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老年人:兒童是純陽之體,所以特別容易“上火”。但喝涼茶並不是預防孩子“上火”的好辦法。因為兒童的脾胃調節功能尚處在建立和完善的階段,對外來藥物的寒涼刺激不能及時調整和適應,反而會因為藥物直接作用於脾胃影響消化吸收,出現腹痛、腹瀉。老年人由於陽氣漸弱,器官功能衰退,同樣會因為涼茶刺激而出現消化系統病變,以及陽氣大損的一系列症狀。
新陳代謝快,水分營養足
夏天人體出汗多,很多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隨著汗液流出體外,加之天熱胃口不好,不想進食,這時候,就要補得巧,彌補營養的流失。
首先,不管你喜不喜歡,因為身體需要,應該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以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由於炎熱而出汗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較差,所以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開胃,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用參須泡水喝,既補氣又不會“上火”。溫肺益氣的蓮子湯加上滋陰降火的銀耳,也有助於改善口干舌燥。
水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裡,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夏季多飲水能補充機體因出汗造成的水分丟失。飲水要注意: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時時飲用,不要等口渴時再飲。大渴時不宜飲水過多,以免胃部不適。餐前及進餐時不宜飲白開水,以免沖淡胃液影響消化。不要過食冷飲。還要講究喝水的學問。飲水莫待口喝時、大渴易過飲。睡前不宜多飲水。用餐時不宜喝水。晨起喝水有助健康。最好喝礦泉水。
隨著汗液排除體外的還有很多物質,也要及時補充這些物質。
比如要補充維生素。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蛋類中含量較多。
還要補充無機鹽。無機鹽鈉的補充,要視出汗多少而定。工作八小時,出汗量不超過4升,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8克食鹽就可以了。出汗量不超過6升,則另需從飲料中補充。鉀鹽的補充辦法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制品、海帶、蛋類等。
此外,由於夏天特殊的氣候特征,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如西瓜、苦瓜、鮮桃、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要益氣生津。吃一點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藥物,但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比如五味子、玉竹、冬蟲、夏草、酸棗仁、黑豆、木耳、松子。
解暑的飲料中以茶水為最佳,茶飲料飲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茶中含有較多的酚類化合物,有利於補充水分,消暑解渴,提神醒腦。特別是綠茶,有消暑解渴,清熱瀉火的作用。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果汁及蔬菜汁飲料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學成分,具有營養保健功能。
盛夏是水果消費旺季。不少女性認為“一天三頓只吃水果,修身養顏一舉兩得”,其實這是錯誤的。吃水果應適度。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人體多種基本營養需求——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蛋白質等,都不是單靠吃水果能夠滿足的,長期靠“水果化”生存,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將產生不利影響。大部分水果糖分充足,長期大量攝入,同樣難以獲得減脂效果。水果入口前,最重要的是消毒、清潔。葡萄、草莓、楊梅等表皮往往有農藥殘留,誤食會造成有機磷中毒,表現為頭疼頭暈、惡心嘔吐,嚴重時還伴有流涎、腹瀉等症狀。要做到有效預防,除了用流動水徹底清潔水果外,還應將其在清水中浸泡至少半小時。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應把握好水果甜度、食用時間、食用量三個“安全閥”。一兩片西瓜、半個水蜜桃,五六顆草莓,在餐後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後食用,既“解饞”又健康。孕婦則應避免食用“冰”水果,溫度過低,往往會刺激腸胃導致腹瀉,容易引發早產。“一顆荔枝三把火”,中醫認為,荔枝屬於溫性食物,多吃易“上火”,導致便秘、齒痛、面部痤瘡、口腔潰瘍等,所以虛火偏旺體質的人不宜食用。
秋收話秋補,滋陰抑肺燥
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是滋補養陰的開始,是儲存能量的開始。在秋季,得調理脾胃,為“秋冬養陰”打好基礎。秋風秋雨漸漸涼,溫度降低,人的抵抗力也會降低,要做好保暖工作,預防疾病入侵。
秋冬養陰,脾胃先行
依照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抓住秋冬進補的最佳時期,科學進補能夠恢復和調節人體各髒器機能,但若進補不當照樣會傷身。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人的身體易倦怠、乏力。俗語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抓住秋冬進補的最佳時期,科學進補能夠恢復和調節人體各髒器機能,但若進補不當照樣會傷身。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萬物正可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經歷了酷熱夏季,人們由於常食冷凍食品,造成脾胃功能減弱,秋涼伊始如果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和肝髒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特別是老年人血衰氣少,生理機能減退,如果突然進補,可引起虛不受補。
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調理脾胃,如魚、禽蛋、山藥、蓮子。此外,奶制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藥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秋分前,進補不宜食用過於油膩的食物;秋分後,氣溫逐漸轉涼,接近冬季時,則適合進補溫熱的食物。
秋涼防胃病
秋季易犯胃病,醫療氣象學研究認為,這是由於氣溫、氣濕、氣流等氣象要素變化較大引起的。入秋以後,特別是在深秋時節,北方來的冷空氣不斷向南侵襲,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抵抗力和適應性隨之降低。所以每逢秋涼時節,一些原來患有胃病的人常易復發,嚴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
因此,天氣轉涼後需預防胃病復發,在飲食上,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食定量,使胃中經常有食物中和胃酸。同時,還應注意進食時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減輕胃腸負擔
保護胃從早餐開始
秋末冬初是胃病的多發季節,要護胃,首先就要吃好早餐。早餐要吃熱。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
早餐要吃熱。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早餐不宜太油,特別是油炸食品,否則會給胃腸增加負擔,並使脂肪攝入過量。也不要常把方便面當早餐,方便面除了碳水化合物,很少有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早晨,夜間的陰氣未除,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這時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長此以往,就會損傷胃氣。早餐可以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等等,然後吃些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因為牛奶容易生痰、容易過敏,因此,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不宜飲用牛奶。
早餐應富含水分和營養,牛奶、豆漿符合上述要求,可任選一種,還應加上其他“干點”。谷類食品在體內能很快分解成葡萄糖,補充一夜消耗可能產生的低血糖,並提高大腦的活力及人體對牛奶、豆漿中營養素的利用率。所以谷類食品是不可缺少的。但谷類食品消化較快,很快就會感到饑餓,因此還要有適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如雞蛋、豆制品、瘦肉、花生等,不但可使食物在胃裡停留較久,還能使人整個上午精力充沛。
另外,還需吃一點水果和蔬菜,這不僅是為了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和纖維素,還因水果和蔬菜含鈣、鉀、鎂等礦物質,屬鹼性食物,可以中和肉、蛋、谷類等食品,達到酸鹼平衡。
秋干勿燥,滋陰潤肺
秋季萬物成熟,是果實累累的收獲季節,也是千樹落葉、萬花凋零的時節。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寒日勝、雨水偏少、氣候干燥,萬物漸漸蕭條。“陽削陰長,熱去寒來”,人們體內的陽氣逐漸內斂,陰精之氣不斷轉盛,因此代謝機能也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立秋即秋季的開始,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
從中醫來看,人的健康和氣候、外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秋天氣候干燥,對人的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在北方多是秋陽暴曬的天氣,而剛經受過夏天酷暑“折磨”的人的體質,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氣的夾擊,因此很容易致病。人們常會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膚干澀、咽干口渴、音啞、便秘、小便少等現象。還有的人會出現燥咳症狀,如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等。
讓秋天潤澤起來
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來形容秋天的氣候。入秋後,人們常會覺得口鼻干燥、眼角干澀、皮膚發緊、干燥脫屑,甚至出現多處皮膚破裂等症狀,這主要是秋季干燥的氣候特點所致。此季節稍不注意調理,皮膚極易老化起皺。中醫學認為,外界燥邪過甚,侵入體內,損傷津液,律液虧虛,不能潤澤四肢、皮膚、故見秋燥的一系列症狀。
秋燥是四時氣候的自然現象,也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然而我們可通過某些中藥具有滋陰潤燥,灌溉髒腑的功效,來彌補秋燥對身體的傷害,減少甚至避免干燥的發生。其原則為滋陰潤肺,不膩不燥,藥物有西洋參,百合,玉竹,沙參,麥冬,天冬,黃精,桑葚等。可單味運用,亦可配伍運用。
盡管秋燥對人體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頗多。秋日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為此類食品易生燥化熱,多食無益。
秋季潤燥可從一些方便自己煎煲的保健茶入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保健茶中一些使用的藥物,大多具有抗菌、消炎、解毒、抗病毒、調節肌體免役功能等作用,但一定要在飲用前分清疾病的陰陽屬性,再結合體制的寒熱虛實,辯證地選擇。
別讓燥傷肺
中醫認為:燥易傷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在干燥的氣候環境中,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髒受傷,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為干咳無痰或膠痰難咯,謂之“燥咳”。鼻乃肺之竅,鼻干燥於立秋之後尤為常見,,喉、咽也分別是肺的門戶和肺氣之通道,秋燥襲擊,往往會導致咽干、口燥、音啞等不適。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現的皮膚干澀、皸裂,甚至毛發不榮,都和秋燥有關。
秋季養生以肺為先。秋季六個節氣中人體主肺,也就是說肺在秋季最為活躍。肺主氣,可呼吸,以鼻竅與大氣相連,以皮膚汗孔與外界相通。故飲食以滋陰潤肺為宜。
秋季要少食辛辣味之品,如:辣椒、生蔥、生姜等,要適當增加一點酸味,如:果蔬、釀造的食醋等。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辣味的食品是要防止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起氣太勝會傷肝,故在秋天要增加酸味的食品,酸味入肝,可增加肝髒功能,以抵御過盛的肺氣侵入,根據中醫這一原則,秋季人們一定要控制食用辛辣食物的習慣,以達到滋陰、潤肺、防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