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聽了這句話,終於心有所悟:原來一個人只要具有忘我精神,就能讓自己閃爍出永恆的光芒。
一個深切渴望能夠早日得悟正道的和尚,發誓要到深山中苦修,希望藉著山川的空靈之氣,洗淨自己的心境,讓自己得以早登化境。
一天,和尚在山林中行走,邊走邊苦思一個經書上解不開的難題。突然他聞到了一股腥味,猛一抬頭,前面的山路上,赫然有一隻吊睛白額的猛虎,正要撲上前來。
和尚大吃一驚,連忙轉身撒腿就跑。情急之下,似乎跑得特別得快。那隻老虎在後面遠遠地追著,和尚愈跑愈快,眼看就可以脫出猛虎的威脅了。
和尚沒有想到自己只顧拚命奔跑,絲毫沒看清周圍的環境。跑著跑著,他竟跑到了一處懸崖上。和尚仍不肯放棄最後一線希望,他快步衝向懸崖邊,往下望去,心中想著,懸崖底下若是深澗,自己冒著危險縱身一跳,或許還可以僥倖逃離虎口。
懸崖底下果然是一道極深的山澗,只不過,水中隱隱約約還露出幾段枯木似的東西,漂浮在山澗裡。和尚仔細看了看,那些枯木竟然是一大群鱷魚。
正當他思索著該如何處置眼前狀況的同時,那只猛虎已經追到。它倏地往前一撲,和尚沒有退路了,只能往山澗中一跳,手中卻緊緊地抓著懸崖邊垂下的一條樹籐,就這樣讓自己凌空懸吊在崖邊。
和尚希望憑著自己的臂力,或許還可以支持一會兒,等到老虎失去耐心離去,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這時候,懸崖邊不知從哪兒冒出一黑一白兩隻老鼠,竟不約而同地啃食起和尚手握的那道樹籐,眼看兩隻老鼠再啃幾下,樹籐就要斷了,和尚也將落人鱷魚的口中。
和尚望著那兩隻老鼠,心中登時醒悟:這兩隻老鼠豈不像征白天與黑夜,不斷地在啃食人們生命的剩餘時光;而老虎、鱷魚,則是自己一直不願去坦然面對的恐懼。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這一刻,和尚終於領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活在當下。
就在這一瞬間,老虎、鱷魚、老鼠全都不見了,和尚好端端地站在山林之中,臉上露出寶光笑容。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大智度論卷十七》
敬鍾如佛
凡是帶有幾分禪心就會有所悟有所得。修行在修心,心靜自然涼。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要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的禪心,這樣何事不成呢?
鐘,是佛教寺院裡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家,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人應及早休息。所以,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問道:「早晨敲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將沙彌叫來,問道:「今天早晨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敲鐘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問他,便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為敲鐘而敲鐘。」
奕尚禪師問道:「不會吧?你在敲鐘時,心裡一定想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敲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想說:「其實沒有想別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
奕尚禪師聽後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以後處理其他事務時,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今天敲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恭謹的習慣,不但敲鐘,做任何事情,動任何念頭,都一直記著師父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敲鐘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奕尚禪師不但識人,而且從鐘聲裡就能聽出一個人的品德,這也是由於他是有禪心的人。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有一個乞丐來找榮西禪師,哭訴道:「禪師,我的妻兒已多日粒米未進。我想盡我的一切努力給他們溫飽,可是始終無法辦到。連日來的霜雪使我舊病復發,我現在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兒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幫我們吧!
榮西禪師聽後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準備裝飾佛像的金箔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聽到榮西禪師的這個決定,弟子們都很驚訝,紛紛表示抗議:「老師!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裝金用的,您怎麼熊輕易地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非常平和地對弟子說:「也許你們無法理解,可是我實在是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弟一子們一時無法領會老師的深意,忿忿地說道,「老師!您說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麼做的,那麼我們將佛陀聖像變賣以後用來佈施,這種不重信仰的行為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不再辯解,只是說:「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麼做!」
弟子們仍然不服,還是嘀咕個沒完。榮西禪師於是大聲斥責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真的瞭解佛陀嗎?」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因絲多命早亡。
世界從來多缺陷,
幻軀哪得免無常——
明·憨山德清
沙彌開悟
執著地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地投身自己所喜愛的事業,但有時執著並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的,灑脫一些倒是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唐代仰山慧寂禪師,廣州人,俗姓葉,九歲時,父母便送他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歲時,父母又後悔不該送他出家,故又想盡方法,把他接回家來,令他還俗,準備完婚。慧寂知道後,大驚,著急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
慧寂的父親回答道:「從前我和你母親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裡出家,是因為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菩薩的庇護,便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經度過了厄運,可以還俗,繼承葉家香火,我與你母親已為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回到寺裡過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聽後,不覺悲痛萬分,一方面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覺得雙親在利用佛門,以保全兒子生命。如今厄運一過,就要立刻背棄佛門,這種偽善偽信、自私自利的行為,實在是罪過。
想來想去,慧寂決心不造孽緣,不能順著父母心願成婚,可是又知道語言上的爭執是沒有用的,於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時,將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鮮血淋漓地盛在盤裡,捧著去見雙親,長跪不起地請求道:「孩兒已身入佛門,為正信弟子,此生誓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願回向,卻絕不再還俗成家。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我的願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盤裡血漬斑斑的兩截斷指,知道其意志堅決再難更改,只好讓慧寂返回佛門。
後來,慧寂十八歲時,到江西吉州,拜訪耽源禪師,傳授圓相九十六種;二十一歲,參訪靈山禪師,侍從十五年;三十五歲後,領眾出世,成為靈山座下的大弟子,創立中國禪宗裡「偽仰宗」一派;七十三歲時圓寂,大家都尊稱為「小釋迦」。
有一位小沙彌,從小就立下了修行成佛的宏願。可是,他總是想不通,自己投身佛門已三年,師父既不教誦經,又不讓拜佛,總是叫自己上山砍柴。要是這樣,自己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悟道呢?
一天,小沙彌像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可他腦子裡總想著怎樣悟道。突然有一隻罕見的動物來到了他的跟前,小沙彌好奇地問:「你是什麼動物,叫什麼名字,怎麼長得這樣奇怪?」
那只奇怪的動物回答:「我叫『悟』。」
小沙彌一聽,心中非常高興,想道:好極了,它就是「悟」,我不正想要悟嗎?我非把它抓住不可!
想到這裡,只聽那叫悟的動物敏感地說:「好啊!你一看到我,就想抓住我,我不會讓你得逞的!」
小沙彌嚇了一跳,心想:果然是悟,居然能知道我在想什麼!
這時,悟得意地說:「怎麼樣,領教了我的厲害了吧?」
小沙彌暗想:好吧,就讓你得意,我就騙騙你,裝作什麼都忘記的樣子,然後趁你不防把你抓住!
不料,悟又開口說道:「你別想騙我了,以為我不知道嗎?想裝作什麼都忘記的樣子,然後趁我不備把我抓住。是不是?告訴你,那是行不通的!」
小沙彌聽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點破,很尷尬,但裝著什麼也不知道,故意不去搭理它。
悟得寸進尺,小沙彌心中想什麼,它就馬上全給他抖出來。
這樣一來,小沙彌真的有點生氣了。他想:這真是個可惡的傢伙,居然連我想什麼都知道,而且還要說出來,這讓我多難堪。
這時,悟又說道:「你生氣也沒用。因為你心裡想什麼,我全都知道。」
看來,小沙彌的心思,確實都能被悟捕捉到。
這時,小沙彌開始重新思考:既然我心中想什麼,悟全都知道,要抓住它根本不可能,我何必白費心思呢?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砍柴吧!何況,我上山就是來砍柴的,抓不到悟也沒有什麼損失,也沒有什麼遺憾。
想到這裡,他的心情平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揮起斧頭砍柴。悟閒著無事,站在一旁看他砍柴。
小沙彌越砍越投入,手越來越用力,只聽「卡嚓」一聲,斧頭柄給弄斷了。正巧,那斷斧頭飛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悟的頭上,一下子把它打昏了。
小沙彌意外地捉住了悟,心中很高興。而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自己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要想開悟,先要放棄開始的念頭,而不能執著於開悟。
在山中的廟裡,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裡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城裡去廚師指定的店裡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兇惡的表情及嚴厲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在他快到廟門口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一個坑。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得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當他回到廟裡時,碗中的油就只剩一點兒了。
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罵:「你這個笨蛋,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後就跑來問是怎麼回事。瞭解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匯報。」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做匯報。
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只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 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就在邊走邊看風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裡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裡的油裝得滿滿的,一點都沒有少。
木食草衣心似月,
一生無念復無涯。
時人若問居何處,
綠水青山是我家——
唐·龍牙禪師
彌勒修佛
修佛就像做人和生活一樣,對於任何的事情都要有專心致志的態度,耐心等待,最終能有所收穫。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獲得人生的真諦。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覺悟的佛,法名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講說法要。這時群眾中有兩位比丘,一位名叫「精進辨」,一位名叫「德樂止」,他們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聽聞法旨要義。精進辨就是後來的佛陀,德樂止則是彌勒菩薩。
那時,精進辨聽聞佛法非常專心,一下子就聽懂了,很快就得道,獲得了六大神通;但是德樂止卻在睡覺,根本不專心聽法,所以沒有得道。
精進辨對德樂止說:「勤奮修習才能獲得道業進步,不可貪圖睡眠。」
德樂止聽了這句良善的諫言,馬上振奮精神,但過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總是忍不住又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