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思考力 第27章 思考力連級跳 (3)
    這就是一種盲從的心理。雖然這樣可以換來一點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卻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放棄了獨立的思考,失去了獨立的人格,甚至跟隨別人做了一些令自己日後後悔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人總要向群眾認同才感到安全呢?原因至少有兩個:

    第一,恐懼群眾壓力。當眾人已取得一致意見時,你仍然獨持異議,那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試想,在一個公開討論的場合,一種公認的意見已經形成,而你即使有另一種不同的想法,你有沒有勇氣提出來呢?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可是,一旦有人把那種我們不敢提出來的想法提了出來,我們就較有勇氣隨聲附和了。其實,群眾的壓力不一定來自實際的行動,甚至連批評的言詞也沒有,那可能只是一種「眼光」。然而,即使只是一種「眼光」,也足以構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難以面對。為了避免群眾的壓力,為了尋求群眾認同的安全感,不少人每當遇到與眾人有關的事情時,便只想到追隨眾人的意見,而不嘗試進行獨立的思考。

    第二,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由於對自己所作的判斷缺乏信心,因而寧願相信別人的判斷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尤其當自己的見解跟眾人的見解不一致時,就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了。他們的心中大概有一種想法:「眾人的意見大致上是對的。」其實,眾人的意見是否正確,那要看是什麼問題和什麼眾人而定。一群頭腦糊塗的人,即使面對一個普通的問題,他們的意見也不一定是對的。可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而又沒有能力分辨他人的意見是高見還是錯誤的見解,那麼就很容易只從「量」方面著眼,一心傾向於認同眾人的意見。他們甚至這樣想:「即使判斷錯誤,也有很多人陪同自己一起犯錯。」

    上述兩項原因,任何一項就足以使人向群眾認同。至於兩項加在一起,向群眾認同就更迫不及待了。

    這種盲從的心理是極其可怕的,阻礙了人類的思維,從而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這種缺點。

    ◎拋棄懶人的邏輯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怕動腦筋,不到迫不得已是不願用腦思考的。這裡所說的「思考」,當然是指認真和深刻的思考,而不是指隨便或粗淺的思考。事實上,隨便或粗淺的思考,很多人都是有的,例如想想到哪間餐館吃飯,假日去旅行好還是去看電影好呢,等等。但認真和深刻的思考,就不是人人都感興趣的了。

    當然,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要對一切問題都進行認真和深刻的思考,既非必要,也不切實際。比較切實可行的做法,就是只對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進行認真和深刻的思考。可是,不少人即使在人生旅途中遇到跟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問題時,也不願進行那樣的思考。他們或者馬虎了事,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拖延,設法逃避;又或者依賴他人,讓別人來代替自己思考。不管哪種情況,他們全都是怕動腦筋,不願思考。

    很明顯,如果我們不能克服「怕動腦筋」這個弱點,那麼就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了。

    有些人無法獨立思考,並非由於他們不願意思考,而是因為他們的思考能力太弱,以致有心無力。智障人士不能作出精密複雜的思考,那是先天遺傳的限制。然而,有些人雖然並非先天弱智,但由於思考力薄弱,當遇到較為複雜的問題時,即使很想思考,也往往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既然並非先天資質所限,為何有些人的思考能力會如此薄弱呢?原因有很多:或者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太過單調,而周圍的人又不鼓勵和引導他們思考,以致思考的潛能無法發揮;或者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接受了太多糊塗錯亂的觀念,以致思路混亂因而難以作出精確的思考;又或者一向怕動腦筋,懶於思考,腦袋長期廢置不用,以致思考能力愈來愈差;亦可能由於年老衰弱,思考能力逐漸減退所致;也可能由於患上神經衰弱或其他精神疾病,以致無法集中心力進行思考。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了思考力薄弱,阻礙了人的積極性,而從大的方面來說,它延緩了社會前進的步伐。因此,對於小到個人或是大到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利因素,期望人們盡力去除這一不良習慣。

    ◎對症下藥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能獨立思考,原因既可能與性格有關,亦可能與能力有關。

    如果與性格有關,那麼就必須改善性格上的種種缺點和弱點,比如太注重別人的評價、太貪求別人的讚美、怕不好意思、傾向於討好別人、不敢面對群眾的壓力、缺乏忍受孤獨的勇氣、自信心不足、怕動腦筋、懶於思考等等。當然,要改善性格上的各種缺點和弱點,並不是容易的事,那是需要好好下功夫的。

    性格的改善雖然並非易事,但只要我們能夠對自己未能獨立思考有所覺察,那就很好了。因為一旦我們覺察到這次因為性格上的缺點和弱點以致未能獨立思考,那麼下一次能夠作出獨立思考的機會便會增加。即使下一次又因性格上的缺點和弱點而再告失敗,但只要保持覺察,那麼再下一次能夠成功的機會又會大一些。換句話說,只要我們覺察到自己未能獨立思考,這種自覺本身就有治療的作用——能夠促使我們作出獨立的思考。

    當然,如果與性格無關,而只與能力有關,那麼就需要找出思考能力薄弱的原因,加以改善。一般來說,假如不是由於生理機能衰退,就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思考的能力。但如果是機能衰退或精神疾病等原因,當然先要解決有關的問題了。

    要提升思考的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批判思維或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正確的思考方法,也不等於就一定能夠獨立思考,因為能否進行獨立的思考,除了跟能力有關外,還與性格有關。

    然而,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的性格彼此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關係:當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之後,獨立思考的性格就比較容易形成;反之,當我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性格之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較容易提升。

    總之,能否獨立思考,既可能與性格有關,也有可能與能力有關。如果我們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性格,而又能藉著正確的思考方法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我們就具備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本領。

    思考力積極化

    幹任何事情都有積極和消極兩種情況,當然成大事的人,都是積極思考的人。只有積極地去思考,才善於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果,我們事事都是得過且過,那麼你的一生將不會有大的成就。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的古利特博士曾經請教過各行各業的人:當你聽到「積極思考」的時候會想到什麼?以下是幾種典型反應:

    看事情的光明面;

    帶著美好的幻想來看人生;

    快樂、奮發的情緒;

    用不現實的眼光看世界。

    很明顯,這些答案中有些比較正面,有的則比較負面。愈是以負面眼光來看事情,愈容易對積極思考的想法置之不理。有趣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通常會認定自己的想法無可置疑。

    得克薩斯輪胎製造公司曾經是一家信譽卓著的企業,經過數年的繁榮之後,經營陷入困境。公司的執行長彼德森·皮爾很努力要用正面的說法來解釋當前的情況:「事情進展得很順利,沒問題。」「不必擔心,這只是暫時的挫敗,我們很快就會站起來。」

    不幸的是,他並沒有說出最嚴重的問題,結果公司一步步陷入財務窘境,差點宣告破產。

    這位執行長對狀況輕描淡寫,但問題是,公司真的已陷入危機——而且上下職員都知道。這位執行長不願承認眼前嚴重的問題,反倒視而不見,所以,在大家眼裡,他的信心是自欺欺人,而且偏離事實——但他卻一直認為自己在鼓舞士氣。

    一個經營者在艱辛的時刻,試圖保持樂觀是錯的嗎?如果他的態度只是用來掩飾自己缺乏作為,那麼答案就是「是的」。

    積極思考者其實是意志堅定、實事求是的人,他們用活力與熱忱來化解困厄。

    對於積極思考,下面有10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第一,消極的人是與生俱來的;

    第二,絕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使人無法發揮潛力;

    第三,自信心可以假裝;

    第四,說某個人是積極思考者,也就是在說他(她)是個過度樂觀的人;

    第五,信念塑造行為,行為改變我們的感覺;

    第六,有時必須對事實置之不理,才能成為積極思考者;

    第七,我們無法改變大部分的事情,只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反應;

    第八,自我期許通常無法預言未來的成就;

    第九,事實比態度更重要;

    第十,如果你不作選擇,別人就會幫你作決定。

    現在,我們來檢討這些說法的正確性。

    消極的人是與生俱來的

    人並非生來就是消極的,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都有遠大的理想,都在為我們的美好的理想而奮鬥,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總是會改變,我們的思想也越來越成熟,我們的人格也逐漸定型,有的人在成長中變得更加積極樂觀,而有的人卻屢遭不幸,於是日漸消沉了。

    很想參加積極思考研討營的瑪麗女士,對於人能否被「教」成正面積極思考者心存疑問,她說:「我丈夫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過去如此,未來也不會變。我則是個悲觀的人,一直都如此,以後也是一樣。」因此,她接著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假如你天生不是那種人,也無可奈何。」在她的眼中,積極思考是一種遺傳特質,就像生下來時眼睛是褐色的一樣,無法改變。

    瑪麗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天生的積極思考者。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資料佐證這個論點,而且,只需簡單的觀察即可澄清所有的疑惑。你曾見過一個消極的嬰兒嗎?有小孩的父母親都會知道答案——沒有。

    有一天早晨5點鐘,傑克被襁褓中的兒子「叫」醒。他聽見一些輕細的吵鬧聲和不知所云的呢喃聲,就到兒子房間去看看他在搞什麼。他想或許可以對兒子講講好話,說服他再多睡幾個鐘頭。但傑克發現這個小傢伙竟露出你所能想像到的最燦爛的笑容,迎接他這位心情不是很愉快的人。假如當時孩子懂得說話,傑克猜他會說一些像是:「早安,爸爸,這真是太棒的一天呀!你能把我抱出嬰兒床嗎?這樣我們可以一起玩,哈,爸爸,好不好?」

    遺憾的是,這種自然、正面的天性,在多數人身上都無法長久保持。

    由於幼年時受到許多強烈的影響,我們遠離了自己天性中積極的一面,逐漸變成一個愈來愈不符本性、負面消極的人。消極的個性絕對是後天學來的。小孩子通常聽見不下10次的「不可以」,才會聽見一次「好的」。大部分的時候,大人說「不」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但也常常為了省事而說「不」。阻止小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就不須勞心費神,因為鼓勵小孩等於大人要花時間陪他們。正是我們大人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小孩子的身上,影響了他們判斷事物的能力,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性格。

    絕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使人無法發揮潛力

    阻礙人發揮潛力的障礙,絕大多數是可以控制的。這些障礙可以劃分成內在和外在兩大類。內在障礙包括畏懼、缺乏自信、自卑感等。我們能直接控制它們,只不過需要時間、持續性與耐心,這也表示人不必也不應該依賴別人來克服障礙。

    那外在障礙呢?大多數人相信那是無法掌控的:「高層一直在改變計劃」、「我的預算被砍了一刀」、「我們逃不掉被合併的命運」、「公司正在縮編」……沒錯,別人作決定之前常常沒有問我們的意見,許多人也都收拾過別人造成的殘局。外在事件或許無法直接控制,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自信心可以假裝

    這一點總是引發爭論。大家的反應多半是不太相信的:自信怎麼能裝得來呢?如果是裝出來的,那就不叫自信心了嘛!這些反駁不是沒道理,但自信心確實可以假裝,至少能假裝一陣子。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