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當中,有關各國產業集群圖的數據主要是來自《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其他參考資料還包括:各國對外投資與服務業貿易的統計數字、行業協會統計數字,以及深入訪談所得。
本書在判定產業集群圖的範圍時有兩個前提。第一點是,它必須是這個國家能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優勢的產業;第二點,產業的定義從嚴,盡可能按照統計分類的事業項目(如農場牽引機類),而非廣義的產業部門(如農業機械類)。評估國際競爭優勢的標準則要看這項產業是否有突出的出口業績,或是看其憑借本身技術等實力在海外投資的表現如何(而不是所謂海外組合投資)。
制定這些評估標準,是因為我們希望在最接近國際競爭的觀點下,找出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從國際競爭優勢的角度來看,產業在本國內的獲利率並不是可靠的指標,原因是保護主義普遍存在於每個國家。而且各國在會計處理或對企業準備金上的規定也互有差別,既然各國提供的資料標準不一,因此也無法直接比較。最後,由於企業的多元化形態,很難完整加總出產業的收益率。
評估競爭力三原則
至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的使用方法,我們首先經由三位、四位、五位的標準國際貿易分類法(以下簡稱SITC)中所得的產業項目加以計算,看看該年度該國所有產業佔全球出口總量的百分比是否大於(等於)該國佔全球貿易比重的平均值(這個數字也就可以視為該國各類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臨界點)。以日本為例,1985年日本佔全球貿易的平均比重是10.1%。根據一般國際貿易說法,出口量超過這個臨界點的所有日本產業就被認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我們也根據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有條件地補充一些SITC未列的產業,我們希望這部分的補充越少越好。另外,為了避免重複計算,當產業在三位、四位分類法上同時出現時,我們只取它在四位分類法上的表現。餘額的計算則是以四位分類產業扣除五位分類法中產業同時出現的部分,再計算它的出口比重。如果餘額仍超過臨界點,就把它列入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產業的名稱我們完全按照SITC的用法。當產業同時在四位、五位分類法出現時,操作方法比照前例。
由臨界點篩選出的產業是我們制定產業集群圖的原始素材。除非這個國家的該項產業出口比重是全球同類產業出口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否則下一步則是剔除其中貿易出現赤字的產業,理由是貿易赤字表示該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有嚴重問題。至於為什麼允許出口比重超過兩倍者例外,則是因為這類產業有可能是該國相關產業集群中最有競爭優勢的一環。制定產業出口平均值兩倍以上的基準,則是由作者自行判斷的。
篩選產業的第二個原則是檢查該項產業的出口是否被其國內的外商所主導控制,因為當地可能是外商全球化戰略中的生產網點。由於數據不足,經由這個原則剔除的產業並不多。有疑問的案例我們會特別註明。
另外,有一些產業完全只是與其鄰近的國家進行貿易,也會遭到被剔除的命運,例如美國汽車底盤產業大量出口到加拿大。當一個產業因鄰國貿易而取得優勢時,地緣因素的作用往往超過它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的作用,除非我們能證明該國這項產業直接大量投資在鄰國,這時我們才會把該項產業保留在產業評估名單之內。
由聯合國貿易數據產生的產業名單,還要經過下列的關卡。首先,新添的產業必須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該國企業事實上已在海外投資,投資內容也以該國已經擁有的技術實力為主。在農業與製造業部門,很少能看到產業方面有顯著的海外投資,而出口佔有率卻偏低的情形。因為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中,出口和海外投資經常是並行不悖、相互加強的。其次是服務價值如何量化。被列入這份產業集群圖的服務產業,參考數據包括各國在無形貿易中的統計數字、其他的出版物資料及訪談所得。最後,一批專業化的產業也被列入。它們的貿易數據通常並在大規模產業部門的次級產業中。我們將這些產業的實質競爭優勢抽離出來,目的在於判斷該國在相關產業的競爭實力。因其他因素而被列在產業集群圖的其他產業,我們會加上星號註明。
有一些產業,由於出口表現形成該國在這類產業中的強勢地位,我們也給予發展。這種情況主要是當該國這項產業既有實質海外投資又有顯著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時,符合這些條件的產業就被加上兩個星號來強調。
這裡的產業集群圖還納入了出口值居該國前五十大並呈貿易順差的產業,儘管該國的全球出口率可能低於我們設定的臨界點。除非我們能證明該國政府對這些產業進行額外補貼或有統計方式上的偏差,否則這些產業也可能是該國在某些產業環節的競爭優勢所在。
要由聯合國的貿易統計進行產業競爭優勢的選擇、淘汰或發展,基本上需要本研究的成員自行判斷。由於海外投資與服務業貿易數據的大量缺乏,研究人員在判斷相關領域的情形時,很難不參考其他方面的材料。不過,我們盡量避免引用《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以外的資料,因為其他的資料中,不完整的情形更嚴重。
我們對於被列入評估但缺乏有力貿易數據的產業持保留的態度。我們希望產業集群圖中的產業都有明確的競爭優勢依據。當然,疏漏與錯誤在所難免。我們的遺憾是迄今尚無可以適當表現各個產業狀態的材料。
產業集群圖
產業集群圖可以呈現出一個國家所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它們的類型與彼此間的關聯。競爭優勢體系強調國內需求條件與產業間的垂直聯繫,因此產業集群圖的基本分類系統是從最終的應用產品往上歸納,見圖I–1。第7章已介紹過這種分類方式的理由。
在龐雜的最終使用產品類型中,產業集群圖強調這些產業之間的垂直關係。我們首先列出初級商家,再分成零件和商品兩個範疇。到這個階段時,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的機械產業被列入,緊接著是特殊元件的出現。最後,與這些產業活動相關的服務業也被標明納入。如果這一系列的最終使用產品很難納入較大的產業部門,它們將被歸類在綜合商業類之下。
每項產業與產業集群的關係,主要由本研究成員在多方瞭解所研究的國家後才決定的。大多數的歸類行動都經過該國的專家再作確認。
由於各國的競爭優勢不盡相同,相同產業可能被列在不同的產業集群之下。以水泵產業為例,如果研究人員瞭解某國水泵製造商對化工產品加工機械方面很有幫助,它可能就被歸類在這個國家的化工產業集群內。但是另一個國家的水泵產業如果沒有特定的產品形態,支持性的產業範圍也很廣泛分散時,它將被列在綜合商業類。
有些產業按照傳統方式進行分類。在食品/飲料產業部門,以最原始形態銷售的食品被歸類在基本食品類,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則被歸在加工食品類,非供人類食用的食品(通常是動物飼料)則被列在特殊元件類。在紡織產業集群中,纖維和紗被列在特殊元件類;在交通運輸產業集群中,零件被列在特殊元件類。產品具有產業用途但無法按特定產業進行分類的產業,則被歸在綜合商業集群之下。
為了顯示產業的優勢狀態,產業集群圖內的各個產業分別用三種字體表現。「細體字」是代表產業的出口值超過該國臨界點兩倍的狀態。「斜體字」代表產業出口值是該國臨界點的2倍至4倍。而「黑體字」則代表產業出口值是該國臨界點的4倍以上。另外,增列或發展的產業則以加星號提示。至於產業集群內各產業間的關係,尤其是它們的水平關聯,我們在圖表中加上陰影效果來表現產業在水平方向的重要關聯。
從每個國家的產業集群圖中可以看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間,存在實質與直接的相互關聯。本書的研究結果也令作者深信,如果有更精確、更完整的資料,這份產業集群圖將會更清楚有力地呈現機械、材料與最終產品產業間的明確關係。因為機械類與材料類產業都有群集效果。此外,各國可以利用較小範圍的產業與產業環節的佔有率,堆砌出更大的產業集群。
話說回來,在本書當中,各國的產業集群圖只是一個概算值。各界對這套產業集群圖的歸類方式、主標題、副標題的批評意見,都是我們必須虛心接納的。儘管如此,作者深信,對本書研究的各個國家而言,這個產業集群圖已能提供準確、完整且有用的國家經濟形態。我們也期待,後續研究能夠對這個產業集群圖進行更多的補充與改善。
調整產業的歸類
我們設計的產業集群圖,分別代表各國在1971年、1978年與1985年這三個時間點的產業發展狀態。比較1978年與1985年的數據會發現,許多產業的定位已經有所改變。原因在於1978年是聯合國實施更新、更詳細的標準貿易分類系統(SITCRev.2)的頭一年。1971年的數據,除了美國部分差強人意外,其他國家的產業由於分類過於粗糙,很難令人滿意。
除了變更產業集群圖的組合情形外,本研究也分別檢查了各國產業出口比重的變化與形態的變遷,分析各產業在產業集群內的變化與產業集群本身形態的變遷。
由於資料不足,我們無法對服務業定位的變化以及海外投資特徵顯著的產業進行詳細的分析。我們在討論這些產業的時候,主要著重於調查中所觀察到的服務質量改變。
貿易形態的計算方式
在貿易形態分析上,本書應用了好幾種計量方法,目的在於比較一個國家在某項產業或產業集群中的相關地位。
第一種方式是比較產業出口比重,也就是這個國家該項產業出口佔全球相關市場的比重。例如瑞士在手錶業項目中得到34.1%的手錶出口佔有率,這表示1985年時,瑞士表產業的出口產值,剛好比全世界手錶出口總值的1/3還多一些,而這樣的成果多是來自瑞士的出口表現。
第二種計量方式是就一國之內的情形比較,也就是該項產業出口佔這個國家總出口的比重。這是指特定產業或產業集群占該國總出口值的絕對比重。
第三種計量方式是該項產業佔全球該產業集群的出口比重。這個產業集群圖包括構成全球經濟的所有產業。產業是依照大多數國家的最終產品形態進行分類的。各國在每項廣義的產業集群中的地位,則是根據它在全球的產業集群所佔出口比重、地位變化與規模的比較得來。有時候,一個國家的產業集群可能包含一些全球產業集群圖中沒有的產業,因為該國的企業可能有特定的別國所沒有的目標市場。
全球的產業集群出口比重是某個國家出口值與全球產業集群中所有產業出口總值的比較。例如在美國食品/飲料產業集群下,特殊元件產業佔全球出口總值17.9%。這種情形說明,在食品/飲料集群中,占所有特殊元件產業全球出口總值的17.9%。產業集群中的產業分類,有時候會因國家而異。為了比較各國相同產業的表現,產業集群的全球出口值必須先作調整,然後再作計量。
我們進行各國國內與跨國之間的比較分析時,首先會檢視基本計量數據的長期變化情形。在產業集群圖中,我們選定的標準年份是1978年和1985年,並依此分析一項產業出口比重的變化,以辨別它的形態。我們尤其關切產業崛起或衰落時,它對產業集群縱切面的影響,以及整個產業集群圖中,產業如何在三個層級中改變地位。
對天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任何關於競爭優勢的討論,必須區分出天然資源因素與其他資源因素所形成的差異。本書在分析所選擇國家的出口表現時,也包含這些國家對天然資源依賴程度的研究。在天然資源項目中,本書共界定出264種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產業(包含農業用地)。根據這些產業本身的定義,以及一般對它們的看法,天然資源最大的特色就是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再加工。第9章也介紹了關於天然資源的統計數字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