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托爾·凱勒特斯蓋(AnatoleKaletsky)
英國經濟學家
「黑色星期三」與英國經濟長達15年的增長
1990年英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並於1992年《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訂之後開始了對英鎊的狙擊。1992年9月15日,英鎊匯率暴跌,英國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這一天被英國人稱為「黑色星期三」。
「黑色星期三」事件從解除英鎊與馬克的聯繫這方面看,對英國經濟是有好處的。這種益處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短期來看,英國經濟當時處於嚴重的衰退之中,比現在的衰退要嚴重得多。因為當時的利率非常高,除了那些失業的人,很多有工作的人也都逐漸失去房屋,因為他們無法支付房屋抵押貸款的利率。英鎊從歐洲匯率體系中退出,解除與德國馬克之間的聯繫,使得英國能夠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不受德國貨幣政策的限制。伴隨著利率下降,英國經濟經歷了自衰退以來最強勁的增長。
其二,從長期來看,這是自1931年金本位制解體以來英國第一次感受到自我管理本國經濟的職責和能力,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領導。
關於「黑色星期三」是如何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有很多描述。那一天上午的時候英鎊利率從10%上升到12%,下午又從12%上升到15%。但在「黑色星期三」之後的一周內,英鎊利率就從15%下降到了8%。突然之間,對於那些在前兩年一直抱怨高利率導致他們無法生存的英國人,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轉變。
他們又可以負擔得起房屋貸款了,他們可以為孩子們買衣服、去度假等。在接下來的兩年,英國的經濟實現了強勁復甦,比政府和大多數獨立經濟學家想像的還要強勁得多。
英國政府是在「黑色星期三」發生的兩年前加入歐洲匯率體系的,這是個完全錯誤的經濟決策。自從撒切爾夫人作出這一決定之後,在接下來的10年中,英國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中。1992年,儘管英國很多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英國經濟受到破壞,但當時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仍然堅持將英鎊與馬克掛鉤,且沒有及時對英鎊貶值的經濟需求作出反應。
然而,就在英鎊與馬克脫鉤之後的24小時內,英國政府就意識到不應再恢復英鎊與馬克的掛鉤,並開始了一項新的經濟政策。這一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此後英國經歷了15年不間斷的增長時期,即從1992年到2007年。這是英國自18世紀以來所經歷的一次最長的經濟增長時期。
英國政府從「黑色星期三」中學到了三個教訓,這也是他們從那之後謹記的三點。第一,像英國或者中國這樣的中等或者大規模的經濟體,必須要有自己的經濟政策,而不是依靠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比如德國或者是曾經的美國。第二,要控制好本國的貨幣,這也是獨立的國家政策的關鍵因素。如果控制好了本國的貨幣,那麼也就會有一個真正獨立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如果將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掛鉤,就會不得不引入他國的決策,而這種決策未必會對本國民眾有益。第三,要控制好本國貨幣。一方面要確保不會導致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也不能出現通貨緊縮。這就需要有一個積極、明智、結構合理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支持貨幣的獨立性。
人民幣升值不會使中國經濟步入衰退
很多人都將1985年之後的日本與現在的中國作比較,推斷如果人民幣像20世紀80年代末日元那樣升值將會帶來什麼結果。這種對比是不合理的,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與現在的中國經濟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已經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它已經在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方面大大縮小了此前30年與美國和歐洲的差距。因此,1985年以後日本經濟的增長率注定會降低,其經濟注定要變弱。此外,日本人口正在經歷老齡化。雖然中國也將出現這種現象,但中國至少在未來10年左右人口數不會降低,而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人口已經開始呈現老齡化。因此,日本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逐漸破產,不是因為《廣場協議》,也不是因為泡沫經濟,而是因為更深層次的結構問題。
至少在未來20年中國是不會出現日本當時的那種情況的。我們都知道,未來20年中國將繼續以7%~8%的速度增長,中國將與1985年的日本一樣富有。未來20年中國仍然有很多機會趕超西方國家,但日本早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日本在1985年重新調整匯率的時候,其經濟結構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日本在1985~1990年已經沒有新的投資機會了。因此日本積累的所有資金都變成了金融泡沫,土地和房產價格急劇上升,股市也出現泡沫,最終導致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日本公司和日本銀行破產。中國現在所面臨的情況與那時的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即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升50%,中國的生產成本仍然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因為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但日本就不是這樣了,1985年日元匯率一提高,日本商品就變成世界上最貴的商品,在日本做生意也是最昂貴的。因此,中日的情況沒有可比性。
黃金並不是很好的投資商品
從長期來看,黃金不是也不應該是很好的投資商品。儘管黃金看上去像固定資產,有一種有形的價值,這是紙幣所不具備的,但仔細考慮一下,黃金本身並沒有紙幣的功能。因此,黃金的價值其實是一種社會協議,這與美元、英鎊也是一種社會協議是同樣的道理。
在過去的幾年,由於人們對美元失去信心以及現在對歐元喪失信心,於是人們想要找到一種資產,這種資產不會受制於美國政府、歐洲政府或者是英國政府。但最終我們對黃金的夢想還是會幻滅。如果世界經濟出現一場真正的危機,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可能無法確定到時人們是否會願意用手中的石油、小麥或者食品等商品來交換黃金,也不能確定人們會不會願意用勞動力來交換黃金。因為黃金與美元一樣,其價值只是建立在一種社會協議的基礎上。
然而,有些資產確實有其價值,比如工業商品、石油、鐵礦石,或許還有我們的農場,甚至還有房地產。它們都有實在的價值,但黃金卻沒有這種實在的價值。
此外,我們要弄清楚黃金是如何為人們的財產保值的。黃金現在的價格達到1800~2000美元每盎司,上一次的金價最高峰是在1980年12月,當時的金價是850美元每盎司。比較有趣和巧合的是,同樣是在1980年12月,道瓊斯工業指數也是850點。從那之後,金價就逐漸上漲到了1800美元每盎司,超過原來的兩倍,這一增長速度是驚人的。
即使2008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急劇下跌,但今天仍然維持在11000點左右。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30年,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等反映出的實際資產相比,黃金實際上並沒有很好地起到保值的作用。
歐元區應該以現在的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現在歐元區危機只有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讓歐元區繼續以現在的形式存在下去。大多數人都是贊同這一觀點的。也就是說,歐盟或者至少是歐元區成員國,必須要更加團結,以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形成一個鞏固的聯盟。它們需要一種單一的經濟政策,在稅收政策、公共支出、福利和退休政策等方面更加統一。如果它們真的能夠這樣做,那麼歐元這個單一的貨幣就能夠以現在的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與此同時,歐洲不同地區的民眾也需要分擔各國政府的債務,這是歐元以目前的形式存在下去的一個條件。如果歐洲政府和歐洲民眾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總有一天歐元區會破產。而且,德國等歐洲強國推脫責任,與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被迫退出歐元區相比,前者更有可能導致歐元區的破產。原因就是,較弱的國家確實很想繼續維持在歐元區內部,因為這使得它們成為一個較大經濟體的一部分,而歐元區就佔到整個歐洲的大部分。
歐元區有17個成員國。總的來說,有三四個國家反對政府借貸、政府補貼以及嚴重的政府赤字,包括德國、荷蘭、奧地利,或許還有芬蘭,而另外十二三個國家贊成這種政策。歐元區總是一個多數派,因此任何成員國都不應該被迫退出。德國這一強大的歐元區成員國或許屬於少數派,但他們同時也很自信,覺得他們可以在歐元區之外生存,他們不需要歐元區。因此更大的可能性是德國主動退出歐元區,而不是希臘、西班牙或者意大利被迫退出歐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