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元,亨,利,貞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卦:開創,通達,適宜,正固。
《彖傳》說:偉大的乾的開創力啊!萬物依靠它有了開始,(它)統領著整個天下。雲朵飄移、雨水降落,各類事物流布成形。光輝燦爛的太陽始終在運行,(《乾》卦)六爻按照相應的時位組合而成,彷彿乘著六條龍駕馭著整個天下。乾道的運行變化,(使得六爻)皆正,剛柔恰當,(使六爻)皆合,陰陽合德。乾道使一切開始產生,普天之下都得以和美昌順。
乾,卦名,象徵天但又不同於天,乾體現的是天的「性」和「用」。清人李道平的說法是:聖人作《周易》,希望人類能夠學習天的「性」和「用」,所以將卦名定為「乾」。
天的「性」和「用」反映為四種:元,亨,利,貞。分別代表了四種狀態:開創,通達,適宜,正固。它們決定著大自然的一切,使得全天下都能夠和美昌順。
那麼,人類應該從何學習乾的「元」、「亨」、「利」、「貞」呢?孔子在《文言》中給出了答案:「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在《文言》裡,「元」、「亨」、「利」、「貞」變成了君子的四德,分別代表著「仁」、「禮」、「義」、「信」(貞固即信),如果再加上一個「智」,就成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了。可見孔子學習《易經》韋編三絕,是為了將《周易》與自身的學說結合起來。
由此,我們知道了乾卦的意義和價值:它要求我們成為君子,具備「仁」、「禮」、「義」、「信」四項品德。
何謂「仁」?孟子說:「仁者愛人。」「愛」是指尊重和敬愛長輩、老人與兄長,友善真誠地對待平輩,疼愛和關心下輩,「仁」體現了君子的待人之道。
因此,我們應該「待人以仁」。
何謂「禮」?《論語》中時常出現「約之以禮」,「禮」是規則,是人們之間相處需要遵循的禮節。如果放在企業內,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人與人之間相處所必要的禮節,一部分則是企業的管理制度和規則。
作為一名員工,應該遵循「禮」。作為管理者,則既要遵循「禮」,還要依照「禮」來進行管理。
何謂「義」?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很多人就此認為「君子重義不重利」,這一理解是錯誤的。孔子的意思是君子在「利」面前首先要考慮「義」,所謂「見利思義」,符合義的利就取,不義之財則卻之不受。
「見利思義」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法則,可惜很多企業卻為了利益而置道義於不顧。
何謂「信」?「信者不違」,講求「信」的人,絕對不會違背自己所說過的話,自然更不會違背向別人許下的諾言。「貞固足以幹事」,只有誠信之人才能夠幹事。事實確是如此,不誠信的人,誰也不敢輕易委託他幹什麼事,或者是委託了也辦不成。
在企業中,一個人的誠信則更加重要,因為一件事不能順利完成,往往會損害整個企業的利益,阻礙企業發展。員工缺乏誠信,將遭到管理者的摒棄;同樣,管理者缺乏誠信,也將使員工產生失意感,從而導致管理失敗。
星期二
自強不息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象傳》說:天體運行剛強勁健,君子應該自我奮發,永不停息。
這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是古代人文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強不息」已成為很多人對自身的要求。
《象傳》是對經文的解說,作者據說也是孔子。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乾」,不再講天的「性」和「用」,而是講天的運行狀況。天的運行自然是不息且剛強勁健的,而且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影響,可謂「自強不息」。聖人要我們學習天,所以緊跟著來了一句「君子以自強不息」。
從兒時開始,父母和老師就跟我們說「人一定要自強」。踏入社會之後,人往往會遭受到各種挫折和打擊,少年之時「當自強」的念頭會逐漸被銷蝕,從而最終選擇了「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
因此,時常思索「君子以自強不息」,對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礪會有很大幫助。
「自強不息」分為兩層意思:首先是「自強」,然後是「不息」。
做到一時的「自強」不難,但要做到一世的「自強」卻很難。很多人年少時,意氣風發,為了遠大志向奮發圖強,但是受到挫敗之後,往往會變得意志消沉,淪落為平庸之徒。這樣的人隨處可見。還有一些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後,開始沉湎於享樂,使得原本可以更加輝煌的人生就此完結。可見堅持不懈方是實現完美人生的真諦。
星期三
潛龍勿用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初九,潛伏在水中的龍暫不施用。
《象傳》說:「潛龍勿用」,陽氣初生居於下位。
《周易》用「九」謂陽爻,「六」謂陰爻,乾卦的六爻全部為陽爻,第一爻便被稱做為「初九」,第二爻則稱做「九五」,以此類推。
「潛」,潛伏之意。「龍」乃聖人對君子的稱謂,龍具剛性,富有很強的主導意味,我認為它類似於君子中的主導者。「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暫時不宜施用。為什麼?因為陽氣初生,還不具備幹事的能力。猶如一個人學業未成,時機也不成熟,不適宜施展才華,更不適宜委以重任。《文言》中反覆強調了這一點:「『潛龍勿用』,下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潛龍」還象徵著另外一種人,他們有才華但不願出仕,對於人間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更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自身。他們是「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這讓我想起了鬼谷子,一個人躲在深山老林裡研究縱橫之術。但是,從「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可以看出,這類「潛龍」也存在著出山縱橫天下的可能性,主要看能不能夠讓他感覺「快樂和開心」。例如諸葛亮,最初被人稱做「臥龍」,被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之後,一心輔主,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潛龍」代表著三種人:第一種是能力還不足以委以重任之人,很多年輕人便是如此;第二種是富有才華而不願出仕之人;第三種是等待時機之人。
對於能力不足者,管理者應該給予他更多的磨煉機會,促進他成長。因為既然可以稱得上為「龍」,必定具備出色的潛力,只是學識和經驗方面還存在缺陷而已。
而「潛龍」也應該意識到自身的缺憾性,不斷提升自我,以期達到「修身進業」的人生目標。
對於有才華而不願出仕之人,只能承認「人各有志」了。
等待時機之人是聰明人,在環境不利於自身時選擇韜光養晦,一旦發現機會便會大展拳腳。
星期四
見龍在田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龍出現在地上,利於有地位、有德行的人。
《象傳》說:「見龍在田」,品德逐漸被眾人所接受。
到了「九二」階段,「潛龍」已浮出水面,出現在田間。到了這一步,意味著身邊的人對他的品德和能力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要做成大事,還遠遠不夠。因為沒有機會。
機會在哪裡?自然在「大人」那裡。所謂「大人」,就是指那些位居重要職位、掌握著各類資源的人物。他們的手中把握著各式各樣的機會,但是由於接觸面不夠廣泛的緣故,他們不一定知道天下所有的「龍」。因此,「潛龍」應該去拜訪這些「大人」,使「大人」認識自己的品行和能力。一旦得到他們的認可,「潛龍」就有可能獲得幹大事的機會,而「大人」就變成了人們常說的「貴人」了。所以,《周易》說「利見大人」。
當然,處於「九二」階段的君子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品德,奉行「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唯有如此,才能夠擁有更加寬廣的人生境地。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一過程,很多人都曾經歷過。每個人都是社會之中的一個個體,要成長並且施展才華,就必須找到機會。很多很有才華的年輕人往往無法施展才華,原因何在?沒有機會?其實真正的原因則是不善於交流和溝通導致的人脈閉塞。
一些人認為自己有才華別人一定會看得見,也一定會有好機會,而不願意找關係,拓展人脈,認為那是「自我推銷」。《周易》卻告訴我們古人絕不避諱「自我推銷」,而且要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適當的「自我推銷」是必需的。
星期五
終日乾乾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九三,君子自強不息,夜間時刻保持謹慎,(這樣)面臨危險也沒有傷害。
《象傳》說:「終日乾乾」,反覆踐行正道。
「九三」比「九二」又進了一步,已經獲得了發揮才能的機會。但是,「九三」處於「上不在天,下不在地」的中間位置,一不小心便會受到挫傷。或許是上司覺得你對他造成了威脅,也可能是同事忌妒你的才能,抑或是下屬窺視你的職位以期取而代之,而對你採取了一些不正當手段。總之,在「九三」階段,「厲」總是時刻存在著。
聖人知曉人生在「九三」階段難以一帆風順,所以進行了善意的提醒。「乾」,在此處乃「剛健」之意。「乾乾」則是「健而又健」,加上「終日」便成了「健而不息」。《周易》告訴我們,處於「九三」要反覆踐行正道,一刻也不能鬆懈。到了晚間也應該保持謹慎,從而不給他人留下任何攻擊的把柄。這樣就可以做到「厲無咎」。
《文言》中,孔子說得比較清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進德修業」正是君子的「正道」,時刻牢記「正道」,做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則可以「雖危無咎」。
位於「九三」階段的人,即中層管理者,需要注意一個字:「惕」。「惕」是謹慎之意。謹慎包含兩個層面:一,為人處世小心謹慎,這樣可以不交惡於人,至少不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對於一位希望有大成就的人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二,恪守正道,唯有恪守正道,才稱得上是謹慎。如果你不能夠恪守正道,那就意味著給他人留下了話柄。
《周易》反覆強調謹慎的重要性,因為謹慎不但可以避禍,還可以致福。
第二周
星期一
或躍在淵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四,嘗試著騰躍上進,退則處於淵中,無所傷害。
《象傳》說:「或躍在淵」,(把握時機)前進則無所傷害。
到了「九四」階段,考慮的不再是「九二」、「九三」所關注的事了。因為「九四」僅次於「九五」,而「九五」在古時象徵君王之位,有「九五之尊」一說。到了「九四」階段,應該考慮的重點是「乾道乃革」,即天道轉變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取當前的「九五」而代之。當然「乾道變革」並非易事,加上「九四」雖然已達到很高的位置,但仍然「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需要謹慎行事,因此這裡用了一個「或」字。「或」,代表尚有疑問,有了疑問就需要小心行事。
「九四」之「躍」並非志在必得,而是「自試也」。或許凌空一躍,登上「九五」之位,也或許沒有達到目標,但是安然退居於淵,可謂進退自如,所以「無咎」。
當然,有一點必須記住,那就是「躍」要建立在正道的基礎之上,如果是「為邪」、「離群」之舉,則無法成功。
人擁有一定的地位之後,必定希望站上更高的位置。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如願以償。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莫過於「不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