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泥:將水果洗淨去皮,去核,切成碎塊狀,加適量糖,隔水蒸爛,攪拌成泥。
蘋果泥:蘋果切開,用匙輕輕刮下泥狀物即可。
香蕉泥:香蕉去皮在盆內用匙攪爛即成香蕉泥。
蔬菜泥:蔬菜洗淨切碎,加少許水,略調味,在鍋內燜爛。
紅棗泥:棗洗淨後煮約20分鐘,去核去皮壓成泥。
南瓜泥:南瓜洗淨去皮,蒸熟壓碎。
蘋果胡蘿蔔泥:果菜各半洗淨,蘋果去皮去核切碎,胡蘿蔔煮熟擠壓,倒入碎蘋果煮爛,加適量蜂蜜攪勻。
肉沫:選用新鮮的瘦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均可),剁成肉沫,加調味品上鍋蒸爛,研成細沫即可。
血豆腐泥:將動物血洗淨,以少量姜、蔥末和鹽拌勻蒸熟搗碎。
魚泥:將收拾好的鮮魚切成小塊後放入水中加少量鹽煮,除去魚刺、魚皮後,將魚肉研碎,再放入鍋內加魚湯煮,把澱粉調勻後放入鍋內,煮至糊狀即可。也可從紅燒魚上挑取魚肉製作,可將魚泥加入稀粥中一起餵給孩子吃。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鈣、磷、鋅等,並且易消化。
蔬菜豬肝泥:豬肝25克、洋蔥、西紅柿和菠菜葉共30克。豬肝洗淨去筋膜後剁成泥。蔬菜擇洗淨切碎,將肝和菜放入適量肉湯中煮沸加鹽攪勻。
羹類輔食
雞蛋羹:生雞蛋一個打入碗中,加一小杯開水及適量鹽、香油、味精等攪拌,攪拌後放鍋裡蒸5分鐘即可。以雞蛋剛好凝固又很嫩最適度,蒸的時間過長,以至出蜂窩孔狀,這樣的蛋羹質硬,不好消化。雞蛋羹可直接用小勺餵給寶寶吃,軟嫩可口,營養價值高,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尤其是蛋黃中含有卵磷脂及鐵、鈣、磷、維生素A、D、B等,可營養大腦,又能滿足嬰兒對鐵的需要。
魚菜蛋羹:魚:菠菜:雞蛋=1:1:2。魚剖洗淨剔除骨刺剁成泥,菠菜擇洗淨切成碎末置魚碗中,雞蛋洗淨磕入碗中加溫開水攪勻,加到盛有魚和菜的碗中加一點鹽攪勻,隔水蒸約5分鐘。
綠豆羹:綠豆淘洗淨,加8倍於綠豆量的水煮5分鐘再用小火將豆燜爛,加適量糖、30克瓊脂攪勻。
粥類輔食
米粥:小米、大米、高粱均可,但最好在做前用水泡上一小時,煮時易爛,粥的稠度根據孩子大小、消化能力不同由稀到稠。
青菜粥:可將粥煮爛,在停火前加入洗淨切碎的青菜心、鹽適量攪勻,再煮10分鐘左右即可食用。青菜可選用菠菜、白菜、油菜等等。
肉蛋豆腐粥:豬肉20克、雞蛋半個、豆腐20克、米30克。肉洗淨剁為泥,雞蛋攪打均勻,豆腐洗淨壓碎。米洗淨加適量水煮至八成熟下肉泥煮至肉熟,將豆腐和蛋液倒入鍋中,旺火煮至蛋熟下鹽攪勻。
雞肝粥:雞肝放沸水中煮熟後,換水續煮10分鐘撈出去,皮壓成泥,放回鍋中加醬油白糖攪勻燒沸即成。
寶寶應該怎樣吃水果
有一陣子,小琳每天早餐後都給豆豆吃點水果,有時候是半個蘋果,有時候是一根香蕉或者幾隻他最愛的小桔子。可是我告訴她這樣做是錯誤的。她有點納悶,問我道:「我聽說飯後吃點水果可以促進寶寶的消化,而且也可以解油膩啊。這有什麼不對嗎?」
的確,對於喜歡吃動物性葷腥和油膩食品的人來說,飯後吃點水果確實很有必要,但是對於正在生長發育中的寶寶卻並不適宜。因為水果中有不少單糖物質,極易被小腸吸收,但若是堵在胃中,就很容易形成脹氣,以至於引起便秘。另外,水果也不應在飯前吃,否則會佔據寶寶胃的空間,影響正餐的營養素的攝入。
從健康角度看,寶寶食用水果的最佳時間,應該安排在兩餐之間,或是中午午睡醒來後。每次給寶寶的適宜水果量為50∼100克,並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大小及消化能力,把水果製成適合寶寶消化吸收的果汁或果泥,如1∼3個月的小嬰兒最好喝果汁,4∼9個月的寶寶則可吃果泥。
在給寶寶選用水果時,要注意與體質、身體狀況相宜。如舌苔厚、便秘、體質偏熱的寶寶,最好給吃寒涼性水果,如梨、西瓜、香蕉、獼猴桃、芒果等,它們可敗火;而蘋果、荔枝、柑橘吃多了卻可引起上火,因此不宜給體熱的寶寶多吃。
國外的營養學家經過研究表明,對身體健康最有利的有10種水果,其中蘋果排在第一位。寶寶消化不良時,應該給吃加溫的熟蘋果泥,其中含有較多的鞣酸、果膠等收斂物質,能夠吸收腸毒素,從而達到止瀉作用。在寶寶排便不通暢時,生食蘋果較適宜。當寶寶咳嗽並嘶啞時,把生蘋果搾成汁給寶寶喝,還可以潤肺止咳。
西瓜在夏日吃起來清涼解渴,尤其在寶寶發燒或身患暑熱症時有解暑的功效。但是,要讓寶寶適量食用,特別是脾胃虛弱,腹瀉的寶寶。因為西瓜性寒,屬生冷食物,如果食用太多,不僅會使脾胃的消化能力更弱,而且還會引起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因此,寶寶吃西瓜一定要注意數量和方法,酷暑天氣時每次給寶寶吃一到兩塊即可,一天吃兩次為宜。在感冒初期時,寶寶患腎臟疾病導致腎臟功能不全時,以及寶寶口腔長口瘡都要慎食西瓜。
柿子也是寶寶鍾愛的水果,但當寶寶過量食用,尤其是與紅薯、螃蟹一同吃時,便會使柿子裡的柿膠酚、單寧和膠質,在胃內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塊兒。
香蕉肉質糯甜,又能潤腸通便,因此,也是媽咪經常給寶寶吃的水果,然而,不可在短時間內讓寶寶吃得太多,尤其是脾胃虛弱的寶寶。
另外,有的寶寶不愛吃蔬菜,而愛吃水果,爸媽覺得無所謂,認為吃水果可以代替吃蔬菜。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會造成體內果糖太多,不僅使寶寶的身體缺乏銅元素,影響骨骼的發育造成身材矮小,而且還會使寶寶經常有飽腹感,結果導致食降。其次,水果中的無機鹽、粗纖維的含量要比蔬菜少。
■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小芳芳9個月的時候,已經出了4顆牙,每天吃蛋羹、奶粉、稀粥或麵條,還有一些菜泥。可是媽媽發現她並不喜歡吃水果,給她一小塊水果吃還老是嗆著,媽媽就只好給她搾果汁喝,蔬菜研成泥狀喂。
到了14個月的時候,芳芳還是一吃稍硬的食物,就會嘔吐。媽媽每次餵她吃飯都要準備一個小盆子,還要多準備一點食物,以防寶寶嘔吐。請教醫生時,醫生告訴她,由於寶寶的咀嚼能力沒有及時訓練,喉嚨對粗糙的東西過於敏感,所以會抗拒。
芳芳媽回到家後,決定開始給小芳芳的咀嚼好好補補課。芳芳媽發現,要說小芳芳不會咀嚼也不是,她吃小餅乾、麵包片等零食時還是會咀嚼。問題在於添加的輔食性狀沒有循序漸進地變換,一直都是奶奶將每餐的食物煮爛,混在粥裡喂芳芳吃,所以吃正餐時芳芳仍然是習慣性的吞嚥,不加咀嚼,碰上稍硬的食物喉嚨受不了,就往外吐。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芳芳媽嘗試了很多辦法,例如:
每天給芳芳準備一些小零食,如長一點的手指餅乾棒、一段段的青菜菜莖,讓芳芳握在手裡吃,讓她的口腔和喉嚨逐漸熟悉稍硬的食物。
正餐的粥不煮到太爛,菜和魚、肉分開裝,單獨餵食,不混在粥裡。
每次吃飯都反覆告訴芳芳要「嚼啊嚼」,還誇張地做咀嚼動作給她看。媽媽一個人不夠就兩個人,爸爸也加入隊伍,大家都發出聲音地嚼啊嚼,給芳芳做示範。
把軟飯做成她可以把握的飯團形狀,菜和魚肉等食物都夾在飯團中,讓她自己抓著吃。
現在,芳芳的咀嚼還在鍛煉中,不過經過這麼多的「訓練課」,芳芳開始有了進步。
在大人看來,吞嚥咀嚼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對小寶寶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寶寶的口唇生來就有尋覓和吸吮的本領,但咀嚼動作的完成需要舌頭、口腔、面頰肌肉和牙齒彼此協調運動,必須經過對口腔、咽喉的反覆刺激和不斷訓練才能獲得。因此,習慣了吸吮的寶寶要學會咀嚼吞嚥需要一個過程。寶寶的咀嚼訓練也要分階段進行。
在餵養寶寶時,家長給孩子吃的東西不要過於精細,生怕食物中有一點顆粒就會噎著孩子,要給寶寶充分鍛煉咀嚼的機會。在寶寶7∼9個月時,正是他們學習咀嚼的關鍵期。家長應該有意識地開始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除了給他吃磨牙餅乾和胡蘿蔔磨牙棒外,還應該從細到粗給寶寶添加米湯、稀粥、稠粥、餛飩、包子、餃子、軟飯、菜末、肉末等可以練習孩子咀嚼的食物。
饅頭片是不錯的「磨牙食物」,不宜卡著寶寶的喉嚨。饅頭片不要用油煎,把饅頭片烤至兩面微微發黃、略有一點硬度即可,讓寶寶自己用手拿著吃,既增加了吃的趣味性又練習了手眼協調和手的靈巧性。
據我瞭解,還有一些小寶寶比較挑食,放到嘴裡就吐掉,如果這樣的話,我給爸爸媽媽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水果切成條狀讓他拿著吃。味道比較好,寶寶也喜歡,就是可能會弄髒衣服,但是和鍛煉寶寶咀嚼力相比這只是小問題。
咀嚼訓練的關鍵期
嬰幼兒的動作和智能發育都有關鍵期,過了關鍵期再去學習就會相對困難。
從寶寶4個月開始就可通過添加輔食來訓練其咀嚼吞嚥的動作,讓寶寶學習接受吸吮之外的進食方式,為以後的斷奶和進食做好準備。專家建議,從寶寶滿4個月後(最晚不能超過6個月)就應添加輔食,以刺激寶寶的口腔觸覺,訓練寶寶咀嚼的能力並培養寶寶對不同食物、不同味道的興趣。
6∼12個月是寶寶發展咀嚼和吞嚥技巧的關鍵期,當寶寶有上下咬的動作時,就表示他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備,爸媽要及時進行針對性的鍛煉。一旦錯過時機,寶寶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日後再加以訓練往往事倍功半,而且技巧也會不夠純熟,往往嚼三兩下就吞下去或嚼後含在嘴裡不願下嚥。
斷奶
寶貝斷奶計劃
天氣越來越熱了,這段時間,小琳心裡面想的最多,也是最頭疼的事,就是給豆豆斷奶了。而且斷奶前,豆豆對「咪咪」極其依戀,時不時地就會將小手從豆豆媽的領口伸進去。雖然每天臨睡前,媽媽都會讓寶寶喝上150毫升的牛奶,但是一到了該睡覺的時候,豆豆還是鬧著要吃奶,不然就大哭大鬧,怎麼哄也不停,只要吃上幾口奶,一會兒就睡著了。眼看馬上就要到夏天了,我提醒小琳,應該給豆豆斷奶了,不然到天熱了,就更難斷了。於是,小琳下定決心要對豆豆實施斷奶計劃。
一開始,小琳覺得只要自己夠狠心就很容易解決,相信只要讓寶寶幾天見不到她,不和她一起睡,寶寶就能斷奶了。於是她撒謊說自己要出差,將豆豆交給外公外婆照管。孰料這可憐的小人兒遭受到顛覆性的打擊,他用哭鬧和喊叫發洩不滿,他用哼唧和哀求博取同情,他甚至企圖用絕食來扭轉局面……終於,豆豆生病了,腹瀉得很嚴重。
我批評了小琳的這種做法,雖然分離斷奶是媽媽們常用的一個斷奶方法,但其實這種方法存在著很多的弊端。首先,在寶寶的感情方面,長時間的母子分離會讓他們感到不安,特別是那些對母乳依賴較強的寶寶會因此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具體表現為不願吃東西、煩躁哭鬧、睡眠不好等。另外,在寶寶的身體方面,剛斷奶的寶寶經常會出現腹瀉、大便乾燥、腹脹、腹痛等消化問題,應特別注意他們的「一日多餐」。可媽媽離開後,接手照顧寶寶的人對他們的飲食習慣、餵養方法還不熟悉,很難做到像媽媽一樣照顧他們,因此寶寶生病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充分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小琳決定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溫柔」斷奶。首先,有意識地減少白天的餵奶次數,逐漸用配方奶取代了母乳。這樣,豆豆逐漸在晚上吃奶的次數減少了,可是到了晚上他還是不情願,要和媽媽套近乎。於是小琳用「豆豆爸+配方奶」的辦法取代媽媽。每次豆豆臨睡前,小琳便會「失蹤」一會兒,讓豆豆爸哄他入睡,豆豆見不到媽媽自然會哭鬧一番,但漸漸發現這樣做沒用後,也就乖乖入睡了。終於,豆豆媽的斷奶計劃成功了!
斷奶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