的承諾後,我開始和教育部溝通,希望弄清楚應該用什麼方式辦校。同時,我開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展開學校的選址工作,而這個工作得到了每一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仍然異常巨大。就算有16億資金,建完校園後,也只夠幾年的運營經費。沒有長期的運營資本,又如何開始從國外聘請專家?從博士班建起的想法也碰到了許多原來沒有預料到的問題,而沒有博士班,又如何開啟研究工作?

    這類問題累積到2004年年底,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出現了。在努力兩年、奔走一年之後,我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從一點點呈現雛形,到幾乎可以妥協地建立,又到一點點失之交臂,最終夢想漸漸隕落了。由於無法突破各方面錯綜複雜的因素,計劃終於被迫流產。在整個過程中,我體驗到了方方面面的艱難。

    這個夢想失敗以後,我感到心情無比失落,更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人就像海邊的流沙,雖想駐足更久,但在某個無法預知的瞬間就會被海浪沖走。回到家中,我看到一摞摞有關教育的英文書籍,一種深深的無奈和不捨湧上心頭。

    但是,當我看到中國學生們源源不斷飛來的信件,當我對他們的渴求感同身受之時,我的失落和無奈還是被深深的使命感所替代。有人說:「不要因為一個夢想沒有實現就放棄你所有的夢想!」而幫助中國大學生,幫助中國人未來的希望,是我終生的事業。我堅信,我身上依然存有一份炎黃子孫的責任。

    於是,我下定決心:「我不能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依然可以幫助中國學生。」

    2003年,我自己出資創立了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平台「開復學生網」。慢慢的,學生們開始在這裡發問,我們用共同的努力一起維護著這個精神家園。後來,隨著這個公益網站的流量逐漸增長,它也開始慢慢地邁入正規的網站規劃道路。為了降低個人色彩,並且達到「中國青年學生成長離不開的互助平台」的目標,2006年,「開復學生網」更名為「我學網」。

    在網站建立以來的這些年裡,我堅持不懈地在論壇中回答了上萬個中國學生向我提出的問題,在線上和線下結識了無數希望與我直接對話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我們的交談從學習、工作、求職、留學,到家庭、成長、事業、戀愛……通過「我學網」這個平台,我和50萬位註冊訪問者有了「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我們一次次對話的內容又經過四通八達的網絡傳播到更多我從未到過的地方,傳播給了無數素不相識,也許永遠不會見面的人們。

    讓我欣慰的是,這個平台仍在不斷發展,現在已變成了大學生互相幫助的平台,它正在傳遞力量、傳遞理想、傳遞希望。我希望它能夠一直延續自己的使命,哪怕學生們在我學網上僅獲得點滴啟示,那也足夠溫暖一段人生旅程。

    我總是記得在大學的時候,一位教授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墓誌銘是什麼。一個墓誌銘代表了這個人一生的意義,留下了他這一生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墓誌銘必須簡潔、清晰、擲地有聲。所以,「墓誌銘測試」一直是我深信的。

    在科技界打拼多年,從加入蘋果的那一天起,我認為我的墓誌銘應該是:

    科學家、企業家,

    他曾經經歷多家頂尖高科技公司,

    把繁雜的技術轉換成為

    人人可用、人人獲益的產品。

    這個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墓誌銘,我依然嚮往。但是近年來,在中國,當我看到在教育界裡我可以作的貢獻,還有那麼多願意接受我的幫助的學生,我會想,如果我只能有一個墓誌銘,我更希望它是:

    熱心教育者,

    通過寫作、網絡、演講,

    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

    幫助了眾多青年學生,

    他們親切地呼喚他「開復老師」。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