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必須運用創造性想像來找到做試驗的最佳方法。什麼試驗都是如此。負責做試驗的科學家應該是專心致志地投身於實驗工作而不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這能行得通嗎?」當然,應當承認他們的批評判斷和分析能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他們不能停下來說:「這是行不通的。」他們的目的在於尋找另一些問題的答案:「如果這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還有其他什麼?」他們的目的是要解決在實驗中明顯出現的問題。
在任何一個科學研究中,創造性的想像自始至終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4.科研力量中的想像
在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博士要求認真改進對工程師的培訓,目的是使科研工作有更多的創造性。強調這個問題對我們尤為重要。他指出,在技術發明方面,這個民族有失去領先地位的危險,這是因為各民族之間科學技術力量的對比可能會發生變化。他證實,在諾貝爾獎分配方面,我們是明顯落後的。
最初十年獎金情況如下:德國占33%;法國占21%;英國占4%;美國4%;前蘇聯占4%;其他的一些國家占21%。
從1950年到1960年,諾貝爾獎的分配情況如下:美國47%;英國20%;前蘇聯13%;法國10%;其他一些國家占13%。
從1910年到1950年,前蘇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最近十年的數字不足以說明問題嗎?至於我們在未來的成就,將取決於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科學教育方法。
同樣,在科學技術革新方面的地位也取決於對學生的選擇,應給那些具有天賦才能的學生以特殊的深造機會,而最近,這種選擇是以智力商數和教師的偏愛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已經揭穿了這種選擇的缺陷,特別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埃德曼·托蘭斯和芝加哥大學的彼得·傑克遜這兩位博士的科學研究已經完全地證實了這個可怕的結論。如果我們以智力商數或者教師的偏愛作為選擇學生的出發點,那麼,這個國家將失去一大批具有天賦的、將來有可能會成為科學家的寶貴人才。
在這方面比較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是泰勒博士。《紐約時報》非常重視他的意見並發表了他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政府制定的許多計劃有助於非創造性的方法,以至於人們習慣於簡單地去完成那些沒有創造性的工作。
目前,人們著重強調高等教育文憑的價值。獎金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傑布·霍蘭博士說:「每年1億美元的助學金大部分都讓那些『考試能手』而又缺少創造才能的學生得去了。」霍蘭博士指出:「一般地說,這種選擇對於預見在學校的成功是合適的,但是,同人們所受教育的經歷沒有多大關係。」
藝術的靈魂
自古至今,每個人的想像力都是非常豐富的,被稱之為我國古代傑出的長篇童話的《西遊記》,其想像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它所創造的一個非現實的幻想世界,是一個以想像為基本內容的神奇天地,達到了高度的藝術真實,形成了高度的藝術美,充分體現了審美想像的創造力。
安徒生在《海的女兒》中對「小人魚」的美妙的想像也完全是依據「人魚」的特點來進行合理的想像。小人魚的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尾。它原本可以在海底王國中快快樂樂地享受三百年的榮華富貴,但她卻敬慕人間的愛情生活。為了使自己獲得一份人類的靈魂,她寧願忍受無情的折磨。最後,當非要以另一個人的生命作代價才能換取她的愛情時,她毅然放棄了這唯一的道路,毀滅了自己,成全了他人,表現了她人性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這部作品中,安徒生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與物性結合的童話幻想特點,從而使這部童話在優美絢麗的動人中表現出驚心動魄的矛盾衝突,深化了這出愛情悲劇的永恆意義。
想像力是人腦對原有表象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像力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思維以概念為細胞,而想像力以形象為細胞。兩者的基本過程都是分析與綜合。列寧說:「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沒有它就不能發明微積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創造都離不開想像力。
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作家的想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沒有文學。藝術的生命根源於藝術家的想像力。想像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都離不開想像。想像能「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不僅在藝術領域,其他的社會科學領域諸如哲學、宗教領域,都需要想像。就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想像也同樣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所必需的一種素質。正是由於人類具有奇特的想像力,才有今天的絢爛多彩的文明社會。
對文學發展來講,一個民族文學思維的鍛造需要想像。縱觀中國文學史,富有想像力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上至中國的古代神話,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后羿射日,中有六朝的志怪小說,唐傳奇,乃至「六月飛雪」、「杜鵑啼血」的傳說及「上窮碧落下黃泉」等等詩句,還有《西遊記》中的奇異怪事,都表現了文人豐富的想像力。想像是對人的深邃幽廣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想像充溢著美。無論是哪一層面的想像,縹渺美麗也罷,詭秘怪異也好,皆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冒險。文學藝術是最能體現想像之美的形式。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正是因為文人想像力的豐富多彩,才使得中國古代文學異彩紛呈。
牛頓說:「你應該盡量產生一種思想,然後將它提高、發展。」這對我們的想像力來說是很好的訓練。比如我們要造一艘輪船,我們應該先畫圖,然後設想怎樣用熔化了的玻璃做帆、桅桿以及纜繩等等。
許多文學巨匠之所以具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就在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善於進行創造性想像。
雨果不僅學會了製作傢俱,而且還發明了一些新傢俱;他不僅學會了作畫,並且發明了去掉墨跡的方法——在墨跡沒有干之前。
對於藝術來說,想像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如果要想從事創作工作,就必須有想像的才能。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從事某項藝術所取得的創作成果取決於所使用的方法,比如,當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只需處於一種非常有利於想像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想作曲,就應積極地發揮我們的創造才能。紐約的伊茲·麥奎德常常是在開往郊外的火車上從事歌曲的創作。
作畫也同樣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能力,每下一筆都需要聯想。斯派克把繪畫比作一部電子玩具:「你觸及某一個部位,即刻就會影響到其他部位。」
正像培根指出的那樣:「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使我們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閱讀能為我們提供想像所必需的「食糧」,並促使想像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從閱讀中取得最大的收益,我們就應該對閱讀進行選擇。為了知道我們應該閱讀什麼樣的書籍,我們需要首先回答一個問題,即這部書對我的創造因素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狄更斯、大仲馬、康拉德以及基普林等人的作品都是能夠激發我們想像力的。一般的短中篇小說僅能帶來短暫的消遣。但是一些生動的虛構小說則能為我們提供具有豐富營養的創造食糧,特別是當我們身臨其境或當我們對故事結局掩卷想像「誰是殺人兇手?」時,就更是如此。
這類作品之所以能起到這個作用,正是因為這些作品能激發我們的想像能力。為了汲取創造因素,當我們在讀完一部作品的前半部的時候,我們常常試圖充當作者設法寫出該書的後半部分。歐·亨利之所以能夠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和他善於想像的天分是分不開的。
大作家懷特·福斯迪克先生說:「最值得讀的作品是那些自傳形式的小說。這些作品能夠使人們從大量的觀點中汲取思想。」著名牧師艾伯特·巴策爾認為:聖經對於那些認真讀過它的讀者來說,十分有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耶魯大學韋德·費爾普斯也同樣認為,閱讀有助於培養我們的智能。韋爾·迪斯尼經常向人們推薦《讀者文摘》。他說:「如果你的想像力是很可憐的、僵化的,那麼,《讀者文摘》將會給你提供想像的訓練。」《國家地理雜誌》、《聖日》都能為你提供想像的食糧。還有一些婦女雜誌也經常發表一些激發想像力的文章。《大眾科學》等一些期刊都很有創造性的氣氛,也都可以為我們提供想像的食糧。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的大腦在閱讀時只起了一個泡沫的作用。耶魯大學埃德·史密斯先生主張積極的思維性的閱讀,而不是消極的閱讀,應該從閱讀中汲取「訓練創造才能」的素材。伯納德通讀每一本書之前都要寫出一個簡單的要求。為了充分利用閱讀,我們應該邊讀邊想,這樣才能起到讀書的真正作用。如果我們一邊閱讀一邊記筆記的話,那麼閱讀就更能有助於培養我們的創造才能。這是因為這種閱讀的方法首先要求我們去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
在艾伯特·比奇洛著的《馬克·吐溫傳》這部書中,作者寫道:「在他的辦公桌上、檯球台上,甚至在他的床上都可以找到他最常看的一些書。在這些書的扉頁上,每頁都標有他作的批注和眉批。他總是反反覆覆地閱讀這些作品,他每讀一次都要加上一些批注,不寫眉批的情況幾乎是沒有的。」?襚?襚
創造性教育的創始人之一懷特·默恩斯是這樣概述他的觀點的:「良好的閱讀方式具有豐富的維生素。那些缺少閱讀能力的人,遲早要縮短他們的『生命』。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承認,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正是依靠良好的閱讀方式才得以生存下來的。但這需要作出長期的努力。」
寫作也能夠培養我們的想像力。科學測試把寫作能力視為創造能力的基礎。教育學家埃布爾·貝內特強調指出:「練習性的寫作對提高創造能力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應該排除只有「天生的作家」才能寫作的錯誤觀點,每一位作家開始都是寫作的業餘愛好者。阿諾德開始只是學校的督學,後來才成為一個文學家;霍普開始是一名律師,後來才成為英國的小說家;康拉德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曾在海上漂泊了整整16個年頭;柯南道爾是位醫生,後來他寫出了一部描寫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蘭姆起初也只是印度政府機關的一名辦事人員,當時只是為了消遣才學習寫作,最後成為英國的散文學家及批評家;利科克在麥吉爾大學執教多年後,才成為加拿大幽默作家。
所以,不要把作家想像的那麼偉大和無法企及,因為他們也曾和你一樣,有著醜小鴨的經歷。如果你有什麼想法,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念頭,你也可以把它記錄下來,然後嘗試著去連接成章、成篇。就像我們找星座一樣,用適當的方法把幾顆孤立的星星連接起來,你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形狀,這個意外的發現會使你興奮異常。另外,我認為,寫作是最能培養想像力的。一個具有豐富的聯想、描述和刻畫能力的人,肯定是一個出色的作家——即使現在不是,將來也一定是。
文明的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