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裡禪外悟人生 第24章 君子之交 (2)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鑒空、如寧留掩關於吳江之松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丁卯,二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三十歲。

    是春出關,朝南海,覲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公,願傳律學,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於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谷師,乃訂交焉。時惺谷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於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檇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云:「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一滴狐涎徹體腥,當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後又如何。」

    己巳,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為同學比丘雪航智□師講四分戒本,並刺血書願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谷至博山,依無異艤禪師薙發。艤禪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遂與訂交。

    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尚。」「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於實」,引為「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言(注)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注)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三週年,乞善友課持經咒。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游棲霞,始晤自觀印闍梨。贈以偈云:「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制龍居。第三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准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三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谷。三月盡,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為和尚,新伊法主為羯磨闍梨,覺源法主為教授闍梨,受比丘戒。經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懺總別二疏,安居論律告文,為母四周願文,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結夏安居,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三友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添初後二集,共成八冊。雖然盡力講究,不意或尋枝逐葉,不知綱要。或東扯西拽,絕不留心。或頗欲留心,身嬰重恙聽不及半。其餘隨緣眾,無足責者。大師大失所望。

    擬注梵網,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天台鬮。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家子孫。以近世台家與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時人以耳為目,皆雲大師獨宏台宗,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示如母云:「予二十三歲,即苦志參禪,今輒自稱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禪門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孫,猶固拒我禪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復松溪法主書云:「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誠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誚。」「然置弟門外,不妨稱為功臣。收弟室中,不免為逆子。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為父回向文。

    辛未,三十三歲。

    是春,撰毗尼事義集要序於皋亭古永慶寺。先是真寂聞谷老人,博山無異禪師,勸將毗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備殫其致。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隨付梓人,至今歲於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禮大悲懺於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師示寂於佛日。師病時,大師割股救之。並賦偈云:「幻緣和合受茲身,欲剜千瘡愧未能。爪許薄皮聊奉供,用酬嚴憚切磋恩。」

    九月,入孝豐。取道武林,晤璧如師,不旬日,師示寂。著惺谷、璧如二友合傳。

    始入北天目靈峰山過冬,即靈巖寺之百福院也。有句云:「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時山中無藏,為作請藏因緣。

    是冬,在靈峰講毗尼事義集要七卷。次夏,續完。聽者十餘人,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有溫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師說占察妙典。大師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

    壬申,三十四歲。

    結夏靈峰。為自觀師秉羯磨授具戒。

    撰龍居禮大悲懺文,及禮大悲懺願文。

    癸酉,三十五歲。

    是春,為靈峰請藏至,未裝。

    撰西湖寺安居疏。結夏金庭西湖寺,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鬮文。前安居日,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詴訛,共蝕如來正法。而自受具,心雖殷重,佛制未周。爰作八鬮,虔問三寶。若智旭比丘戒從心感得,十夏行持,當得作和尚鬮。若得戒前,輕犯未淨,當得禮懺作和尚鬮,先行懺法。若未得不成遮難,或已得未堪作范,當得見相好作和尚鬮,禮懺求相。若不成難而未得,當得重受鬮,如法秉受,更滿十夏。若成盜難而通懺,當得禮懺重受鬮。若已成難,當得菩薩沙彌鬮。若不許沙彌法,當得菩薩優婆塞鬮。若一切戒法悉遮,當得但三歸鬮。若得作和尚等三鬮,誓忘身命,護持正法。寧受劇苦,作真聲聞。不為利名,作假大乘。若得重受等二鬮,敦弟子職,誓不藐法。若得菩薩沙彌鬮,誓尊養比丘,護持僧寶。若得菩薩優婆塞鬮,誓以身命護正法,終不迷失菩提心。若得但三歸鬮,誓服役佛法僧間,種種方便,摧邪顯正。並然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鬮文,遂拈得菩薩沙彌鬮。

    撰禮淨土懺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戍,三十六歲。

    癸酉、甲戍之際,大師匍匐苦患。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於顛沛中,毫無二心。

    是冬,在吳門幻住庵,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僅五六人,惟自觀、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禮金光明懺文。

    乙亥,三十七歲。

    春,阻雨祥符。始晤影渠、道山(字靈隱)二師,為莫逆交。是冬,大師遘篤疾,二師盡力調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講金光明懺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講演占察經。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沓,弗克如願。述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籣盆新疏。

    丙子,三十八歲。

    是春,大師自輯淨信堂初集。

    三月,遁跡九華,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拈得閱藏著述一鬮。於彼抱病,腐滓以為饌,糠粊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續閱藏經千餘卷。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亡母十周願文。

    丁丑,三十九歲。

    是歲夏、秋之際,居九子別峰,述梵網合注。先是如是昉公,遠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請講此經,以資冥福。復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大師由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義泉沸湧,急秉筆而隨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注七卷。

    〔案〕梵網合注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後康熙丙辰歲,沈書准應成時師之請,重刻板,送嘉興楞嚴寺入藏流通。(見沈書准跋)日本元祿五年所刊之板,即據此也。

    撰完梵網告文,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自觀印闍梨自武水尋大師於九子別峰,商證梵網佛頂要旨。大師見其躬行有餘,慧解不足,設壇中十問拶之。

    夢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寫懷二偈云:「魔軍邪幟三洲遍,孳子孤忠一線微,夢斷金河情未盡,醒來余淚尚沾衣。」「休言三界盡生盲,珠系貧衣性自明。肯放眼前閒活計,便堪劫外獨稱英。」

    戊寅,四十歲。

    結夏新安,重拈佛頂妙義,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詩云:「物論悠悠理本齊,年來漸覺脫筌蹄。拳開非實掌元在,□去惟空眼不迷。流水有心終匯海,落花無語亦成溪,剎那生處生何性,卻笑威音劫外提。」

    自輯絕余編。

    秋,踐誦帚師之約,入閩。渡洪塘,往溫陵。

    十一月撰陳罪求哀疏。

    己卯,四十一歲。

    住溫陵。

    誦帚昉師及一切知己堅請疏解大佛頂經。大師感其意,兼理夙願。在小開元撰述玄義二卷,文句十卷。

    刊佛頂玄義,板藏大開元寺之甘露戒壇。

    如是師示寂。助其念佛,並為撰誦帚師往生傳。

    撰為如是師六七禮懺疏,挽如是師詩。

    庚辰,四十二歲。

    住漳洲。

    述金剛破空論,(在溫陵刊)蕅益三頌,齋經科注。

    辛巳,四十三歲。

    結冬溫陵月台。有郭氏問易,遂舉筆述周易禪解,稿未及半,以應請旋置。

    (錄者注)今泉州大開元寺藏有大師施贈之梵網經兩部。卷末有大師親筆題識。文曰:「崇禎辛巳。古吳智旭,喜捨陸部。奉大開元寺甘露戒壇,永遠持誦。」

    壬午,四十四歲。

    是夏,自輯閩游集。

    自溫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觀釋要。

    靈峰山中藏經裝成。

    撰鐵佛寺禮懺文。

    癸未,四十五歲。

    結夏靈峰。

    是歲結制。簡閱藏經,僅千餘卷。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甲申,四十六歲。

    是秋,居檇李,游鴛湖寶壽堂。撰游鴛湖寶壽堂記。

    返靈峰。有句云:「靈峰片石舊盟新。」

    九月,述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解。

    是歲,大師退作但三歸依人。

    撰禮慈悲道場懺法願文,佛菩薩上座懺願文。

    乙酉,四十七歲。

    自去歲退作但三歸人以來,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於今歲元旦獲清淨輪相。

    夏,撰周易禪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場願文。

    是秋,住祖堂及石城北,共閱藏經二千餘卷。

    是歲,紫竹林顓愚大師遣七人來學。

    丙戍,四十八歲。

    晤妙圓尊者於石城之隈,同住濟生庵。

    撰占察行法願文。

    丁亥,四十九歲。

    三月,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九月,述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

    去歲,顓愚大師坐脫於紫竹林。門人以陶器奉全身供於林之山陽。今年弟子請歸雲居,於是金陵緇素以所存爪發衣缽,就山陽建塔供養。大師為撰志銘。

    是冬,自輯淨居堂續集。

    居祖堂幽棲寺。除夕普說。

    戊子,五十歲。

    成時師始晤大師。大師一日顧成時師曰:「吾昔年唸唸思復比丘戒法,邇年唸唸求西方耳。」成時師大駭,謂何不力復佛世芳規耶?久之,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逕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是冬,自輯西有寢余。

    己丑,五十一歲。

    九月,從金陵歸臥靈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頌。

    臘月,力疾草法華會義。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五十二歲。

    結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淨戒,捨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塗。

    六月,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餘年,毗尼之學無人過問者,而能力行之徹因、自觀、僧聚三比丘,又皆物故。毗尼之學,真不啻滯貨矣。是夏安居靈峰,乃有心學律者十餘人,請大師重講。大師念向所輯,雖諸長並采,猶未一一折衷。又問辯、音義二書,至今未梓。因會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蕪,以歸簡切。名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序。

    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規,悲欣交集,慨然有作。賦偈云:「秉志慵隨俗,期心企昔賢。擬將凡地覺,直補涅槃天。半世孤燈歎,多生緩戒愆,幸逢針芥合,感泣淚如泉。正法衰如許,誰將一線傳,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十子哀先逝,諸英喜復聯。四弘久有誓,莫替馬鳴肩。」

    八月初八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跋。

    與見月律主書。談論律學,冀獲良晤。

    冬,住祖堂。

    辛卯,五十三歲。

    夏,結制長干。

    九月,重登西湖寺。

    是冬,歸臥靈峰。重訂選佛圖。

    壬辰,五十四歲。

    結夏晟溪。

    草楞伽義疏。八月,遷長水南郊冷香堂,乃閣筆。

    秋,輯續西有寢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