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話時將注意力集中於真情的流露,兩手就會成為你表達意思的工具,會幫助你說話。在需要時,它們會自然地立刻舉起來,或放下去。不過,千萬不要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強扶在講桌上,這樣就會使你的身體不能自由行動。而用手玩弄自己的衣服,聽眾會因此而轉移注意力,而你自己也會因此而顯得愚拙。
二、佐證有力
什麼時候都不要忽視證據的力量,一個有力的證據,能抵得上大篇空洞的言語。
——俾斯麥
運用數字
數字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可能是最簡單的,也可能是最深奧的。但數字的說服力量卻是不可忽視的,它能給人一種真實、具體的感覺,讓對方在腦海裡形成清晰的圖像,特別是使用對比性數字的時候,這個效果會比單純地羅列數字更為明顯。
在你的交流、溝通、演講及說服中,如果你能巧妙的運用數字,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922年,來自紐約的一位女國會議員貝拉·伯朱格進行了一次演講,呼籲在政治生活中給婦女以平等的地位。
她說:「幾個星期前,我在國會傾聽總統對全國發表講話。在我周圍落座的有700多人。我聽到總統說:『這裡雲集了美國政府的全體成員和內閣成員。』我環視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員中,只有12人是女的:在435名眾議員中只有11人是女的;內閣成員中沒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沒有女的。」
她列舉的這些具有鮮明對比的數據說明了她的論點。無論你是否贊同她的觀點,在這些確鑿的數字面前,你都不得不承認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
這就是數字的說服力量。它是鐵的事實,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勸說更有力量。
你是否對某些新聞所列舉的事實觸目驚心呢?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些電視節目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也許你會點頭稱許,但是你真正重視起來了嗎?但要告訴你這些危害的具體數字,你的反應就不會那麼平靜了。
《紐約時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文章:「調查表明,從一年級到12年級的青少年學生,大約有一萬多人是在聽搖滾音樂中度過的,這比他們在校12年度過的全部時間只少500個小時。有人做了一次普查,平均每個觀眾一年裡從電視節目中可看到9000個表現性行為的鏡頭。暴力場面更多。一般高中生到畢業時,觀看電視2.2萬小時,相當於他們在課堂時間的兩倍,在這2.2萬小時中,可以看到1.8萬起謀殺……」
這些具體化了的危害結果,比任何籠統的說辭更能讓你激發起對這件事情的關注了吧!
因此,無論在哪種說服場合下,都要恰當地穿插一些數據。
下面是某個重點高中的招生啟事,我們看看它否具有說服力呢?
本高中是州立重點高中,師資力量雄厚,校風嚴謹、務實,校園環境幽雅,是您理想的選擇。今年計劃招生200人,要求……
當看到這則招生簡章的時候,你去注意看那些什麼重點、務實之類的東西了嗎?你當時或者隨便把它丟在一邊,或者是瀏覽一下具體要求是什麼,但無論你是怎麼做的,都不會激發起你想進該校的強烈願望吧!
那麼再看下面的這則招生簡章:
本高中今年升入哈佛大學52人,麻省理工大學97人,斯坦福大學105人,密歇根大學商學院57人……本校有資深教師278人,其中152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本校擁有佔全國1/10的教學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設備……進入本校就等於一隻腳邁進了哈佛。你做好準備了嗎?
看到這則招生簡章的時候,你還能很快地把它棄之一旁嗎?你是否在想:或許,三年後,我就是這52人中的一員,即使不是那麼順利的話,我至少也會是97、105、57……中的一員吧。
然後,你會突然地激動起來,你決定要去報名申請了。
當然,要想在說服中比較恰當地運用數據還要有一定的技巧。
掌握論據
什麼樣的論據才有說服力?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論據要堅實可靠,不可使人產生不信任感。向聽者提供切實的資料比提供主張更有力。但對於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來說,資料來源也是很有影響的,並且其影響之深不亞於資料本身。
這並非因為人們只信任特定來源而不信任其他的來源,而是因為他們聽到引述的話來自十分可信的權威,便不會再為自己的成見辯護。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過,引述權威的意見也不宜過分,過猶不及。資料太多也可能引起聽者的反感。
善於做說服工作的人都知道我們做事受個人的具體經驗的影響比受空洞的大道理的影響要大得多。因此,較多地運用經驗和例證,會使你要闡述的問題更具說服力。
對於一個病人來說,如果大夫勸他服某種藥物,那麼即使醫生再三證明這種藥物有效,說了許多的藥理知識和道理,病人總還是不免心存疑慮的。但如果換一種方法試試,如醫生告訴他:我自己也服這種藥,只用了一個療程就大病痊癒了。聽了這樣活生生的個人體驗,病人一定再也不會有所顧慮了。
我們平時如果聽到「誠如各位所知的」話時,即使所言我們不曾聽過,或是初次聽過,也會裝出聽過的樣子。
在報紙雜誌的書評中,若有知名的權威人士讚賞某一本書,多數人也會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也許這本書出自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作家之手,但只要一經著名人士推薦,該書必定暢銷。
凡此皆屬於一種錯覺。人們常會在無意之中,將被推薦的書與推薦者的權威混為一談。這種心態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滲透到人的心中。
例如電視廣告,或宣傳海報,往往會利用名人的權威,這是在應用心理學的原理。所以具有說服技巧的人,便經常引用名人名言或著作來證實自己所言的價值。
但是,在使用這種技巧時,也必須小心。例如電視中的廣告,必須考慮到商品的性質,否則便會產生反效果。
所以,你必須要考慮到對方的期待與對方的弱點,以對症下藥,否則難免失敗。
譬如公司的小職員所說的話,很少會為上司所採用,但若能引用「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F博士說過……」,上司則必定考慮,而使情況改觀。
在教導學生、子女或者勸說朋友樹立堅強的意志方面,你不妨列舉一下林肯的事跡。林肯是從貧民中走出來的總統,這是人盡皆知的。
他21歲時做生意失敗,22歲競選議員落選,24歲時做生意又失敗,26歲愛妻去世,34歲競選聯邦眾議員落選,36歲競選聯邦眾議員再次落選,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49歲競選聯邦眾議員第三次落選。經歷了這麼多挫折和失敗的林肯,在52歲時當選為美國總統。
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林肯不但從不氣餒,從不退縮,反而能夠從容面對,越挫越勇,並能用積極的心態勇敢面對,即使在最危難關鍵的時刻,他還不忘幽默一下。
1860年,林肯與道格拉斯競選美國總統。道格拉斯是大富翁,他有競選專列,有專門的競選樂隊,專車上還配有大炮,每到一地,先鳴大炮32響。與道格拉斯相比,林肯顯得貧窮、寒酸。林肯到各地發表競選演說,靠自己買車票四處奔波。沒有可誇耀的身世、沒有雄厚資本的林肯,本來處境極為艱難,一般的人面對道格拉斯這樣的對手早就敗下陣來了。可是,堅強、聰明的林肯面對選民高呼:「我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們!」美國選民最終選擇了幽默、睿智、堅強的林肯。
林肯在那樣挫折叢生的環境中,都能當上總統。如果你在教導說服中引用這個例子,則會極大地增強你的說服效果。
空洞的理論總是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要想使你的言辭更具說服力,你應該適當地把握機會,在你的演說中多增加一些有說服力的論據。
三、巧用激勵
人人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逆反心理。
——弗洛伊德
無處不在
如何說服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在這個問題上,激勵法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激勵法的內涵是用富有刺激性的語言來激發對方的某種情感,讓對方的情緒發生衝動,失去理智,在衝動的情緒的驅使下去做某種我們期望他去做的事。
比如,在某商店,一對夫婦對一隻鑽戒很感興趣,但嫌價格太貴,便猶豫不決。售貨員見此情形,便對他們說:「有位總統夫人也是對這只戒指愛不釋手,只因為貴沒買。」這對夫婦聽了這話,馬上掏出錢來,買下了這只昂貴的鑽戒,而且還得意非常。
俗話說:「勸將不如激將。」如果那位售貨員從正面開導勸說,那對夫婦未必能下決心買下那枚鑽戒。而反面的激勵法,倒促使他們下了決心。因為人都有自尊心、榮譽感,這對夫婦也不例外。當他們聽說某總統夫人也喜歡這枚鑽戒,但因為太貴沒買時,強烈的自尊、爭強心被激發了出來。於是,售貨員便達到了目的。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位早期天才教育家,他對於不喜愛練小提琴的孩子尤其獨具慧心。在教孩子練琴時,經常碰到的難題就是兒童學琴意識低落,然而他卻能使這些孩子們個個樂意接受他的指導。用逼迫的方式嗎?不,因為這個方法只能收到一時之效,並不能長久。而他使用的特效藥就只有這麼一句話:「我想這件事情你必定做不好,因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練習。」
只要是從事教育工作,便會經常體會到這一類情形。尤其是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很少有能夠自動進取的,常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他們偷懶的目的。對於這樣的孩子你如果說:「難道你是不喜歡它嗎?」這會毫無效果的,而要對他們說:「這樣的事情對你來說是稍微勉強了點,可能你沒辦法做好,因為你的能力比別人差。」只要這樣一句話,大多數孩子都會自發地行動起來。
激勵法主要是通過隱藏的各種手段,讓對方進入激動狀態(憤怒、羞恥、不服、高興)導致情緒失控,然後無意識中受到操縱,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說到底,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想方設法調動感情的力量,來激發人的積極性,調動其熱情和幹勁兒。「激勵」就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對壘之中,一是看耐心,誰更冷靜;二是看誰扮演得更天衣無縫,使對方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意圖。
在說服的過程中,很多成功的例子就是正確地運用了激將法。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理學教授羅爾特先生講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小羅爾特是個調皮的孩子,他在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惹是生非,讓他的老師巴克先生很傷腦筋。一次,他在教室裡踢球的時候,把玻璃打碎了好幾塊。巴克老師憤怒極了,對小羅爾特說:「你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你的性格決定了你將一事無成。如果你能進名牌大學讀書,我將倒立行走。」
老師的話對小羅爾特的自尊心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他非常痛恨巴克老師,他站在那裡呆了好幾分鐘,終於他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當時,他的目的就是讓老師後悔,讓他倒立行走。
他完全變了個樣子,成了班裡最刻苦的學生,幾年後,他考上了麻省理工大學。後來,他又進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書,當他面對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終於理解了巴克老師的一片苦心,可惜,這個時候,巴克老師已經得了食道癌。當他滿含眼淚站在老師面前的時候,巴克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偉大,他用激將的方法讓自己的學生走向成功了。
把握技巧
激勵法雖然是行銷談判中常用的語言謀略,但也應掌握它的運用技巧。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