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創造力 第28章 開拓你的創造力 (3)
    與這個精神一致,新的創造性組合也來自大量的可能的組合方式。從數學觀點來看,兩個設想可能的組合為一,三個設想可能的組合為三,四個設想的組合為六,五個設想的組合為十。你已經看到,五個新設想的種種組合,可以產生十個以上的新的組合方式。好一個戲劇性的增長!而兩個設想僅有一種組合。

    考慮問題:「採用哪些方式我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少?」可能的設想包括:友善和氣,表示對別人感興趣,幫別人的忙,讚揚別人等等。友善和氣與表示對別人的興趣的組合或許暗示你,應當與別人一起參加一項你倆都樂意參加(感興趣)的活動。讚揚別人與幫助別人的組合或許意味著,當你讚揚朋友,或對朋友的上司、配偶或父母說他的好話時,你實質上就幫了朋友的忙。

    發散思維法

    「發散思維」的說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來的。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向外散發,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衝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像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剎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劃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如此等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位科學家想測試一下兒子是否聰明,他在一張紙上畫了一條線,對兒子說:「你把這條線變細些,但不能擦掉,也不能用任何東西蓋上。」一般人看來,這還真是一道難題。但這位科學家的兒子接過紙思考了一會兒,就在爸爸畫的那條線旁邊,又畫了一條更粗的線,爸爸畫的那條線就顯得細了。  實際上,我們在現實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難題。比如,有的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只是採取排擠、打壓對方的方式,來搶佔自己市場份額,而想不出別的辦法。的確,如果運用常規的思維來解決此類難題,就可能使人們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但是,不妨換一種思維、換一個角度,可能就會出現「柳暗花明」的佳境。  這就是所謂的「發散思維」。即以一個目標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擴散,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思維方法。它具有創造力的特質。

    真正聰明的企業家,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他會從加強自身入手,努力使自己的企業做得更大更強,形成「你高一尺、我高一丈」的格局,創造「比較優勢」,實現雙贏。把主要精力浪費在使原來的細線變得更細上,不如考慮如何使自己的粗線變得更粗,這正是「發散思維」在起作用。多運用這種「發散思維」,企業將會取得更多創新成果。

    發散思維的特徵是什麼呢?

    1、變通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及時調整思維方向,不易受思維定勢和功能固著的束縛。

    2、獨特性:表現為對事物有超出尋常的獨特見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反映事物。人的思維定勢是十分頑固的,為克服其束縛,提出獨特的想法,有時不得不借用一些奇特的、甚至荒唐的辦法。

    3、流暢性:指創造性強的人,心智活動少阻滯,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反應迅速而構思眾多。

    其中思維的流暢性是另外兩個特徵的基礎和關鍵,需要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科內知識的點面結合運用能力。如果沒有發散思維的獨特性、靈活性,就不會有「簡便的判斷方法」,因為在特定的問題中,可能會存在著「異想天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前面的例子,用「水」來判斷「水層」,就是一種靈感。這說明發散思維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位置。所以發散思維是利用不同的思維方向,不受限於現有知識範圍,不遵循傳統的固定方法,採取開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種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決方法。

    發散性思維的具體形式如下:

    1、求異思維具有求異思維的人,能夠擺脫人們的共識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不同的但有一定價值的全新觀點。

    2、逆向思維具有逆向思維的人,不迷信權威,敢於向一貫視為正確的理論體系或科學概念提出挑戰,並提出相反的或對立的新理論、新概念。

    3、多向思維多向思維能力強的人,能對某個複雜問題(或關鍵所在)從多角度、多種方向區分析,從而得出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於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讓學生豐富想像,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

    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計新穎別緻、並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後可以在黑板上出現幾個關鍵詞讓學生自己去編一些內容。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與摸索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直覺思維法

    所謂直覺思維是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即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間,發現澡缸邊緣溢出的水的體積跟他自己身體入水部分的體積一樣大,從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達爾文在觀察到植物幼苗的頂端向太陽照射的方向彎曲現象時,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頂端因含有某種物質,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側的緣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證明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後來經過許多科學的反覆研究,終於在1933年找到了這種物質植物生長素。

    傑出的雕到家羅丹在他寫的《回想錄》裡描述了自己創造「流浪的猶太人」的經過:「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時正寫完一章書,猛然間發現紙上畫了這麼一個猶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樣畫成的,或是為什麼要去畫他。」

    音樂家柏遼茲的經歷更有意思,他曾替《五月五日》這首詩譜過曲,但對收尾的疊句:「可憐的兵士,我終於要見法蘭西。」卻總想不出合適的樂調來傳輸疊句的情思。兩年以後,有一天他突然在羅馬失足落到河中,遇人救而免於一死,從河裡爬上來時隨口唱了一曲樂調,這正是他兩年之前搜索枯腸而不能得的。

    在對科學家的一項調查中,有33%的科學家認為自己經常存直覺,50%的人認為偶爾有直覺,而只有17%的人說自己從未有過直覺。由此可見,直覺在人類認識活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直覺這種現象在兒童時就已有了。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在看電影時就能大致區分出「好人」和「壞人」,儘管他們大多講不出「為什麼」來。直覺這種現象也很常見。考過外語的人一定有體會,當你對若干選擇答案把握不定時,第一次的選擇大多是對的,如果你不放心,作了改動,常常是弄巧成拙,導致失誤。

    誠如我們在以前談到過的,直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現象,也是迄今認識最為不足的一個課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過許多不同的字眼描述過這種心理現象,例如領悟、啟發、預感、恍然大悟,等等。過去,尤其是在古代,由於認識水乎的限制,人們把直覺看成是上帝、繆斯女神、天使等神靈的啟迪,是神靈把音樂或詩或其他的東西「吹」進藝術家靈魂之中,讓他謄寫下來。這種看法當然是一種愚昧的表現,一般來說,直覺是對某一問題(或現象)一種突加其來的理解。它具有下列特點:

    1、直接性:可由現象直達本質。

    2、非自覺性:有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特殊信息與人們記憶中的其他信息相碰撞,使人獲得了經驗事實中無法獲得的聯繫,於是形成了直覺思維的產品。

    3、瞬時性:直覺思維往往是在豐富經驗和經久思考基礎上的、一瞬間完成的頓悟。

    4、非必然性:直覺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帶有假設的性質,其正確性尚待進一步證實。5、隨機性:直覺思維經常不是按照預先的設計而出現的,也不是按照固定程序操作的。6、整體性:直覺思維的思路是整體把握,撇開事物的細節。

    對直覺也進行過一系列有趣的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家卡爾梅利娃等人對小學生直覺思維情況作了分析。他們首先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諸如「在離支點40公分處掛200克,在20公分處掛100克,槓桿會平衡嗎?」研究結果表明,在小學四年級學生中有84%究的學生是憑直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他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純粹的直覺以及完全有意識的言語邏輯思維都能確保高水平地解決實際問題,然而,處在模稜兩可狀態,即從一個思維形式向另一種思維形式過渡狀態則可能導致錯誤。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像裡波等人,甚至更加進一步地把文藝創作分為兩種。一種叫「反省創作」,即作者在開始寫作時心中就有一個中心觀念(或主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從這個中心觀念引申、發展開去,完成創作活動;另一種叫「直覺創作」,即作者寫作時並無明確的觀念和目的,而只是作一些普遍的、泛泛的思考,這時潛意識中就在醞釀某一種觀念,一旦時機成熟,便猛然躍進人的「意識域」,作品便構成了。我們在本章開頭例舉到的創作家、藝術家、利學家都是屬於「直覺創作」類型的。在直覺這個問題上,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是竭城推崇的。他關於科學發明原理的思想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下列根式:

    經驗一直覺一概念或假設一邏輯推理一理論。

    按照他的思想,創造發明關鍵在於直覺,換句話說,科學家是以科學觀念和實驗所取得的經驗材料為基礎,通過直覺的力量提出有關的概念和假設,然後用實踐(主要是科學實驗)對之進行檢驗,一經確立,就可以成為建立科學理論的出發點。愛因斯坦之所以選擇物理學為研究對像而不是選擇數學,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數學領域內的直覺能力不夠強」,而在物理學領域,他則具有豐富的直覺。正如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泡利所指出的,愛因斯坦能用「光量子假說」對量子理論作出非凡的貢獻,正是憑借了他非凡的直覺能力。

    現在,直覺思維能力已經在學校教育中引起人們的重視。直覺思維對於人們的創造力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

    1、突破前人提出的法則、規律,提出新的科學預測、假說。

    愛因斯坦認為:「要通向這些定律,並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種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出這些定律。」大量的資料表明,對於科學發現與發明者來說,歸納法已經讓位於直覺——演繹法,其機制是:直接經驗——直覺——公理體系(假說)——推論——直覺驗證——事實驗證(科學理論)

    2、在缺乏進行邏輯思維的必要前提的情況下,在直觀證據、材料不充分的情況下,試圖解決疑難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