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推薦序 願這本書,成為一個驛站
    今年春天的一個中午,我還在《大西洋》雜誌工作時,和兩個美國同事坐在樓下的戶外餐廳,一邊聊天一邊吃午飯曬太陽。三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不知怎的談到了以後結婚生子的事。想想父母培養自己的過程,教子是件難事——大家一致感歎,然後一些奇奇怪怪的假設開始冒出來:

    「現在想想,孩子成長不好,可能出岔子的地方可真多。」

    「可不是,我們能成長得這麼正常,可真不容易。」

    「如果我將來的孩子吸毒上癮怎麼辦?」

    「如果我的孩子不尊敬爺爺奶奶怎麼辦?」

    「如果將來不喜歡看書怎麼辦?」

    ……

    聽著問題越來越匪夷所思,同事隨著想像的延伸越來越著急,我有點哭笑不得,忍不住打岔到:「真的會這樣嗎?教育你的孩子喜愛看書,教育他們尊敬老人,引導他們不要吸毒,不就好了?這些事情不是在父母的控制範圍之內的嗎?」

    同事疑惑地看了看我,搖了搖頭:「那可不一定。如果孩子注定會長成這樣,父母有什麼辦法?」

    聽到這話後,我立刻釋然。身在美國的第七年,我對這樣的看法已經不會感到詫異,對這背後反映的文化價值觀已經有些瞭解。

    如果孩子是一條小船,處在社會的湍流中,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父母可以是掌舵的船長,控制船的速度和方向,甚至未來的目的地。而在美國中產階級的主流教育理念裡,父母把自己的職責看作幫孩子清開河邊的朽木和碎石,讓小船能順暢無阻地前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然而不一樣的理念背後,隱藏的是全世界的父母對教子這一話題共同的探索和對自己方法的反思。在中國社會高壓單一的教育體系裡,怎樣培養出西方同齡具備的廣博的興趣面,開明的頭腦和心懷天下的志向?在美國以鼓勵為主,尊重孩子選擇,寬容叛逆和個性的社會,怎樣教育中國孩子的自制力,抗壓力和吃苦精神?

    或許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教子成為一個爭議辯論如此豐富卻又如此發人深思的話題。這本書便是我的母親在這一門廣博的學科中的一點感想。然而教子不同於菜譜,按照指示將油鹽醬醋蔥姜蒜一股腦加入,就可以毫無懸念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而世面上幾乎所有父母撰寫的教子書,其下的潛台詞,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我們的孩子是個成功案例,且看我們是如何培養的。」在這點上,我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同市場上令人質疑的成功學一樣,教子不應有一定之規,每一位父母的作法都有值得商榷之處,而因為每位孩子情況不同。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在我的朋友裡,健康快樂的孩子大有和我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和受教育方式天差地別的。若將教子書中的建議奉為真理,照本宣科地來教育孩子,這本身就與「讓孩子自由成長,不被條條框框束縛」的希冀背道而馳,而我相信這樣的希冀也是許多父母在書店拿起這本書的初衷之一。

    如同教子一樣,好孩子也是沒有標準,難分高下的。開朗還是羞澀,精明還是厚道,奮發向上還是知足常樂,都有其可愛之處。如同走入社會以後,公務員不一定是適合每個人的崗位,而出國留學也不一定象徵著康莊大道。

    因此,作為這本書的「主要案例」,我懇請閱讀的父母帶著一些審視的目光看待書中的詞句,將他們當作看法而非秘訣,非法寶,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我的缺點很多,媽媽很厚道地沒有在書中提到太多,但是如果當作題材或許也可以從另一角度寫一本「教子應該當心的ABC」,所涵蓋的內容或許也會和這本書一樣值得探討。

    改革開放以後幾十年中國的變化常常如同現在發達國家社會演變的快進版。當現在的老人在自己養家育兒時還在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掙扎,食不果腹,無暇照料年幼的子女時,這些子女長大以後已經開始在「教子叢書」,「育兒手冊」中徘徊,將「蒙台梭利」和「杜威」教育理論掛在口中,家長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不得不讓人感到讚歎和欽佩。在這樣令人眩暈的飛速前進中,用更多的方法、理論和知識來為父母育兒添加更多的燃料或許只會讓已經超負荷的孩子和家長更加的迷惑。或許是時候停下,讓家長有時間思考前行的方向,聽聽孩子的聲音。

    請讓這本書成為這樣一個驛站。

    作者女兒月月

    2012年11月16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