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代序
近年來,隨著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國民的健康受到越來越多不利因素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結論性的說法:健康由四個元素組成,父母遺傳15%,環境17%,醫療條件8%,生活方式60%。由此可知,光靠醫療技術來治療疾病,並不能帶來健康,因為健康是軀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的良好和完滿的狀態。
當然,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環、亙古不變的真理,但死亡的方式卻有不同:一種是自然凋亡,一種是病理死亡。前者是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平安百歲,快樂輕鬆,生如春花絢爛,走如秋葉靜美。後者是中年得病,肉體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事業終止,人財兩空。
造成兩者差別的原因何在呢?只要看看百歲老人與英年早逝者的生活方式就明白了。百歲老人儘管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不吃肉的,有吃肥肉的;有不沾煙酒的,有不離煙酒的;有早睡早起的,有晚睡晚起的……但仔細分析就得出他們的共同特點:除了心胸寬闊、性格隨和、愛勞動、愛運動之外,飲食上什麼都吃,吃得很雜,但適可而止,七八分飽。而那些英年得病或早逝的白(領)、骨(干)、精(英)們,他們也都有的共同規律就是:「三少」和「三超」:自我保健知識少、保健意識更少、實際保健行動更是少之又少;壓力超載、工作超速、體力超累。他們往往生物鐘節律被打亂,疲勞積累,健康透支,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早早夭亡。應該平均活到120歲卻只有70歲,整整少活了50歲。本應該70、80、90歲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年。
其實,一個人僅僅活到100歲並不夠,必須要活得健康才算有意義,不然就是活受罪。沒有了健康,一切的幸福生活都將不存在。鍾道恆博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因此很多病是可以不讓它發生、可以避免死亡。」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在這麼多各種各樣的病,歸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抽煙、酗酒、缺少睡眠、勞累過度……不僅自己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家人也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健康的鑰匙就在我們自己手裡。
有句老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上了年紀的人在飲食上尤其不能馬馬虎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基礎代謝水平逐漸下降,過量飲食很容易增加心臟負擔。而讓人們更健康的關鍵,就是要做到保健養生觀念前移:從中年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從小抓起,越早越好。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合理的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減少疾病,概括出來就十六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四大基石。
老年要強健,中年是關鍵,青少年更是不可忽視的鎖鏈。人生百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30歲前為青少年,30到60歲為中年,60歲以後為老年。30歲前,人精力充沛,慢性病很少,一些骨幹、精英,雖然擁有智商,卻缺少健商,雖然學有所成,卻沒有學會關愛自己,將自己推向了亞健康。到了30到60歲期間,正是奮鬥拚搏期,人與人之間的健康差異也越拉越大,到60歲時幾乎不可同日而語,有的精神矍鑠,有的已然過世。
無論是哪個年齡層的人,健康都是最寶貴的。不同的觀念決定了人們對健康的四種態度:聰明人主動健康,投資健康;明白人關注健康,儲蓄健康;無知的人漠視健康,隨心所欲;糊塗的人透支健康,生命縮水。
可見,我們應當重視健康,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為沒有健康,其他的就只能是零。細想起來,健康比金子還要珍貴,因為健康很難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進的高科技都無法使受損的機體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就像一張白紙,揉過之後再也不可能恢復到原先的平整。金子尚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而健康卻只能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有病看西醫,養身找中醫,若要壽而康,九層靠自己。
只要按照這樣來生活,所有疾病都會被趕跑。我們都能健康享受每一天,使個人幸福、家庭幸福、社會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