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哪復計西東?
——宋·蘇東坡
世間有許多事情出乎常人的邏輯,卻也不是打破常規的高明之見,而是讓人摸不到頭腦的荒唐之舉。
一位信徒不小心跌人了水流湍急的河裡。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佛祖一定會救他的。
這時,正好有人從岸邊經過,但信徒心想:「我這麼虔誠,佛祖一定會救我的。」於是沒有大聲呼救。
過了一會兒,河水把他衝到了河中心,他發現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堅定地抱著這樣的念頭:「佛祖一定會救我的,我根本不用著急。」於是他照樣在水中撲騰,一會兒浮一會兒沉。最後他被淹死了。
信徒死後,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問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誠的佛教信徒,您為什麼不救我呢?」
佛祖奇怪地問:「我還奇怪呢?我給了你兩次機會,為什麼你都沒有抓住?」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面對多次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機會總是孰視無睹,總希望出現更好的機會,而把成功從手中放棄。
有個和尚自稱「沉默大師」,其實,他對禪道根本沒有任何真實的領悟,只是欺世盜名而已。
為了讓人信服,他專門找了兩名能說會道的侍僧。別人前來參問,都由兩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則擺出一副莫測高深的模樣,一言不發,以表示他的「默照禪」不可以言說。
一天,正當他的兩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際,來了一位遊方憎人。遊方僧恭問:「如何是佛?」
「沉默大師」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東張西望。或許他在找那兩位不可能在的侍僧吧!
遊方僧點點頭,又問:「如何是法?」
對於這個問題,「沉默大師」仍然無法回答,他裝模作樣看看屋頂,繼而又看看地下。
多麼神奇的「默照禪」啊!遊方僧心中歎道,接著再問:「如何是僧?」
至此,這位「沉默大師」只好閉上眼睛,再也沒有別的花招可要了。
最後,那位遊方僧問道:「如何是福?」
嗚呼!「沉默大師」在無可奈何之下,不得已舉起雙手,向對方投降,你饒了我吧!
那位遊方僧對這次參訪非常滿意,他辭別「沉默大師」,又上旅途。
在路上,遊方僧遇見了「沉默大師」的兩位侍僧。談起「沉默大師」,遊方僧崇敬有加,讚不絕口:「我問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東看看,又朝西望望,表示眾生總是到處求佛,不知佛既不在東方,也不在西方。接著我問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他在答覆如何是僧這個問題時,只是閉起眼睛,一言不發,這暗合了這樣的名句:閉目雲山深處臥,始知其人是高僧。最後,我問他如何是福,他的答覆是:伸開助人的雙手,以他的法施救度眾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禪師!他的禪道實在太高深了!」
兩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無言以對。人世間往往有許多這樣可笑的事情,我們的愚昧經常左右我們。如果我們認識到這種根植在人的大腦中的愚昧,就可以化解掉,並且可以借此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佛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舖裡看到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像,可店舖老闆要價五千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便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裡對眾憎談起此事,眾僧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五百元足夠了。」眾僧唏噓不已:「那怎麼可能啊!」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慾壑難填,則得不償失啊!」
「怎樣普渡呢?」眾增不解地問。「讓他懺悔。」佛笑著回答。
眾憎更加疑惑不解了。佛說:「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讓弟子們喬裝打扮了一下。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舖裡和老闆侃價,弟子咬定四千五百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闆侃價,咬定四千元不放,又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二百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給得低,每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老闆怨責自己大貪慾。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五百元買下它,老闆高興得不得了。即刻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著說:「慾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