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孔不入的溫州購房團
素有中國「猶太人」之稱的溫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敢為天下先。當全國房產行業尚未風生水起的時候,由溫州的投資者組成的溫州購房團早已率先吹響了進軍房產行業的號角。在銀川、上海、長春……處處都可見溫州購房團成員的身影。
眾所周知,在當今社會,房產行業應該算是一個高利潤行業,只要你有敏銳的眼光、足夠的資本,你就可以在房產投資中獲得穩定、可觀的收入。而先富起來的溫州人,對股票、期貨和證券都不太感冒,他們只對房產行業情有獨鍾。
加之隨著地產政策的調整,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下調,股市又長期低迷,這就使得房產投資的價值彰顯出來。很多具有高度商業眼光的溫州人嘗到了樓市價格上漲甚至是飛漲帶來的甜頭,於是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樓市,渴望從中獲得更大的利潤。但是,溫州當地的房產資源是有限的,沒有開發的樓盤和店舖更是屈指可數,於是,他們迅速將目光投向了外地。
2001年,第一個溫州購房團首次進軍上海,首次成交3000萬元;同年,溫州看房人包火車到上海看房,製造了當時「溫州人包火車進軍上海」的轟動性新聞。
2003年8月4日,溫州購房團在徐州購走了53套商舖,交易金額約為1500餘萬元。8月16日,溫州購房團再赴徐州,又一舉拿下金地商都另外的61套商舖。
2009年3月,一組約200人的溫州購房團北上奔赴杭州。杭州一處集合地上鑼鼓喧天,「溫州購房團,杭州歡迎你」的大條幅在空中迎風飄舞。
現在,在中國,從雲南的大理到黑龍江的佳木斯,從新疆的伊犁到遼寧的大連,甚至在海外市場,溫州購房團都無處不在。近來年,經過媒體的大肆宣傳,溫州購房團在人們的眼裡已經被神話了。其實,在現實中神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這些都只是溫州人在外地投資的一種新的形勢,他們也跟普通人一樣,但是喜歡投資,房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溫州人遍佈在全國各地,他們有自己的組織和信息傳遞系統,一旦某地有更好的投資機會和選擇,他們都會首先得到最新的信息。此外,為了避免勢單力薄,他們選擇團結起來,組隊出行。
我們來看看溫州購房團的主要特點:
一、組隊購房,影響大。
溫州人在外做生意喜歡互幫互助,換句話說就是團結,他們去外地做生意時喜歡結伴而行,這樣不但可以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降低一些外在的風險,還可以集思廣益,謀取利益的最大化。
溫州購房團大兵團作戰,其實延續了溫州人一貫的經商思路和傳統習俗,每到一處少則三五十人,多則上百人,每次出行都聲勢浩大。對於溫州購房團的這種做法,外界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們的出現讓全國房產市場狼煙四起、雞犬不寧,有人說這對於中國房產市場的成熟和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溫州購房團在全國各地都搶購到大批房產,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獲得了大筆財富,這一切才是衡量一個投資者是否成功的終極標準。
二、購房的投資形式五花八門。
出門購房的溫州人,不但喜歡購買公寓、別墅,還喜歡購買商舖和寫字樓。他們每到一處,都是先進行考察,然後根據當地的情況,決定投資方向。在上海,超過半數的溫州投資人把小型商舖作為投資首選,而在浙江金華,溫州購房團則又一擲千金,動用百萬甚至千萬購買下整層的商舖和寫字樓。溫州購房團將房子購下後,有的在當地投資、創業,有的在當地扎根,有的將新購到的地方作為開發外地市場的總部,這樣,他們在無形中也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敏銳的目光是成功的保證。
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溫州人知道,那些看得見的配套設施不但要佔用更多的資本,未來的發展潛力也是有限的,只有選擇那些投資前景好的有潛力的模塊,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因為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具有較強升值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商機的。於是,在海南、青島和廈門,很多溫州人將旅遊度假與投資置業結合在一起,這樣,他們在享受和開發當地資源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投資回報。
有人說過,現在溫州約有10萬人在全國各地購房,僅購房這一項,在溫州動用民家資本的數額已經高達1000億元。這些話沒有絲毫的誇張,說的都是事實。對於信仰「實業才是根本」的溫州人來說,以錢生錢,以錢養錢才是根本,金融證券什麼都是浮雲,只有那些真實去擁有那些看得見的財富才是王道。於是乎,溫州現在是「全民購房」。溫州本地的開發官員說:「溫州市的人口剛剛超過100萬,但是溫州的房產開發規模已經相當於江西一個省的總量。他們不但投資當地樓市,還不遺餘力地大規模向外走。他們在外購房、投資的火熱勁頭簡直讓人吃驚。」一位溫州購房團的成員說:「不往高的說,就按15%的回報率來算,房產投資也比任何一個行業賺錢快,只要有機會和購買能力,為什麼不去做呢?」
目前,溫州有專業房產投資專家5000,這些人多數為個體老闆和房產界人士。他們在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後,還會帶動周圍的人,正是這樣的大環境,才造就了溫州人全民購房的大浪潮。
這些專業的購房專家還把全國的房產市場劃分為幾個等級: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是第一等級,這裡的房價當然也是相當高的;蘇州、大連等海濱城市歸屬為第二等級的範疇;那些省會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例如烏魯木齊、鄭州等,就規劃為第三等級市場了;最後,進入第四等級市場的是那些地理位置特殊或者是具有獨到價值的城市,如桂林、張家界等。他們知道房產投資不但要有熱情,還要對政策和市場深入瞭解,只有軟件硬件一應俱全,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奪取勝利。就是在這裡專家的指導和帶動下,才有越來越多的溫州人走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
溫州人在海外投資,早已不是新鮮事。在馬來西亞,在溫哥華,溫州人也是投資圈內的新動力。早期,很多溫州旅遊團去海外旅遊時,就對當地的的房產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只要加速瞭解當地的投資政策、操作流程和市場前景,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我們將來在這裡就可以做強做大。」這就是溫州人,不但具有靈動的思維,敢想。還具有敢於拼打的精神,敢做。而那些對溫州投資者較感興趣的政府也對溫州人大開綠燈,馬來西亞就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計劃,通過給予10年綠卡的優惠,讓很多華人投資者享受到很多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免簽、減稅等優惠措施。毫無疑問,這些措施也為溫州人購房團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剛需下的「聚寶盆」
對於為什麼投資房產這件事,溫州中小企業協會一位會員、同時也是一位房產投資者的一番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他說:「生活是什麼?簡單點說,生活就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而房子是實現這一切的首要條件。如同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一樣,人們的衣食住,離不開房子這個『基地』。事實上就連『行』也離不開房子。你買的自行車、電動車、私家車,不得有一個停放的地方?有些人買房子,還專門看房產商有沒有修建完善的停車場呢?總之,房子是構成人類生活中的基本要素,誰都離不開房子,投資房產肯定錯不了。」
的確,作為一種「剛性」需求品,房產為溫州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縱觀2001年以來溫州人的投資項目,房產、煤炭、棉花、電力、石油、股市、礦產,等等諸多行業,一些溫州人雖然賺了錢,但也有很多溫州老闆賠了錢,投資煤炭、股市、石油,就是投資失敗的鮮活例子。尤其是2008年、2009年煤炭、股市的慘敗及迪拜危機中,溫州資本在國內國外都遭遇最慘烈的「滑鐵盧」。而唯獨房產這一項目,是溫州人始終獲利的投資。雖然國家政策一直在調整,但全國各地的樓盤甚至國外一些樓盤,仍然活躍著許多溫州老闆的身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房產是人們生活的剛性需求,始終擁有極廣闊的市場,因而溫州人能始終獲利。
然而,在所謂的「溫州炒房團」出現以前,人們雖然知道房子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像溫州人這樣當將房產當作可以投資、可以像蔬菜買賣一樣的普通商品買賣。
中國人受傳統意識的影響,一直以房產和地產為重,房產與地產一樣成為很私人的東西,而非一般可以流通與買賣的商品。解放前,不論是官宦商賈,買田置地一直是很多人事業有成之後的不二選擇。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是溫飽問題,對住房條件的要求並不是很高。當時,很多人住的是草房、平房、大雜院、簡易樓。那些擁有大量房產和資本的人,不是人們口中的資本家就是「剝削階級」。在那個時候,大量的房產和資本對人們來說反而成了累贅,一不小心就會把人拉近政治鬥爭的漩渦。後來,福利分房越來越火,那些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就職的職工,可以依靠單位來解決住房問題。但是福利分房,惠及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房子仍然沒有擁有普通商品那樣的普遍性的買賣。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國家和單位提供住房的速度遠遠落後於人們的需求。1980年,鄧小平首先提出了房改的思路。1998年,在朱鎔基總理提出的房改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商品房誕生了,一改過去髒、亂、差、亂搭亂建的居住環境,房子作為一種普通商品,慢慢走近人們的生活。到了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住房,不但要遮風避雨,還要舒適。買房,不但要經濟實惠,還要稱心如意。房子與金錢和黃金一樣,成為了衡量人們能力的一項外在的物質標準,而與房子有牽連的各種商機,不論是房產投資還是房產貿易,都是生機勃勃,房產市場上永遠是熙熙攘攘,熱火朝天。中國的房產市場,正式形成。溫州人投資房產的想法,幾乎與中國房產市場的開始同步進行。
來自溫州蒼南縣的楊先生,就是中國房產市場第一批房產投資者。他1988年從溫州工業學校畢業後,一直在一家小單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98年,市區的擴建工作剛剛啟動,他憑借敏銳的商業眼光和自己多年的知識積累,斷定自己所居住地的地皮肯定會被徵用,於是,他東挪西借買下了幾十間老屋,果然,一年之後,這些老房的價格平均每間就上漲了4萬元,在坐享房產增值帶來的財富的同時,楊先生開了一間中介公司,專門進行房屋交易。豐富的專業知識讓他很快就淘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新城剛剛建起,他用自己的全部積蓄,一口氣買下了幾十套商品房。財富像雪球一樣在他身邊越滾越大。等到大家都看到了房產投資的商機,紛紛搶購房產的時候,楊先生的荷包早已鼓鼓的了,而他的手下也有了自己的商舖、樓盤、建築公司和裝修隊。
每當別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經驗時,身家已經上千萬,名片上印著房產投資專家、建築公司老總等頭銜的楊先生總是如是說:「誰能不住房子呢,既然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有,就不愁沒有市場。只要有市場,就像炒股一樣,就永遠都是牛市。房子也是一種消費品,它跟炒菜時用的鹽一樣,什麼時候都離不了。市場看得準,就有出路,房產投資固然能掙錢,但是房產信息、咨詢、裝修、銷售渠道等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商機,就看會不會發現,能不能把握了。」
楊先生的成功,很明顯,與適應市場發展潮流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看到房產市場的巨大前景,他才毫不猶豫地投入到這個項目。可以說,準確把握房產市場脈搏,是他出奇制勝的法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中國也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進城市,對房子的需求更甚。而與此同時,經過八十年代生育高峰的那批「孩子」,也已經長大,到了適婚的年齡,對房子的渴求也史無前例的高漲。因此,對整個房產市場來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住房的剛性需求仍會大量存在。中國的房產行業還有一個較大、較長時間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