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投資客 第13章 看到小地方的大收益 (1)
    中小城市的「散財童子」

    溫州商人常先生在2009年的煤炭投資中失利,損失好幾十萬。但此事過去還不到三個月,就有朋友在瓊海的樓市上看到他忙得不亦說乎。

    朋友看常先生精神很好,沒有一點被投資失敗打擊的痕跡,忍不住打趣道:「你真是太可愛了,即使你投資的煤礦被兼併、被重組,你連灰心喪氣甚至與人吵架的時間都沒留,就風風火火趕來海南淘金了。」

    常先生的行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確實不可思議。難道投資失敗損失的不是他本人的錢嗎?正常人的思維,出了這等大事,至少也要難受幾個月,或者找相關部門理論理論。他怎麼這麼快就走出陰影並且立即選擇好了新的投資項目?

    這就溫州溫州精神。

    卡耐基警告我們: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不要為已發生的事而難過。投資也是這樣的。投資失敗後,與其痛苦抑鬱頹廢,還不如立刻選擇下一個鐵定能賺的投資項目,至少能將之前的損失降到最低。

    哪個投資項目才是鐵定能賺的?溫州人認為,將資本砸向中小城市就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以樓市為例。2003年,溫州炒房團形式正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樓市都有大量溫州資本的存在。隨著國家對樓市的不斷調控,溫州商人對一線城市的房產投資資金也隨之跟著調控。到2007年,很多溫州商人都不再對一線城市進行投資。流出來的資本,如果仍舊在樓市的話,相當一部分就融進了成都、廈門、武漢、西安等二三線城市。因為這些城市,在國家最新政策出台前,都屬於調控的「真空」地帶,同時也是溫州商人得到盈利最為豐厚的地帶。

    溫州商人圈子裡流行一種「二三線城市機遇論」,即,無論是炒房,或者炒其他項目,這些中小城市都比大城市機遇多出很多。得出這個結論,基於溫州人以下三種投資方略:

    一、人都不穿鞋的地方,才是鞋子最好的市場。

    營銷界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

    一個跨國公司想開發一個島國的市場,於是派兩個考察隊前去考察市場。

    第一個考察隊回來報告說,這個島國的人都沒有穿鞋的習慣,因此建議放棄這個市場。

    第二個考察隊回來報告說,島上的居民沒有一個是穿鞋的,也沒有一個賣鞋的,說明這裡存在極大的市場空缺,建議公司將鞋大批量的運過去。

    每每提到這個案例,人們往往為第二個考察隊的獨到視角所折服。其實這種視角,在溫州人眼裡是最平常不過的小把戲。這就是他們最常用手段——佔領空白市場,尋找沒有競爭的市場。投資中小城市,就是他們對這一手段的一種具體運用而已。

    通常認為,大城市的機遇多。大家都這樣想,一窩蜂地跑去投資,結果大城市的市場很快就趨於飽和。如果應邀勉強地擠進去,也只是與更多人分一杯羹而已,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利潤,運氣差一點的話,可能還會血本無歸。畢竟大城市的競爭太過激烈,下場也更殘酷。

    況且,大城市市場飽和了,只有將自己的產品做得更出眾一些,才有可能搶到市場。這就意味著,投資人需要花費更多的投資成本來完善投資的各個細節,完善各種服務。

    舉例來說,若想在小資氣息濃厚的上海開一家化妝品連鎖店,你除了需要投入更多的房租,還要給出更有創意的廣告宣傳,甚至提供某種特殊的服務。總之要努力將自己的店搞得非常有特色,消費者才有可能被吸引過去,因為同類的店太多了,顧客沒有理由非進你這一家不可。

    但同樣一家店如果開在一個地級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人流量會少一些,但很有可能本地獨此一家,人們只要有需要,不用你特別宣傳、提供特別服務,人們就會選擇這家店。

    這就是差別。投資一線城市,競爭有壓力、服務需要不斷完善,這些都逼迫著投資者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投資成本、花費更多的心思來經營投資項目,才有可能在資本湧動的市場獲得微小一杯羹。而同樣的投資在二三線城市,只要找準市場空白點,放心將錢砸進去,那麼幾乎不費什麼心思,就能賺到豐厚的利潤。

    二、中小城市信息量相對少一些,人們對市場沒有更多的要求。

    電視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橋段:某愛慕虛榮者若想顯示自己的尊貴,通常的手段是炫耀自身所用的東西來自聞名遐邇的地方。

    「看到這裙子了沒?法國服裝展會上買來的!」

    「這個手機鏈很個性?你真有眼光!它出自布達拉宮,據說達賴八世摸過!」

    「你也覺得這鞋子很好啊?不罵你說,是從倫敦一家百年老店買的,英國皇室經常從那裡購物。」

    ……

    其實去過法國服裝展會的人知道,那件裙子最多只能稱作二流貨;對於拉薩人來說,那種有佛性的手機鏈,滿大街都是;對於倫敦人來說,隨便什麼都可以去那家「百年老店」購物。愛慕虛榮者之所以得意地展示這些東西,無非是告訴那些沒見過世面的人,我比你們見識得多。而那些聽眾之所以會羨慕,會稱讚,是因為她們沒機會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因而即使看到一件出自「聞名遐邇」地區的普通品,就覺得好得不得了。殊不知,如果他們自己身臨其境到了那些所謂的「聞名遐邇」的地區,再看到這些物品的時候,可能覺得毫不稀奇。

    溫州人熱衷於投資中小城市,就是基於人們的這種心理。

    儘管現代社會信息發達,但中小城市與一線大城市相比,畢竟不那麼繁華,物品也不那麼豐盛。那些在大城市司空見慣的物品,降落到中小城市,很可能就是稀罕物,身價立即上漲。而且小地方的消費者對於這些「稀罕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能擁有就自我感覺良好了。但這些「稀罕物」如果身在物品繁華的大都市,就完全不一樣了,不但優越感立即被更好的商品比下去了,而且還會遭到消費者的挑挑揀揀,只會選擇更好的。

    20世紀九十年代初,超市對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奇的玩意兒,通常只有北京、上海、廣東等這樣國內比較知名的大城市才有,連一般的省會城市也很少有。如瀋陽的第一家超市,出現的時候都1997年了。溫商溫有才看到這個市場空白點,拿出自己的老本準備開一個大超市。由於資金少,他當時選擇了一個三級城市作為自己的基點,說幹就幹,從選商舖到進貨再到貨品的擺放,溫有才的「有才」超市很快就準備好了。

    開業的那一天,好多人都不知道超市為何物,抱著好奇的心理紛紛前往,並且將逛超市當作一種時尚。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了去超市購物的好處,逛超市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一種日常生活需要。結果溫有才的超市經營不到半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當年盈利幾百萬。

    很快,更多投資者意識到了超市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更多的人開始投資超市,超市裡的物品也更全,價格也更便宜。人們購物的時候不再獨選「有才超市」,而是那家超市離自己近、買東西更實惠,才去哪家。在這種形式下,溫有才立刻退出了競爭,儘管此時的「有才超市」在當地已有了不小的規模,名聲也很大。但他絲毫沒有留戀自己的勝利成果,而是毫不猶豫地將「有才超市」轉讓,然後拿著錢跑到一個縣城,重新開了一個「有才超市」。

    談起這個決定,溫有才說:「縣城的人對超市更稀奇,我這個仍然是第一家,人們不會太在意價格或是否距自己家的遠近,畢竟購物方便才是他們最喜歡的。」

    別人都是生意做得越大,就越往大城市中尋找機會。溫有才卻恰恰相反,偏偏從小城鎮中攫取利潤,雖然看似不合理,但他卻有效地規避了競爭,而且又迎合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因而也賺了不少錢。

    三、中小城市的市場更容易攻克。

    最賺錢的市場,顯然是別人未曾涉足過的市場,雖然第一個投資這種市場的人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但如果成功的話,也會擁有更大的利潤。——這就是投資人都知道的機遇與風險並存,誰投資這樣項目,誰就會讓大家矚目,溫州人敢於冒險名聲,就是這樣慢慢傳播開來的。

    但是,溫州人的冒險,是基於「精準的投資眼光」,並非單純地搶第一,更不是魯莽。對中小城市的投資,就是溫州人對這種策略的運用。

    例如溫州人對攀枝花市場的搶佔。攀枝花原本只是一個重工業基地,背靠大山,非常隱蔽,一般投資商不會主動選擇這裡,但溫州人卻毫不嫌棄,一些溫州商人甚至從昆明遷徙到偏僻的攀枝花。

    溫州人是基於什麼心思投資攀枝花的呢?其中一個投資溫州商城的溫商說:「我們就喜歡封閉的地方,這個城市越封閉,我們就越有機會。因為這裡封閉,所有周圍沒有北京、上海那樣成熟的商業環境,我們就少了很多競爭。但另一方面,四川人又多,消費市場很大,比如說,僅僅鞍鋼就有20多萬員工,再加上本地幾十萬居民及數萬的外來流動人口。綜合起來,沒有競爭的商業環境,巨大的市場,這等好事簡直就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我絕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投資環境。」

    「沒有北京、上海那樣成熟的商業環境」,這句話才是重心,也是中小城市的特色。

    人們往往認為大城市便利,環境成熟,一切東西用起來都非常順手。但在溫州人看來,這些成熟的商業環境,住進去之前是要先「繳費」的,你在享受便利服務的同時,也先投資了這部分享受費用。中小城市雖沒有這樣便利的投資環境,投資者就不用繳納這筆費用,無形中降低了投資成本。

    更重的是,主動投資不成熟的環境,其實就是在投資市場的空白點。當攀枝花沒有溫州商城的時候,第一批參與溫州商城建設的投資者,不但是第一個獲利的,而且通常還是獲利最大的那個,因為最先搶市場的那個人往往容易搶到大的、好的市場。

    世界船王奧納西斯說:「到別人認為是冷門的地方,你會賺到數不清的錢。」中小城市,通常是投資者所不屑的地方,是冷門,溫州人就在這個冷門領域賺個盆缽俱滿。

    再小的地方也能看到溫州人的身影

    佛山某都市村莊街頭,有一家毛衣毛線店,已經營業近三年。這個年頭,自己買毛線織手工毛衣的人似乎不多,街上隨便買一件毛衣,又時尚,又便宜,似乎沒有誰有閒心織毛衣。況且,都市村莊這種地方,往往有髒、亂、差的毛病,外人看來,這家毛衣毛線店的生意肯定好不了。

    可是,當你無意中進入這家毛線店,你會發現小小的店面裡坐滿了人。有五六十的退休大媽,有三四十的青年婦女,甚至還有20歲左右的女大學生、男大學生們——前者給男友織圍脖,後者則給女朋友買卡通手套。一屋子人鬧哄哄的,除了炎熱的夏季,其他季節莫不如此。秋冬旺季的時候,你走近之後會發現,裡面甚至沒有下腳的地方,到處都是學織毛衣的顧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