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7章 修身養性促健康 (1)
    ◎養生從「精、氣、神」開始

    現代都市人,由於背負著眾多巨大的壓力,常常使自己累到筋疲力盡仍「堅守崗位」,從而形成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在他們匆忙、奔波的身體中,在他們筆直、正規正矩的制服下。身體的內部機能已經發出了警告信號,這也是他們身上散發出的「精氣神」大打折扣,甚至開始消失。

    我常看到一些「精氣神」不足的年輕患者,他們自己也說經常感到氣虛乏力,心態不穩,心事重重,患得患失,很容易產生一種孤獨感。尤其是那些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卻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他們缺乏良好而穩定的心態,所以精氣神消耗嚴重。這是因為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腎氣固攝精液),精充氣足則神全,神躁不安則傷精耗氣;精氣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寧;只有精、氣、神充盈,機體的生命活動才可能在健康狀態中運行。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正常的生命活動除了有賴於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精氣充盈之外,同時還要力求精氣處於有規則的流通狀態之中。

    古人有云:「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精、氣、神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須元素和物質基礎,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則。若人體的精、氣、神逐漸衰退,則會導致過早衰老,出現精神疲倦、腰膝酸軟、容顏衰老、齒落發白、抵抗力下降、性功能減退等系列早衰症狀;若人體的精、氣、神充足,則能長久保持身體強壯、精力充沛、思維敏捷,並能延年益壽。

    荀子認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這裡說明兩個意思:一個是說要注意精、氣、神的物質補充:二是強調不可濫耗「三寶」。

    ◇什麼是精、氣、神

    《黃帝內經》稱:「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包括精、血和津液,根據「精」的來源、功能和作用可分為「先天精」和「後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基礎,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精、血,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微觀物質。它是生殖之精,它可以構成胎兒,生育後代。「後天精」又稱「臟腑之精」,它主要來源於後天五穀飲食之營養,通過肺的呼吸調節,脾胃的消化吸收,從而將營養物質的精微部分轉化到人體的各個腑臟而構成。它可以滋養臟腑。

    而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它們共同儲存於人的兩腎之中,形成所謂的「腎精」。腎的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與生殖。

    「氣」則是精的運動態,是生命活動的根本。

    「氣」源於精。元精形成之時,元氣同時產生。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的生成主要與腎、脾胃、肺等臟腑器官密切相關。腎有攝納肺吸入清氣的生理功能,並保持呼吸的平穩和深沉,有利於氣體的充分交換。脾胃從各種飲食營養物質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氣。肺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完成體內外氣體的交換;此外,全身的氣血均通過經脈朝匯於肺,可以助心行血。

    人體生命因氣而生,萬物皆賴氣而生化和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於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故而古代醫學大家張景岳說:「復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正所謂:善養生者,必知養氣。人生一口氣,氣聚則生,氣亡則死。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我國道家、醫家、養生家一致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亡則死。王充在《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這一觀點已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故我國稱人死為「斷氣」。現在國外醫學在「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等名詞解釋不了人的死亡現象時,也開始接受中國「氣」的觀念。

    中國養生學上「氣」的觀念,是指人的元氣,又稱真氣。元氣由腎中之原氣與由脾胃運化吸收來的水谷精氣,與由肺中吸進的自然清氣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動最基本最重要的動力和源泉。

    元氣形成後,流通全身,充滿各個臟腑,各個部分,無處不到,是維繫生命,推動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氣充足,身體強壯;元氣不足,身體衰弱;元氣消亡,生命便結束了。對於有病的人來說,如元氣不傷,雖病重而不死,如元氣大傷,雖輕病也難保痊,所以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窮究人體之氣的來源,不外乎腎中精氣、水谷之氣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氣三個方面,通過人的臟腑生理功能的有機結合與運化,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五大作用,並以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在人體內不斷運動著,無處不有,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充滿全身,運行不息,保證人體的健康和長壽。

    「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而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機體活動功能和外在表現。「神」的盛衰與精、氣的盈虧密不可分。只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功能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醫學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人的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臟,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至肢體的活動,都無一不是依賴「神」作為維持其正常動轉的內在活力。

    例如全國名老中醫行列裡較有名氣的王瑞麟老先生。他在30多年的研究歲月裡,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並在父親攝生功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自己的養生三寶。他的觀點是,「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認為通過「精氣神」的修煉可以增強體質,適應大自然,抵禦外邪,防治疾病。他每天以舌抵上顎、叩齒、吞嚥津液等方法練精;以很隨意的細長均勻的呼吸,加意念引導練氣;以洞悉世態的空靈心態養神,身體一天天強健起來。如今他原有的疾病基本消失,每天在戶外散步五六個小時,大冬天也不間斷。

    ◇神補最最不可少

    我們都知道,養生離不開補:藥補、食補,運動健身都是補。除此之外,我還要提到一種補,那就是神補。神補是最難的一種補,也是最最不能少的補。

    有人會問什麼是神補?簡單來說就是心不旁鶩,情緒勿多。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退休幹部老錢,他在退休前就患有心臟病。而他天生敏感,好激動,所以兒女告訴他不能激動,要氣定神閒。所以家內家外,事無鉅細,什麼都不需要他來管,甚至電話響了都不用他接——因為怕激動。老錢每天都躺在沙發上,號脈摸著左胸,日日監測自己的病情。從表面上看,他真的拒絕了一切紛擾,可是,他的那顆心,卻從未安閒下來。他躺在那裡總是胡思亂想——心理負擔很重。

    所以,神補的本質就是凡事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不追求、不執著。神補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靜。而人的思維如同摔碎的體溫表——越安靜時越像體溫表內碎亂的水銀粒四處滾散。因此,我們不刻意追求安靜,反倒比刻意追求還易安靜下來。那些爭強好勝的人、什麼事兒都「捨我其誰」非要插一槓子顯顯能的人,很難達到神補的境界。

    人的生命基礎在於精,生命的維持賴於氣,生命的現象表現於神。「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者。是以精者生之捨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精、氣、神三者相互滋生,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長壽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我們談治病,談養生,談修持,都離不開精氣神。只有揭示並瞭解精、氣、神在人體中的形成、運動、轉化過程,我們才能看到人體生命的全貌。

    ◎氣血暢通延年益壽

    曾經,我看過這樣一篇報道,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有人從歐洲帶來了24只野兔子,以幫助澳洲擴大動物資源。由於澳洲草源豐富,又沒有野兔的天敵,所以很快,兔子就繁殖起來,而且越來越多,甚至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漸漸地,兔子把牧草吃得精光,使羊群瀕臨飢餓和死亡。同時由於草原的破壞,雨水侵蝕,土地養分流失,連種植也受到影響,搞得民窮國困。為此,國家動用大批力量,花費相當大的資金來消滅兔群。

    由於兔子破壞了澳洲的生態鏈,導致整個草原原本具備的生態自我調節能力喪失。澳洲原來的生物群落就是物質基礎,生態自我調節的能力就是上層建築。由於兔子的引進導致物質基礎的變化,生態自我調節功能遭到了破壞。同樣,在人體中,如果一旦某個環節出差錯,所謂陰陽失衡,那麼就可能導致病患發生,甚至死亡,中醫將其稱之為「陰陽離絕」。

    中醫對人的理解主要從氣血來表述。《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云:「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古人常用「正平」或「平」概括正常機體的生理活動和健康狀況,認為只要氣血平衡,就可延年益壽。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平人者,不病也。」氣血的平衡既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標誌,也是健康長壽所具備的必要條件。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人體的五臟六腑如同人一樣,只有吃飽喝足了,才有力氣幹活。而血就是這個「飯」。

    但是氣血的平衡並非靜止和絕對,而是處在動態平衡之中。人體一系列複雜的生理活動,需要氣機不停地升降出入,血液不停地流而復始,氣血只有保持流暢,達到動態平衡,才能使臟腑經絡各司其職,完成其生理功能。正所謂「氣血以流……長有天命」。反之,氣血運行失常,則會影響臟腑經絡的協調平衡,導致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等出現種種病變。誠如《醫碥》所謂:「郁者,滯而不通之義,百病皆生於郁,人若氣血流通,病安從作?一有拂郁,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或鬱於氣,或鬱於血,病斯作矣。」

    人至老年,由於長期或反覆受到六淫七情之干擾,氣血將會逐漸出現失衡,造成氣道阻塞,血行淤滯。毛祥麟在《對山醫話》中說:「老年病患如年久之積穢溝渠,必多壅塞。」由於氣滯血淤,氣血失暢,難以營養週身,臟腑功能為之失常,種種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沉積於臟器間,以致新陳代謝紊亂,日久必然會出現精神萎靡、健忘失眠、頭暈目花、發白齒落、腰酸腿軟、老年斑迭出等衰老症狀。

    人類欲求得長命百歲,青春常駐,就必須消除機體衰老因子——淤血。《靈樞·癰疽篇》亦謂:「血氣已調,形氣乃持。」所謂「以平為期」,即通過調暢氣血,使氣血由不平衡狀態轉向新的平衡,保證臟腑源源不斷地得到氣血的滋養,從而糾正臟腑的虛衰,促進臟腑組織進行平衡和協調的生理活動,使機體處於動態的平衡狀態中,成為健康的平人,而獲得「長有天命」目的。

    但是,中醫認為氣血是在經脈中運行不息的,它內至五臟六腑,外達形體各組織官竅,為全身組織器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從而保證生命的健康發展。氣血循環暢通,人體才能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相反,如果氣血在經絡循行時出現淤滯現象,那麼通常情況下會伴有一些症狀。

    我們先來做個身體自測,如果以下症狀你有3條以上符合,那麼您要警惕了,或許你的氣血開始淤滯了。

    1.是否覺得說話有氣無力或中氣不足,經常覺得疲累、不想說話;

    2.臉色蒼白或比較黯淡;

    3.經常性心悸、胸悶,或陣發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氣;

    4.出現脅肋刺痛、黃疸、納差、腹脹等症狀;

    5.肢體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發熱;

    6.女性經前或行經時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而不暢,逐漸增多,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後則痛感減少或消失,伴有經前胸肋脹痛;

    7.男性少腹、會陰、睪丸墜脹不適,或有血尿,血精。舌質紫或有淤點;

    8.舌質紫黯或有淤點,脈沉細。

    氣血淤滯普遍存在於各種各樣的疾病中,包括急性病與慢性病。臨床上由於氣血淤滯而發生的常見疾病有:

    冠心病:冠心病屬於痺症的範疇,其發病機理在於氣血淤滯,閉阻胸陽、血氣運行不通暢,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心肌梗死:這種病的發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臟氣血陰陽虧損或肝脾腎功能失調的基礎上,為痰濁、血淤、寒熱、風火等外邪所犯而發病。因為心臟虧損、無力鼓動氣血正常循環,進而脈道不同,逐漸形成心痺。本虛標實是心臟發病的總的病因病機。

    高血壓:按照中醫學的說法,氣虛則血運無力,血流不暢久而成淤;氣虛則運化無能,膏梁厚味變生痰濁,乃致氣虛痰淤互為因果。如脂濁粘附脈絡血管,絡道狹窄,遂成高血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