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唸唸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慾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7.《華嚴集聯三百》序
割裂經文,集為聯句,本非所宜。今循道侶之請,勉以輟輯。其中不失經文原意者雖亦有之,而因二句集合,遂致變易經意者,頗復不斟。戰兢驚惕,一言三復,竭其努力冀以無大過耳。茲事險難,害多利少,寄語後賢,毋再賡續。偶一不慎,便成謗法之重咎矣。
華嚴全經有兩譯:一晉譯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二唐譯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若其支流一品別譯者,凡三十餘部。唯唐貞元譯《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傳誦最廣。蓋是晉、唐譯全經中《入法界品》別譯本也。今所集者,都三百聯。自晉譯華嚴經偈頌中集輯百聯(附錄四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自唐譯華嚴經渴頌中集輯百聯(附錄集句二十五聯,為前百聯之餘;又附八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自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渴頌中集輯百聯(附錄二聯,原文連續,非是集綴)。
後賢書寫者,於聯句旁,或題曰「某譯華嚴經渴頌集句」,或題曰「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或題曰「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某品某品偈頌集句」。集字勿冠經名之上,昭其敬重耳。
輯錄聯文,悉依上句而為次第。唯唐貞元譯七言末四聯,補集後寫,未依經次。字音平厭,惟調句未一字,餘字不論。一聯之中,無有復字。唯晉澤八言第一,重如字,以義各異,姑附存之。
只句片言,文義個具;但睹集聯,寧識經旨。故於卷未,別述《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一卷。唯願後賢見集聯者,更復發心,讀誦研習華嚴大典。以茲集聯為因,得入毗盧淵府,是尤余所希冀者焉。於時歲次鶉首四月二十一日、大回向院勝轡書。
註:本文一九三一年六月六日作於浙江上虞法界寺。
8.《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讀誦研習,宜並行之。今依文便,分為二章。每章之中,先略後廣。學者根器不同,好樂殊致,應自量力,各適其宜可耳。龍集辛未首夏沙門亡言述。
讀誦若好樂簡略者,宜讀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未卷(即是別行一卷,金陵版最善,共一冊),唐清涼國師曰: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椎遠惟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贊。或兼讀唐譯《華嚴經淨行品》。清徐文蔚居上曰:當以淨行一品為入手,以行願未卷為歸宿。又曰:淨行一品,唸唸不捨眾生。夫至唸唸不捨眾生,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縱未能真實利益眾生,而是人心量則已超出同類之上。勝異方便,無以逾此。
以上二種,宜奉為日課。此外,若欲讀他品者,如下所記數品之中,或一或多,隨力讀之。《菩薩問明品》、《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來出現品》(以上皆唐譯)。若欲讀全經者,宜讀唐譯(揚州磚橋法藏寺版最善,共二十冊)。徐居士曰:讀全經至第五十九卷《離世間品》畢,宜接讀貞元譯《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共九十九卷,較為完全。蓋《入法界品》,晉譯十六卷,唐譯二十一卷,皆非全文。貞元譯本,乃為具足。不獨末卷十大願王為必讀之文,即如第三十八卷《文殊答善財修真供養》一章,足與未卷廣修供養文互相發明,同為要中之要。而晉唐二譯皆闕也(貞元譯《普賢行願品》亦法藏寺版,並十冊)。
若有餘力者,宜兼讀晉譯(金陵版共十六冊)。徐居士曰:晉譯亦宜熟讀。蓋賢首以前諸祖師引述華嚴,皆用晉譯。若不熟讀,則莫知所指。
研習若好樂簡略者,宜先閱《華嚴感應緣起傳》(揚州版共一冊)。
若欲參閱他種者,宜閱《華嚴懸談》第七部類品會、第八傳譯感通二章(金陵版並八冊,此二章載於卷二十五)。全經大旨,懸談第七品會抄文,已述其概。若更欲詳知者,宜閱《華嚴吞海集》(金陵版共一冊)。並宜略閱唐譯全經一遍,乃可貫通。若欲知《普賢行願品》未卷大旨者,宜閱《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疏節錄(附刊於下記之《華嚴綱要》後)。又讀他品時,宜讀《華嚴綱要》此品釋文(北京版共三十二冊)。
若更欲窮研者,宜依《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所列者隨力閱之(提要載於《天津居上林林刊》,又轉載於紹興《大雲雜誌》)。更益以此宗諸祖撰述等。茲不具錄(徐居士近輯《續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詳載之)。
《華嚴合論》最後閱之。徐居士曰:所以勸學者研究華嚴,先疏後論者,以疏是疏體,解得一分即獲一分之益,解得十分便獲十分之益。終身窮之,而勿能盡。縱使全不能解,亦可受熏成種,有益而無損。論是論體,利根上智之上,讀之有大利益。而初心學人,於各種經教既未深究,於疏鈔又未寓目,則於論旨未易領會。但就論文瀕預籠統讀去,恐難免空腹高心之病。蓮池大師謂統明大意,則方山專美於前;極深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斯實千古定論,方山復起,不易斯言。
9.弘律願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願受持、修學,盡未來際,不復捨離。以此功德,願我及眾生,無始已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當受報者,我皆代受。遍微塵國,歷諸惡道,經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願,真實不虛,伏惟三寶證知者。
演音自撰發願句三種,行住坐臥,常常憶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眾生;眾生所造無量惡業,願我一身代受眾苦。
誓捨身命,護持三世一切佛法!
誓捨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
願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眾苦!
願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
10.占察法
木輪相<│不殺│>共十九輪
一、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
(但觀善惡種子有無。)
二、觀善惡業力強弱。
三、遍示三世受報差別。
一、共十輪。書十善十惡之名。一面書善,一面書惡,令使相對。則余兩面皆空;
故使善惡有現有不現也。<│不殺│>
二、<││身>
三、<│一│>
占時用初二:初輪念相應否(二皆有、不再擲;或再擲)。次輪,唯取前相應者問,不符再擲。
菩薩戒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後戒相。)
比丘及比丘尼戒羯磨同上。(菩薩一,比丘二)年未滿,似亦應依前羯磨受;
年滿時,仍依前羯磨受。
行法
第一、先灑淨——增加。(楞嚴咒繞壇)
禮懺七日後,擲三業。(最好用九個,閉目三擲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