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俊基(TomitaToshiki)
《國債的歷史》作者
國債融合了一個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國債是國家向國民借來的錢。它是基於經濟形勢,利用政治權力,根據課稅多少,每年定期發行的債券。若干年的國債積攢下來的數額就是國債餘額,國債餘額需要按一定的利率連本帶息還給國民。這個利率是基於國民對於國家的經濟走勢、政治變化的預期而定的。所以,國債餘額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過去。而如今的財政政策,對於要實行擴張政策還是緊縮政策的選擇,以及人們對於未來利率的推測,都說明國債融合了一個國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日本最早的國債發行於1870年,即明治三年,是在倫敦發行的。當時發行國債的目的是為了建造中山道鐵路,這條鐵路現在叫作中央線,是從東京到名古屋的一段鐵路。在倫敦的日本國債利率高達9%,而日本國債發行月的英國國債利率是3.5%,與之相比,日本國債利率已經相當高了。同年發行國債的還有埃及、土耳其等,這些國家的利率都很高,當時利率最高的是南美的洪都拉斯。日本當時的國債利率接近這個國家的國債利率。
所謂債務,是一定要如約償還的。那時候日本剛剛步入現代國家的行列,在國際社會上還沒有太高的信譽度。為了表達日本償還國債的誠意,就需要有抵押品作保證,日本將全部的關稅收入和中山道鐵路的贏利作為抵押。後來日本如約償還了全部國債,所以,發行國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947年,日本的國會通過了《財政法》。《財政法》中將禁止發行赤字國債視為原則之一。當時「二戰」已經結束了。為了滿足戰爭所需,日本政府發行了大量國債。這些國債不是面向海外的,而是讓日本國民自己來購買。1932年日本是不能向海外進行投資的。有法律明令禁止日本的資金流向海外,即《資本逃避防止法》。這套法律旨在防止資本外逃,所以日本國內的金錢也只能購買日本國內的東西。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發行了大量的國債並且被本國國民購買。然後,這其中的一部分金錢就被用於戰爭。可是在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又出現了通貨膨脹。
正是基於對這種情況的反省,戰爭結束後的1947年,日本《財政法》第四條在原則上禁止赤字國債的發行,當然,現在還是在原則上禁止發行赤字國債。但是《財政法》中也有條款寫到,與公共事業相關的建築行業是可以發行國債的。所以,原則上是禁止國債發行,但是對於公共事業,又比較消極地認定其可以發行國債。所謂赤字國債就是非公共事業範疇內的國債,是被禁止發行的國債。
「二戰」後,日本於1966年第一次發行國債。由於經濟不景氣、稅收下降,日本政府以赤字國債的形式於1966年1~3月發行國債。當年的4月份開始用建築國債這一形式發行國債。這一部分國債主要用於建設社會基礎設施,比如鐵路、橋、下水道、公園、社會治安所用設施、治山治水行業設施、為防止洪水氾濫而設的堤壩等。正是為了建設這些防災、交通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1966年至今,日本一直在發行建築國債。
迄今為止,不管什麼情況下,日本政府一直都如數償還了國債。就連明治時期發行的國債,在日本戰敗後,也在紐約按照《外債處理協定》全部償還了。雖然現在日本政府發行了很多國債,但是一直都按當初的約定,對於何時償還多少利息、何時期滿、期滿如數償還等條目嚴格守約。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國債雖然都是用於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但是國債的數量確實在不斷增長。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公共事業方面也在不斷地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從此長期不景氣。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當時就不斷地增加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這種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建設一直持續到1998年左右。但當時有一個問題沒有被考慮到,就是這些公共事業的效用如何。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雖然有不錯的效用,但是這種效用在不斷地降低。比如,建造起來的鐵路根本沒有人使用,還有下水道,雖然這對人們的生活很重要,但是除卻大量的建築費用,修理費用也是極大的開支。所以,這些建築的效果並不明顯。
雖然不斷地投資進行公共事業建設,可是經濟沒有改善。經濟沒有改善,就不會有稅收,也就沒有錢償還國債。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增稅,政府就無力償還國債。基於這種情況,進入21世紀以後,日本的公共事業不斷呈現衰退的態勢。日本的公共事業於1998年時最為鼎盛,補充預算有15億日元,現在已經降為當時的1/3,僅剩5億日元。
國債的利率要自由化和市場化
日本於20世紀60年代初制定了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包括退休金、醫療等各個方面。由此日本全體國民都能夠領到退休金,繳納醫療保險後能夠領到醫療款項。這個項目於1961年作為制度被正式確定了下來。當時日本年輕人居多,不需要為社會保障制度投入太多的稅收。但隨著社會日趨老齡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政府就開始為社會保障投入巨額的稅收。所以,日本財政指數的不斷增加是日本潛在問題的集中表現。這種變化今後還會持續。
雖然日本當時制定了非常出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可是對於社會保障的金錢來源並沒有作出明確指示。這種狀態也一直持續到了今天。所以,日本財政赤字之所以很突出,一方面是因為公共事業投入很多,另一方面是由於經濟不景氣發行了大量的國債。而如今財政赤字的大部分卻是由於這種制度的結構造成的,也就是即使經濟形勢有所好轉,財政赤字也不會減少的結構。所以,可以說財政赤字主要來源於赤字國債。
日本中央銀行每個月定期購買國債,這是為了維護金融政策。日本的國債在國際上發行並被購買,國債的交易量達到100萬億日元。就算是中央銀行,也不能左右國債的利率。「二戰」前日本中央政府購買國債,然後降低其利率。這是基於前面提過的《資本逃避防止法》,按照其資本不能外流的規定,政府和中央銀行基於國家利益共同協作的一種結果。
而現在資本流通自由化,國債也隨之在國際範圍內發行。所以中央銀行,無論如何配合政府工作,有多想降低利率,也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反之,中央銀行購買很多國債之後,物價就會上漲,國債利率也隨之上漲。所以,中央銀行雖然能夠協助政府,但是它不能違背資本自由流通時候的經濟規律,而只能依據這種規律發揮作用。
國債發行的總數量,要在預算計算過程中展示其透明度。同時執政黨需要不間斷地向國民報告其關於未來財政狀況的想法。對於投資家而言,為了改善財政狀況,進行增稅及限制財政支出的約定,是如約償還國債的切實可信的擔保。
日本現在有太多的國債,鑒於它的失敗之處,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鑒。就高速鐵路而言,可以嘗試讓企業也參與其中。日本過去也是鐵路國營,那時候因為有特殊的背景,鐵路歸屬政府,現在已經徹底是民營企業了。民營企業將來不會將稅務責任轉移給國民,而是以自己的經營收入不斷獲益,來判斷自己能否支付國債,所以企業和國家的功能區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