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第七章那些父母關心的事
    —留學十問

    1.決定要出國留學的孩子,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優勢?

    第一,社會活動。國外的大學都普遍比較看重孩子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們不喜歡書獃子。月月從小就開始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小學時她去過澳門參加交流活動,中學時學生會有大量的各類課外活動,她還參加過模擬聯合國,全部用英語,非常鍛煉人。這些都對她申請學校起了很大的作用。她在高中還是學生會幹事的時候,組織過哈利·波特周,在學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後來Deerfield面試時招生官對這個活動特別感興趣,他對女兒說:「你也可以到Deerfield做這樣的活動。」

    我注意到,現在國內的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在留學時有「活動資本」,會刻意安排孩子參加一些有點千篇一律的活動:夏令營、冬令營、做志願者……沒什麼亮點。其實國外大學之所以特別看重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是因為他們在意在各種不同活動中孩子展示出的不同個性。所以,如果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比較有特點,申請學校時就很容易凸顯出來。比如我曾見過這樣的兩個孩子,一個成績不錯,還是學生會主席,但在國外大學未必受歡迎。另一個成績很一般,但中學時就去美國參加過校際交流,參加了美國學校的足球隊,還在州里比賽得了名次;而且還去過兩次南極。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亮點」,申請時容易引起學校的關注和認可。

    那天我看電視新聞,浙江有一個女孩,非常熱愛做慈善。雖然成績不是很突出,但任何同學有困難,她都願意竭盡全力幫助人家,在學校裡面很有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就能把她送出去。執著於慈善就是她的亮點,現在高中的孩子只要有這種慈善的意識和想法就不錯了,沒有幾個人真正像她這樣身體力行。所以她如果往國外申請,肯定會有學校接收。

    第二,才藝。國外的大學,尤其是名校,特別看重學生的才藝,哈佛、耶魯也有特長生,划艇尤其受歡迎。因為划艇是需要意志、需要團隊合作精神的運動,這是名校特別看重的特質。

    月月在耶魯的許多中國同學,都不僅僅學習成績好,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多才多藝。有個女孩,據說得過上海手風琴大賽第一名。平常不顯山不露水,畢業Party上給大家表演了一段手風琴獨奏,一拉把大家都鎮住了:確實棒!還有一個上海男孩,數學成績好得叫人不可思議,打羽毛球、唱歌都極棒,與人溝通的能力也非常強。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月月還算是沒才藝的,她也就寫東西好點。所以後來有人問過她生命的前二十年最後悔的事,她說是「放棄學琴」。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從小表現出哪種天分或特長,都要盡力幫他們培養成能拿得出手的亮點。如果想讓孩子出國留學,這方面可以適當「功利」一點。因為孩子小,可能比較難有這種意識,如果家長也沒有,那孩子申請國外學校時在才藝方面就沒有能拿得出的「刷子」了。

    第三,智商和外語。智商不是培養出來的,但外語是可以訓練的。想要出國留學,外語不好真不行。月月小時候,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出國工作一次,帶孩子在國外待1年,為的是給她一個地道的語言環境。但我的工作始終沒有這種出差的機會,於是,我就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給她請英語家教,凡是英語冬令營夏令營我們幾乎都全部報名參加,月月初中開始上新東方,一共上過十幾個不同的班。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的英語水平,到了申請留學的關鍵時刻,自然會發揮威力。

    2.孩子什麼時間出去留學比較好?

    「我的孩子才上高一,要不要現在就送他去?還是等他大一些出去讀本科?」「我女兒從小就上雙語幼兒園,出去上小學合適嗎?」「都說留學要趁早,那我們大學畢業才去,是不是有些晚了?」……

    和家長交流留學問題時,孩子出去的時機和時間,是被問到的最多的幾個問題之一。其實,只要是對留學這件事情有理性思考的家長,都會明白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孩子的個性、成績、興趣特長都會在「何時出去比較好」這個問題上形成決定性的作用。從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我比較贊成高中時期讓孩子出國讀書。因為我自己的女兒就是在高中的時候出國留學的,她適應、融入國外學習和生活的過程就比較順利。

    因為到了高中階段,孩子的年齡一般都不是特別小了,應該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獨立生活能力了,心智也相對比較成熟,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出去,語言關也會過的比較快。另外,因為高中時期孩子的價值觀正處在將成未成的階段,所以融入國外的價值體系也相對比較容易,適應過程中他自己也相對不會那麼難受。這時候投入一個新環境,他們能在照顧自己方面基本沒有障礙的前提下比較順利的適應、融入。因此,我認為高中階段相對是一個最好的時期。

    如果出去時孩子年齡太小,國外又沒有監護人,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夠強,在適應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概率比較高;如果年齡太大了出去,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適應、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相對就不是那麼容易。

    當然,如果單從語言的角度考慮,孩子出去當然是越早越好。月月高中到達美國時,她覺得過語言關就有一定難度。她現在雖然英語寫作沒什麼問題,但相對來說這個適應提高的過程比較長。如果能夠在國外找到可靠的監護人,幫助孩子解決因為年齡問題產生的成長困擾,孩子比較小時出去在語言方面確實會有優勢。當然,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語言這一關似乎不是那麼難了。月月現在經常因為工作原因接觸許多在美國留學的小師弟師妹,回來就在MSN上跟我感慨:現在的小孩兒,英語都比我們剛來那會兒好太多了!那是因為國內現在已經有相對比較成熟的留學產業鏈,各種培訓機構、國際學校比比皆是,而她準備留學的那個時候,哪有這樣的條件!語言關過得快,孩子在國外融入生活、學習的速度也會相應快一些。

    我們決定送孩子出去留學,說明我們對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是認同的。我們希望孩子接受批判性思維教育,接受獨立人格的教育,接受普世價值觀的教育,這些會讓孩子終生受益,會為他人格的塑造、性格的完善以及對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打下很好的基礎。既然父母希望的是孩子從思維方式到學習方式都要汲取國外教育的營養,那當然應該早一點開始為好。

    有時候月月跟美國本土的朋友聊天,朋友都會評價她:「Helen,你應該不是大學才來美國的。」因為相對來說,她對美國當地的一些規則和思維方式會瞭解得比較深,包括一些非常細小的地方。而這些細小的地方,不是簡單地待個一兩年就有所體會和理解的。高中出去的她,已經進入了一種美國式表達的語境。而這種語境,對她在美國順利地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另外,高中出去留學,還能平衡以下幾方面的現實困擾:

    第一,如果孩子想要出國讀本科,最好能夠瞭解國外大學錄取的傾向和規則。提前出去讀高中,就會對各個大學錄取的傾向瞭解的比較深刻:他們看重什麼,希望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他們傾向於錄取什麼特點的學生……這對申請大學的實際操作來說,肯定是有利的。

    第二,特別具體的大學申請文寫作。美國的語文教育,除了大量讀書這一點同中國有很大區別之外,還有一個大不同就是他們的作文風格與中國應試體制下的作文風格截然不同。

    月月剛到美國的時候,恰恰就在她頗為自得的寫作方面很受挫。因為她在中學時寫過很多次「國旗下的講話」,學生會裡有什麼文字方面的活兒也都是她來承擔,所以文字表達和文風有點形成套路,習慣了抒情式的表達。而在美國的語文課上,初次看她作文的老師,直接給出了「這種表達是垃圾」的評價。「不管你是自信、自豪還是沮喪的情緒需要表達,你都需要用一個事例或者比喻表現出來,而不是直白地抒發。你們中國古代的詩詞裡面不是有很多賦比興的嗎?為什麼現在這麼直白?」女兒說,就是在逐漸領會和修改作文的過程中,她額外學到了好多東西。後來找到了美國文風的她,還被老師選出來在校會上朗讀自己的文章,這在美國高中生中是很高的榮譽。

    後來她給要去美國讀書的學妹修改IC(申請美國留學時需要寫的應用文),告訴她美國確實是另外一種表達:要展示不要告訴。這種表達體系的成功轉變,會讓她能夠比較容易適應美國大學的學習,也更加深刻地知道大學的申請文該怎麼寫。而這些,她都是在高中完成的。

    3.如果去國外讀高中,在那裡申請大學的程序是怎樣的?

    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的程序是這樣的:在最後一個學年中下段時,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自主選擇要報考的大學,一個人可以同時報多所學校,也可以同時被多所學校錄取,最終去哪所的選擇權在學生自己。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也被稱為「美國的高考」,這個考試一年會進行很多次,高中的孩子都可以報名考試,可以考多次,申請大學時提交的成績可以是多次考試的最高分,但學生參加過幾次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試大學也能看得到。每所大學需要的申請材料都各有不同,需要學生自己作各種準備。

    月月在美國申請大學的過程不是很順利。不順利的原因不是因為別的,而是這孩子有時候膽子特別大,她當時一共申請了21所大學,數量非常多,這超級考驗她短時間內同時處理大量事情的能力,因為要準備21所風格各異的大學的申請材料,每個學校需要的材料都不一樣,所以要投其所好,就要把每所學校的情況瞭解的越清楚越好,這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同時她還要應付正常的上課考試。尤其更冒險的是,每一所學校她申請的還都是全額獎學金。而大學的錄取傾向是:兩個同等條件下的學生,他們會錄取那個不要全獎的。這很容易理解—成本問題。

    於是高中最後一個學年的9月到來年1月,月月忙瘋了。上課,寫材料,考試……連聖誕節、感冒,也是在寫材料中度過的。後來我們等待消息的日子更難熬,就連我和她的電話或者網上聊天,都是一片低氣壓。我心裡著急,但又不敢多問,因為害怕給她增加壓力。她在那邊確實壓力也很大,有時候一天能收到好幾封拒絕信,或者是waitlist,人家正常錄取的學生不去,才會考慮到的那種。那段時間我也心情不太好,心裡總像壓著石頭。後來去上海出差,早上7點多接到女兒的電話:「媽媽,杜克(大學)拒絕我了,哥(倫比亞)大(學)waitlist。」我一聽,孩子這是尋求安慰來了。剛想強打精神鼓勵她呢,電話那頭的語氣一下變了:「媽媽你說,耶魯和普林斯頓我去哪兒?」那一刻我心裡的大石頭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長舒一口氣:這孩子,太折磨人了!

    至於耶魯和普林斯頓選擇哪個,當時我們國內的很多朋友勸她上耶魯,因為耶魯更有名。但女兒美國的高中老師則勸她上普林斯頓,因為這所大學在美國的上流社會更受認可。最終我和先生經過考慮,還是覺得相較於學術氛圍濃厚的普林斯頓,月月更適合更加多元化的耶魯大學。女兒說,在終於決定在電腦頁面點擊耶魯的圖標時她閉了一下眼:希望以後的人生多一點這樣奢侈的選擇吧!

    國外申請大學的程序基本就是如此。至於難不難,要看孩子選擇的具體路徑了。

    4.什麼樣的申請材料最受國外大學的歡迎?

    前兩年,有一個人大附中的狀元,在國內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都非常優秀,但申請了美國十幾所大學都沒有通過。很多人覺得這個結果很不可思議。我細細地分析過原因之後,覺得這個男孩的被拒並不是沒有原因。

    第一,他準備得很不充分。因為這個孩子在國內是學生會主席,經常考第一,拿過數學競賽一等獎,在「模擬聯合國」的活動中也表現得很出色,所以可能有些過於自信,材料準備得有些倉促。國外大學很重視的預科成績,其實對中國學生來說準備起來一點都不難,但他好像不在乎這個,在他的申請材料裡,這部分的成績,是空白。

    第二,對待申請材料的態度過於隨便。他一共申請了美國的十幾所大學,但沒有在投遞材料這件事情上認真對待。還竟然出現了把給斯坦福大學的申請材料寄給了杜克大學,把給杜克的寄給了斯坦福!這是國外大學的大忌:連基本的嚴謹態度都沒有的人,他們壓根兒不會考慮你的成績。

    第三,他其實並不瞭解美國大學的錄取傾向,不瞭解這些大學究竟青睞怎樣的人。我看過他的博客,說他申請時寫的申請文,題目很大,卻並不突顯個性。其實,美國人更喜歡能體現申請人個性的故事,哪怕只是洗了一件很乾淨的衣服、修理好家裡的馬桶這樣的小事,他們喜歡從細節中看人的個性和特點。所以事請不在小,只要敘述得真實、生動,能夠充分體現出你這個人的個性特點就可以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過一本《哈佛成功申請文50篇》,裡面所選的文章都是哈佛學生申請時所寫的優秀申請文,這些文章很多都是記錄了一件小事,生動有趣,個性鮮明,因為這樣的文章,這些學生才能夠成功申請上哈佛。

    5.在孩子留學準備的過程中,父母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

    第一,父母要有前瞻性,要幫助孩子早作準備。許多事情要想得比別人早一步,就會主動很多。在月月留學這件事上,我們考慮得比較早,準備地比較早,出手也比較早,這是很重要,也是很關鍵的。在我看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不能跟著潮流走,而要盡量比潮流早一兩步。在別人沒有看到的時候你就應該看到,別人沒有行動時你就應該行動。這樣才能佔到先機,化被動為主動。

    我經常跟女兒說,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為什麼那麼成功?就是因為她們的父母特別有前瞻性。當中國的婦女還在裹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時候,人家宋耀如夫婦就把孩子送到美國去了。那是什麼樣的前瞻性?宋家三姐妹去美國的時候都只有十五六歲的年紀,而且那個年代飛機稀少,她們坐船,光路上就要走好幾個月。人家也是小姑娘,也是爹媽的心肝寶貝,父母怎麼就能那麼捨得讓孩子一個人上路?就是因為宋家父母前瞻性的眼光,把女兒送到先進的西方國度去接受更先進的教育,見識更宏大廣闊的世界,所以才能培養出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三位女性。

    從月月小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比較注意瞭解國外的教育模式,自己看書,也跟國外的朋友聊,很關注關於留學的各種動態。看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之後,我有了讓她去國外讀本科的想法。那是在2000年左右,平時聊天談話的時候,我就會時不時地跟她聊,聊國外的學校國外的教育,告訴她如果我們能申請到比較好的學校的話,就到國外去讀書。我也會給她舉很多例子,說明國外的教育和國內的有何不同。孩子在對情況不瞭解的情況下,肯定會受父母先入為主的意見的影響。所以對我的這些想法,從小崇尚開放、自由、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的她當然會認可,並逐漸接受。

    如果說在初中時她還比較懵懂,對留學這件事情屬於被動接受的階段,那高中後,月月開始有了很多主動的行為。她開始自己留意出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該如何為出國作準備。比如她在高中時參加了學生會,尤其是高二還做了外聯部長,活動非常多,經常中午忙得沒時間吃飯。這時候她就意識到了當初我堅持支持她選擇文科的正確性,因為相對來說,文科的壓力沒有理科那麼大,她能夠在保證學習成績的前提下,也做好學生會的工作。學習成績和社會活動能力,這對於要申請留學的孩子來說,幾乎是同等重要的。她在文科班期間,成績一直挺好的,外聯部長也當得很出色。這就是準備,我們一直在為出國這件事情作準備。

    在作各項準備的時候,我也一直在給她打氣加油。她剛上高中時,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看到了《泰晤士報》出爐的一個世界大學排行榜,那一年哈佛大學是第一名,北大是第十七名。於是我給月月發了個短信:我們的最高目標第一,最低目標第十七,有沒有信心?她立刻回復:有!有時候父母給孩子勵志的方式就是告訴孩子勇敢去想。那時候或許有人說:哈佛?世界第一的大學?我們連想都不敢想,要有自知之明。但再看劉亦婷的父母,暫且拋開他們備受爭議的教育方式不談,只看他們敢於給女兒設定一個明確的「哈佛大學」的目標,這個本身是值得學習的。在孩子可能達到的範圍內,定一個稍高一點兒的目標,我覺得是父母應該想到而且敢於做到的事情。這其實也是一種勵志。有許多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標,只要做好前期的籌劃,精心努力準備,有前瞻性,其實也沒那麼高不可攀。如果父母一直不給孩子鼓勵,那他還奮鬥個什麼勁兒?!我一直在跟月月說:「咱們就應該朝考上美國最好的那幾所學校的方向努力,只要努力,不是沒有可能的。」

    事實證明,願景很可能變成現實。

    第二,該讓孩子自己做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做。

    女兒去了美國讀高中之後,就經常有人來向我們取經:申請國外的本科都很難的情況下,你們是怎麼申請到高中的?

    這件事還得歸功於女兒自己。

    我在前文中也說過,女兒在上海讀一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上海的同學,成功申請到了美國的高中。她就向同學請教,申請美國高中需要什麼條件,申請的步驟等等。回北京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們。因為當時在北京,我們還從來沒有得到過可以直接申請高中的消息,那會兒各方面的信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我就說你可以試試。因為Deerfield是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如果沒有獎學金,我們的家庭也負擔不了。如果能申請獎學金,我們可以去讀,否則就算了。女兒當時就表態:「我可以申請獎學金。」後來,她就按照上海同學的做法給Deerfield發了申請信,沒多久學校就給她發回了相關材料,讓她填寫。我說那你就自己填吧。因為我和先生的英語都不怎麼樣,在這個方面幫不了她什麼。現在想想,幸虧英語不好,如果英語好,反而可能會幫她。而父母如果什麼都一手操辦的話,孩子就會失去很多鍛煉的機會。

    把申請材料填寫完寄出去之後,月月又得到一個消息:Deerfield會在香港舉行一個招生說明會。當時我們和孩子都比較猶豫,去還是不去?後來是我拍板決定帶女兒去。因為這是可以面對面讓孩子瞭解學校,讓學校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面對這個機會我們努力了,但還是不成功,那就認了。但如果這個機會沒抓住,讓它流失了,我害怕孩子和我們日後都會覺得遺憾和後悔。所以,利用一個週末的時間,我和月月匆忙飛到了香港。

    招生咨詢的現場擠滿了香港的父母,他們大都英語流利,擠在前面跟招生官說這說那,孩子反倒都在旁邊站著,很拘謹的樣子。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因為英語不靈光,月月自己親自上陣,上去落落大方地跟招生官說,我來自北京……這一下反而讓招生官印象很深,這個孩子很勇敢,很大方,敢於展示自己。當時就決定第二天給月月一個面試。但因為當天我們就要趕回北京,我還要上班。又是女兒,主動去爭取,說明情況:媽媽是請假陪我來香港參加這次說明會,因為她的工作關係,我們今天就要趕回北京,所以能不能今天就給我做這個面試。招生官很痛快地同意了,而且還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月月協調、爭取、溝通的能力,其實我們已經完成了一次小小的面試。

    看,在父母幫不上什麼忙的情況下,孩子反倒有了更大的空間發揮他們自己的力量。

    留學這件事,現在大部分都是父母做得多,孩子參與得少。但我想,其實整個申請的過程是非常鍛煉人的,能讓孩子自己做的盡量讓他們自己做。如果他們是在國內申請國外的中學,如果這個過程他們都能自己全程參與下來的話,到了國外以後,對他申請大學都會非常有幫助。他等於有過一次非常寶貴的

    經驗。

    把孩子引導到一個方向上,到實際操作的時候盡量讓他自己去處理整個過程,父母只在該推動的時候推動一下,該協助的時候協助一下,該鼓勵的時候鼓勵一下。我們在這個申請過程中就是這樣的:始終往這個方向引導女兒,到了她有非常主動的意願的時候,有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和能力的時候,我們就非常省力了。

    第三,在關鍵的時候父母要替孩子把關。比如選擇的方向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有時候是需要家長替孩子推動一下,把握一下,或者說出手相助一下的。比如月月去讀上海這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輔導班之前,她就知道「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輔導班」這個概念,但當時北京沒有,在哪裡上,多長時間,多少錢,都是我替她去問的。當時是上海有,4000多塊錢18天,相當貴了。但我覺得這時候這個錢值得花,就托妹妹去上海出差給她報了名,我又利用出差的機會送她去上海。還把她托付給了一個當時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帶大學生來參加暑期交流活動的朋友,讓月月可以和那些哥大的學生有一些交流。結果,就是在這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班上,月月認識了成功申請美國高中的同學,得到了對我們日後申請留學非常有用的信息,這對我們來說是關鍵的一步。

    當時的上海,信息比北京要靈通,國際化的氛圍好。去上海是我給女兒作的決定。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正確的一步。從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班得到這個信息,才能走上高中出國留學這一步。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在關鍵的時刻替孩子把握並作決定,那麼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孩子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包括香港的招生咨詢會。這也是月月留學過程中特別關鍵的一步。當時人家就看上她了。而且內地只有我們自己去,沒有別人去。我的直覺是,當時這個會必須去。這是一個直接接觸學校的機會。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去爭取。如果想上這個學校。這種比較關鍵的點,孩子沒有主張的話,家長一定要幫她把

    握住。

    6.孩子從中學階段就開始準備留學,該如何處理好學業和準備工作的關係?

    這個問題確實對每個準備留學的孩子都是挑戰。我女兒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高中以後,她自己就有留學的主動意識了,也開始作這方面的具體準備。但當時她也有過一段時間的糾結,因為一進高中,她就報了名在學生會工作。首要原因當然是她其實很願意參加社會活動,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大附中的學生會非常活躍,在當時的學生圈子裡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對孩子有不一般的吸引力。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自己也漸漸發現,高中的課業壓力畢竟不同於初中,學生會的工作也不像自己之前想像得那樣輕鬆,她要一邊上課考試,一邊組織學生會活動,還要利用課餘時間準備自己的留學,有點兼顧不了了。於是,她就跟我商量,是不是可以辭掉學生會的工作。當時我的意見是學生會的鍛煉對女兒可以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如果申請國外大學的時候,他們也特別看重這個,最好不要辭。但她說要申請留學,學習成績畢竟不能受影響,準備留學的材料也需要很多時間,她覺得平衡起來很難。女兒求我去跟老師說她要退出學生會,因為老師一直覺得她學生會的工作做得不錯,所以她自己不好

    開口。

    既然這是她自己的選擇,而且有充分的理由,那我當然要幫她。於是我去學校找到分管學生會工作的老師,說明了女兒的情況,詢問我們是不是可以退出。但老師的回復當時確實讓我有點意外:學生會是忙,但也沒有忙到那個程度。我瞭解過她的成績,還可以。我覺得這件事情不讓她做,不僅對學生會是損失,對她自己也是損失。不僅學生會需要她,她也需要學生會。她剛進來的時候,處理事情的方法還比較生硬,但現在經過鍛煉,有很大的進步,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很好嗎?

    老師的一番話,讓本來就不是很支持她退出的我,更沒什麼好說的了。所以我就回家跟她繼續商量。告訴她老師對她的評價和看法,她也無言以對了,也開始覺得沒什麼特別的理由非得要離開。所以後來選文理科的時候,我極力支持她選文科,因為除了她的天分和特點相對更適合文科學習之外,文科班的學習壓力相對沒有那麼重,要保持優秀的學習成績相對沒有那麼難。因為當時的目標還是出國去讀本科,沒有放棄國內高考的打算,所以在文科班,她能考上北大這樣的學校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樣,她既不會感到特別沉重的課業壓力,又能有相對多點的時間投入學生會的工作和留學準備,一舉數得。

    其實,即便是這樣,那一年對她的挑戰還是很大的。尤其高二她當了學生會外聯部長後,工作更多更忙了,常常都顧不上吃午飯。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前三名,出國的準備也在井井有條地進行,沒有哪一塊落下。高二家長會時,老師跟我說,這個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因為她能超負荷地做事情。同樣的時間之內,給她比別人更重的工作,她也能很好地完成。

    事後看來,當時的鍛煉對她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她剛到國外的時候,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比高中時有過之無不及。語言關沒過,閱讀速度跟不上,超負荷學習,還要應付生活上的許多雜事,恰恰是高中時鍛煉出的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事情的能力幫了她。

    所以,如果孩子決定中學階段出國,就需要同時面對好幾重事情需要兼顧。這其實對孩子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訓練,訓練他能夠協調好幾件事之間的關係,同時協調、處理得比較好,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戰。家長在這個時候不要過於擔心和焦慮,只要在旁邊進行適當的幫助和點撥,我覺得就夠了。

    相信我們的孩子的抗壓和平衡能力,其實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很棒的!

    7.孩子沒有申請到美國的常春籐盟校,只是普通的

    大學,要不要去?

    那要看孩子適合不適合國外的生活。如果適合,可以去。我們送孩子去國外留學,是學習一種價值觀,學習思考方式,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如何吸取知識,包括批判思維的意識和習慣……如果自己努力,在普通的大學當然也都能學到不少東西。

    8.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出國留學的孩子?

    孩子出國以後,父母和孩子要保持良好的溝通,關注他在國外的適應度。孩子肯定會在外面遇到很多困難,如果他的適應度好,家長當然很幸運,但是孩子如果適應得不太順利,家長肯定要多操一些心。比如月月剛到美國時,因為她比較倔強,遇到困難不太願意跟我說,但是只要她說,我就耐心聽,這說明孩子需要傾訴。在她傾訴的過程中給她一些鼓勵,並相信她一定能克服困難,不會被困難打倒。

    如果遇到那些適應得比較艱難的孩子,他們也許會天天給父母打電話。這時候對父母來說沒有更好的辦法,就得天天聽。保持這個良好的溝通習慣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尤其重要。過去了也就好了。

    對於那些適應度比較好的、比較獨立的孩子,父母也要注意一點:對孩子不要作過多的干涉。我曾經在講座中遇到一個媽媽,她說自己想跟孩子在MSN上聊天,但經常遭到女兒的拒絕,有時候她還會傷心地哭。我覺得大可不必這樣。只要是在國外好好學習的孩子,都會比較忙。我和女兒通常的狀態是這樣:我一般不給她打電話,只在MSN上跟她聯繫。有時在MSN上跟她說話,她說作業太多,我也就算了。大學這幾年裡,她凌晨三四點鐘睡覺是常事,功課要花時間做,要參加社會活動,成績還要得A。成績、社會活動、睡覺,三樣裡面只能選兩樣。長期堅持下來,不但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需要健康的體力才行。所以,只要她不找我,我一般不會去打擾她,有時間讓她多睡會兒比什麼都強。

    除此之外,對於那些已經大學或研究生畢業的留學生的父母我也有一個建議,也是我在留學講座中經常會講到的:鼓勵孩子作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孩子出去的時候,在這個方面,家庭可能會有一個大概的想法,可能還是以父母的意志為主。因為在講座中,經常有父母跟我說「我的孩子肯定會回來」,或者「我希望孩子從事某某行業」……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尊重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被過多的外在因素所干擾。女兒告訴我,她那些畢業考進投行工作的同學們很喜歡跟她說,將來掙多少多少錢,買多大多大的別墅,然後把父母接到美國生活……只是,一定要在美國買房子才算是成功嗎?父母就一定願意去美國生活嗎?……這很像一種錯位,父母和孩子都在根據自己的想法揣度對方的意願,那倒不如大家都把自己的意願說出來。父母跟孩子溝通一下:什麼才是你真正喜歡做的?那就去做。不要讓孩子過多地被現實的名利綁住了手腳。

    如果家長是比較理性的人,一般不會在這個方面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壓力。中國父母往往會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和寄托,有時候這種期望和寄托會對孩子造成強大的壓力。可能有的父母不理解:對你這麼好,怎麼還成了壓力?我原來有一位男同事,他的媽媽經常跟他說:你可不能有什麼三長兩短,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你。母親的這種想法,在她自己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表達和抒發,但對兒子而言,是巨大的情感壓力。有如此沉甸甸的寄托,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勢必會瞻前顧後。有時候,這種精神壓力甚至是遠大於經濟壓力的。

    9.孩子出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

    關於和孩子溝通的問題,我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體會。因為我接觸到很多孩子留學國外的家長,看到很多人都存在和孩子溝通上的問題。比如前兩天和一個朋友吃飯,他的孩子也在美國讀高中。這個爸爸在飯桌上幾乎沒做別的,淨向我們訴苦了。他說要求孩子每週給他寫一封電子郵件,在郵件裡孩子要告訴他自己這周做了什麼,遇到了什麼事情,有什麼收穫。結果,自從這個要求提出之後,孩子一次也沒寫過郵件,他電話裡再三強調、要求都不管用,孩子依然故我。

    我覺得這就是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可能覺得郵件是一個可以方便瞭解孩子近況的好方式,但對於孩子來說,他覺得這是一個負擔,而且反正人在國外,天高皇帝遠,所以乾脆不寫,父母也不能拿他怎麼樣,面對孩子如此反應。父母也只能無奈加生氣。

    在這件事上,我倒沒有覺得孩子有什麼特別不對,倒是父母應該調整和孩子溝通的心態和方式。從我自己的體會來說,對在外上學的孩子,父母最好不要對孩子做一些硬性要求:一星期必須跟我視頻一次啊,兩個星期通一次電話啊……沒必要。因為孩子在國外都挺忙的,他們要應付學習上生活上各種各樣的繁雜事情。如果有情感方面的溝通需要,父母都不用要求,他自然會跟你講。如果沒有,父母強逼著要求,反而會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在情感上離父母越來越遠。

    而且,父母有時候要講究一點溝通的技巧,讓孩子覺得與爸媽交流是一個愉快的分享過程,或者能從和爸媽的談話裡得到撫慰、鼓勵和幫助,那他一遇到需要分享或者拿主意的事,自然會第一個想到你。這種交流習慣最好能從小養成。在家裡頭就要養成孩子什麼事情都愛跟你說,什麼事情都跟你分享的習慣。這需要家長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和孩子交流,不要居高臨下。這一點我一直很注意。我和女兒交流的時候,從來不讓她感覺是在聽我教育,而是我們倆可以非常輕鬆地討論任何事情。我不會用「我什麼都懂,你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不行」這樣的態度讓她感覺到挫敗。這是和孩子達到良性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

    不要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成單項匯報,而是設身處地地從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他有沒有需要傾訴的事情?有沒有需要幫助的事情?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就要想辦法擔當好傾聽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如果孩子不需要,那也不要過多逼問和追蹤,這說明你的孩子是個獨立能力相當強的人,這是父母最大的福氣。

    我曾經在留學交流會上遇到一位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錯的媽媽。他的兒子在北京讀中學時就特別獨立,很有想法,自己決定想去美國讀書。後來他申請到了美國的普渡大學。到美國之後,他適應的過程非常順利,也很快,和同學、當地人打交道沒有任何障礙。他也不怎麼想家,平時和父母聯繫得也比較少,但這位媽媽就說,在這個方面她對兒子沒有任何要求。雖然兒子已經出去了,但她還是堅持一有時間就參加一些留學生父母的交流活動,為的是得到更多關於留學孩子的信息,便於自己和兒子的更好交流。

    另外,在和孩子溝通這件事上,父母雖然更多的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但在有些關鍵問題和關鍵時刻上,我覺得該講的也得講,該說的也得說,該教育也得教育。只是這種教育要有技巧,讓孩子能夠接受。我最近就在總結和琢磨關於這種「教育」的方法。比如有些事情,就事論事就不好,尤其像對月月這種有主見、獨立性很強、不願意聽人教訓的孩子來說。要跟她聊天,聊著聊著說到我想談的問題了,就假裝「雲淡風輕」地提醒她:這件事情你好像應該怎樣做更好一點。如果這樣處理,她就不會排斥,還會願意跟我討論其實她是怎麼怎麼想的,之所以作某種選擇是因為她有自己的理由。還有一些別人的成功經驗,我想要讓她借鑒的時候,也會採取這種迂迴的聊天方式,側面提醒她:這麼做挺不錯的,你覺得怎麼樣?

    我從來不在任何問題上對女兒步步緊逼。她高中畢業被耶魯大學錄取後,在選擇專業問題上和爸爸產生了分歧。先生特別希望女兒學法律,直接告訴她:「耶魯法學院很好,你就應該上法學院。」這樣的方式就讓女兒比較反感:「我為什麼要上法學院?」於是我告訴她:「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願意選擇什麼專業就選擇什麼,沒必要一定要學法律。」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女兒主動跟爸爸說:「其實我也考慮了一下法學院,不過覺得還是不太適合我。」

    有些事情,如果我覺得在MSN上、在電話裡沒法溝通透徹,沒法說清楚,那我就會想辦法跟女兒見面。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育,都要在一個良好的溝通基礎上才能達到效果。

    另外,還有一點,我覺得要想和孩子順利溝通,父母要有見識,要與時俱進,不能落伍,這樣才能始終有和孩子對話的能力。因為他的見識、視野、寬度都是不斷在成長的,父母如果總是在原地踏步,就會和孩子產生「代溝」,孩子說的東西你都不懂,沒有話語的交集,他自然沒有與你對話的慾望。如果孩子關注的你也關注,孩子瞭解的你也瞭解,孩子喜歡的你也喜歡,而且對這些都有比較多的瞭解和認知,能給他有用的分析和幫助,他肯定什麼都願意跟

    你講。

    在和孩子交流這件事上,父母不光要用心,而且一定要有技巧。因為教育不是一件講究辛苦的事,而是講究藝術的事情。辛苦跟效果沒什麼關係,效果如何,最終要看父母進行溝通的藝術水平。

    10.對即將畢業的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如何幫他們作好職業選擇?

    首先,要給孩子減壓。一般來說,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經濟方面的投入都不會小,只要是稍微懂事的孩子,不用父母強調,也肯定知道爸媽為了自己留學付出了怎樣的經濟代價。所以,在大學專業選擇的時候,中國留學生選經濟、商科、金融方面的就特別多,大學畢業的時候,找工作選擇銀行、大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特別多。為什麼?孩子潛意識裡想早掙錢,多掙錢,報答父母。

    父母不作任何強調的時候,孩子尚且如此,要是父母不斷強調「咱們家花了多少多少錢供你出國讀書」,「爸爸媽媽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出人頭地,給父母爭光」。不用問,背負了那麼多沉重的希望,孩子自然更會選擇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所有人認同的「成功」,才能換回父母這麼多的付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自由和資格選擇其他的路。

    這樣的看法在美國的華人圈裡似乎尤其普遍。很多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在異國他鄉奮鬥不容易,他有讓父母驕傲的責任。而按照興趣選擇自己未來的自由,可能到他們的下一代才會有。這其中包含了對父母的熱愛和責任,也道盡了自己的無奈和遺憾。

    每次做留學講座的時候,我都會向家長強調:如果家庭經濟狀況還可以,不要讓孩子太急功近利。不要有意無意地讓孩子背負太多光宗耀祖的壓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進世界500強公司,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進投行。我們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給孩子製造了很多制約和限制。

    其次,請支持孩子去追求、實現夢想。功利的大環境本身已經給孩子的職業選擇造成了一些有形無形的選擇影響,父母這時候應該做的反倒是及時提醒孩子:問問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做的工作,他們的人生才會更加舒展愉悅。

    月月有一個男同學,最近從美國回來,我跟他聊天,他告訴我他不追求這些功利的東西,所以大學選擇專業時徑直報了自己喜歡的哲學。我問他為什麼能做到這樣,他說父母對他要求很低。某種意思上說,這是這個孩子的福氣。這個男孩還告訴我,他們80後男留學生都很羨慕女孩子,「因為她們相對比較自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做,可以活得更加精彩。而男孩子,背負太多」。

    這是需要我們這一代父母和社會共同思考的題目。

    讓人欣慰的是,女兒告訴我,在她採訪接觸到的90後留學生中,這樣的「選擇困局」開始有了變化。有的孩子,一入學就說將來要做傳媒,還有的一心想做考古,所以報了歷史系……可以看出,現在的孩子背負的壓力沒有月月他們那麼大了,他們普遍比較有自我。

    這種變化是好的,也是值得我們這一代父母學習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