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悟禪機 第19章 中篇:藝彩紛呈 (5)
    米芾所處的時代,正是畫院寫實派山水畫大行其道之時,而他卻只想表達心中的「意氣」,以天真、癲狂手筆來表現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畫面上自由發揮,因他這類舉止類同「癲狂」,故人稱「米癲」。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行書、草書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世人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畫家,師承其畫法,自稱「墨戲」,畫史上稱「米家山」、「米氏雲山」,因其傳承而有「米派」之稱。

    他亦畫梅、松、蘭、菊等花卉畫,晚年兼畫人物,自稱「取顧【愷之】高古,不入吳生【道子】一筆」。米芾好模仿名跡,能以假亂真;並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

    他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最為著名。《蜀素帖》為米芾書法精品,為他38歲時所作,其書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爽利、清雅絕俗,可謂「超神入妙」。其書體為「二王」及唐、五代書風之延續,但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之明證。明畫家董其昌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長子,故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

    其為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搜畫雲山,略變其父之風格成一家之法。所繪畫作,多以雲煙變滅為法度,而風格看似草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且性格耿直、不附時風,自重為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自家風格。

    《瀟湘奇觀》為米友仁所繪山水畫之代表作。圖繪江邊雪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只見濃雲翻捲,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雲氣之遊動變化,山形可隱可顯。群山重迭起伏,遠處峰巒終於出現於白雲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遠近、層次清晰,顯露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隱入淡遠之間,體現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畫作者以「沒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來之「雙勾法」,給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變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手法。作品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朦朧又富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雲」【湯垢《畫鑒》,筆與墨之巧妙結合,使得米氏之雲山兼具「滋潤」與「沉鬱」之特色。

    4.趙孟頫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繪畫,其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之背景而創作,後獨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國畫藝術成就之畫種。山水畫注重整體構圖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擺放、神韻之表達,以及筆墨之濃淡為要點。

    就風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綠山水等小類。歷代代表之人物有:唐之李思訓;宋之李成、范寬、董源;元之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後裔。宋亡後,隱歸鄉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宋朝「遺逸」,經程拒夫薦舉,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鑒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邱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特徵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於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三、明代時期

    1.戴進

    戴進明代畫家,號靜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後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後浪跡江湖,賣畫為生。

    他擅長山水、人物。其山水畫師法馬遠、夏圭,並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勁蒼潤手法;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

    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諸法皆善長。人物佛像則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

    其畫作在明中期影響較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畫壇之主將,後世推他為「浙派」創始人。傳世之作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

    2.唐寅

    此幅《落霞孤鶩圖》,是唐寅所繪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崇嶺峙立,幾株柳樹亭立,半掩水閣台榭,下臨江水;閣中一人獨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遠處,落霞孤鶩,煙水微茫,故畫中景觀遼闊優美。

    此畫技法工整,山石用濕筆點染,故線條流暢,風格瀟灑俊秀,突顯飄逸;畫上自題詩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來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畫風格近於南宋院體,為他盛年得意之作。

    唐寅出生於商家,故地位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學習,11歲顯出過人之才,並能寫出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鄉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考,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地主徐經,因暗中賄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題,但事情敗露。唐寅亦受牽下獄,遭受凌辱。此後,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產生反感,自此,性格、行為流於不羈,後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發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行筆秀潤縝密,頗具瀟灑清逸之韻味。他的山水畫多表現為雄偉險峻、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時亦描寫亭園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閒生活。其山水畫大幅氣勢磅礡,小幅清雋瀟灑,題材多樣。其人物畫多寫古今仕女或歷史典故。其傳世的畫作有《王蜀宮妓圖》、《落霞孤鶩圖》、《事茗圖》、《看泉聽風圖》等。

    3.陳淳

    前面講過山水畫,此處再講一講花鳥畫之特色。花鳥畫,亦是國畫一大分類。泛指以花卉、鳥、獸等動植物為主體的繪畫。此類創作之體裁,產生年代較人物、山水為晚,多講求精細或趣味,刻畫以精巧、傳神為主。

    畫花鳥就表達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工筆花鳥及寫意花鳥二類。以表現手法而言,國畫主要以寫意或工筆,或二者兼顧為主,但以講究意境深遠、氣韻充實、畫面傳神為創作手法。以線條勾線傳神、著色自然為特點,總以和諧為主旨;另以獨特之手法,以印章為點綴,以達平衡、增韻為獨創,是為東方繪畫之魅力所在,更顯完美,此為西洋畫之所無。

    大寫意,即以張條疏散、施墨粗放為特點,削繁為簡、遺形取神為手法,創作者多為潑墨粗畫。小寫意,即以簡練歸融為特色,多強調筆墨中之情趣,不苟求惟妙惟肖,但求整體氣勢與著色。工筆,是與寫意不同的手法,與寫意相反,多求刻畫精確,要求工整、細緻,乃至細節明確、刻畫入微,手法以細膩、準確為度。

    陳淳,明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道復,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曾學畫於文征明,後不拘師法;又法米芾、黃公望、王蒙。其山水較文征明疏放開闊,蓋學米友仁而致筆跡放縱也。其尤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開明代寫意花鳥畫之新局面。

    4.仇英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後定居蘇州。其出身工匠,後從周臣學畫,因文征明之推贊而知名當時,以賣畫為生。

    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工於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不同筆法表現不同對象。刻畫之人物形象,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為精工、妍麗之作,世人有「周昉復起,亦未能過」之評。他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所畫青綠山水之作,多呈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繪製花鳥。晚年客居於收藏家項元汴家,摹仿歷代名跡,據稱「落筆亂真」。

    仇英在當時名家周臣門下學畫,曾用心臨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賦不凡,故而技藝大進,成就卓著,因而與沈周、文征明、唐寅並稱「明四家」或「吳門派」。

    他所創作的題材很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界畫等場景;尤擅長於臨摹,技法之中,工筆、寫意、白描俱佳;畫風細膩工整、色彩華麗,取古德之長而又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

    其傳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園圖》、《柳下眠琴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和《玉洞仙源圖》。

    5.董其昌

    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鑒賞家兼書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曆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溢「文敏」。

    他的書法,先從顏真卿,後學虞世南;再後,又覺唐書不如魏晉,轉學鍾繇、王羲之,並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於率易中得秀色」,其書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頗具個人特色,對明末清初的書風影響很大。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黃公望、倪瓚為宗,成為集歷代畫家之大成者。但重寫意,不重寫實,所畫丘壑變化較少,而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靈靜飄逸。論畫標榜「士氣」,將古代山水畫家仿禪宗而分為「南宗」、「北宗」,並推崇「南宗」【如王維者流】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北」之己見,其說影響明代以後的畫壇;又提倡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調對後世論畫亦影響較大。

    此人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鑒別書畫。書法出顏真卿,後遍學魏晉唐宋諸名家,並融諸家之長自創風格;其行書古淡瀟灑,楷書則有顏真卿之率真韻味,草書植根於王羲之的《爭座位》、《祭侄稿》,兼有懷素之圓勁和米芾之跌宕。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

    其書法結體寬綽,取顏真卿之布白而不強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瀟散,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故而筆勢瀟灑隨意。傳世之作有《秋興八景圖》、《山莊秋景圖》、《晝錦堂圖》等。

    四、清代時期

    1.吳宏及國畫之裝裱

    吳宏,【宏,一作弘】清代著名畫家,字遠度,號竹史,江西金溪人,長居江寧【今南京】。

    其人詩書均精,自幼喜愛繪畫,筆墨得諸家之長而能出己意、縱橫放逸。

    方有同學問及國畫的裝裱,此處再略講一些國畫裝裱之相關知識。由於國畫多繪於易於破碎、變形之宣紙或絹物之上,故我國國畫均須在背後用紙托裱,以絞、絹、紙等鑲邊後裝上軸桿,以便保存留傳。我國繪畫裝裱技術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在傳統的意義上,國畫裝裱後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一、立軸:是國畫中裝裱的一種式樣。中間部分叫「畫心」【又名「畫身」】,上面稱「天頭」,下面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稱為「大軸」,俗稱「中堂」;特大的稱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又稱「綬帶」】,這種格式盛行於北宋宣和年間。「畫心」上、下端加鑲錦條,稱之為「錦眉」。

    二、冊頁: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因畫身不大,亦稱之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豎形或橫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經摺式三種;也有裱成單片的,稱之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雙數,少則四開、八開、十開,多則十二開、十六開或二十四開。冊頁外鑲邊框,前、後添加副頁,上、下加板面。這樣,欣賞、攜帶、保存、收藏就比較方便了。

    三、屏條: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於畫身狹長,所以有裝裱成屏條形式的。屏條單獨的稱為「條屏」;四幅並排懸掛的稱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這些都是成雙的完整畫面,稱為「通景屏」或通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