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枝禪 第6章 清淨自然 (5)
    有一個佛教的信徒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佛法不是講求普度眾生嗎,度我一程如何?」

    禪師道:「我走在雨裡,你躲在屋簷下,這裡有雨,而簷下無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徒聽禪師這樣說,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應該可以度我了吧?」禪師說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沒有淋因為我帶傘了。而你淋雨是因為沒有帶傘。準確地說,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吧!」

    那信徒站在雨中被淋得渾身濕透,他說:「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干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只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只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求人不如求己,大師的修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為了能夠早日達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中的一座寺廟中潛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入定時,眼前都會出現一隻大蜘蛛。那只蜘蛛張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搗亂;他並不害怕,但是卻無法靜下心來修行。

    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惱,於是向祖師求教:「師父,每次我一入定,就會出現一隻大蜘蛛,無論我怎麼趕它也不走,請祖師為弟子指點迷津。」

    祖師聽了非常驚異,說道:「居然有這種事情?這樣吧,下次你入定時,拿一支筆,等蜘蛛出現時在它肚子上畫個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為你斬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入定的時候,果然拿了一支筆,等蜘蛛一出現,他飛快地在它肚子上畫了一個大紅圈。蜘蛛一點防備也沒有,倉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發現自己肚子上有一個大紅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來阻撓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三十年來海上游,

    水清魚現不吞鉤。

    釣竿砍盡重栽竹,

    不計功程得便休——

    唐·船子德誠

    即心是佛

    萬事貴在一心,持之以恆;朝三暮四,心猿意馬,什麼事都做不好。堅持到底,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即心是佛」是馬祖學禪的心得。馬祖俗姓馬,四川人,法號道一,「馬祖」是中唐後弟子們出於對道一法師的敬重而稱呼他的。他曾在福州弘禪宗,普渡眾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從大梅山來見他。

    馬祖問道:「你來這裡有什麼事?」

    法常答道:「我來求佛法。」

    馬祖又問:「求什麼法?」

    法常恭敬地說:「向你請教!」

    馬祖合掌,接著又合眼,嘴裡吐出四個字:「即心是佛。」

    法常聽了,頓時開悟,謝過馬祖,回到自己平時參禪的地方。

    過了一段時間,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對「即心是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進門就看見法常在專心參禪,於是開口便問:「禪師,你從前在馬祖那裡曾經得到什麼見識?」

    法常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合掌合眼,一心參禪。

    弟子見法常聚精會神,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就大聲喊:「馬祖過去跟您說過什麼?」

    法常答話了:「即心是佛。」

    弟子叫了一聲,接著又說:「馬祖現在說『非心非佛』,不再說『即心是佛了』!」

    法常聽罷,長歎一聲:「這個老漢捉弄人,讓他『非心非佛』吧,我還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見馬祖,把法常的情況細述一遍。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徹,腳踏實地,心不受擾,不禁合掌歡喜,對眾弟子說:「梅子熟了!」

    此話一語雙關,表面上是說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卻指法常的功夫已經到家了。

    撥草占風辨正邪,

    先須拈去眼中沙。

    舉頭若味天皇餅,

    虛心難吃趙州茶——

    宋·黃龍慧南

    順其自然

    禪的世界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有無、好壞、枯榮等等相對的世界,禪的世界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另一個立身立命的所在。佛道哲理生死榮枯,本是自然。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不必執著其中,爭斷長短是非。凡事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禪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黃,小和尚看在眼裡,對師父說:「師父,快撒點草籽吧!這草地太難看了。」

    師父說:「不著急,什麼時候有空了,我去買一些草籽。什麼時候都能撒,急什麼呢?隨時!」

    中秋的時候,師父把草籽買回來,交給小和尚,對他說:「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小和尚高興地說:「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長出綠油油的青草!」

    起風了,小和尚一邊撒,草籽一邊飄。

    「不好,許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

    師父說:「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擔心什麼呢?隨性!」

    草籽撒上了,許多麻雀飛來,在地上專挑飽滿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見了,驚慌地說:

    「不好,草籽都被小鳥吃了!這下完了,明年這片地就沒有小草了!」

    師父說:「沒關係!草籽多,小鳥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這裡一定會有小草的。隨意!」

    夜裡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裡暗暗擔心草籽被沖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禪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見了。於是他馬上跑進師父的禪房說:「師父,昨夜一場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沖走了,怎麼辦呀?」

    師父不慌不忙地說:「不用著急,草籽被衝到哪裡,它就在哪裡發芽!隨緣!」

    不久,許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來沒有撒到的一些角落裡居然也長出了許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興地對師父說:「師父,太好了,我種的草長出來了!」

    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藥山禪師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雲嚴,一個叫道吾。

    有一天,師徒幾個到山上參禪,藥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旁邊的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問道:「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雲嚴卻回答說:「枯的好!」

    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小和尚,藥山就問他:「你說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小和尚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禪師說:「榮自有榮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善惡、長短,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不過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卻能從無分別的事物上去體會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生活就是一邊享受美好,一邊為美好擦淚的過程。世間總是有很多惱人的事情,想要自己不被這些事情所困擾,就要豁達地面對人生,灑脫自在地為人,才是為人處世的真諦。

    一天,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在松林漫步時撿到一個小孩,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大家都叫那孩子「拾得」。

    就這樣,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長大以後,上座就讓拾得擔任添飯的行堂工作。時間一久,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與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裡吃剩的飯渣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無分別而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好比我們用的拳頭無緣無故地打人一拳,這個拳頭就是惡的;如果我們好心幫人捶背,這個拳頭又變成善的。惡的拳頭可以變成善的,可見善惡本身沒有自性,事實上拳頭本身無所謂善惡,這一切只不過是我們對萬法的一種差別與執著。

    有一座寺院,很小,只有一個看門的小沙彌。但香火很旺,來求願的人很多。小沙彌看著住持每天應接不暇,就自告奮勇對住持說:「你休息一會吧,我來代替你做。」

    住持想了想,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當你站在這裡時,不管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都不能說話。」

    這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非常簡單,小沙彌欣然答應。

    每天來求願的人的確很多,而且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門,小沙彌驚奇萬分,但都忍著不說。

    直到有一天,先是來了個富翁,求富貴的,走時將一袋錢幣遺失在寺院裡。接著進來的是一個窮人,他的一家四口處於飢餓之中,來求住持救助。當他站起身時,意外地發現了這袋錢,大喜而泣。當他拎起錢袋跑了後,又進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要出海遠航,特來祈求平安。正祈禱著,那個丟了錢的富翁匆匆跑回來了,一口咬定是他撿了錢,抓住年輕人死不肯放……在兩人鬧得不可開交之際,小沙彌憋不住開口了……

    不消說,富翁立即跑出去找那個窮人,而年輕人匆匆起身去趕那班船。當他們都走後,住持氣憤地站起來:「誰讓你說話的?你給我出去。」

    小沙彌也很氣憤:「難道我說的不是真相嗎?」

    住持說:「那個富人銀子本來就應丟失;那個窮人一家都快餓死了,那袋錢本可救這一家子;而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本來,再糾纏一會,他就晚點了,現在,他乘坐的那隻船正在沉沒……」

    話不說不明,但是世間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有的即使用語言加以描述,也很難做到完全的表述清楚,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可以實現人與人的溝通,這就是所謂的心有靈犀。

    曾經有一個青年,在未出家前,常常遭到別人的辱罵,反罵回去時,換來的卻是更大的羞辱,最後因為耐不住自尊連番受挫,一時心灰意冷,才忿而出家。

    教他佛學的師父洞悉了他心中的障礙,忽然一改和善的態度,動輒吼罵,視之為無物。

    「怎麼?罵你,你不高興是吧!不服氣,你也可以反罵回來呀!為什麼不敢?因為我是你師父?因為怕罵了我,我會趕你出去,天下之大就沒有你可以容身之所?還是你怕會罵輸我,擔心自尊受到更大的侮辱,惟恐又刺傷了從前的痛處?」

    青年氣得額頭青筋浮凸,簡直就像是密封在罐子裡的炸藥。

    「像你現在的心境,如何習法學道?我這裡有兩條路給你選,一條是去後山禁閉室修行兩年,一條是立刻滾出山門。」師父不留情面地說。

    青年氣雖氣,但一想到:這已是人生最後的退路,離開這兒,豈不又要回到原來的世界?一個人寂寞獨處,總好過罵不贏人,一再地被羞辱好。他決定修行兩年。

    兩年期間,師父不定時的會來到後山,在禁閉室外,故意罵他不長進,是庸夫一個。而他總是緊閉門窗,獨自在裡頭氣得跺腳,以忍功回應。無奈,越忍耐就越氣,修行還怎麼修得下去?

    一天,師父又來到禁閉室外,大罵他不是個東西,沒想到他卻出聲回應了:「謝謝師父的讚美,弟子還真不是個東西呢!」

    師父察知他有所轉變,但不曉得到達何種程度,繼續罵:「哎呀!你這個爛東西,竟然敢頂撞師父!」

    青年再回應:「啊!師父,您說對了!弟子全身上下就沒一處是好東西,若非這個虛假不實的爛身體,弟子早雲遊四海去了!」

    「哼!你這廢物,將來出門可別說是我的徒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