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卻來了這樣一份電報,她的整個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意義了,她找不到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她開始忽視她的工作,忽視她的朋友,她拋開了生活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家鄉,把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經忘了的信——一封她的侄兒生前寄來的信,當時,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侄兒在信上說:「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平靜度過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堅強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你教給我的美麗的真理。不論我在哪裡生活,不論我們分離得多麼遙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的教導,你教會我要微笑面對生活,要像一個男子漢,要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康妮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侄兒就在自己的身邊,正在向自己說話。他好像在對自己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堅持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的下面,繼續生活下去。」
侄兒的信給康妮以莫大的鼓舞,她覺得人生又充滿著期望,她又回去工作了。她不再對人冷淡無禮。她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
康妮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們;晚上,她參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她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說:「我不再為已經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就像我的侄兒要我做到的那樣。」
生命的褡褳
沒有所謂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
——伏爾泰
約翰和湯姆是鄰居,從小就在一起玩耍。約翰聰明,學什麼都一點就通,自然為自己的優勢而驕傲。湯姆不聰明,儘管他很用功,成績卻難以進入前十名。
與約翰相比,湯姆常感到自卑。然而,母親卻總是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只不過是一個追逐者。奔馳的駿馬儘管在開始的時候總是呼嘯在前,但能堅持到最後的卻往往是充滿耐心和毅力的駱駝。」
事實上,聰明的約翰一生業績平平,沒能成就什麼大事。而自覺很笨的湯姆卻一點點地超越自我,最終成就了非凡的業績。約翰憤憤不平,鬱鬱而終。他的靈魂飛到了天堂後,質問上帝:「我的聰明才智遠遠超過湯姆,我應該比他更偉大才是,可為什麼你卻讓他成了人間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說:「可憐的約翰,你至死都沒弄明白:我把每個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褳』裡都放了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我把你的聰明放到了『褡褳』的前面,你看到了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誤了終生!而把湯姆的聰明卻放在了『褡褳』的後面,他看不到自己的聰明,只是看著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覺地邁步向前!」
臨終遺言
懦夫一生數死,丈夫只死一遭。
——莎士比亞
貝多芬在逝世前,已被耳聾的痛苦整整折磨了二十餘年。這位偉大的樂聖生前給人類創造了那麼多不朽的音樂,而他臨終前只留下這樣一句令人傷感的遺言:「我將在天堂裡聽到一切。」
法國著名戲劇家拉伯雷臨死時,他顫動著嘴唇,輕輕地說道:「拉下帷幕吧,喜劇已經結束了。」
濟慈是英國著名詩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已經來臨時,就把他最後的思想表達在他的詩中:「我感到我的上面長滿了野菊花。」
英國詩人拜倫已厭倦了生活,厭倦了戰爭,並且因發高燒及長久未進食而消瘦無力,他輕聲說道:「現在我想睡了。」說完,他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直活到八十高齡,這位顯赫一世的君主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還顯得精神飽滿,他看到大家都圍在他身邊哭泣,他大聲說:「為什麼哭,嗯?你們以為我是長生不死的嗎?我原以為死亡要比這難受得多呢。」
拿破侖在流放時死於譫妄症。這種病發作時,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在一次狂風暴雨中,他跳起來狂喊道:「我的上帝!法國民族!千軍萬馬的首領!」
而美國總統威爾遜則死得很安詳,面對死神,他說:「我已經準備就緒了。」
喬治·華盛頓一生辦事雷厲風行、井然有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保持著這種作風,臨終前他非常從容冷靜地對秘書吩咐說:「我就要離去了,把我好好安葬,但要等我死後兩天再把我的遺體放入墓穴,你聽清了嗎?」
美國傑出的醫學家喬治·米勒臨死之前還記著一個醫生的職責,他辭別人世的最後的一句話是:「我真想記錄下一個垂死的人的思維和感受,以便後人研究,但這是辦不到的。」
笑容背後的秘密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奧斯特洛夫斯基
湯姆剛從軍中退伍時,只有高中學歷,無一技之長,只好到一家印刷廠,擔任送貨員。
一天,這年輕人將一整車四五十捆的書,送到某大學的七樓辦公室;當他先把兩三捆書扛到電梯口等候時,一位警衛走過來,說:「這電梯是給教授、老師搭乘的,其他人一律都不准搭,你必須走樓梯!」
湯姆向警衛解釋:「我不是學生,我是要送一整車的書到七樓辦公室,這是你們學校訂的書啊!」
可是警衛一臉無情地說:「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不是老師,不准搭電梯!」
兩人在電梯口吵了半天,但警衛依然不予放行。
湯姆心想,這一車的書,要搬完,至少要來回走七層樓梯20多趟,會累死人的!
後來,湯姆無法忍受這「無理的刁難」,就心一橫,把四五十捆書搬放在大廳角落,不顧一切地走了。
回到印刷廠,湯姆向印刷廠老闆解釋事情原委,獲得諒解,但也向老闆辭職,並且立刻到書店買了許多教材和參考書,含淚發誓:「我一定要奮發圖強,活出個樣子,絕不再讓別人『瞧不起』。」
從此,湯姆天天閉門苦讀,每當他偷懶、懈怠時,腦中就想起「警衛不准他搭乘電梯」被羞辱、歧視的一幕,也就打起精神、加倍努力用功。
後來,湯姆終於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如今,20多年過去了,湯姆開辦了自己的公司,變成百萬富翁。
一生的財富
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為之而奮鬥。
——歌德
一位黑人母親帶女兒到伯明翰買衣服。一個白人店員擋住女兒,不讓她進試衣間試穿,傲慢地說:「此試衣間只有白人才能用,你們只能去儲藏室裡一間專供黑人用的試衣間。」可母親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對店員說:「我女兒今天如果不能進這間試衣間,我就換一家店購衣!」女店員為留住生意,只好讓她們進了這間試衣間,自己則站在門口望風,生怕有人看到。那情那景,讓女兒感觸良深。
又一次,女兒在一家店裡摸了摸帽子而受到白人店員的訓斥,這位母親再次說:「請不要這樣對我的女兒說話。」然後,她對女兒說;「康蒂,你現在把這店裡的每一頂帽子都摸一下吧。」女兒快樂地按母親的吩咐,真把每頂自己喜愛的帽子都摸了一遍,那個女店員只能站一旁乾瞪眼。
對這些歧視和不公,母親對女兒說:「記住,孩子,這一切都會改變的。這種不公正不是你的錯,你的膚色和你的家庭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無法改變也沒有什麼不對。要改變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只有做得比別人好、更好,你才會有機會。」
從那一刻起,不卑不屈成了女兒受用一生的財富。她堅信只有教育才能讓自己獲得知識,做得比別人更好;教育不僅是她自身完善的手段,還是她捍衛自尊和超越平凡的武器!
後來,這位出生在亞拉巴馬伯明翰種族隔離區的黑丫頭,榮登《福布斯》雜誌「2004年全世界最有權勢女人」寶座,她就是美國國務卿賴斯。
賴斯回憶說:「母親對我說,康蒂,你的人生目標不是從『白人專用』的店裡買到漢堡包,而是,只要你想,並且為之奮鬥,你就有可能做成任何大事。」
祈禱一塊麵包
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間的想法。
——歌德
四歲的小克萊門斯上學了。教書的霍爾太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次上課之前,她都要領著孩子們進行祈禱。有一天,霍爾太太給孩子們講解《聖經》,當講到「祈禱,就會獲得一切」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問道:「如果我祈禱上帝呢?他會給我想要的東西嗎?」「是的,孩子,只要你願意虔誠地祈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小克萊門斯特別想得到一塊很大很大的麵包,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那樣誘人的麵包。而他的同桌,一個金髮的小姑娘每天都會帶著一塊誘人的麵包來到學校。她常常問小克萊門斯要不要嘗一口,小克萊門斯每次都堅定地搖頭,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放學的時候,小克萊門斯對小姑娘說:「明天我也會有一塊大麵包。」回到家後,小克萊門斯關起門,無比虔誠地進行祈禱,他相信上帝已經看見了自己的表情,上帝一定會被自己的誠心感動的!然而,第二天起床後,當他把手伸進書包的時候,除了一本破舊的課本外,什麼也沒有發現。他決定每天晚上堅持祈禱,一定要等到麵包降臨。
一個月後,金髮的小姑娘笑著問小克萊門斯:「你的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已經無法繼續自己的祈禱了。他告訴小姑娘,上帝也許根本就沒有看見自己在進行多麼虔誠的祈禱,因為,每天肯定有無數的孩子都進行著這樣的祈禱,而上帝只有一個,他怎麼會忙得過來?小姑娘笑著說:「原來祈禱的人都是為了一塊麵包,但一塊麵包用幾個硬幣就可以買到了,人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去祈禱,而不是去賺錢買麵包呢?」
小克萊門斯決定不再祈禱。他相信小姑娘所說的正是自己想要知道的——只有通過實際的工作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祈禱,永遠只能讓你停留在等待中。小克萊門斯對自己說:「我不要再為一件卑微的小東西祈禱了。」他帶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心走向了新的道路。
多年以後,小克萊門斯長大成人,當他用筆名馬克·吐溫發表作品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為了理想勇敢戰鬥的作家了。他再也沒有祈禱上帝,因為在無數個艱難的日子中,他都記著:不要為卑微的東西祈禱!
手指創造的奇跡
人要有一種偉大的慾望,還要有能夠實現這種慾望的技能和堅忍。
——柏拉圖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河流的布魯克林大橋堪稱為地地道道的機械工程奇跡。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這座雄偉大橋的設計;然而橋樑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
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確信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構想建橋的方案,琢磨著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項目,然後他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比旺盛的精力,組織工程隊,開始建造他們夢想的大橋。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嚴重受傷,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誰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