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性的秘密:徐兆壽性文化隨筆 第67章 貞操該不該守
    ——兼論道德的起源問題

    緣由:

    由浙江大學一些學生社團組織的一個「性、愛、婚姻」為主題的系列講座最近在社會上反響強烈,本來是宣傳性愛與婚姻的道德,結果卻導致整個性學界的反感、攻擊。維護者寥寥。原因只是一個記者「不懷好意」地用了「婚前守貞」一語。所以,目前性學界討論的話題與原組織者的活動已離題萬里,而性學家也不顧事實的真象,只抓住「婚前守貞」四字刻舟求劍,多少有些南轅北轍的味道。

    性學家何以如此?組織活動的大學生是懵懂的,但性學家是清醒的。性學家著意要進行的不外乎是宣傳新的性觀念。目前,中國及海外華人地區絕大多數性學家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大多數是反對的,極少數持贊成態度。

    這是一個荒誕的事件,但荒誕的背後卻是文化的精神。

    為什麼婚前守貞?又為什麼婚前不需要守貞?貞操觀來自於哪裡?道德究竟需不需要?性、愛、婚姻之間的本質是什麼?道德又來自於哪裡?

    這不是一些簡單的社會學問題,而是深刻的哲學、倫理問題。當美國的鄧明昱博士約請我寫篇文章時,我立時答應但又思之再三才下筆。

    性的本質與道德的起源

    近三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問題:倫理的起源,道德的起源,性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我不大贊同目前被概念化了的達爾文主義和性科學主義,他們把性解釋為一種簡單的行為,似乎是無目的的活動。這種觀念也深刻地影響到性社會學家,他們在解釋最早的人類性行為時,也以為人類的性活動本來是無目的,後期才有了組織,然後有了倫理、道德。假如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待目前人類所有的性道德時,便自然地產生虛無的道德觀,而只有性的快樂和生產才是性的本質追求,所以,從這一觀念來看待性、愛情、婚姻、家庭時,便自然地以人類原始時性的無目的性為判斷的標準之一,於是,性道德、愛情、婚姻中的貞操觀都會化為虛無,無所依傍。

    這是目前整個人類性學界的困惑,也是整個人類哲學界的難關。

    問題的焦點集中在生命本身是一種物質存在,還是一種精神存在,抑或是第三種存在,即精神與物質的共同體。如果我們從性文化的角度把人類歷史重新劃分的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女權時代,即母系文化時代,幾乎是人類的史前時代,我們今天只能看見它的朦朧景象。由於沒有文化,我們已無法知道母系時代的信仰、價值觀,但從19世紀以來的一些發現(如印第安文化、摩梭人的婚姻家庭),還是可以大致知道人類曾經有過一段母性崇拜的歷史,在那段歷史中間,人類也有其哲學、倫理、宗教,也有其嚴格的社會觀念,但性觀念與人類後期的性觀念是不同的。第二階段是男權時代,是父系文化時代,是整個的古典時代,包括近代史。

    在這一階段,人類對生命的認識與前一階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認識到男性在生命創造中的偉大作用,甚至在某一階段認為是男人創造了人類,女人只不過是培育生命而已。這種認識的誕生以及男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的提高使得人類進入男權時代。男權思想包括父權、君權、夫權。在這一時期,人類幾乎是顛覆了整個的母系文化,如同近現代科學主義對宗教文化的顛覆一樣無情。性觀念開始走向禁慾。女性幾乎沒有什麼性權利。第三個階段是兩性平等史。這個階段萌發於現代,在當代才取得一些成績,但在未來,它將成為整個人類新的倫理價值基礎。這就是男女兩性平等的到來。在這一階段,科學主義的興起使人類徹底地反叛先前的宗教文明,而避孕術的發明又使人類擺脫了性的苦惱,開始走向「縱慾」,追求性的快樂。女性的性權利得到解放。

    性學家之所以蓄意地猛烈批判浙江大學的「婚前守貞」(實際上,是一個混沌的活動,之所以說其混沌,是因為它既有落後的男權文化意識,又有對道德的強烈需求),多數是站在兩性平等的性觀念之上,這自然是合乎人類理性需要的,但其中多少人又是對此有深刻思考的呢?整個人類的道德觀都趨於虛無,性學家又能如何呢?打倒了所有道德,我們又拿什麼為生活的準則呢?難道貞操觀也是錯誤的嗎?既然不是錯誤的為什麼又不對呢?難道僅僅因為你說它是宗教就是不對的?或者說在「五四」時期將這些道德問題打倒了,今天就不需要了?「五四」時期將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統統打倒了,到頭來中國社會徹底地荒漠化,沒有了道德,難道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和需要的文明社會?一個文明社會難道是不需要道德的社會?等等。這些問題可以說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要回答一個問題就得回答所有的問題,回答不了根本的問題也便等於沒有回答這些問題。這便是今天性學家的觀念所不能說服世人的根本原因。

    我們著實需要一些沉入性與生命本質裡思考的哲學家,但目前的性學家多受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和唯物質主義的影響,認為生命是一種物質的存在。這種認識恰好與此前的母系文化和父系文化相左。母系文化與父系文化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認為生命是一種精神存在,準確地說是一種靈魂存在,這便是道德確立的重要背景。靈魂是不朽的,於是道德也是不朽的,所以,父系時代守貞才是有意義的,而在唯物質時代守貞便是無意義的。

    兩性平等時代的到來不僅是神學的消亡史,而且是生命的物質認識史。人類對自身形體的認識才真正地到來,人類才從宏觀的視角進入微觀的認識階段,這便是對細胞的研究。而對性的認識也從宏觀的男女結合直接進入最微觀的精子與卵子結合。

    最大的問題也出現在這一微觀研究中。由於研究者的思想基礎是先入為主的進化論,所以,一些研究性學的科學家認為,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純粹如達爾文所說是一種強者主義。從生物意義上來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說是有道理的,它是整個的生命進化史,但是,這只是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而不是從生命本身的結合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因為每一對精子與卵子結合後生下的後代並不都是強者,而有很多是弱者,也就是說,那個與卵子結合的精子也並非是最強壯的精子,而是卵子「喜歡」的精子,所以生育後代才有身體強弱之分、才有智力之別、才有天賦之異。

    審美意識是生命本身就具有的一種意識。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兩個非常強壯的異性在一起接觸了幾十年可能不會產生任何故事,而身體一強一弱的兩個異性之間很可能會產生愛情並結合。這便是審美意識和其他的生命意識在起作用。

    我用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無非是想捅破性研究中的達爾文主義,同時想說明的是,道德、倫理觀念正是建立在生命本身具有的審美、善(孔子說虎不食子與孟子講的人有惻隱之心)等意識之上的,並非空穴來風,也非虛無。是從有中到有。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肯定達爾文主義在人類現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它捅破了男權文化下的神學觀念,使歷史的進程開始更為理性,但是,其局限便在於它對神學的極端仇視而視人類精神為虛無。那些唯科學主義又在這一進程中推波助瀾。目前,整個中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都陷入社會進化論之中,瘋狂地掠奪、戕害自然,生態面臨危機;人與人之間也成為一種利益的關係,身體需要成為最高理念;性與性之間也只是一種慾望滿足,精神與道德的堅持成為精神病患者的象徵。社會生態亦趨沙漠化。即使就性本身來講,古人是講性的規律,講節制的性生態觀念,可是當代青年根本無視這來自身體內部的生態要求,而是一味地沉迷於其中,身體的生態也在被破壞。

    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再來思考性、人性、道德、價值、信仰,我們定然不是簡單的否定和肯定,而是焦慮、憂患,更為理性。

    性是人類一切文化的出發點。性不僅誕生了生命,誕生了人類,而且誕生了社會、文化甚至宗教。人類早期的一切文化都與性有關。《聖經》中說,夏娃偷吃了禁果,便有了智慧,而這智慧便是知道了性的羞恥。性學家多批判之,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聖經》上的這一寓言其實是告訴我們人類邁出的第一步便是性的倫理道德。如果沒有性的倫理道德,人類便與其他動物一樣「適者生存」,那麼,弱者永遠不可能有性權利。正是因為有了善,人類才同情弱者,才有了公平,性便不再成為私有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性對於人類來說是公共的,只不過這公共之性是以公平的形式分配到個人而已。這便是人類倫理道德的產生。

    性一旦被分配,便被賦予責任、道德、精神,但同時也慢慢地遭到異化。事實上,人類從動物中站立起來開始組建社會時,便被異化了。從那時到現在,人類社會始終有兩個極端追求:一種是不斷強調道德,人不斷地被社會異化,被道德符號化,被強調禁慾;另一種是不斷地反抗道德,視道德為虛無,強調人要恢復原始本性。人類的一切秩序本來就是一種虛擬的世界,前一種力量不外乎使這種虛擬化更為真實可靠,後一種力量則不斷地克服其虛擬性,使生命更為真實。

    但究竟什麼是真實一直是人類哲學界討論的本質問題。在過去的歷史中,道德精神是真實,其背景是宗教,所以上帝是最大的真實。而在現當代,物質肉體是真實,其背景是科學主義,所以虛無便是最大的真實。

    但虛無怎麼可以是真實呢?這是一個矛盾的存在。這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家一直在解決的哲學命題。同樣,這也是目前性學家在討論一系列道德問題時需要解決的命題。我經常想,一個性學家就應該是一個哲學家,只有這樣,才有資格去談道德的問題,否則就得閉嘴。比如,現在我們談論貞操的問題。貞操是一個道德問題,那麼,它是一個歷史問題呢?還是一個可以超越歷史的永恆的價值問題?在夫權時代女性被要求要有貞操觀,而在兩性平等時代,貞操觀是否就可以不要呢?婚姻雙方是否可以放棄這一道德觀?這一問題如同人們在討論孔子時認為「仁者愛人」的觀念是好的,但既然是反對孔子,就連這好的觀念也一同反對,結果,中國人是把所有的道德都統統剷除了。這種「徹底的」「革命的」精神種下了惡果。

    中國道德的荒漠化由此開始。性學家要幹什麼?在目前中國人甚至整個人類心目中,性學家就是要與所有的傳統過不去,就是要與所有的道德為敵,宣揚縱慾主義。真的如此嗎?此次討論是否也有這樣的徵兆呢?

    貞操的本質、起源與歷史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過頭再討論貞操的問題。貞操是何時出現的?貞操是否只針對女性?貞操以後還是否存在?

    人類經歷過一個崇拜生育的歷史時期,那便是母系文化時代。在那個時代,人類為了對抗自然與其他動物甚至同類,就必須在人力上下功夫,所以,在那個最初的歷史時期,性道德幾乎是不存在的,貞操就更不用說了。血親雜交時期可以說沒有任何性的限制,但是那個時候時代有沒有貞操觀的萌芽呢?

    其實,貞操是有針對性的,即貞操的產生是一種自發的道德行為,是有對象和目標的。有的是針對具體的個人,如在目前這個性道德失控的時代,戀愛中的雙方會有一種自發的貞操觀。這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基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生命固有的審美意識和情感在起作用。人類之所以有幸福感完全來自於這種審美與情感的內在作用。審美意識產生了精神、道德甚至信仰,而情感則使人與人心意相通。這是科學主義者忽視的生命因素。科學主義者認為生命就是大腦的細胞,完全忽視湧動在血液裡的情感,更無視靈動於生命體每個細胞中的生命意識,這種意識並非單純的感覺,還有思維、記憶。生命的本質實在還是個謎,但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生命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一個人死的時候,其物質形態完好無損,但這個人死了。死的是什麼呢?是生命。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那麼,生命是什麼?生命不是單純的物質形態,生命是一種物質與意識的合成體。這就是道德起源的本質原因。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人類強加於自身的枷鎖,而是人的內在需要。

    所以,從內心中自發地產生的貞操觀是聖潔的,是符合生命意識的。但是,人類的社會行為使這種貞操觀慢慢地變成社會行為,即為社會堅守貞操,而不單純是為戀愛的對象。這種貞操觀成為後人批判貞操道德的主要把柄。

    由於生命有如此一種內在的需要,可以想像,即使在無任何道德的血親雜交時期,人類對貞操的需要仍然是存在的。這可以從希臘神話中找到根據。宙斯與自己的親人亂倫(用今天的觀念看是亂倫,但那時不是),但自私心、嫉妒心、佔有慾使他自然地對愛著的人產生一種要求,那便是貞操。所以,也可以說,貞操是從自私的心上長出的一朵惡之花。在過去的瀘沽湖旁邊,經常會有男人的屍體橫陳。學者們發現,這是女人們覺得這些男人不忠,出於報復的心理而將其殺死的。

    這種內在需要在母系文化時代究竟是以什麼形式而存在我們只能猜測,已經不能看到其全貌,但我們從瀘沽湖旁邊生活的母系社會可以知道,母系時代仍然有非常嚴格的道德界限。男性顯然是處於從屬的地位。貞操顯然也是女性對男性的一種苛求。我們從動物的群組織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蠻荒的人類原始時代,人類的群組織定然是非常高級的。從中國的姓氏中可以看出,在母系時代,群的文化觀念早已興盛,只不過沒有文字而已。

    只要有群產生,就會有組織。只要有組織,就會有嚴格的分工與協作,就會有道德產生。這一點可以從狼群中看到。母狼對其子女的愛護是一種天性。當人把狼的孩子搶走時,母狼會組織狼群對人群進行強烈的報復,而其報復的心理也是極端的,幾乎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孔子說,虎不食子。這是所有生命中的善性。這也就是血緣關係。孟子也從這一點出發,認為人首先是自私的,但又有惻隱之心,所以要從己推人,最後排除自私心,成為聖人。

    比狼還要高級的人類,定然是很早就開始為自己的群制定更為高級的社會模式。這也可以看做是人類的智慧高於其他動物智慧的一個方面。在制定一系列社會規範時,倫理道德也便應運而生。此時,貞操觀也許沒有出現,但對人類的性行為定然是有所約定的。人類社會從血親雜交到血緣家庭是一次偉大的性革命。將性限制在同輩人中間,不同輩之間不可以發生性關係。

    最初的貞操觀就產生了。這種貞操觀與我們現在理解的貞操觀自然是相去甚遠,不可同日而語。

    從血緣家庭再到普那路亞家庭,是人類又一次偉大的性革命。將性發展到群之外。社會初步形成。但是,性道德仍然是明確的。普那路亞家庭是兩個群之間的聯姻,所以,性的貞操觀也就是堅守在群之間。若是在群之外發生性行為,自然是要受到群的懲罰的。最後是對偶婚家庭的出現,使性完全地社會化。貞操觀在此時完全是一種內在的需要。從19世紀以來還存在的一些走婚制可以看出,雖然婚姻的形式很不確定,但這並非人類的理想。人類的理想是穩定、和平,走婚制也必然要走向穩定的婚姻。

    以上是被社會學家稱為母系時代的幾個階段。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貞操觀也不是父權文化的結果,母系時代也有貞操觀。我們今天所談的女性的貞操觀則是專指父權文化下的女性貞操觀。所以我較贊同潘綏銘先生質問的問題:參加貞操學習的是否只是女生?有沒有男生參加?

    人類進入父系文化有很多種原因,關於這一點,我在很多文章中已經談過,今天就不論述了。我只是想強調,人類進入父權文化時代後,貞操觀發生了質的變化。

    首先,婦女從原來的主導地位慢慢變成從屬地位。貞操觀變成男人對女人進行控制的主要道德力量。

    其次,處女膜被重視,處女情結誕生。前者使男權文化找到了控制女性的生理上的法寶,後者則產生了畸形的女性貞操觀。

    最後,由於禁慾思想的影響,貞操觀愈演愈烈,烈女觀念日盛,女性被完全地道德符號化。

    歷史到了近現代,兩性平等觀念漸起,女性的權利漸漸得到重視。人類自覺地進入第三個文化時代,即兩性平等時代。在這一時代,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件。

    首先是女性解放。在女性解放中,貞操觀先被質疑,後被控訴,最後被徹底地打倒。

    其次是避孕術的誕生,使性得到解放。性的功能也從原來的生育功能、健康功能開發到其快樂功能。

    再次是現代愛情的產生,使兩性生活擁有了新的內涵。貞操觀念多與愛情相關。沒有愛情的婚姻也可以視為不需要堅持貞操觀。

    最後是婚姻觀念的變遷,結婚的年齡被一再地推遲,婚前性行為被寬容和廣泛地認可。婚前貞操觀被徹底地拋棄。

    這便是人類貞操觀的歷史。

    還要不要貞操觀

    從以上這種線性思路來看,在當代,堅持婚前貞操便成為一樁值得深思的事件。我同意李銀河博士的說法,在法定結婚年齡和實際婚姻年齡與發育年齡有差距的當代,婚前貞操既違背生理規律,又違背男女兩性平等的理性追求,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一點上,方剛博士的一些觀點也不無道理。

    但是,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另外三個問題。

    一是婚前貞操的要求是否有其合理性。我看到很多學者對此一概否定,認為貞操觀是落後的落後。事實上,我前面的論述已經表明,貞操觀念是人類的理性追求,可以超越時代。比如,在當代,愛情與婚姻中的雙方被自然地要求要有貞操觀。中國的法律在對待婚外戀的問題上一再地寬容,這是一種進步,但這並非是指在道德方面的退步。事實上,道德是一種理想的要求,並非人人都可以完全做到。做不到就應該遭到社會的輿論譴責,不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朋友之間的道德便是義為先,但往往是利為先。這樣的朋友應該受到譴責,社會也的確如此,人們似乎都能理解和贊同。

    義,本身就難做到。還比如,婚外戀也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背叛愛情者也應該受到道德的懲罰,但是,現在往往變成了性學家為婚外戀尋找理論依據。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過去的婚姻較少愛情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性學家對性、道德、婚姻在認識上的誤區。道德被簡單和虛無化了。人類的追求變成了身體的快樂,人類的終極價值被消解了。人與人之間不需要再堅持道義、忠貞、寬容、愛,而可以隨心所欲,跟著身體和慾望的感覺走。這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弊端所在。性學家往往重視的是形而下的存在,對人類性的形而上的追求完全地漠視甚至仇視。可以不客氣地說,自從弗洛伊德之後,對性的理想追求也終結了。

    二是貞操與性有無關係。奧古斯汀在進行宗教改革時說,一個人的貞潔與身體無關,而與心靈有關。這是人類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一個女人由於命運的變故,一生可能與很多男人生活過,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失去了貞操。一個人的貞操觀與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是息息相通的。不錯,貞操原來與性有關,現在也仍然與性相關,但並不意味著有了性,其貞操就失去。在當代,貞操與愛情是聯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愛與性是質與形。有愛便可以有性,無愛便不能有性。性與愛的分離便意味著肉與靈的分離。有些性學家強調性的健康功能而寬容性與愛的分離,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性學家為了強調性的快樂功能而認為性與愛的分離仍然是人類的合理要求,這是縱慾主義觀念,雖然也有一定的理由而循,然而從人類的理想追求來看,這種觀念仍然是背離人類的理性的。我們在前面分析過,生命中的審美意識和情感以及思維、記憶使性不可能成為一種純粹的自然存在。快樂的性必然產生快樂的情感,也會隨之而產生痛苦和悲劇。在人類社會中,成人間純粹的性的快樂形式只能隱性地存在,且被婚姻家庭道德所驅趕。

    三是我們究竟需要不需要新的貞操觀,若需要,是什麼?顯然,我們已經來到了人類的第三個歷史時期,即兩性平等時期,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男權文化時期,更不可能回到女權時期。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已經把婚前貞操觀打碎了。在農村,由於結婚年齡較早,婚前貞操可能還有可能,但在城市,特別是在大城市,由於結婚年齡一般都大於法定結婚年齡,很多青年多到30歲左右才結婚,若是仍然堅持婚前守貞,那麼,這些青年一要遭受心靈上的極端煎熬,二是面臨健康的問題。性是一個成年人是否健康的調節器,因為性是身體的天然需要。中國的醫學是最早認識到性的健康功能的學說,所以強調陰陽平衡。所以,無論男女,只要其成人後就有權利享受性。性是一個成人的基本權利。至於那種還要求女性堅持貞操而不對男性進行要求的做法,完全是「開歷史倒車」。有些學者強調多元存在。這只是一種苟合,因為人類理性的大背景已經是男女平等。

    那麼,這些大學生的做法是否完全錯了?他們對道德有要求難道也是不合理的嗎?

    我們在批判婚前貞操觀的同時,應該正視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需要新的道德觀念。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們的正義要求。自「五四」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被打倒了。100年來,我們實際上還是在靠中國的傳統道德在維持社會的穩定。如人與人交往間的忠、義、禮尚往來,如家庭中的夫妻恩愛觀念和孝道,如政府一直強調的愛國主義等。可是,這些道德觀念越來越虛無。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道德觀在徹底地瓦解,而新的道德又在哪裡?誰也不知道。若是要問,我們還需要不需要新的道德?回答也仍然是模稜兩可的。在我們這個社會,誰要是談道德,誰似乎就是偽君子,誰就是社會的異端,但實際上,在交往中間,我們又往往很重視對方的道德觀念。

    這是當代中國的悲劇。這一問題若不解決,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心靈便徹底地沙化了。

    還是回到生命本身來回答這一問題吧。前面已經述及,即使在最原始的人類之初,道德便是生命的內在需要,貞操觀也是生命的需要之一。那麼,我們既不需要傳統的父權文化時代的貞操觀,又需要一種什麼樣的新的貞操觀呢?這是我們當代人應該回答的問題。

    我以為,新的貞操觀應該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一是兩性平等。這是人類歷史的選擇。從母系文化到父系文化,再到兩性平等,這是人類對自由平等的追求所致。

    二是婚前貞操與性無關。由於避孕術的產生,性被解放。性既然不會產生生育的危險,性就可以是成年後的自由權利,可以在婚前發生性行為。這是由人的生命規律、健康規律以及性的功能等決定的。

    三是愛與性的統一。這是自古以來所有哲學命題都討論的永恆主題之一,它是人類的性價值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

    四是新的貞操觀仍然應該是整個社會大力弘揚的道德觀念,特別是處於戀愛和婚姻中的雙方應該堅持貞操觀。

    關於婚前性行為如何處理,應該是一種教育和學習的活動。這一點,在此不再贅述。此次「婚前守貞」大討論所暴露的一系列問題,正是中國社會亟須解決的問題。我以為,每一個真正關心人類的學者應該揭開表面的浮躁,深入到人類存在的中心,去回答社會提出的重要問題。我們不必站在某一個團體的立場上,而應該站在真理的一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