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挑食怎麼辦
一天一位媽媽領她的女兒來醫院,說自己3歲的女兒巧巧因為感冒被幼兒園趕回來了。老師還說:「巧巧每次都是幼兒園流行病的傳染源。」巧巧媽很生氣,帶孩子來醫院要說法。「我這孩子為什麼三天兩頭就感冒發燒?連幼兒園都歧視!能不能給徹底治好?」
醫生看巧巧體格比較瘦弱,就讓她媽媽說說她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媽媽說,就是吃飯挑食,魚、肉、葷腥一點不吃,連蛋、奶都不喜歡。蔬菜水果也吃的很少。甜食還可以,最喜歡吃糖和巧克力。
醫生為巧巧進行了仔細的檢查,最終對巧巧媽說:「你的孩子之所以反覆感冒發燒是由於病毒、細菌反覆感染引起的,而她免疫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挑食導致的營養缺乏,尤其是維生素A嚴重缺乏。」
這可把巧巧媽給急壞了,她著急地問醫生:「這可怎麼辦呢?」醫生告訴她目前的當務之急便是慢慢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同時適當補充維生素A、B、C,讓黏膜的功能盡快恢復起來,阻止病毒犯境,打斷反覆出現的呼吸道感染。
沒想到,挑食對寶寶的健康有這麼大影響,巧巧媽也後悔自己不該平時對寶寶過於遷就與放任,助長了巧巧挑食的壞習慣。
人體健康成長需要六種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水。這些營養素存在於某一類或幾類食物中,只有保持均衡的膳食,才能保證營養攝入的全面與平衡。挑食容易使某些營養素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寶寶挑食的主要原因
很多寶寶挑食是受大人的飲食習慣影響。經常見到的現象是,寶寶隨著父母不吃這個而愛吃那個。父母有挑食毛病,子女就跟著學,久而久之寶寶就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
還有的寶寶不能按時定量進餐,吃零食太多,就會影響食慾。俗話說"餓吃甜如蜜,飽時蜜不甜"。寶寶的胃本來就不大,胃內食物排空需要3∼4小時。到了吃飯時間有飢餓感覺,吃飯就香。如果不是定時吃飯,而是點心、鍋巴、餅乾、各種飲料,亂吃亂喝,胃內總有食物,胃就得不到休息,這樣到吃飯時間寶寶就沒了食慾,再好的東西他也沒胃口,自然就挑三揀四。
另外,寶寶的口味與成人不同。寶寶需要清淡,甜味的食物,而大人的食物大都味濃,調料繁雜。這些飲食問題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
還有的寶寶挑食是受到了疾病及藥物的影響。各種急慢性傳染疾病、寄生蟲病、消化道疾病、某些元素缺乏,特別是微量元素,如鋅和鐵缺乏是常見的引起食慾不振的主要原因。另外患病期間服用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也是一個因素。
幫助寶寶糾正挑食的習慣
針對上述寶寶挑食的原因,爸爸媽媽要採取一定的對策來幫助寶寶改正挑食的毛病。
要糾正寶寶的飲食習慣,父母一定要起到榜樣的作用,自己不再挑食,從而帶動寶寶合理進食,一定要避免大人的挑食習慣影響寶寶。不僅如此,父母還要想方設法改掉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教育寶寶不吃零食,少喝飲料,要定時進食,按頓吃飽。
為了增進寶寶的食慾,父母要盡量把飯做得豐富美味一些,變換花樣,烹調時使色香俱全,一種菜可以多種做法,再取上個好聽的菜名,引起寶寶的好奇與興趣,從而想吃,愛吃,多吃。在寶寶患病期間,飯食一定要做得清淡,多做流食,適宜於寶寶的口味。藥物要注意合理使用,盡量選用對胃腸道副作用小的藥物。按時給寶寶體檢,聽取保健醫生的建議。
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
一次朋友家請客吃飯,我們全家帶著豆豆一起去赴約。到了飯店,大家高興地聊天吃飯,不亦樂乎,豆豆也乖乖地在自己的小碗裡用小勺子吃得很開心,一點也沒有怯場的意思。可朋友家比豆豆小一個月的樂樂卻讓媽媽累的滿頭大汗。可能是見到這麼多人比較興奮,樂樂高興地在地板上又蹦又跳,樂樂媽則端著飯碗,追著樂樂跑,樂樂一邊玩耍嬉鬧,一邊偶爾吃上兩口。
樂樂媽鬱悶地和小琳說:「你看豆豆多省心啊,比我們家樂樂才大一個月就這麼聽話,不像我們這個每天餵上一頓飯要花兩個多小時。愁死個人呀!」
媽媽追著孩子餵食,這確實是許多媽媽心裡隱隱的痛。孩子一口飯含上幾十分鐘、或是瘦巴巴的不愛吃飯,怎麼辦?其實,讓孩子養成自食其飯的習慣並不困難,只要能以愛心和耐心對待,再加上一些小技巧,相信你一定也會有個愛吃飯的寶寶!
從兒童生理、心理發育的過程來看,孩子在一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萌動,會表現出較強的自我獨立願望,如愛說「我」「我來」等字眼。他們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學會走路的同時,他們開始想學著吃飯,而且要自己拿著湯匙吃,不願得到大人的幫助。和走路、玩玩具一樣,自己吃飯也是求知慾和好奇心的表現。正是這種求知慾和好奇心擴展了孩子的認知範圍,培養了他們的獨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自己的行為感到自己具備影響環境的力量,並初步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一般說來,發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兩歲左右學會吃飯,這是他們應該具備的生存能力。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呢?其實,和給孩子斷奶一樣,培養孩子自己吃飯也要分階段進行。從孩子滿五六個月開始學習抓握,就是為培養自食其飯習慣的前置準備時期。許多父母以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太小,應該什麼都不會。實際上,孩子由這個時期到約滿9個月之間,是手部抓握能力的發展期,所以這段時間正是開始讓孩子學習正確的餐具握法的最佳時機。且恰好孩子剛接觸輔食,對乳汁以外的食物有著相當的好奇,因而在一邊餵食輔食時,一邊讓孩子學習餐具的抓握,甚至是協助他自己舀取輔食食用,對奠定孩子日後自己吃飯,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
孩子滿週歲後,就是讓孩子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而其中自滿一歲到一歲3個月之間,又可視之為「黃金誘導期」。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若予以適當的誘導,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但可別想得太理想化,想要孩子一下就像大人一樣「吃的很完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你一定得先作好心裡準備,孩子在這段時期裡,會出現吃得全身「髒兮兮」「糊沙沙」的狀況,這是在所難免的。
瞭解誘導的最佳時機之後,接下來就是準備實際應戰,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應戰前一定得先作好「萬全的準備」,才能夠凱旋而歸;大致上,你應該做的準備有:
◎食物的準備
將食物佈置化:為孩子預先準備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當然是促使孩子喜歡吃飯的第一法寶對於孩子來說,除了香氣、口感及營養外,「色」的應用是相當重要的,因而在準備孩子的食物時,不妨將食物「佈置化」。例如:做各種色澤的彩色飯(分別可用胡蘿蔔、綠色蔬菜、西紅柿等攪成泥後拌飯,就可成為澄色飯、綠色飯及紅色飯),或是做成山丘上的樹(以小碗盛飯後,將碗中的飯倒置於餐盤上,並插上一株小綠花菜,做成小山丘狀),都是不錯的方法。
一次給少量:一次給予的食物量不要太多,也是食物準備的要點之一,因為容易吃完會增加孩子吃飯的成就感。所以用多次「給予」的方式,再加上言語的鼓勵(如:哇!爸爸才吃兩碗,可是你吃了三碗耶!你好棒喔!)會讓孩子產生成就感,促進他喜歡吃飯。
◎環境的準備
餐具的準備:準備一份孩子喜歡的餐具,也可以增加孩子對吃飯的好感。假如能帶孩子親自去選購他喜歡的餐具,將會有更好的效果;至於在兒童餐具的選擇上,目前市面上的種類非常多,但基本上還是以「平底寬口」為佳。
餐墊、報紙的準備:前面已經提過,讓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是絕對不可能保持「整潔美觀」的,所以事前準備吃飯用的圍巾,並在餐桌上加餐墊,以及在孩子座位週遭的地板上鋪設舊報紙,是非常重要的。
◎時間的準備
給予預留時間:當你正認真在作一件事時,相信也不喜歡被打斷吧!同理可證,假如孩子正興致沖沖地在玩遊戲或是看卡通時,你卻強制他中斷,立刻來吃飯,自然會讓他對於吃飯這回事兒的印象大打折扣了。故應該在開飯前十分鐘提醒孩子:「在十分鐘就開飯囉!」或是告訴孩子:「卡通演完就要吃飯了。」的方式,讓孩子有時間準備。
有了萬全的準備之後,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就不會再一團亂了。
飲食決定寶寶的性格
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父母都會感到驚訝。鍾醫師有沒有搞錯啊,飲食怎麼會和性格扯上關係?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很大的關係。寶寶的食物不僅決定了他們的體重,還決定了他們的感覺和行為良好的程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兩歲的寶寶由於動作協調性較差,剛開始學著吃飯時,常搞得湯汁四濺,飯粒滿身。這時一些急躁的父母便會對寶寶大聲訓斥,或一把搶過寶寶手中的湯匙。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是束縛了寶寶的探索精神,使他們產生了受挫感,日後便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另外一些父母擔心寶寶自己吃不飽,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長此以往,寶寶往往會形成依賴性人格。
寶寶學習吃飯的過程也是寶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過程。寶寶經過自己的努力吃飽了,他會由此產生成就感,會幫助他長大後更自信。即使寶寶暫時沒有把飯吃下去,他有了失敗的體驗,也是好事,這樣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在寶寶吃飯的問題上,父母應該更耐心,常常給寶寶鼓勵,讓他們做好這件力所能及的事。寶寶不吃飯,可以餓餓他。
另外,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任性固執,脾氣暴躁,或孤僻內向,膽小怕事等等。在考慮各種原因時,你是否也考慮過餐桌上的食物?其實很多時候,寶寶的性格不穩定很有可能是因為缺乏了某種元素的營養,父母可以從食物上入手改善孩子的壞脾氣。希望父母們能牢記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不好的膳食。」要想改正孩子身上不良性格,正確選擇食物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寶寶任性、脾氣暴躁、愛哭鬧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們是否缺乏了富含鈣鎂的食物。
由於鈣有助於神經刺激的傳導,缺乏鈣,會令孩子的神經無法鬆弛下來,造成精神緊張,脾氣暴躁。同樣,缺乏鎂會干擾神經活動傳導,引發暴躁和緊張。父母在膳食中可增加牛奶、豆製品、海帶、小魚乾、泥鰍、香蕉、蘋果與堅果以及深色綠葉蔬菜。
◎寶寶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缺乏維生素B和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人工色素和食品添加劑都要負上責任。含鉛、鋁高的食物也有相當的影響。因為重金屬一旦存留體內就很難排除,最重要是影響孩子腦部的化學結構,繼而出現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這時應避免吃含水楊酸鹽類較多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橘子和杏子等。建議增加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酵母、糙米和其他粗糧。也要添加含鋅豐富的食物,如海魚、貝類,還有芝麻、牛肉、海藻、泥鰍等。
◎寶寶懶惰,憂鬱,膽小怕事
在我們人體內具有調節情緒功能的腦部化學物質叫做「神經傳導素」,某些神經傳導素不平衡時,會導致各種心理狀況的出現。
孩子體內的血清素、去鉀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較低,其神經傳導素的速率或反應的敏捷度就會變低,做事就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甚至會自閉。營養學家相信富含蛋白質的食品能提高去鉀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進劑的產生,同時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給孩子補充含豐富蛋白質的奶類、豆製品、魚類、禽類,尤其是紅肉類(牛肉、羊肉)的食物。如果孩子貧血,也會造成懶惰,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血、動物肝臟和木耳雞蛋也能調整這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