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上) 04  競爭力的啟動
    邁克爾·波特

    在競爭優勢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靜態的效率,而是企業充沛的活力。

    在前一章,我們描述了鑽石體系中的各個關鍵要素如何互相強化、限制,或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消長。鑽石體系當中,單一要素所能達成的效果通常與其他要素在發展當時的狀態有關。1例如,國內的人力資源如果不能支持企業創新,空有挑剔型客戶未必就能成為企業發展高品質產品的動力。國家優勢的關鍵要素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復雜的體系。在體系內,國家的各種特征會影響到競爭的成功。這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其中的各個部分彼此相互牽動。產業要保持既有的競爭優勢,同樣有賴於關鍵要素的互動、強化,方能形成其他國家難以仿效的產業環境。在國家優勢上,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遠比產業的片面表現重要。

    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各個關鍵要素如何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動力系統。在鑽石體系各關鍵要素的互動中,“國內市場競爭”和“地域上的產業集中”這兩大現象對啟動鑽石體系的影響尤其深遠;前者的重要性在於它會推動整個鑽石體系的升級,後者的重要性在於它加速了鑽石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動。

    在國家經濟中,鑽石體系會形成筆者所稱的“產業集群”,也就是一國之內的優勢產業以組群的方式,借助各式各樣的環節而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平均分散在經濟體中。產業集群是相關產業的緊密結合。例如,意大利有四成以上的出口是靠食品、服裝和家用品等三大類產業集群,而運輸、林業產品、金屬等產業集群則占了瑞典總出口的五成以上。由於各個關鍵要素的運作和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強有力的產業集群是如何發展的。同時,這個架構也可以解釋各個產業的盛衰存亡之道。

    鑽石體系內的關系線

    產業的競爭優勢,是國內各關鍵要素彼此長時間強化而衍生出來的。在此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逐漸模糊,如果一定要用圖形表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許可以用箭頭表現。但在現實中,它們之間很少只是單向關系。

    生產要素的培養模式

    當國家的生產要素與國家競爭優勢關系密切時,通常特別容易受到其他關鍵要素的影響。例如,每個國家在運輸系統、中學教育等方面的情形都不同,這與政府公共政策走向、投資比重、預期標准,以及研發機構的參與程度都有關系。這類一般性生產要素雖然不足以創造一個國家的高級產業,但是高級和專業性的生產要素卻不得不以它們為基礎。因此,持續投資一般性要素是國家經濟進步最基本的條件。

    不過,真正重要的競爭優勢必須借由高級、專業性、具有創造和提升動力的生產要素才能達成,例如擁有世界一流的復合材料研究機構。

    要擁有這樣的生產要素,投資過程會變得很復雜。如同一般性生產要素,各國經濟對專業性生產要素並非均衡投資,而是隨社會或個人的關注形成產業間的明顯差距。例如,人口不過500萬的丹麥竟然有11家農業大學、在發酵技術和生物科技舉世聞名的嘉士伯研究中心,以及好幾個專業家具設計機構。2當德國化工業在19世紀後半葉與20世紀前半葉建立它的優勢時,舉國上下對化工領域的關注也超過其他產業領域。直到今天,德國在化工方面的大學課程仍然是最經典的,擁有威廉皇帝學會,就是後來的馬普學會,還有最頂尖的化工科學期刊。企業界制定了無數的職業技術訓練計劃,對這方面的生產要素也有不少貢獻。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前一章所介紹的荷蘭花卉業。比起其他產業,荷蘭在花卉培育、包裝和運輸等方面的專業研究機構數量幾乎可以說是“多如過江之鯽”。

    國家應該從哪裡著手來創造、提升它的高級和專業性生產要素呢?這涉及其他要素對國家競爭優勢的影響程度。圖4–1顯示了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

    觀點一:國內的同業競爭不可忽視?從圖4–1中可以看出,也許是國內競爭對手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一群本地企業彼此激烈競爭,往往會帶動專業基礎建設、加速流通的市場信息,而相關科技與專業人力資源也會快速發展。企業因為害怕落後,必然會單獨或以同業公會的方式進行專業條件的投資。本地企業競爭也會帶動當地學校和大學開設專業的課程,政府也會投資支持設立技術學院和培訓中心,實行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計劃,創立專業的產業經濟期刊、市場情報組織,以及政府和其他機構的相關投資。丹麥的農業大學、專業家具設計項目與德國在化工部門的大幅投資,都說明了這種產業活動趨勢。此外,當企業在本國市場上捉對廝殺時,本地謀職者會主動在更專業或更高級的培訓中自我充電。整個社會,從個人、機構到政府部門的注意力都集中於此,這個產業本身便成為代表國家實力或優先發展目標的結果,產業的生產要素也加快了創造的速度。3

    當所有的競爭對手主要集中在某一城市或區域時,生產要素的效應會更顯著。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紐約市環繞華爾街的大學、資料庫和研究機構的密集程度。德國南部應汽車工業需求,產業所在地有4所大學研究所專門研究汽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處於加州釀酒業的心髒位置,它的情況亦如此。由於與釀酒企業密切聯系和溝通,戴維斯分校成了世界最頂尖的釀酒研究學府,這種組合使當地近年來不斷出現創新的釀酒技術。

    獨大的企業固然對地方的貢獻頗大,不過,如果能有一群企業相互競爭,對地方產生的刺激更大。因為本地企業間的競爭會產生擴散效應,與當地學校、研究機構和信息媒介、信息產業建立關系。競爭會推動生產優勢,而企業之間的競爭不但凸顯了這個產業的重要和潛力,也引來更多人的關心,還將降低對更專業的設備和技術的投資風險。4企業競爭激烈,自然會產生支持者,以及對高級人才、專業設備、計劃和信息的需求,企業在尋求更專業的生產要素時,同業競爭會使彼此討價還價的空間減少,上游的供應來源也會擴增。產業界的競爭也會提升政治力量對相關產業的支持,凝聚共識,投資於相關的重大項目。

    激烈的國內競爭組群對生產要素的建立很重要,且時時可見,但絕不是自動形成的。本地企業必須經常察覺提升各種生產要素的需要,積極投資,刺激它們的形成。有活力的國內市場競爭可以鼓勵企業不斷體驗環境,客戶所施加的壓力也會逐漸升高。

    觀點二:相關產業相輔相成?相關產業則會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的結構和形成的比重。相關產業的運作會刺激專業性生產要素的創造和升級,這些因素通常是可以轉換的。例如丹麥食品工業和釀造工業的訓練課程、專業人員、對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時也是形成該國胰島素、工業酵粉和食品添加劑等產業的優勢來源。

    當幾種產業組成產業集群時形成的共同的供應、技術和環境條件,也會促使政府、教育機構、企業和個人對生產要素和產業動力投入更多的資金。專業化的環境建設被擴大、形成擴散效應時,又會進一步造成供應增加與生產要素的質量提升。有時候,隨著產業集群專業化基礎建設的逐漸完備,一些全新的產業因此而發達蓬勃。美國就有這種相互強化的例子。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大型電腦、迷你電腦、個人計算機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這種相輔相成的情況造成公私立研究機構群起,爭奪軟件人才和研發課程的市場。大量的優秀人才、知識和技術中心,以及環境條件會提升信息產業的競爭力,甚至帶動其他產業對信息科技的重視。

    觀點三:需求條件?需求狀況是另一個影響專業性生產要素的來源。當國家或地方市場對某項產品具有大量超額的需求或需求態度特別挑剔時,往往會導致社會或民間對相關領域的投資。應運而生的就是高級而專業化的生產要素。例如瑞典、挪威等依賴海運的國家,自然而然地會充分發展海洋地理學和船舶學方面的專業研究機構和教育課程。像在美國,國防相關科技本質上是政府和民間投資的一大重心。本地的精細需求會使政府主動投資創造相關的生產要素,也會集中個人和企業投資的注意力。

    國家的生產要素需要經過很長的投資時間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其他關鍵要素會對教育、研究等領域發展專業生產要素有延續和加乘的效果。假以時日,各國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額上的差異,會擴大為同一產業生產要素的差異。

    需求組合,千變萬化

    一個產業的國內市場需求條件會反映該國的人口、氣候、社會規范以及經濟體內其他產業的性質。它與其他關鍵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見圖4–2)。

    這其中,對需求影響最大的可能還是本地競爭形式。前文提過,企業投入了高度的忠誠和注意力在國內市場中,競相在營銷上砸錢,而且憑借產品價格來爭取或維持市場占有率,產品必須搶先上市,還要有系統地延伸以提供多樣選擇。這些國內市場競爭基本上是建立產業自發性的不二法門。當國內市場的基本需求被挑起,其不但會迅速擴張,隨之而來的市場飽和又會引發更具攻擊力的國際化活動。釀酒工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意大利和法國因為擁有挑剔的飲酒民族和龐大的國內需求,自然成為重要的產酒國家。

    產業與需求的關系,也可以從飲料業看出。美國的人均飲料消耗量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七喜等企業是驅動主力。這些企業雖然也在世界各國競爭,但是最激烈的戰場還是在美國本土。這種現象的形成,部分原因是前一章提過的地緣性和范圍因素。不過,企業斥資打廣告,搶先在國內市場推出新產品,連帶擴展了市場的需求。由飲料工業和其他產業的情況可以看出,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不但刺激了國內市場需求,同時也通過產品和營銷的創新,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

    活躍的國內市場競爭也會提升國內市場的水平,當地企業彼此激烈競爭,會產生教育客戶的效果。客戶因此更敢於開條件、要求更高,他們的角色也更明顯。以家具和制鞋業為例,意大利的國內市場的品位不斷提高,原因是幾百家意大利企業不斷以飛快的速度推出新產品,這些產品不見得都會出口,更少有廠家在海外設廠的情形。但是由於它們在本國市場廝殺競技,意大利的消費者眼界更寬,絕不迷信名牌;在其他國家,競爭較溫和的制造商則只能提供少數幾個選擇,質量也不夠高。同樣,由於意大利本地企業的產品大多鋪貨到零售渠道,高水准而專業的零售商又使制造商之間的競爭提前引爆,不待最終的消費者來反映。在意大利,零售商為了爭取顧客而教育消費者、提供完整的產品系列,同業競爭至此已經白熱化。這樣的產業一旦走上國際競爭,本地市場的優勢會馬上反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上面。

    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也會吸引國外市場的需求。一國的產業在國內市場激烈競爭時,會為該國在國際上打出名聲。其他國家的客戶必然將該國的相關產品列為可以考慮的采購品種。畢竟,該國企業的廝殺競爭將會降低外國客戶采購時選擇不足的風險。彩妝筆就是一個好例子。一般國家的化妝品企業要找新的眉筆時,往往會到德國紐倫堡考察,因為當地擁有一群世界級的鉛筆制造商。5

    相關產業也會強化一個產業的產品國際化需求,方式之一就是利用品牌知名度的轉嫁。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瑞士表,賦予了其他瑞士產品精致化的形象。而80年代的消費電子產品中,“日本制造”(MadeinJapan)的字樣幾乎就是質量和精致的象征。當有競爭力的產業“提升”相關產業的產品時,同樣可以改善內需市場的條件。

    生產要素—特別是可以創造出生產要素的動力—也會影響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當國家能把高水准的生產要素力量和一些產業結合,往往會吸引外國學生和企業前來學習,也順道帶來產品和服務的外國需求。前一章曾提到外國醫生到美國受訓就是最佳例證。

    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的發展

    國家要有雄厚、具國際實力的相關產業,同樣需要其他競爭要素的表現配合,圖4–3說明了它們之間的輕重關系。

    一個產業的生產要素—尤其是能創造出生產要素的動力—會影響到相關的產業發展。因為生產要素所創造的技術、知識和科技具有擴散效應,與它相關的產業也會獲得好處。

    關聯產業的專業化、深度化程度必須憑借產品在國內市場需求的成長與規模來提高。6如果國內市場需求旺盛,關聯產業必然會蓬勃發展,以填補產品發展的需要,取代進口,產業內部的組織和運作也更有效率,更切合實際。講求效率的本國上游供應商通常是尾隨著下游產業一同成長。

    發展相關產業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本國的市場競爭。對國家而言,一群營銷全球、在國際上有充分競爭力的企業會帶動上游供應商的國際化。像世界級的日本半導體企業就是日本制作半導體生產設備企業國際化的主要動力。

    當企業缺乏競爭者時,它們必須大費力氣才能引起設備、儀器、服務等方面的供應商的注意。因為這些供應商通常也是其他產業的關聯產業,若產業的國內市場出現競爭,上游的產業也會主動配合,創造符合下游產業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一旦上游供應商增加,它們還會發展更專業的服務項目。以美國好萊塢為例,由於當地的電影和電視傳播業比較發達,使得特技效果、道具服裝及財產保險等行業雲集,這些關聯產業的質量和地緣優勢又使得影城更有競爭力。

    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也會挑戰並推動本國供應商的進步。供應商的下游客戶競爭激烈,他們在供應商身上施加壓力,所以供應商必須不斷創新和進步,否則將被取代。另外,供應商借助地緣之便,促進研發合作與信息交流,從而跟隨客戶在海外經營的步伐,加速自己的國際化。

    強有力的國內市場競爭,不但有助於上游產業的發展和升級,還會帶動上游產業之間的競爭。當企業擁有國際競爭力時,通常會打入上游供應商的產業。而且當員工離職、出去創業、自行生產零部件、機器或發展服務活動時,又會形成產業的擴散效應。

    國內的市場競爭可以提升本國上游產業的表現,若只是一家企業獨大,是無法達成這種效應的。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會降低供應商與下游活動之間的風險,提高它與客戶的談判空間,進而導致更多新企業躍躍欲試、投入更多資金、邁向更專業的境地。7此外,每個客戶的需求必然有所不同,這又擴大了供應商的技術領域,並激發它們的潛力、加快創新的步伐。最後,國內客戶中,有人進行逆向整合,有人發動一波波攻勢,擴散效應不斷出現,不斷地在創造新的競爭形式。

    下游產業帶動上游產業國際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丹麥為例,出口導向的奶酪品與漁業帶動了至少包括食品加工設備、漁船、船體維修業、無線電通信等幾十種產業的發展。它們當中不少在國際上已有競爭實力。頂尖的德國化工業則引導出與化工相關的泵、量表和控制設備等世界級產業。在美國,電子業早期在全球獨領風騷,使得上游的測試儀器產業迄今仍在世界稱王。

    積極的國內市場競爭也會引發相關的產業活動並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位置。以日本照相機企業為例,小型復印機產業是它們多元化的起步,這種轉換憑借的是光學技術以及現成的國際營銷網絡,並且縮短了登上新產業世界盟主的過程。其他像意大利的機床制造商轉戰工廠自動化領域,韓國電視機企業則走入錄像機領域,都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國內同業競爭的影響

    國內產業結構同樣受到其他關鍵要素的影響,比較會受影響的是國內競爭企業的數目、技巧和戰略(見圖4–4)。

    當國內客戶尋求多樣化的產品來源並願意嘗試新公司時,這種需求條件會刺激國內市場競爭。若上游技術不難克服,上游表現又關系到本身發展,一些高度挑剔的客戶會基於戰略因素而親自加入競爭,日本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就是很好的例子。川崎、松下等許多日本早期領先的工業機器人競爭企業,本身也是使用機器人的主要客戶,它們一開始設計機器人,目的是為了自己的使用需要,隨著經驗日趨成熟,它們自制自用的產品便進一步走進了市場。

    這個例子顯示,挑剔的客戶一旦進入市場,可將原先挑剔的客戶態度、使用經驗轉化為競爭優勢。要回應這樣的競爭對手,原本的企業必須更加努力,這也會使整個產業升級。挑剔型客戶、離職員工也會帶來相同的擴散效應。另外,當一個產品能很快掀起市場旋風時,它也會刺激客戶、新加入的企業、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采取應對措施。

    相關產業的表現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新產業的出現。當下游企業或相關產業往上游發展時,它會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投資和創新。成功的上游供應商則常常進入下游產業。以瑞典為例,山特維克公司是由特殊鋼材轉攻上游采礦業,而斯凱孚是由特殊鋼材進入下游的滾柱軸承產業。基礎好的上游企業往下游發展時,可以憑借技術、資源、品牌知名度、營銷網絡和技術經驗等競爭優勢,使得下游產業的競爭態勢大變。

    上游供應商進入下游產業時,也會為新產業帶來競爭優勢所需的垂直整合。同樣是產業的新加入者,垂直整合的本國企業對新產業的忠誠度較高,若它們在其他國家創業,也許就不會這麼投入。垂直整合後的企業之所以為了戰略考慮向上下游擴張,是因為上下游的產業與本身息息相關,它們甚至把既有的品牌形象也拿來作為賭注。因此,整合後的企業決策謹慎,不太會計較短期獲利能力。

    成功的上游供應商即使自己不進入下游產業,也仍然是擴散效應或產業新鮮血液的主要來源。因為當上游產業的員工發現新機會和新技術時,往往會辭去原職,自己跳入下游領域競爭。他們成為上下游產業之間的轉包商,降低了產業之間的門檻。像日本強勁的零件供應商就使得縫紉機、汽車音響等產業的新人輩出。

    同樣的理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會引來新面孔加入該產業。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通常會時時留心相關產業的動態。以意大利為例,集中在蒙特貝盧納區域的雪靴產業,是當地登山鞋產業的原動力。某一產業要踏入相關產業的時機絕非湊巧,它的多元化通常是在產業本身出現飽和或走下坡之際,因為這類趨勢使所有競爭者同時面對相同的問題,因此一大批企業不約而同地往相關產業轉進,模仿只是整個過程的附帶動作。

    由其他相關產業跨行而來的產業新鮮血液,正如由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客戶轉進的企業,因為本身已有獨到而且可供轉換的技術班底,對國家發展出競爭優勢有格外重大的意義。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許多電腦企業是由消費電子領域轉入的。這些企業也許在台式電腦的表現上並不起眼,但在最近興起的輕薄小巧、液晶顯示的筆記本電腦上卻大有收獲。因為日本的消費電子企業本身具有獨特又可轉換的技術,而這些領域並不是美國或歐洲競爭者所擅長的。

    當種類不同的供應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紛紛加入一個新產業時,所產生的競爭優勢最為驚人。它們會帶來各種新的競爭方式,表現精彩紛呈。因為無論是上游供應商還是相關產業,一旦投入新領域,就等於是以既有的成就孤注一擲。當日本辦公用品企業進入傳真機產業時,它們為了保護品牌形象和利用既有營銷網絡,一開始就提供一系列的傳真機型供客戶選購,以期擊出漂亮的商場安打。

    由專業性生產要素的運作所吸引到的產業新面孔,多半為不曾創業過的人,並不是舊產業的延伸。他們大多是從世界頂尖的研究所、學校和教育機構中出來,自組企業。像美國的生物科技產業就是由頂尖大學的科學家自組公司所建立起來的。

    獨享“外部經濟”

    前一章提過,國內企業的競爭越普及,越能使國家在相關產業上形成國際競爭優勢。敵我過招是進行改進和創新的唯一方式,當企業卷入競爭大戰之後,會自然而然地被刺激去創造像挑剔型客戶、精明型供應商等關鍵要素,因為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競爭優勢。本章也將進一步理清國內市場競爭的擴散效應對其他關鍵要素的影響,如:

    憑借擴散效應刺激新的競爭。

    創造、吸引生產要素。

    擴張並提升國內需求。

    帶動並促進上游和相關產業升級。

    引導政府政策提高效率。

    廣義的國內競爭與一個相當重要但常被忽略的經濟學概念有關,這個概念就是“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y)。所謂外部經濟指的是,由產業環境或一群企業活動所產生的利益。在古典經濟理論中,科技擴散、專業化利益會導致外部經濟出現。因此,每一個企業的規模可以很小,但是整個產業的實力卻很堅強。8

    一國若能形成外部經濟,最核心的力量就是競爭。競爭的重要性也遠超過一般的想象。外部經濟是在創新和競爭優勢的升級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於企業投入某個產業進行競爭,加上個人、相關產業在相關領域的投資和研發,將改善整個國家環境,促成企業多元化,提供誘因鼓勵產業進一步加速創新。9外部經濟不是只對某單一產業有影響,它會延伸到這個產業的關聯產業中。另外,地理位置的鄰近也對外部經濟的強度有所影響。絕大多數的外部經濟效益是無法跨越國界的,這又使得外國企業想要獲取這種外部經濟更是困難重重,即使外商在當地國家另設子公司都未必有效。

    組成動態系統

    國家能不能創造國際競爭優勢,與它是否能在鑽石體系內占得優勢有關。由於每種產業的成功條件都不一樣,資源的有限也使國家不可能朝各種產業全面發展。正常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可能在某些產業上大有斬獲,卻在其他產業上一籌莫展,甚至在同一個產業中,國家也可能只在某個環節中特別強勢,卻在另一個環節上毫無競爭力可言。

    在解釋一個國家的某些產業為什麼最成功時,很難找一個適當的切入點,因為各個關鍵要素之間的關系很復雜,它們既會相互作用,又有自我強化的效果,導致因果關系模糊。當鑽石體系重新建構時,原本有利於某類產業發展的環境可能轉而對另一類產業有利。鑽石體系是動態的,產業因此也需要持續進化以回應環境中的改變。如果產業不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是它走下坡路的開始。

    鑽石體系的重要性也隨產業性質而有所不同。原材料加工、標准化或低技術導向的產業對鑽石體系的依賴,就不如高級、精密型產業。對天然資源加工或低技術層次的產業而言,單憑生產成本就可以決定它們的成敗。標准化、以價格為導向的產業部門,也因為產品的規格和面貌已經定型,只要能通過專利授權取得所需技術或直接引進國外設備,競爭能力也不會比別人差。這樣的產業情況對一個國家剛起步的產業發展而言,往往具有相當不錯的競爭前景。

    但強調改善與創新能力的高級、精密型的產業,很少是依賴單單一項競爭優勢就能成功的。這種類型的產業通常需要好幾種關鍵要素彼此作用、自我強化,才能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一國的企業如果缺少了挑剔型客戶、強有力的供應商,它在創新的步伐上就遠不如擁有這些條件或其他獲得有利關鍵要素協助的外國競爭者。同樣,如前一章所強調的,每一個關鍵要素的表現通常與其他要素的狀態有關。日本的消費電子企業能滿足挑剔型客戶的需求,與該國高紀律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與工程師、持續的大量投資、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等因素有關。此外,最好能在鑽石體系中多找到幾項優勢,因為在關鍵要素的互動過程中,產業競爭會產生新信息、新技術和新的競爭對手,進而導致創新的步伐加快,競爭形態也會更上一層樓。如果企業只靠一項關鍵要素競爭,除非能由此衍生出其他關鍵要素,否則連維持經營都會有困難。

    不過,國家的國際競爭優勢倒也不需要具備所有的關鍵要素,即使在高級、精密型產業中也不例外。像日本的打印機產業,其國內市場的需求事實上很低。而瑞士的瑟伯勒斯公司(Cerberus)在沒有國內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照樣是火警偵測系統中的贏家,在國際上數一數二。當國家明顯缺乏某一類型的競爭要素時,還是有可能成功,因為通常其他的競爭要素可能特別傑出,產生補償作用。再以日本打印機產業為例,兄弟公司(Brother)當初就是從縫紉機產業走向多元化經營的。該企業一開始就具有可轉移的技術、有效率的零件供應商、高質量但廉價的勞動力、已然建立的營銷網絡。隨後有一些消費電子企業加入了縫紉機產業,其中幾個還同時有意發展辦公室自動化產品,結果導致國內競爭更加白熱化。與日本企業的情況相比,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情況正好相反。歐美的競爭者數目有限,生產技術離自動化還有一段距離,嗅不出競爭的火藥味。因此,盡管歐美國家具有國內市場的優勢,結果卻讓在相關產業有專業優勢的日本打印機企業打贏了這場戰爭。

    這不是說國內市場需求不重要。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由於缺乏外匯,所以把有限的外匯都用在進口糧食和原料上面,根本沒有多余的外匯進口外國打印機。不過,日本企業可不能沒有外文打印機來處理國際貿易信函、與駐日美軍進行書面溝通。這類需求的數量雖然不算大,卻是日本打印機產業發展的契機。結果證明,慣於制造精密機械的兄弟公司等縫紉機企業就是利用這個角度切入打印機產業的。不過,日本打印機能成為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仍少不了其他四個關鍵要素相互緊密的作用。

    瑟伯勒斯公司的例子則說明關鍵要素的相互補充效果。瑟伯勒斯公司的創辦人原本是蘇黎世理工學院的物理研究人員,他自行創業後,重點就放在了電離子的煙霧偵測器上。盡管這一行並沒有國內競爭對手,瑟伯勒斯公司仍然努力創造市場壓力以激勵自身的進步。瑞士的民族性以保守出名,而瑞士的銀行、旅館、化工等產業也相當重視防火設備,這使得瑞士成為全世界防火設施最普及的國家,於是與防火相關的器材(如自動滅火系統、保全警衛、各種性質的火警偵測器)組成了這個產業的國內競爭動力。瑟伯勒斯公司因此加強了產品的市場營銷,拉近了產品與客戶需求的關系,游說地方政府加強防火管制,爭取保險公司將防火設備列為保費評估的標准之一。

    小國因為缺乏國內市場,往往也會開放市場而引來國外競爭對手,或以全球化戰略誘導本國企業到其他國家挑戰外國競爭對手。這兩種條件,瑟伯勒斯都具備。但是在國內市場完全沒有競爭的情形下,若想讓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並不容易。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企業會努力成為相關產品領域的國際盟主,來補償國內市場競爭不足的問題。這時,企業可以選擇借重外國更有利的生產要素,或吸引國外客戶、供應商的支持與注意等全球化戰略。

    有些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如某產品的挑剔型客戶或是某個相關產業),往往只與特定的產業需求有關。但也有一些關鍵要素適用的范圍比較廣泛。像瑞士人的語言能力、日本過於挑剔的客戶、美國在軟件方面的優勢,這些情形對產業競爭優勢就有普遍的正向推動效果。如果一個國家確有其優越地位,而那些應用廣泛的要素普遍存在於許多產業中,那麼任何單一關鍵要素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就顯得很小,沒有特別的意義。甚至,如果國家所具備的都是這些泛泛的競爭條件,它的優勢可能還不如集中力量在某些專門、專業化產業環境的表現上。

    國家如果要在絕大多數的產業上成功,不但需要應用廣泛的關鍵要素並將其充分組合,這些關鍵要素還必須落實到一些專業化的產業領域中。以傳真機為例,日本企業不但具有高質量、重紀律的勞動力和高度自動化的生產能力等廣義的優勢條件,還必須加上它本身對傳真機產品的獨特需求(例如日本的電報通信發展較遲,而且跨國公司對國際通信有強大需求),攸關這個產業存活的相關產業(例如小型馬達、照相機、復印機、辦公自動化設備等)。美國雖然具有一般技術的基礎研究優勢,但是相關研究成果卻因為其他關鍵要素不存在,無法變成競爭優勢,市場也就一再受挫。

    資源升級,優勢持續

    競爭優勢能夠持續,靠的是資源的擴大和升級。在關鍵要素中,有些對持續力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在生產要素的創造上,傳統生產要素就不如專業、卓越的研究機構來得重要。另外,像快速創新、搶先行動、加大壓力等形成優勢的動力條件,往往比生產成本、大規模國內市場等靜態優勢更有價值。因此,需求的內容往往比需求的規模更重要,密集的國內市場競爭也比企業是否具有國際觀更迫切。

    國家缺少兩個關鍵要素,尚不會妨礙它尋求競爭優勢,但是要建立最強韌的競爭優勢,各關鍵要素之間就必須相互聯結和強化。在國際競爭中,每種關鍵要素都是可以被復制的;例如,外國競爭對手可以通過在海外生產發揮生產成本上的優勢,或憑借開拓其他國家戰場,以建立市場規模,無須受限於母國市場。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國家能擁有獨一無二的關鍵要素。不過,一旦各關鍵要素聯結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國家的競爭優勢就將銳不可當,因為要組成系統化的競爭優勢不但耗時,而且困難重重,但之後就絕無被復制仿效之虞。系統內部各關鍵要素之間的互相依存與強化更是升級的來源,這樣的系統很難被移植到其他國家運作。一個國家建立了系統性的競爭優勢後,還會有繼續延伸的效果。系統性競爭優勢一旦出現,國家整體產業的進步速度往往比競爭對手快很多。

    關鍵要素之間的互動,使得僅依賴部分關鍵要素的個別產業,及需要完整關鍵要素的國家都能建立並保持競爭優勢。產業有競爭力,國家自然會有競爭力。企業競爭能否快速帶動供應商自我提升?教育機構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創造動力能否應對產業界出現的挑戰?客戶的挑剔態度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養成?可以創造出生產要素的機構、供應商和客戶又將催生多少新秀?

    系統互動的效率也與關鍵要素的狀況有關。例如,國家形成新企業的能力,離不開個人、機構和企業對變化的回應能力。企業、客戶、供應商和研究機構因地域而集中,所造成的影響力更是不言而喻。

    這個道理也表現在國家長期擴大、提升產業的能力上。各國擁有的關鍵要素其實都差不多,誰能搶先發動整個鑽石體系和效能,它的競爭優勢就比其他國家多。

    跨國企業的主戰場如果是在母國以外的國家,即使已完成海外據點的建立,並且有一套運作良好的全球戰略,也並不表示它就能輕易在該國復制母國的鑽石體系。因為外國跨國公司必須面臨協調成本和信息偏差的賭注,遠不及當地企業就近應變的靈活。相形之下,當地企業的主戰場在母國市場,更能具體地感受市場變化的壓力,對當地客戶的感覺也更敏銳,這種優勢還可以延伸到它和該國供應商的溝通上面,形成更有利的生產動力,吸引更多當地企業加入競爭。面對這種內戰的外國跨國公司,不但必須以海外子公司的市場當做核心市場,還要調整它的全球戰略、研發方向,全面配合海外子公司的需求。

    產業的集群現象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中,有競爭力的產業通常不是均衡分布的,它們的產生將在第三篇詳細說明。鑽石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動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趨向集群式分布,呈現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關系,或由市場、技術到營銷網絡的水平關聯。

    丹麥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圖4–5顯示了丹麥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之間有何關聯。該國其他沒有列出的產業,如家庭用品產業(日用品到家具)與醫療保健產業(藥品、維生素、醫療器材等),其實也同樣呈現集群的現象。通過技術和原材料的關系,醫療保健產業集群事實上又和農業產業集群產生聯系。

    瑞典的化工產業雖然不突出,但是從紙漿、造紙、木料加工、鍋爐、傳送帶、紙漿制造機、控制設備、造紙機和紙張烘干機等一系列產業形成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又使得它成為應用紙漿和造紙所需化工材料的高手。意大利最重要的產業集群則在時裝、家具和食品等領域。每個國家的產業集群數目也許隨國家的大小而有不同,但是產業集群並不因此畫地自限。以德國為例,它的重要產業集群在化工、金屬加工、運輸和印刷機等領域。當產業集群形成時,一個國家無論在最終產品、生產設備、上游供應及售後服務等方面都會有國際競爭的實力。這種產業集群的現象每個國家都有。以不在本書研究范圍的以色列為例,它的主要產業集群是在農業(谷物、化學肥料、灌溉系統及相關農機設備)和國防兩方面。10

    將在本書第三篇詳細討論的各國競爭優勢形態,都是以產業集群的面貌出現的。這種相關產業集聚一起的現象十分普遍,這顯示出它是產業發達國家的核心特征。11,12

    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會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是形成產業集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一個互動的過程中,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帶動並創造了另一個產業的競爭力。這樣的過程離不開挑剔型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面對這樣的形勢,產業會把壓力轉嫁給上游供應商,並帶動上游企業的競爭優勢。13美國能夠在消費日用品上稱雄,必須回溯到它在廣告業上的卓越成績;日本有堅強的半導體產業做基礎,因此它的消費電子產品能快速應用各種集成電路,形成產品的競爭特色。同樣,美國因為掌握了邏輯芯片的競爭優勢,下游產業如電腦工業、電信器材工業和國防電子工業等的競爭優勢亦穩如泰山。近年來,日本汽車工業在全球市場告捷,連帶使得日本的汽車零件業在國際上邁開腳步。當本國市場擁有一流的下游產業時,它不但對本國的上游供應商形成幫助,也會帶動上游產業向海外發展。今天,日本汽車零件企業就隨著汽車產業到國外設廠,並建立起海外零件工廠的體系。

    一個國家上游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樣有助於它的下游產業發展國際競爭力。上游產業所提供的技術,可以轉化成下游的創造力,它本身也可能跳進來加入下游產業的競爭。當一個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時,它的技術轉移,通過與現有企業聯手,或因擴散效應的關系,還會創造新的相關產業。

    一旦產業集群形成,集群內部的產業之間就形成互助關系。它的效應是向上下左右、四處展現的。憑借新的談判籌碼、擴散效應及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激烈的產業競爭氣氛往往會由一個產業擴散到另一個產業。產業集群中,當產業轉入另一個產業時,其研究發展觀念的刺激、新戰略、新技巧的移植,都會激發這個產業的升級。由於信息的流通更順暢,創新的氣氛隨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快速地擴散,自然形成了產業集群內的關聯,因此也帶來新的競爭觀念和新的機會。新人與新智慧出現新的組合,硅谷的崛起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產業集群也幫助產業克服內在的慣性與僵化、破解競爭過於沉寂的危機,進而將這些現象轉為升級的競爭。它會使產業不斷進行多元化嘗試,使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使新的思考觀點不斷冒出,而上游、下游或相關產業的擴散效應則不斷產生。產業集群的角色是促使一個國家內部的“外行人”跳入產業內發展新形態競爭。經過這些新加入者的刺激,這個國家的產業才不會在國際的創新競爭中落後。

    完整的產業集群也會放大或加速國內市場競爭對生產要素的創造力。當一群企業在彼此互相牽連的關系中,目標一致地投資於科技、信息、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就必然會產生外溢效應。產業集群本身就有鼓勵專業化和投資的效果。不同產業的企業通過同業公會的撮合而共同進行開發,是很平常的事,政府和大學對相關領域的注意力也會提高。隨著產業受重視的程度增加,更多有才華的人士會被吸引而加入進來,壯大產業集群的實力,而整個國家在相關產業的國際知名度也將開始上揚。

    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大於各個部分加起來的總和。在產業集群中,有競爭力的產業提升另一個產業是正常趨勢。它的擴張方向是由產業集群內部普及到全國。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種情形。日本的模式一般傾向於水平式發展,企業基於發展目標和內部創業的需要,相關產業常常是它擴張的第一步。但在意大利,產業集群則有垂直深化的傾向。原因是新公司從老東家脫離,多半是朝更上游的供應商或更專業的利基領域發展。由公司內部來多元化經營的情況比較少見。

    產業集群出現後,為尋求最大的生產效益,一個國家的經濟資源會自動遠離單打獨斗的產業,改向產業集群集中。而一國產業的國際化程度越高,資源流向這個產業集群的速度也就越快。

    無論個別產業還是產業集群,都是凝聚國家競爭優勢的基地,這一點是政府制定政策和企業制定戰略時要特別注意的。14

    集群內的交互作用

    客戶、供應商和關聯產業之間保持流通的需求和技術的信息,是國家鑽石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運作基礎。如果每一個產業都能保持這些信息的流通且同時擁有積極而持續的競爭環境,它所呈現的競爭優勢就必然強而有力。前面曾描述互動作用產生競爭優勢的理由,但沒有解釋它是如何發生的。互動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國家內部的企業之間並不必然地會進行有效的互動,只能說它比跨國企業的情況好些。但是,一個國家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不但彼此互有差異,有時利益甚至是相互沖突的。例如,供應商和下游買主之間存在著價格和利潤的沖突。雙方這種不透露底線和實情的情形會導致信息流通時的限制和偏差。15和外國競爭者交手時,雖然本土企業充分的互動能產生數倍的力量,但還無法緩和本土企業彼此間的議價空間。

    因此本書觀察了各國及其產業間的差異,希望了解產業集群的功能。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國家,通常也會支持產業集群內部的互動。這種有效率的互動尤其可以在一些產業或產業環節中看到。例如瑞典的礦業和采礦設備業的關系,就形成了持續國家競爭優勢的有力標准。

    產業集群內順暢的互動機制會促使信息的流通更順暢,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為垂直或水平聯結的公司創造合作與信任的空間。16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促進信息流通方面

    由舊時軍中戰友或母校校友所建立的人際關系

    由屬於相同的協會或科技社群建立的關系

    因地緣而發展出來的社區關系

    同一產業集群內的商業同業協會關系

    由相同社會規范和行為價值觀所形成的關系

    目標來源一致或產業集群內的相容17

    企業間有家族或姻親關系

    產業集團內法人共同持有所形成的關系

    企業持有人的股份

    跨部門的管理人

    愛國心

    關聯企業的良性競爭日本是產業集群運作良好的例子(參見第8章)。日本的產業集群受環境形態的帶動。日本的大財團或企業集團,有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財閥,另一部分則是很多企業彼此相互投資所形成的松散組合。每個集團的支撐核心是銀行,例如住友銀行或三菱銀行。

    一般人認為,日本的企業集團才是決策的發動者,而集團內部的各家關聯企業則會相互提供市場。實際上,不論是扮演核心角色的銀行,還是集團內部的各企業之間,彼此間的影響,並非如外界想象的那麼大,共同執行戰略的機會也沒那麼多,但是它們之間的互動卻使得產業集群的功能充分發揮。由於彼此間的關系,企業會相互咨詢甚至共同合作,一起進行技術上的研發工作,並交換市場情報。以光纖產品為例,同屬住友集團下的NEC和住友電纜(SumitomoCable)就多年長期合作,共同開發光纖技術。NEC的專長是電子,住友電纜的專長則在光纖和電纜,它們的合作是將兩種不同的競爭優勢合而為一。18日本企業流行的多元化經營也使每家企業像八爪章魚般往垂直關系的上下游或水平關系的相關產業延伸,彼此之間既是競爭又是合作的關系。由於它們是同一組織的延伸,關聯企業之間在信息的流通和技術的轉移上,比起並購的情形好得多。

    日本產業集群還有很多良性的機制。其中之一是大企業內部相互投資所形成的利害與共關系,另一點是企業之間的地利之便。另外,他們的人際關系也有助於產業集群的發展。日本人的校友、學長、同輩等關系是非常親密的,他們每年一度的同學會可以延續幾十年不間斷。這種關系對溝通信息和技術交換的幫助非常大,也同樣受到政府的支持。在日本,同業公會通常不僅包含產業本身,還包含它的供應商產業。

    日本產業集群還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當關聯產業有互動情形出現時,個別產業內部的競爭仍然未曾停歇,而且十分激烈。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照樣會激烈地討價還價,因為每個產業都有為數甚多的競爭者和強大的競爭壓力。

    意大利的產業集群雖然與日本不同,但是運作的動力是完全一樣的。意大利產業集群的聯結力量主要來自家族企業的關系。它們在地理上的集中特別顯著,很多產業的大本營就在一兩座城市裡。瑞士模式的產業集群則是以另一種方式運作。瑞士男子都被列為後備軍人的制度形成了特殊的人際關系。而在瑞典,金融集團的高層經理人會兼任其他要職,也可以算是發動產業集群的有利因素,這種兼任情況在德國更為顯著。

    在日本、瑞典和意大利,產業集群的內在互動機制通常很強。相較之下,英、美兩國的產業內部互動就很弱(詳見第7~9章)。19不過每種產業都有它的特性。要了解國家競爭優勢就必須更深入地觀察產業的各個部分。有趣的是,美國產業集群運作最好的是醫療保健和電腦等產業,因為科技社群的關系克服了美國經理人之間的敵我意識。這種關系也使得該國醫療保健等產業成為全球最強的產業。

    因地緣而集中

    在很多產業集群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競爭者往往集中在某個城市或地區。例如,絕大多數的意大利羊毛紡織企業就集中在兩個城市。幾乎大家都知道意大利產業的地理集中性很強,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也很普遍。20英國的拍賣業集中在倫敦某幾條街上,而瑞士三大制藥公司都在巴塞爾市,丹麥風車企業的大本營是海寧市。美國也不例外,廣告業的聖地是紐約麥迪遜大道,大型電腦公司如數據控制、克雷、寶來(BurroughsCorp.,後與Sperry合並為優利系統公司)以及霍尼韋爾的總公司都設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制藥企業如默克(Merck)、歐美史克(SmithKline)、美國氰胺(AmericanCyanamid)、施貴寶(Squibb)、貝克頓–迪金森(Becton-Dickinson)和巴德(C.R.Bard)集中在東北的新澤西州、費城一帶,一般航空企業在堪薩斯州的威奇托市,迷你電腦企業則在波士頓。

    圖4–6、圖4–7顯示了意大利和德國部分產業的地理集中現象。當國內市場的競爭對手打成一團時,供應商會開始在其競爭外圍落腳,共同對付重要而又挑剔的客戶。如此一來,這個城市和區域就形成了這個產業獨特的競爭環境,產業信息交流、透視敵手及互動強化的機會不斷出現,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年,英國經濟學家)曾形容,在這些地域“連空氣中都聞得出產業的味道”21。這種現象也許不能在每個產業的身上都能看到,但是對世界一流的企業而言,就地與競爭對手廝殺是競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先見之明。22

    相互強化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會出現地理集中性,通常是因為一個國家的鑽石體系中,各個關鍵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客戶、競爭者和供應商的集中可以提升效率和促進專業化。23地理上集中之後又加強了創新和進步的影響力。企業對鄰近的競爭者自然會有心向往之的情緒,而在產業集群附近的大學則很容易感受到產業的需求和變化,並將其反映在課程和研究的調整上。企業相對地也會主動贊助或支持學校的相關活動。供應商時常需要與客戶溝通和合作、選擇落腳地點,因此也不得不遷就地利之便。供應商培養了客戶的品位和挑剔的個性,又帶動了信息的流通、需求與技術的結合,對產品性能與服務也隨之精益求精。24對產業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個磁場,會把高級人才和其他關鍵要素吸引進來。

    地理集中性也會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企業的擴散效應最容易在原發公司的附近出現,因為創業的人住在那裡,早已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從供應商、客戶或相關產業中冒出的新人,優先考慮的切入點必然也是產業主戰場的所在之處。

    圖4–7?德國各大產業地理位置集中的情形

    地緣因素還會使信息和活動更集中,除了加速一個國家的產業內部信息流通的速度、將創新的信息擴散出去之外,由於地緣之便所形成的特殊溝通模式(如面對面溝通),無形中也減緩了產業內部消息走漏的速度。距離越近,就越能輕易看得到、摸得著競爭對手的舉動,企業自己會選擇利害相關的進步方式,如果再加上面子輸不起的考慮,就混雜成一種有別於純粹經濟分析的努力行為。地理集中性也會使產業集中的過程與產業集群內部的互動更完善。25它會使產業集群內部從需求到限制的各種不平衡情形提早曝光。因此,地理集中性使得各個關鍵要素的功能充分發揮,使鑽石體系成為一個活的系統。

    城市和區域的競爭優勢

    不過,如果客戶、供應商或競爭者本身並未國際化,產業集群的運作也會有其長期性的隱憂。

    地理集中性的效應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研究競爭優勢時,國家是否為最佳的劃分單位?盡管不同產業往往會有其不同的地點選擇,但真正構成競爭優勢的條件通常與整個國內環境都有密切關系。至於為什麼某些城市或地區會發展出某產業,基本上與當地客戶是否屬於挑剔型客戶、能不能產生獨特的生產要素、能不能形成強大的上游供應商等問題有關,歸根結底也就是要問:鑽石體系到底能不能具體化?這個理論很容易應用到城市、地區與產業發展的關系。26例如,倫敦能成為英國的精華所在,是因為該城市的需求是最高級的產品和服務,並且具備了相關的產業集群、高級人力資源等條件。

    即使兩地間從文化、政治甚至成本等方面看似差異很小,地理因素還是很重要,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國各地盡管在語言、文化、法律、通信運輸、貨幣和資本市場等條件都差不多,各州之間也沒有關稅壁壘,產業分布仍然有其地理集中性。

    一國內兩地的關鍵要素間差異比較小,若是和國外的地點相比,差距就比較大。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稅制、法律、資本市場特性和成本因素,這些都是構成不同國家之間的地點的差別。國家在社會和政治上面的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它們又會與有形的制度法規結合,影響競爭優勢的消長,而不適當的政府政策更可能導致產業發展開倒車,因此種種情形都說明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產業成功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如果政府降低通信和交通的成本,減少關稅壁壘,提高國際競爭程度,會有助於當地產業的創新,因為本地企業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磨煉出對外界市場更強的滲透力。當國際化使得傳統生產成本問題越來越容易解決時,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便轉而依賴信息和技術上的差異、創新的速度。這些條件必然與當地環境有關。這種趨勢很矛盾,但也是事實。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全球競爭,本國市場的角色非但沒有因為越來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而降低,它的重要性反而在提高中。

    美國的情形更說明了一個事實:國與國之間即使進行文化交流,也不能克服彼此之間競爭基礎上的差異。歐洲共同體的發展曾經引發各界的激烈辯論,憂心者認為歐盟的整合將削減各國的競爭優勢,但支持自由貿易觀點的人則認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將不減反增。無論如何,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地理環境的競爭優勢縱使可能跨越國界(如德國南部與瑞士德語區相連而成的特殊區域),不過,從競爭的觀點來看,歐洲想要成為“一個國家”的可能性實在不大。歐洲縱使整合為一,每個國家在需求、創造生產要素和其他關鍵要素上的差異也仍然會存在,彼此間仍舊會以競爭之姿相對。

    競爭型產業的誕生與成長

    鑽石體系雖然可以反映出國家在產業競爭優勢上的持續力,但是它並非在一開始就以完整的面貌出現。一個產業在開始時可能是受某一項關鍵要素的刺激,加上機會的推波助瀾,才逐漸有規模;不過一旦建立起來,其余競爭者就會聞風而來,其他關鍵要素也開始產生效果,並且累積優勢,形成產業發展的潛力。

    在實際運作中,可能觸發一地產業競爭的關鍵要素通常有三種。第一,由生產成本因素為一個產業提供在國際上生存所需的基本競爭優勢,它也可能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原動力。瑞典的特殊鋼產業離不開該國儲藏量豐富而且含磷低的鐵礦。就地取材(尤其是天然資源),經常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把利器。

    當產業繼續往高層次發展時,最早進入的競爭者也開始尋求各種創造專業性生產要素的方法。競爭企業可以根據母國市場目前或可預見的需求,展開專業人才的培訓,加強這個行業的知識和技術深度。針對產業作研究的大學也會培養出一些人才,形成產業中新的競爭者。在外商公司服務的本國員工一旦學會別人的專業知識後,也會自創公司,為母國作貢獻。有時候,獨一無二的地位也會使以國際市場為主的產業在本國形成。以丹麥為例,托普索公司是由一位頂尖的應用化學教授,帶著一批由他訓練的學生創辦的。他們研究石油化學工業需要的各種催化劑,盡管丹麥本國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量很小,但該公司卻是國際市場上最主要的供應商。

    第二,相關產業也會激發產業競爭力。意大利的雪靴產業起源於該國東北部山區的攀巖和登山鞋業。工廠自動化產業則是由機床業發展而來。日本的輕型卡車業則脫胎於卡車工業。輕型卡車的企業當中,有些是其他關聯產業的延伸,有些則是由離職員工自行創業,成為輕型卡車業的開拓者。

    第三種形成競爭型產業的關鍵要素是需求條件。滿足一個地方的基本或獨特的需求,是當地企業出現的主要原因。美國的空調設備產業能在20世紀初萌芽,主要是為了滿足美國濕熱的東部地區氣候。隨著經濟的成長,國民收入的提高,原本有錢人才能享受的空調設備也開始平民化,這個產業也就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瑞典的礦產則孕育了采礦設備業的發展。另外,美國能成為超級電腦產業最成功的國家,是因為政府在國防和科技方面都有超級電腦的需求。

    在發展中國家,產業的形成往往靠初級生產要素或特殊而強烈的本地需求。在發達國家,可能形成新產業的來源就很多。它們通常會來自相關產業,也可能從技術學院或大學研究室中誕生。發達國家催生新產業的因素已不再只看需求量,而是為滿足市場中一些產品或產業環節的先發需求、特殊需求或高標准的需求。

    此外,新企業也可能是在意外的機會中產生。企業家可能是靈光一現,想出了新點子,科學家的重大突破也可能同時在好幾個國家出現。這些因素都與產業條件沒有必然關聯。這類情況並非不可能。不過一個產業的誕生通常有跡可循,並且與本書所列的每一個關鍵要素都有關。如本書前面提到的,預測鑽石體系與一個產業誕生過程的關系,絕對比從“企業家精神或發明”來分析產業發展更准確。

    每一個關鍵要素不僅決定能否催生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同時也關系到其他各項關鍵要素是否存在或能否被創造。要使產業不停滯在萌芽期,國內競爭對手這項要素絕對不可或缺。垂直或水平的擴散效應也將為產業注入國際競爭的潛力。在競爭的刺激下,企業又會脫離對早期優勢的依賴,引導產業往更高層次的形態發展。

    一個產業要持續其競爭優勢,就必須具備多元化的基礎,並能持續累積。這種情況對於靠初級生產要素起家的產業尤其重要。本書前面提過關鍵要素如何彼此強化並擴大優勢。假如產業形成的過程中缺少了激烈的企業競爭,或缺少高級人力與技術,產業競爭優勢就會中途“熄火”,無法達到原先被看好的目標。

    如果一個國家同時擁有好幾項競爭關鍵要素,或是能很快將所有的要素組成有力的體系,那麼該國的競爭持續力絕對被看好。以傳真機產業為例,日本不但擁有特別強大的國內市場需求,還有一批已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產業。如果本國除了初級生產要素外,其他要素並不存在,那麼企業在獲取技術、增加資產、進入高層次的環節競爭等方面也會備感辛苦。這個產業發展競爭持續力所需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以汽車工業為例,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口汽車,直到70年代後期才取得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這個產業的成功,早期是靠日本的低工資、廉價鋼鐵、國內需求等特征。企業靠這些基礎全力發展一般外國競爭者所忽略的精致耐用的小型車,以滿足日本消費者對產品造型、表面瑕疵、基本功能的挑剔。從60年代開始,日本汽車工業遭遇工資上漲、勞動力缺乏、新的競爭者加入等的威脅,迫使它們進一步發展世界一流的生產流程、更通暢的物料零件的供應關系,並通過相關產業的地理集中性,節省運輸成本。近年來,日本汽車廠有更多力量發展不同的車型,又使它們成為這個產業的創新者。整個過程中,競爭優勢各項關鍵要素的相互強化,反而使當初這個產業之所以形成強大競爭力的因果關系不再那麼明顯了。

    當鑽石體系內部的各項關鍵要素開始發揮作用、相互強化、形成累積效應時,一個國家的產業可能在短短幾年或幾十年間,就得到可觀的進步和創新。產業發展過程中,擴散效應會促使新手不斷加入,撐開這個產業的各個環節;供應商為了滿足下游需求,也會更積極應用產能和資源,快速改善生產流程和技術;客戶的要求更是隨著產業的競爭態勢而更加挑剔、更加細致。這些浪潮會不斷刺激產業的升級,直到基本技術已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或產業本身的限制開始出現為止。

    如日本汽車產業的例子顯示,每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最早是從一兩個環節發動的。價格因素通常是發動的扳機。如果要提高競爭優勢的層次,企業必須進入到更高級的環節競爭。要做到這一點就與需求優勢、關聯產業的精密程度、生產要素的創造機制等國家環境有關。耐人尋味的是,競爭優勢的持續,往往需要當地企業拋開它們最初賴以成功的基礎條件,才可能走向升級之路。要做到這一點,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是不能避免的。

    企業棄守部分產業環節,有時可能是一種良性的升級動作。要克服不利因素的羈絆,企業必須不斷地脫離標准化、簡單技術和削價競爭的產業環節。此外,改善和創新的動作也會改變不利的生產成本因素。當企業持續朝高級精密技術、產品特色的環節發展時,這個產業已算是進入創新的過程。反之,產業如果在高級或精密化的產業環節中喪失競爭力,它的前景就有危機。這類問題正在美國的機床、陶瓷等產業中出現。

    在產業發展中,機會所發揮的功能是:幫助產業升級或加速對國際市場的滲透力。強勁的需求浪潮、上游材料的價格變動或重大技術變化等形成機會的事件,往往使原本領先的產業頓失優勢,新秀於是獲得後發先至的機會。日本的電視機企業就是借著彩色電視淘汰黑白電視的機會,搶先進入需求大增的美國市場的。

    當產業隨鑽石體系而發展、變化、積累時,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會不斷調整。圖4–8顯示了意大利雪靴產業的發展過程。這個產業的前身是皮革業,後來發展為本地的徒步旅行鞋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強勁的國內需求刺激了它的規模,1956年,意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舉辦的冬季奧運會又帶來更大的刺激。由於意大利擁有充沛而熟練的制鞋工人,家庭式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集中在意大利北部以徒步旅行鞋業為主的蒙特貝盧納市。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更加努力,以滿足本國消費者對精致的快速滑雪鞋的需求。當美國小公司開發出塑膠底的滑雪鞋時,抓住機會的意大利企業又推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塑膠噴射成型機。當這些產業的國內市場趨於飽和、設計和制造規模也趨於成熟時,它們便開始國際化,並形成全球馳名,既有地理集中性,又有產業集群結構的意大利雪靴產業。

    搶先進入這些過程的國家,通常具有搶先建立經濟規模、穩定的客戶關系及品牌知名度等優勢。更重要的是,搶先行動的產業具有最早發展國家鑽石體系的機會。鑽石體系是產業朝高層次競爭優勢發展的動力,也會減少後進國模仿的機會。一旦一個國家建立起產業的龐大競爭體系,別國便要花相當高的成本才能與其競爭。

    國家競爭優勢的產生過程也必須回溯到歷史層面,其中的因果關系更是復雜難辨。一粒產業競爭力的種子,可能是因機會而播下的。其他國家雖然在當時也可能有相同的環境,但產業競爭力是以一種內在的動力進行自我發展和建構的,它的各個關鍵要素要不斷發展,互相強化,產業才能不斷擴大並且活力十足。哪個國家最早出現這種過程,該國的競爭優勢就發展得最快。

    圖4–8意大利雪靴產業的國家優勢演變情形

    產業集群的良性循環

    一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引發其他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進而連成產業集群。因此,國家經濟的動力遠超過個別產業的動力。這股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主力。

    由於不同的企業形態和經濟功能,每個國家發展產業集群的途徑也不同。以意大利為例,推動產業發展競爭力的動力包括:挑剔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標准、活力十足的產業環境、頻繁的個人創業導致市場競爭激烈、下游產業又帶動供應商體系的競爭力。這一類型的產業集群因此會垂直深化,這都有賴於上下環節的緊密銜接、專業化機械產業和零部件產業的配合。

    日本的產業集群則是另一種發展模式。企業為了鼓勵員工創業並面對快速飽和的國內市場,往往主動進入上下游和相關產業的領域。需求條件與競爭對手的壓力也形成日本企業持續投資和創新的動力,使得新產業的競爭力順利產生。在日本,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通常呈水平式發展。其他國家的產業集群形態則介於意大利和日本模式之間。

    前面提過,產業集群形成之後,會引發個別產業的發展浪潮。產業集群內部相互強化的作用也會導致經濟的創新和國際競爭的能力。今天的日本消費電子產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創新的浪潮由電視機、計算器和音響等傳統產業引發,撲向便攜式電腦、傳真機等新型產業,然後又回流到傳統產業,形成新的良性循環。

    當經濟發展、資源朝有生產率的產業移動時,某些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難免相對減弱。不過,各國要維持它在某些產業集群上的競爭力,必須回歸到各國在關鍵要素上的差異。生產率最低、技術層次最低、產品特色最少的產業或產業環節,往往是第一個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時,價值鏈中相對利益較低的活動也會移到國外進行。

    以服飾為例,英國的許多服飾企業因為人工成本因素而喪失了國際競爭力,但其纖維制造企業卻依然一枝獨秀,因為這些企業具有搶先行動和穩定的客戶關系這兩大優勢。纖維制造企業很早就與全球客戶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網絡,發展出規模經濟,甚至到海外投資生產,因此能夠應付這個產業所需的色彩變化、快速服務、價格便宜等特征。這些企業因為在重要環節上獨樹一幟,所以無懼於英國當地工資高漲的不利因素。英國纖維制造產業的經驗顯示,一個已成氣候的產業即使缺少一項關鍵要素,仍然可能保持它的競爭力。不過這種一枝獨秀的產業,通常附屬於發展歷史比較久的產業集群。

    當產業趨於成熟、創新的步調趨緩甚至停止時,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又會回到最基本的生產成本的競爭上。不過,只要能將不利因素轉為有利因素,就可以引導這個產業再往上爬。一個產業在國家經濟中的規模可能縮小,但只要精密環節的競爭力能夠得以維持,並保持自我競爭的形態,它就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有些產業分析家認為,技術總是會流動的,因此生產成本才是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關鍵條件。不過,技術在各國間流動雖然使模仿的時間縮短,但一心仰仗國外技術的企業一定會落在人後。更重要的是,發展技術所產生的優勢絕不是抄襲技術所能比的。企業引進國外技術並加以消化、改進的能力,更與本國鑽石體系的表現有關。競爭優勢是一種持續增加的產業功能,展現在外的是企業對知識、技術的創造和應用,以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信息科技、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新科技不但會帶動創新的浪潮,甚至能促進各種產業從裡到外的變化。這些技術開拓出新的市場,使得所謂的傳統產業和夕陽產業的飽和不過是一場虛驚。

    在意大利,制鞋、家具、成衣等俗稱的傳統產業就表現出浴火鳳凰的經歷。當許多發達國家把這些產業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時,意大利的企業應用該國客戶前瞻的需求特性,以及現代化的生產流程,使國家的競爭力持續增強。27瑞典的五金、卡車和鑽探設備等產業,同樣是到了成熟期的時候才再次煥發青春。

    產業進化過程中也隱含著喪失競爭優勢的風險。企業引導產業轉型的力量來自於國家的鑽石體系,例如,挑剔型客戶、技術創新、高級人力資源、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經濟規模、品牌知名度和國際營銷網絡。這些方面的競爭優勢一旦建立,可以持續幾十年不衰,其中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借創新過程彌補,或是通過到海外生產抵消成本。

    然而,如果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鑽石體系的各項關鍵要素不再能支撐或刺激產業的投資與創新,該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就會喪失。形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可能是產業沒有察覺到改變的需要,可能是因為投資不足,無法達到提升效果,也可能是受制於現有資產、技術與過時的競爭模式,因此在變動過程中不得不把優勢拱手讓給後來者。以下將分別討論一些造成競爭優勢喪失的原因。

    生產要素的惡化?生產要素惡化的可能原因很多,最麻煩的就是生產要素的創新和升級速度落後。當甲國某一產業的專業化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於乙國時,它的競爭優勢就會衰退。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生產成本的提高。當生產成本提高時,如果企業因此加強創新努力,搶進更精密、高級的產業環節,或走向國際化,就有助於保持競爭優勢。不過,改善和創新不可能解決一個產業所有環節成本升高的問題。以機床產業為例,發達國家勢必將簡單的機型轉移到中國台灣等新興工業地區。如果企業在面對成本增加的問題時,並未朝提升本身競爭優勢的方向努力,不但它本身的競爭優勢會很快喪失,長期下來,國家的經濟也會被拖累。

    國內需求跟不上國際步調?如果一個國家內需市場的需求步調與其他發達國家不一致,也會危害到它的競爭優勢。因為市場發展的步伐不一致時,客戶會把企業引導到錯誤的方向,或使企業無法跟上正確的潮流,而新的產品造型、流行趨勢、新的安全環保條件、新的營銷渠道等的出現速度也會變慢。當全球的汽車市場趨向省油、多款式的小型車時,美國人還是偏好大型車,這就延誤了美國汽車企業的反應能力。當一個國家的產業該開放而未開放或制定不合理的本地規范以便保護自己人時,也會影響到本地需求與競爭力的關系。

    本地客戶太溫和、不夠挑剔?當外國客戶比國內客戶更挑剔時,國內企業要維持競爭優勢是很困難的。以工廠自動化為例,早期的美國客戶一度是最挑剔的需求者,促進了該國自動化大規模生產技術的蓬勃發展;不久後,日本、德國或意大利的企業隨之創新流程,積極應用像機器人、彈性制造系統等更先進的自動化技術。與日、德、意等國的中小企業自動化需求比較,美國自動化設備的企業對市場需求的調適有其困難,因此逐漸走上了下坡路。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子零件裝配和制造半導體的自動測試設備產業。在這方面,日本企業不斷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改良創新,逐漸擊敗了美國成為領導者。

    本國客戶太溫順的可能原因很多。客戶會因競爭者減少而生發自滿心態。貿易壁壘也會減緩創新的步調。政府規范更可能扭曲國內市場的需求。不論是哪一種原因,當本國客戶不能再提供企業創新的壓力時,這個產業要在創新的競賽中戰勝外國競爭對手是很困難的。

    技術變化導致不利因素出現或相關產業出現缺口?技術變遷具有重新洗牌的效果,也是後起之秀超越老字號的契機。一個國家的企業如果過分偏重某類技術發展,很可能在技術突變時,立刻陷入困境。有時候,由於新科技導致生產要素改變,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相關知識,甚至基礎設施跟不上的空白。預先調適的外國企業很可能因此崛起,掌握競爭的優勢。

    技術變化也會形成應用電腦軟件、生物科技、新材料或電子零部件的新產業環節。原本沒有這些技術的國家就將陷入苦戰,已具備這些技術條件的國家則一躍而左右大局。以醫療影像產業為例,日本能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是因為它以電子關聯產業的實力彌補傳統X光器材的不足,這也是新一代醫療影像器材的發展趨勢。

    當新的產業科技經過整合後發展到了可以應用的程度時,它對傳統競爭優勢的威脅也升到最高。反之,假如新科技對產品的影響層面尚有限、應用也不廣泛時,企業還可以從海外引進技術以獲得改進。例如,德國和瑞士的光學儀器企業,近年來就努力通過海外子公司引進先進的電子技術。這些企業能夠成功,關鍵在於電子光學還不是一個整合成功的技術,有限的市場規模打消了電子企業擠入這項新科技的念頭。

    所設定的目標限制了投資程度?企業和管理人員的發展目標,會反映在研發、市場營銷、信息、設備等方面的投資比例上。另外像國內資本市場形態、企業所有權結構、稅制、經理人薪資的誘因、社會價值和規范等,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規模。

    如果產業的發展目標沒有持續的投資支持,它的競爭力必然不如把目標和投資當成大事的外國競爭對手。若投資人對企業的基礎投資報以噓聲,這個產業必然會在技術和生產率方面落後。如果控股公司對旗下企業的態度是以利潤掛帥,它的競爭優勢可能曇花一現。如果高工資會減少勞動力改善環境的意願,那企業對教育訓練的投資也會降低,而勞資之間常常滿足於維持現狀。如果產業新人類只想一步登天,本身卻缺乏產業忠誠度,他們大概也只會利用財務管理來投機賺錢,結果將無可避免地延緩產業改善和創新的步伐。

    企業推動自我調整的彈性?企業要認清危機並不困難,真正的挑戰在於它能否克服妨礙進步的障礙。這類障礙通常也是企業內部的問題。例如,防御型的經營管理模式通常使人容易自滿,行動也比較僵化。這種思考下的管理戰略和組織形態往往跟不上新的外在形勢。強大的工會將抵制企業創新既有的流程,更全力反對企業到海外投資以取得新科技或較為有利的生產要素。本地的法規可能凍結產品的形態,妨礙新技術的產生。天天沉湎於過去光榮的氣氛,更會造成有能力的人躊躇不前,最後導致產業缺乏與外國競爭的新鮮血液。

    任何產業都會不自覺地以過去的成功否定現在的努力。以丹麥的家具業為例,這個產業大部分的優勢在於它的設計能力。但目前市場卻偏好在傳統設計風格上添加現代化的色彩,可惜的是丹麥家具企業或設計師一直不肯順應這股潮流。

    企業無法創新不一定是它已經自滿或內部行事已成慣例,而可能是它的現有條件無法滿足創新所致。對產業而言,固定成本的改變會牽動整個內部組織、設備結構、人員訓練等領域,假如企業過去偏重某項戰略和技術,就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沒有類似包袱的競爭對手超前而去。傳統價值和資產的沒落,是具有傳統競爭優勢企業的最大考驗。

    創新雖然是創造利潤的工具,很多企業卻因為短期的投資損失或組織變革的麻煩,延遲了它們在資產上的創新。美國的半導體企業一直不肯放棄二極管技術,因而延遲了它們對金屬氧化半導體技術的投資,也給了日本企業超越的絕佳機會。保守的態度可以使現有技術被充分應用,但就長期而言,卻未必能一直領先。企業要保持競爭優勢,就不能滿足於現有技術,而應該在別人還未行動前,搶先行動。這麼做也會引起內部競爭的壓力、客戶需求的升級,企業在投資和制定目標時也能更貼近產業的方向。

    國內競爭者停戰?造成國家競爭優勢衰退的最常見也最致命的原因是本國市場的競爭消失。因為它會造成企業改善和自我調整能力的大幅衰退。企業團結對外,可能是爭取或維持競爭優勢的方式之一,不過團結若是過了頭,演變成一兩家公司主導全局,以集團占有市場、壟斷信息交流與結盟等現象將隨之出現。20世紀50~60年代的瑞士鍾表業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這項產業因為過分強調垂直整合的企業集團,造成了本身產業結構的僵化。

    本國競爭衰退的另一個原因是,當產業走上成功的巔峰時,經理人便希望能避免一些“過度激烈的競爭”,這樣一來市場好像會比較容易預測一些。而企業間的並購、秘密協定摧毀了原有的創新環境。當企業試圖以現有財力打壓競爭對手時,它就不會想作新的嘗試。德國的相機工業正是在國內競爭者逐漸消失並自認為高枕無憂的情況下,被日本取而代之的。

    產業的力量壯大後,往往會尋求政府的干預或保護,這同樣也導致了競爭的衰退。28有實力的產業通常已有相當的政治後盾,而要它們避免濫用這些政治力量並不容易。當它尋求政治力量保護或試圖阻止競爭者加入時,這個產業的進步和創新速度會相對減緩,造成競爭力的衰退。這種情形一旦出現,產業就會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護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優勢衰退的盲點

    如同競爭力的提高,競爭力的衰退也有它的內在慣性。發動這種慣性的力量通常和顧客的忠誠度消失、企業只看利潤不重投資的現象有關。但是競爭力一旦開始衰退,整個鑽石體系會同時反向運作,而且很難剎車叫停。例如,國內競爭停滯後,市場客戶和供應商的“品質”也開始下降。缺少下游的壓力,上游的成本自然提高,無論技術、創新或營銷渠道都會不進反退,整個產業的問題將不斷擴大深化。

    如果技術出現突變或客戶需求大幅變化,產業喪失原本的競爭力是很自然的事。這種情形發生時,馬上會有外國產業迅速沖上來填補空缺。日本的電視機和照相機產業正是因此而崛起領先的。不過對原本領先的國家而言,喪失競爭力的過程通常很緩慢,也很難察覺。美國鋼鐵業就是經過幾十年的衰退才完全退出戰場的。對那些擁有品牌知名度、在流程和產品技術上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已在全球鋪設營銷和售後服務網絡的先發型產業,這種失勢的時間會拖得更長。假如客戶在采購上比較保守或更換產品會使風險升高,優勢衰退過程的時間又會更長。不過,面對外國競爭對手時,缺乏創新能力的產業通常會先放棄最沒有興趣的產業環節,轉而加強客戶需求最穩定的產品領域。這種做法使它們在短期內仍然保持獲利,但卻看不見自己在研發、設備、營銷等方面投資不足的危機。

    很少有產業能在失去競爭優勢後,還能重回領先寶座。競爭力衰退的速度通常很慢,而且受到貿易保護或競爭比較不激烈的環節又更不容易感覺到這種衰退。但即使如此,很少有產業能恢復原本的實力。許多政府的振興方案最後都以失敗收場,因為它們並未對症下藥,而且沒有考慮到關鍵要素的特征。以日本為例,它的政府曾提出無數振興方案,但很少能把出問題的產業推回國際舞台。政府可以通過法律和政策工具,使得資源流向它所期許的產業,但這並不能改變企業的態度和錯誤的做法。

    在眾多試圖卷土重來的產業中,中低價位的瑞士表是個比較成功的例子。不過這個產業本身規模不大,而且瑞士為了再次戴上成功的桂冠,耗時長達30年。30年前,當瑞士表業的競爭力開始走下坡路時,它的銷量還漂亮地增長過一段時間,然後就每況愈下。29斯沃琪(Swatch)是瑞士表重新揚眉吐氣的關鍵,企業在設計上的創新、使用塑膠表面和表帶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方式是制勝的關鍵。這些做法是瑞士手表企業在幾近絕望時置死地而後生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斯沃琪的成功又與精工表等日本企業全力搶攻石英表及其技術,而忽略塑膠表的空間有關。

    被孤立的集群

    自滿與內向被動會造成國家喪失競爭優勢,缺乏挑戰與壓力則使企業不再重視市場趨勢和新的技術與流程。這些現象出現時,從企業到國家不但對競爭優勢的辭舊迎新缺乏興趣,也遲疑不敢以攻代守、不敢發展全球市場以彌補本國生產要素的不足。即使硬著頭皮走上了國際舞台,也只想借力使力,借用其他國家的優點來維持本身的競爭力。企業因缺少競爭對手而傲慢自大,也無意犧牲眼前利潤換取更有利的競爭條件。關鍵要素的特性與關系足以說明,國家環境如何使企業淪入敗地而不自覺。

    當產業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很顯著時,它本身也隱含著自我崩潰的因子。當競爭者衰退或客戶不再挑剔時,地域化的產業集群往往有向內看、與大環境隔離的趨勢,假如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而彼此依賴程度很高時,這個問題會更加惡化30;如果供應商的主要客戶清一色是國內企業,那麼企業、客戶和供應商的溝通將了無新意。歷史上,英國刺繡產業所在的雪菲爾德、棉紡業的蘭開夏31,正是由盛而衰的鮮明例子。美國底特律是比較新的案例。

    內向型的產業集群在應付結構變遷或重大機會時的能力相當薄弱。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產業集群的資產、技術、戰略等能力通常只對某些產業才有效。在這一類型的環境中,企業想要漸進成長擴大並不困難,但是卻缺乏即時應變或突破創新的能力。當產業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時,產業集群的優勢往往亦隨之易位。

    產業集群解體

    當一個國家的重要產業失去競爭優勢時,它會影響到產業集群中的其他產業。自滿的態度是有傳染性的,當一個產業降低它對精致和質量的需求時,這種態度也會影響到相關產業。本地供應商一旦失去對競爭優勢的講究,下游產業的工藝水平、信息、上進心也都連帶被削弱。這種競爭力消失的後遺症一直要到本地生產成本高於國外競爭者、客戶紛紛掉頭而去時才會顯現。

    如果產業集群內部依賴創新的產業喪失其優勢,其所屬集群內的相關產業會紛紛脫離、解散。以瑞典為例,當造船業的優勢不再時,它影響到代理商、海洋工程、鋼鐵等一連串產業的衰退。在這個產業集群中,焊接、船艙防火工程、船舶起重機等產業能夠繼續維持強有力的競爭地位,因為它們很早就建立了國際競爭優勢,具有自我調整的能力。

    最脆弱的產業集群內部多半缺少國際化戰略,也沒有國際分工行動。換句話說,如果產業集群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或產業只負責供應一兩家國際大公司所需的產品,一旦龍頭企業出問題,整個產業集群就會出現危機。以英國為例,當格拉斯哥附近的造船業失去競爭力時,它的上游供應商產業也普遍出現問題。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要能持久,其內部的產業必須國際化。和英國造船業的情況比起來,瑞典在造船方面的產業集群就因國際化程度較高,受到沖擊的影響程度也較小。

    同樣,即使產業集群正在解體,那些原本就面對激烈競爭、具有國際觀和國際客戶的產業,往往可以避開這種骨牌效應,因為原先在國外的競爭力可以抵消國內環境的不利氣氛。持續力比較強的還有搶先走上高層次競爭優勢的產業(如英國的煙草業、威士忌酒業、糕餅業),它們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屹立不倒,是因為它們已有家喻戶曉的品牌、以全球為市場的營銷網絡,而且產品技術和客戶口味的變化不大,使得競爭者很難超越。

    所以,國家環境形成的產業集群同時具有正反兩面的效果。應用得當,它會成為經濟升級的動力,產業集群也會擴大和加深,應用不當的效果則剛好相反。32這種慣性一旦寄生在體系內,它對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影響相當深遠。原本較具優勢的產業固然可以將生產成本和資源應用的優勢轉到其他的產業,問題是整個大環境卻是朝資源配置不當、低生產率的方向進行。除非全新或高生產率的產業突然出現,否則很難擋住競爭力崩潰的表現。國家不是奮力向前就是日漸落後,想要維持現狀是很困難的。

    縱觀“鑽石體系”

    鑽石體系攸關國家競爭優勢,它的核心是“投資”和“創新”。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它內部的產業必須具有能力,也有意願從事改進和創新,進而創造和保持本身的競爭優勢。這裡所指的改進和創新,尤其和企業投資、研發、學習成本、先進設備、教育培訓等活動有關。

    企業要取得領先的地位,首先要改變原本思考和使用資源條件時的觀念。例如,企業應該去發現被忽略的市場環節、設計新的產品造型、改善原本的生產流程等。企業要保持本身的競爭優勢則需要更進一步地改善和創新,目的是為了擴大和提高資源本身的競爭力。這可以從更先進的產品、流程、市場戰略和售後服務等方面著手。

    這些都和一個國家的鑽石體系,以及其關鍵要素彼此互動的狀態有關。鑽石體系會提升企業和產業的改革速度,影響它的發展方向。33鑽石體系也說明了企業為何必須持續投資的道理。34這種觀點可以回溯到李嘉圖以生產率決定價格的古典理論,因為貿易是由生產率的差異形成的,其中又可以細分成技術、貿易質量及競爭方式的差異。

    在國家通過鑽石體系取得競爭優勢的整個過程中,信息的獲得與詮釋居於核心地位。國家的競爭優勢在於它能提供渠道,引導企業察覺改革和創新的機會,並且及早進入正確方向去運用本身的資源條件。整個過程中,企業可能首先集中力氣在改良產品、尋找最佳的流程上面,例如,以彈性自動化對抗大批量生產自動化,開發被忽略的市場環節。一個國家要想成功,就必須能幫助本地企業掌握機會、展望未來。從這個觀點來看,不利的生產要素仍有其價值,因為不利的生產要素顯示出可能會廣泛影響競爭力的問題,及早預警。同樣,將本地需求延伸為全球需求,也是國家必須特別重視的。

    安於現狀不會產生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的本質和持續力有賴於企業積極化解不利因素、建立強有力的本地客戶、迎合挑剔型客戶的需求、應對市場的提前飽和、在國際上有強勢的供應商、在國內有激烈的市場競爭等狀況。壓力和競爭更是企業改善和創新的泉源。35一個國家的企業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壓力和競爭條件能否同時出現,比如精細的國內需求、高度發展的上游產業、專業性生產要素等。

    這種情形可以比擬成生物的進化。進化論認為,特定時空環境的生物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生存下來。在國際競爭中,企業追求改進和創新的競爭力和持續力,也是長時間應對外界變遷所形成的。每個國家都有它最適合企業創新的區域環境,都市亦然。用生物學的說法,習性使物種得以生存並擁有頗具彈性的適應能力。這使它們比其他物種進化得更早因而更強大。

    在生物進化論中,環境會迫使生物種類不斷分化。如果把生物種類的衍生看成是以不同方式應對環境的話,這一規律同樣可以適用於競爭中的多元化發展。本書再三強調,企業的多元化並非是它的本質,而是由環境刺激出來的。鑽石體系和產業集群都是培養企業多元化的源頭。產業集群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創新的速度,使企業有更廣的發展空間與方向。

    本章說明了關鍵要素是如何形成系統動力、自我強化的鑽石體系,進而帶動國家競爭優勢的。這種動力體系會使競爭優勢誕生、進化、升級並持續發展。關鍵要素的影響力和強化力也會導致產業集群的出現,形成產業的地理集中性。這種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的能力,也會帶動國內各產業集群之間互動的機制。36

    競爭優勢與它的持續力離不開歷史環境。它可能來自於已經存在的產業、研究機構、影響產業發展的社會價值或重大事件導致的變化。造成機會出現的事件也許與關鍵要素的關系比較低,不過機會一旦出現,產業是進步還是倒退,都與關鍵要素當時的狀況有關。37

    鑽石體系除了可以解釋一些產業如何成功,還可以成為預測產業未來走向的工具。一個國家的關鍵要素如果處於有利的狀態或正在開發中,我們可以預期這個國家即將獲得競爭優勢並繁榮強盛。而當一個國家正失去某些關鍵要素時(例如客戶的挑剔性格不再、國內需求跟不上國際需求的步伐、上游產業缺少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機構的興趣與產業需求脫節),這個國家未來的優勢也會出現問題。行蹤縹緲的機會固然會影響到產業的起落盛衰,但是鑽石體系對國家的影響力更顯而易見。鑽石體系甚至可以預測當機會出現時,一個產業能否乘勢而起、競爭力大增。38

    要更全面地了解國家競爭優勢,我們需要以具體實例來印證理論,並從產業和國家兩個層面去看。因此,接下來第二篇將競爭優勢理論與實際的產業發展結合,探究兩者的關系。第5章會先介紹德、美、意、日四個國家的四種領先產業;第6章則進一步討論在國際競爭上越來越受重視的服務業。在本書第三篇,競爭優勢理論將擴大研究本書所選擇的國家、其成功的產業形態,以確定鑽石體系與國家經濟的互動關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