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和尚
對於每個人來說,如何待人接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處理不當,則有可能使自己受到滅頂之災,因此,出家之人也特別看重為人處世之道。
趙州從諸禪師是著名高僧,他不僅禪功高深,而且有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
當朝皇帝崇尚佛教,這天帶領人馬特地來拜訪趙州禪師。此時趙州禪師正臥病在床,他躺著對皇上說道:「陛下!我現已老邁,且有病在身,雖然您特地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您,請勿見怪。」
皇上聽後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對禪師尊重有加,並賜予他袈裟禪杖各一件。
本地趙王聽說此事也專程來訪。沒想到這次趙州禪師卻親自下床到客堂迎接,此舉令趙王有些受寵若驚。他第二天馬上派遣一位門人送禮品給趙州禪師。聽到侍者稟報,趙州禪師這回卻下床來到門外迎接。
弟子們大惑不解,事後問趙州禪師:「皇上來時,你在床上迎接;趙王來時,你下床到客堂迎接;而門人來時你為何反倒出門迎接了呢?」
趙州禪師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我待客有三等分別: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對待他;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用禮貌來接待他;下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方式去應酬他。」弟子們聽後,覺得有理,對禪師的處世之道深為佩服。
為人處世,禮當以誠相待,只有世俗之人,才特別看重禮節,愛慕虛榮。更有甚者,常常以貌取人。
一休禪師以機智聰慧而著稱。他對待別人的過失從不直言相勸,而是順其自然發展,並趁機用機智幽默的方式將別人的過失巧妙地表達出來,讓人在輕鬆愉快中深刻反省接受教育。
他門下有一位將軍弟子,這天將軍請一休禪師吃齋飯,一休非常高興。他給弟子們講完經法,就如約來到了將軍府。因為來時匆匆,他也沒來得及換衣服,守門的警衛看他衣服破破爛爛,以為是哪裡來的臭和尚,無論如何也不准他進去。無奈,一休禪師只好回去換了一件嶄新的袈裟,門衛這才讓他進去。
將軍左等右等仍不見一休禪師來赴宴,不禁有些著急。他剛想出門去看一看,這時只見一休禪師穿了一件嶄新的袈裟急急忙忙從門外走了進來。將軍有些詫異,但並沒有多問,二人一起來到客廳。
等到用餐的時候,一休禪師自己並不吃,只是一味地把飯菜往衣袖裡裝。將軍看見了有些納悶,不禁問道:「師父!是不是想為家中老母或寺裡僧眾帶些飯菜?如果是這樣那就請您先用吧!過一會兒我叫人再給他們送去就是了。」
一休禪師道:「你今天是請我的袈裟吃飯,並不是請我吃飯,所以我就給袈裟吃!」將軍一臉迷惑。
一休禪師解釋說:「我第一次來時穿了一件舊衣服,你的門衛就把我擋在外面。我只好回去換了這身新袈裟,他才肯放我進來。既然以衣服的新舊作為邀請賓客的標準,所以我就認為你是在請衣服吃飯,我只好把飯菜讓給新衣服吃啦!」
將軍聽完,一臉愕然。
虛偽是要付出代價的,以貌取人,常常會把自己置於難堪的境地,穿衣戴帽僅僅是一種裝飾,並代表不了什麼,為何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別人呢?在生活中,除了平等待人之外,更要學會與別人和諧共處。
蘇東坡和秦少游都是才高八斗的大文人,因而常常為了談學論道,爭論不休,互不退讓。
有一天,兩個人在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髒啊,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
秦少游卻表示反對,說道:「我看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這樣一來,兩個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說說公道,評論虱子是怎麼生成的,並且互相爭議輸的人要為一桌酒席付賬。
蘇東坡由於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可是過後不久,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
兩人都以為穩操勝算,放心地等待評判的結果,禪師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
禪師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蘇東坡與秦少游兩人的觀點也得以和諧共存。
處世的絕妙之處就在於讓二者的觀點和諧共存。但是,生活中,我們很難把握到這一點,稍微不慎,就會出現偏頗,從而造成更大的矛盾。因為,人們總是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
一大早,朱友峰居士就興沖沖地抱著一束鮮花,提著一籃子供果,趕到大佛寺去供佛。
他右腳剛踏進大殿,左側突然跑出一個人來,正好與朱友峰撞個滿懷,將他抱著的鮮花、提著的水果,都給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滿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鮮花忍不住嚷道:「你看!你怎麼這麼魯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鮮花都給撞成了這個樣子,你怎麼向我交待?」
那個撞他的人,有些不滿地說道:「撞翻就撞翻了,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完了,你幹嘛那麼凶?」
朱友峰一聽更加生氣了:「你這是什麼態度?本來自己錯了,卻還有理責問別人!」接著,雙方就彼此謾罵,互相指責起來。
這時,寺中住持廣圓禪師正好從此經過,他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清原委後對他們說道:「莽撞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的行為。能坦誠承認自己的過失以及禮貌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舉。」兩個人聽後都低下了頭。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一世需要處理的各種事情太多了。在人際關係方面,要處理好與師長、親族、朋友的關係;在經濟方面,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在家庭方面,要培養夫妻感情、照顧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養,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如此這般,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過於計較一些小事,那麼又怎能擁有美好的心境呢?又怎麼與他人相處呢?
一位學僧齋飯之餘無事可做,便在禪院裡的石桌上作起畫來。畫中龍爭虎鬥,好不威風。只見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但學僧描來抹去幾番修改,卻仍是氣勢有餘而動感不足。
正好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見到學僧執筆前思後想,最後還是舉棋不定,幾個弟子圍在旁邊指指點點,於是就走上前去觀看。學僧看到無德禪師前來,於是就請禪師點評。
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外形不錯,但其秉性表現不足。要知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向後退縮;虎要上前撲時,頭必向下壓低。龍頭向後曲度愈大,也就能沖得越快;虎頭靠近地面越近,也就能跳得更高。」
學僧聽後非常佩服禪師的見解,於是說道:「老師真是慧眼獨具,我不僅把龍頭畫得太靠前,虎頭也抬得太高,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惜機開示:「為人處世,亦如同參禪的道理。退卻一步,才能沖得更遠;謙卑反省,才會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學僧有些不解,問道:「老師!退步的人怎麼可能向前?謙卑的人怎麼可能爬得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地對他說:「你們且聽我的詩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你們聽懂了嗎?」
學僧們聽後點頭似有所悟。
進是前,退亦是前,何處不是前?在與他人發生衝突之時,要學會謙讓,不要只為逞一時之強,而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牙齒還有咬著舌頭的時候,何況是獨立的人呢?因此,與人交往,應該與人為善,胸懷大度。
唐開元年間有位夢窗禪師,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禪師,也是當朝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岸,這時遠處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大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他一邊說一邊把馬拴在岸邊,拿了鞭子朝水邊走來。
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開行,不能回頭了,乾脆讓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聲回答他:「請等下一回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水邊團團轉。
這時坐在船頭的夢窗國師對船夫說道:「船家,這船離岸還沒有多遠,你就行個方便,掉過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出家師父開口求情,只好把船開了回去,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將軍上船以後就四處尋找座位,無奈座位已滿,這時他看到了坐在船頭的夢窗國師,於是拿起鞭子就打,嘴裡還粗野地罵道:「老和尚!走開點,快把座位讓給我!難道你沒看見本大爺上船?」沒想到這一鞭子下來正好打在夢窗國師頭上,鮮血順著臉頰汩汩地流了下來,國師一言不發地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蠻橫的將軍。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了眼裡,心裡是既害怕將軍的蠻橫,又為國師的遭遇感到不平,紛紛竊竊私語:將軍真是忘恩負義,禪師請求船夫回去載他,他還搶禪師的位子並且打了他。將軍從大家的議論中,似乎明白了什麼。他心裡非常慚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為將軍卻拉不下臉面,不好意思認錯。
不一會船到了對岸,大家都下了船。夢窗國師默默地走到水邊,慢慢地洗掉了臉上的血污。那位將軍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上前跪在國師面前懺悔道:「禪師,我……真對不起!」夢窗國師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不要緊,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
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可是生活如此複雜,有幾個人能真正地去體諒別人?又有幾個人來體諒自己?但是,如果互不體諒,生活將會痛苦不堪,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