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能力是無限的,它像一個巨大的寶庫等著我們用創造力去挖掘。
隔行啟示法
作家亨利·詹姆士是從一次同鄰居的閒聊中萌發寫作《波音頻的珍藏品》這本小說的念頭的。在這次不拘禮節、默不經心的閒聊中,鄰居不知不覺停了下來,說這次談話不過是「飄浮在談活之流上的一片小樹葉」而已。亨利·詹姆士認為,殘缺不全的提示,莫名其妙的隻言片語,往往可以觸動小說家的想像和靈感,說不定能為一部小說提供素材。
詹姆士從鄰居那兒獲得啟迪純屬偶然。與此不同,隔行啟示法是一種審慎的有意識的努力,旨在主動尋求思想的啟示,從與自己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智力水平的人身上尋求思想的啟示。這種啟示可以來自他人的作品,他人的談話,甚至來自別的廠家的產品。從他人身上謀求啟迪,無異於使我們多了一雙眼睛,多了一番經歷,多了一些記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往往可以在我們身上看出我們自己看不到的缺點,同樣我們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免蹈前車覆轍。
喬·佩特諾曾經連續四屆獲得全美最佳大學足球教練的稱號。他為人謙遜,助學好向,因而從其他教練那裡獲得了許多啟發和指點。49歲時,他的教練生涯已近尾聲,但他仍然是那麼孜孜不倦,虛心求教。他深有體會地說:「你最好膽子大些,走到人家跟前,對他說:『您在幹什麼?』不要羞於開口,不要難為情,否則你就是自討苦吃。」
工業組織、政府機構和高等學校常常投入數以百萬計的重金來「購買」顧問和專家的意見。這實際上形成了一種謀求他人啟發幫助的制度化的方式。由此獲得的有形的利潤和無形的利潤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自負清高的虛榮心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坐失利用他人的聰明才智的良機。
隔行啟示法不單是一種發掘利用他人才智的思考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獲得創造性思想的簡單方便而又生動有趣的手段。與他人一起探討避難問題,切磋解題技巧,互相提醒啟迪,這本身就是誘發新穎出色方案的機會。
隔行啟示法特別強調與對你要解決的問題並沒有經驗或沒有專業知識的人聊天,借助於這種內行與外行之間交談,激發你的創新觀念。例如,商業家可以向一群嘰嘰渣渣的孩子徵求關於一筆風險很大的生意的見解,教育家可以向偶爾遇到的管道工詢問關於教學改革的意見。他們的看法也許概念模糊,條理不清,掛一漏萬,不是什麼可以直接採用的高見。但是這些看法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頓開,激起迥然不同解題目標,誘發出乎意料的合理思想,產生新奇獨特的創造靈感。可以說,任何一次談話,對於我們的思維來說,都是一次啟迪。
瑪麗準備去做一個學術報告,她為此準備了充分的材料。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闡述這些材料。她想,能否採用一種形象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這些材料呢?她決定事實上試一試,可一時又找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也許是有病亂投醫吧,她向一個孩子求教,孩子也不客氣,指點地說:「在上面安幾條腿。」這條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建議卻提醒了瑪麗,可以考慮將運動引入材料,使材料象安上腿、裝了轱轆一樣動起來,從而收到形象化的效果。最後她決定做一輛五彩繽紛的模型汽車,把材料製成許多大卡片,排列在這輛汽車上。這輛大彩車懸掛在報告廳上方,拉過來,拉過去,十分吸引人。當然要拉得慢些,以便讓聽眾能看清彩車上的報告提綱。
克拉倫斯·伯德賽爾先生是現代冷凍業之父。他受嚴寒地區愛斯基摩人快速冷凍食物方法的啟發,將這種方法移植到工業中來,造福全人類。
裡奧也常常採用隔行啟示法。比如:
有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裡奧問一個7歲的孩子,孩子回答:「少吃點唄。」這提醒裡奧,為什麼不可以在進餐時討論重要問題呢?完全可以。商人不是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嗎?雖然由於談話,或多或少會影響食慾。裡奧又問一位家庭主婦,她挺認真地勸告,難度較大的工作應該放在早晨做。這提醒裡奧,可以在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裡處理工作。不過這一時間對裡奧來說是下午,而不是早晨。
裡奧還問了一位商業家,他建議說,給自己設置完成某項工作的最後期限,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可是商業家的經驗之談!這項建議可以直接為裡奧所用,它「彷彿是」解決裡奧問題的最佳方案了。
必須注意,別人的大部分建議不可輕易視作「彷彿是」,而應視作對自己思想的啟發。自己的設想應當滿足自己獨特的需要和能力,而別人的建議的出發點則主要是他自己的具體條件。例如,孩子少吃點肚子就會感到舒服,舒服時玩起來自然就輕快,「工作效率」就高。然而孩子的經驗對於裡奧只是一個啟發,它啟發出一個相似而又很不相同的方案,即利用進餐時間與人討論重要問題。
我們成年人都覺得孩子所謂的建議往往天真有餘,實際不足,僅僅具有啟發的價值。不幸的是,一旦碰到「權威」,一且碰到大人物寫的或說的東西,我們往往不假思索,立刻就認定它是千真萬確的求實。
年輕時,裡奧曾有過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一次,裡奧搬出在書中找到的一件事實向牧師發起挑戰:「瞧,書上這麼寫著,你錯了!」裡奧心裡想,白紙黑字,書總不會搞錯吧。牧師的回答是,書不會「說謊」——不會搞錯,而寫書的人常常說謊。牧師的這個精闢的見解,使裡奧至今記憶猶新。
說實話,出版物和演講辭中的錯誤舉不勝舉,比比皆是。有些錯誤得到了糾正,還有些錯誤,甚至有些明顯與常識相悖的錯誤,仍然得到大眾的承認,並被視作真理廣為流傳。許多著作的新版更正了原版小的錯誤,還有些著作一版再版錯誤依然如故。
例如:
有一本史書上記載:亞伯拉罕·林肯前往葛底斯堡之前,僅在信封背面草草寫了幾筆,舉世聞名的葛底斯堡演講稿就出來了。錯了!為了這次演講,林肯花了好幾周時間考慮推敲,做了充分準備,而決不是倉促上陣。就是在演講發表以後,正式出版之前,林肯還對演講辭做了進一步的推敲潤色。
還有一本書記載: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扔下不同重量的兩顆鐵球(炮彈),從而否定了近兩千年來佔統治地位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較重的物體墜落得較快。錯了!這件事從未發生過。舉這些事例是想告訴讀者,我們應該把書本上的經驗視作對自己思想有用的啟發物,而不能視作絕對正確的思想源泉。
借助隔行啟示法,來自他人的不可靠或不太可靠的信息可以轉化為有用的思想。下面我們介紹使用隔行啟示法的方法及格式。這次要考慮的問題是:「未來的家庭需要什麼樣的新設備?」
來源 啟發物 可能有用的方案
工程師 廚房的電燈遙控裝置 安裝對主臥室的光線和溫度進行遙控的裝置。
5歲的孩子 臥室飲用礦泉水的裝置 洗澡間飲用礦泉水的裝置。
家庭主婦 無塵房間 可以持續高效能除塵裝置。
注意:表格的啟發物應該用於觸發或刺激有用的方案,本身不應視作「彷彿是」的方案,從而全盤否定或全盤接受。這些啟發物在我們腦海裡誘導出什麼樣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經驗和知識結構,取決於我們認為什麼東西對自己最重要。怎樣改進普通鉛筆?一位拳擊運動員建議,應當使鉛筆更易於「抓握」。這條建議對於不同的人會啟發出不同的可能有用的方案。在一位作家心中,它或許誘發一種帶有橡皮套的鉛筆的想法,這種鉛筆較宜於寫作時長久地「抓握」。在一位機械師的心中,它或許激起一種不會在油膩的手中滑動的鉛筆的想法。
專門使用擬喻法激發創造力的講習班,往往將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能力的人編為一個小組,讓他們一起解決同一個問題。這樣做可以位個體之間交叉啟示,個別人不成熟的零星思想可以激發別人的思想,因而它也是解決問題全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至少是合理的新思想的一個來源。
愛迪生謙遜地說,他有不少觀念來源於他人。有一次朋友們祝賀他又提出了一項新的創見。愛迪生拒絕接受這一榮譽,說「創見懸在空中」,如果他不發現,別人遲早也會發現的。創見的確「懸在空中」。但是如果我們不敞開思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意識地接受外界的啟迪,創見就是擺在你面前,你也鑒別不出來。他人的演講、談話、行為,他人的研究論文和產品設計,通過你的觀察和思考,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啟發物。別人的觀念或許可以引導我們破除習慣性的思維方式,生發出新穎的觀點,最終轉化為獨到的創見。威廉·詹姆士寫道:「所謂天才,其實不過是一種反對以習慣的方式去感知事物的能力罷了,僅此而已。」
發明史上有這樣一件軼事。
有兩個人在同一天裡向聯邦專利局提出獲得「電報傳輸聲音」的專利。其中一個是馬薩諸塞州的貝爾,另一個是芝加哥市的葛雷。最終,貝爾的專利申請獲得」了批准。
當某項方案「懸在空中」,趨於水到渠成時,創造發明和科學發現往往同時發生或幾乎同時發生,因而出現兩人或兩人以上同時申請一項專利或同時發表科研成果的局面。還有一些人對「懸在空中」的方案視而不見,不能從中捕獲創造發明的靈感。他們只懂得採用他人提出的現成的、已臻完善的方案,而不善於適時「校準頻率」,調整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因而也就接收不到舉手可覓的信息和啟示。
隔行啟示法適用於解決任何類型的問題。試考慮「發明一種更好的鉛筆」這個問題。讀者可以借助前面提出的隔行啟示法格式解題。
當你徵求別人的意見時,切不可一味搜尋對自己有利、支持自己的想法的意見,切不可用這樣的方式提問題,比如:「難道您不認為……?」或者「難道您不同意……?」
而應採用一種開放的方式提問題,比如:「您認為什麼東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有些人善於投其所好地奉承人,你要聽什麼,他們就說什麼。而我們則往往偏聽偏
來源 啟發物 可能有用的方法
秘書 一種不會丟失的鉛筆 製造一種超長鉛筆。
教師 一種不會變禿的鉛筆。 設法製造一種硬芯鉛筆或一種「自動削尖」的軟芯鉛筆。
青少年 一種便宜的鉛筆。 這是一個「彷彿是」的設計目標。
拳擊手 一種容易抓握的鉛筆。 使鉛筆桿粗糙,增大磨擦係數,從而較易把握。
信,陶醉在虛幻的意見一致的沾沾自喜之中,這是很危險的,它扼殺了我們的創造活力。
與他人討論問題,可以啟發自己的新思想,幫助我們明確和界定問題。我們也許多少都有過這種體驗,有時候,一旦我們開始把問題說出來,即表述問題,問題的答案便突然出現,彷彿得來全不費功夫。比如,在課堂上,學生舉手示意,要求老師解答一個問題。但是當他站起來開始表達他的問題時,忽然又說:「噢,很抱歉。現在我明白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這時老師往往還沒弄清他要問什麼哩!當找不到合適的人商討問題時,人們為什麼不能虛構出一個角色,向他提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獲得解決方案呢?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與自己交談,自己向自己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