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春淡之時,應注意多吃菠菜、芹菜、萵筍、胡蘿卜、花菜、柿子椒、嫩藕、油菜、綠豆芽等黃綠色蔬菜和時令水果,以補充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不足。仲春時節,正值各種既具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野菜,應不失時機地采食。
晚春食補
晚春,氣溫日漸升高,《飲膳正要》曰:“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晚春時節,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質類食物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預防“冰箱病”
另外,從春季開始,人們使用冰箱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還要預防“冰箱病”。由於箱門啟閉頻繁,箱溫驟變,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了適宜環境;很多家庭使用電冰箱很少進行過認真的清洗、消毒,更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條件。吃了這種被細菌污染,而又未煮透的食物,就會染上“冰箱腸炎”,其症狀為惡心、腹疼、腹瀉,並伴有發熱,極容易誤診為闌尾炎。
要預防“冰箱腸炎”,一是定期對冰箱進行清洗、消毒。可用0.5%的漂白粉擦洗,特別注意擦洗箱縫、拐角、隔架,然後再用干淨濕布抹干淨。二是生熟分倉分放,並用塑料袋加以封裝,防止互相感染。三是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存放的熟食一定要加熱煮沸再吃,存放的瓜果要洗滌干淨後再吃。患有胃炎、心髒病的人宜少吃或不吃長時間在冰箱中存放過的食物。
春風盛,別傷身
春風傷身,湯水防治
同時立春後其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頸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二是病變范圍廣,風邪變化無定,上下游竄,上可直達額頂,下可侵腰膝脛腓;三是“風勝則動”,凡見肢體運行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角弓反張、頸項僵直等往往是因風邪致病的。故《黃帝內經》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所以這節氣內特別注意防范感冒、流行性的傳染病、風濕病和心髒血管疾病等。在飲食宜忌上,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說過:“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也就是說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之品,以養育脾髒之氣。宜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大蒜、茼蒿、春筍、荸薺、甘蔗、淮山、紅薯、大棗、茨實等,忌食洋蔥、花椒、肉桂、茴香等,還有貝類海鮮水產品也應少吃,因為這會加重肝髒的負擔,容易引發急性肝炎等疾病。
養生湯水宜以滋陰養肝、補腎益氣為主,但由於春日多變,要注意多方面,如在養肝方面宜枸杞子豬肝湯;濕冷驅風時宜飲用胡椒根三蛇湯、川芎白芷燉魚頭;防風濕痺痛時宜飲用雞血籐、黑豆煲豬骨湯等。
以情緒的不變應天氣的萬變
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雨水之前的天氣相對比較寒冷。雨水後,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春天的腳步越來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髒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之外,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的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由此,春季的養脾健脾很重要。養脾也要靜心,以精神的調攝為主。第一,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使脾胃安寧,讓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以達到健脾的目的。第二,靜心養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髒,養脾得以健胃。對於春天的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的調養,健脾的功效才會非常顯著。
春季飲食忌大寒大熱
忌大寒大熱
3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此節氣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寒熱搭配,力求中和。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等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用後有損脾胃,引起腸胃病,脾胃不合;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雨季調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幾天春雨綿綿,在這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人們的生活規律在此季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百草回生,百病易發”人們在這時候的起居勞作、精神調攝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是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因此注意養生是很重要的。
谷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在這個春季將盡、夏季將至的季節,池塘裡的浮萍開始生長,春茶也在這個時節前後采收。此時此刻,給人一種萬物生長、蒸蒸日上的景象。
谷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內環境(人體內部的生理環境)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髒腑功能的正常。《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是這個道理。
谷雨養生要注意的是:氣溫雖然轉暖,但早晚仍較涼,早出晚歸者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過敏體質的人這個季節應防花粉症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特別要注意避免與過敏源接觸,減少戶外活動。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出現過敏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健康人群這個季節適宜的膳食有:參蒸鱔段、菊花鱔魚等,具有祛風濕、舒筋骨、溫補氣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鴨蛋湯具有滋陰養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清熱解毒、養血潤燥的功效。
夏長消濕熱,防暑護心脾
夏天,生機盎然的季節,生物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體也出於迅速新陳代謝的狀態中,是陽氣最旺的季節。季風氣候區則高溫多雨,多雨易染濕氣,高溫易感暑熱,如果超出了人體適應的程度,會導致很多疾病,這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應該高度重視。
夏季“降火”別過火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很多人都非常注重夏季的“降火”保健,關於去火的方法人們掌握了很多。但是,“降火”也不能過火。
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皮膚毛孔開洩,汗液不斷排出。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人體五髒也和萬物一樣新陳代謝也特別旺盛,汗易外洩易耗氣傷津。
從中醫的角度看,“上火”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又反復發作者是虛火。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氣候因素外,情緒波動、勞累過度、飲食不當、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會導致體內產生各種“熱”的症狀,如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燥、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
導致“熱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休息不夠。中醫理論認為,休息不夠會導致體內的陽氣浮越而出現“火氣”的種種表現,不過這種火氣是虛火而非實火,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用寒冷的清熱解毒類藥物或食物,很可能會導致“火氣”更加嚴重。二是飲食不當。如進食煎炸熏烤的食物、過量飲酒、吃太肥膩食物等等,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些熱性食物,過量進食又會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積聚在消化道內,也會導致“熱氣”。三是情緒失調。都市生活壓力大,白領階層尤甚。中醫有“七情化火”之說,意思是憂郁、憤怒、思慮過度等都會使身體機能失去平衡狀態而生“火”。
人們往往習慣性地認為夏天氣溫高,人體內自然就“火”大了,多喝點菊花、胖大海、金銀花等不僅能解渴消暑,還能驅走內火,所以天熱時,很多人帶著飲料走到哪裡喝到哪裡,一天到晚隨時“降火”。野菊花、胖大海、金銀花以及形形色色的傳統“降火”涼茶也備受追捧,但一些整日茶不離嘴的人卻出現了食欲下降、口舌生瘡、失眠、腹瀉等“涼茶過敏”症狀,其實這些都是典型的“降火”降過了火。所以,體質虛弱的人還是主要以飲食調理為主,飲食要以溫為宜,夏季養生,要以清補,助陽,滋陰為目的,以降心火,養肺氣。夏季人們要特別注意少食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勿傷脾肺之氣。
即便在盛夏,也不是人人都需“降火”。首先,嬰幼兒絕對不能盲目“降火”,否則會出現腹瀉、腹痛、咽痛、咳嗽等症,還會誘發扁桃體炎、咽炎;其次,月經期的女性和一些患有婦科疾病的婦女體質一般都偏寒,過度飲用“降火飲料”容易引起痛經、虛脫等現象;體質虛寒的慢性病人脾胃功能差,常喜溫畏寒,也應該避免“降火”。
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容易失津液,雖然降“火”不宜太過,但是也是有合適的“降火”方法的。多食點酸味食物以生津止渴。夏季是人體肺部較弱的季節,肺氣弱則心氣亢,中醫認為:苦味入心,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心火不亢,肺氣平和,夏天盡管天氣炎熱,但人們也不可食苦味過多,一定要多食辛味,這樣才能避免心氣偏亢,有助於補益肺氣。
夏天養好心氣
立夏後天氣漸熱,植物繁茂,中醫認為此時人的心髒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特別注意對心髒的養護。心為陽髒,主陽氣。心髒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髒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髒,燭照萬物。”故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夏至起是真正的炎熱到來,出汗量遠遠大如其他節氣。中醫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的說法,而心髒是血液的主宰,故又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在夏日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髒腑的關系,有目的地補充心髒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夏日炎熱多雨,得預防風濕性心髒病。
養心的湯品有圓肉柏子仁燉豬心、田七薤白鮮魚湯、燕窩煲鴨心;祛濕的湯品宜田貫草豬小湯、綿茵陳蜜棗煲鯽魚湯、雞骨草豬橫利湯、消暑的湯品可用荷葉西瓜皮海蜇湯、薏米冬瓜荷葉豬骨湯。
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但不宜冰鎮後食用。腎喜溫,冷飲傷腎,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系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傷了腎也就傷了心。
總的來說,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天氣炎熱,病根復發
一到夏天,有心腦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患者越發覺得難過:怎麼頭總是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一些中青年則因平時工作繁忙過於勞累,盛夏裡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危及生命,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候耀文就因為心肌梗死突然去世,讓世人無比震驚。40至60歲的男性是心梗猝死的高發人群,尤其現在工作壓力大,過度勞累,飲食不調,作息紊亂的情況下,更容易爆發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會導致人體動脈出現斑塊,整個身體就像是一把子彈上膛的槍,斑塊嚴重的地方就像是扳機,一旦扣動扳機,“子彈”打出去,後果不堪設想。雖說腦血管疾病是日積月累留下的病根,可一旦發作起來如同火山爆發:發病極快、病情危重,一定得引起重視。
夏天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