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嬰兒就診時要具體分析膿皰的狀況,如果膿皰有一部分已經化膿,且已變軟,就必須去外科將其切開。其實頭瘡早期治療時,青黴素是非常有效的。膿皰痊癒以後,在寶寶的耳後、腦後部仍然會留有幾個淋巴結腫塊,這些腫塊極少化膿。如果摸著不痛,就不要去管它,腫塊會自己慢慢變小的。
7.麻疹
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是影響到皮膚及呼吸道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這種疾病的潛伏期是7~14天,表現為全身性的紅色丘疹,有些部位會融合為大塊斑疹。退燒後,皮膚會出現微細的粉糠狀皮屑,並留下暗沉斑痕,過一陣子斑痕才會消失。
☉"我高燒流鼻涕,身上開始長點點啦!"
出疹子的時候,患兒通常會發高燒,並伴隨流鼻涕、咳嗽等症狀,發熱第2∼3天後,口腔黏膜會有斑點,然後會出現疹子,從頭、臉部位開始,幾天之內蔓延至全身。出疹時伴發熱,體溫增高,直到皮疹消退時體溫開始逐漸下降,直至正常。有些患兒可能會並發肺炎、中耳炎、腦炎等。
☉"我好熱,我要喝好多好多的水!"
麻疹患兒發熱時,父母應該注意做好嬰兒的皮膚護理,出汗要及時擦乾,衣被不要過厚過暖。保持室內空氣溫暖、濕潤、流通,避免寶寶直接吹風。寶寶患病期間往往食慾不振,需及時補充營養,應多喂白開水及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還要注意做好寶寶的口腔護理。
☉"不要用太涼的東西給我降溫啊!"
寶寶高燒時最好使用藥物降溫,應使體溫維持在38℃左右,不可降至過低。對麻疹患兒不宜採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溫,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皮疹透發。藥物治療需要聽從醫生的指導。
☉"我不想把身上的點點傳給別的小朋友!"
嬰兒患上麻疹時,父母除了適當地控制嬰兒洗澡和外出外,還應注意不要傳染給其他寶寶。父母要隨時觀察寶寶的病情變化,如有異常現象,應及時就診。
育兒聖經——懂得育兒做什麼
1.8個月嬰兒的餵養指導
從嬰兒8個月起,母乳開始減少,有些母親奶量雖沒有減少,但質量已經下降,所以,此時必須給嬰兒增加輔食,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從本月起,母乳餵養的嬰兒每天喂3次母乳(早、中、晚),上、下午各添加1頓輔食。人工餵養的嬰兒每天需750毫升牛奶,分3次喂。
輔食製作
綠豆粥
原料:綠豆50克,粳米100克,白糖50克。
製法:
☆將綠豆洗淨,溫水浸脹後與米同放鍋內,加清水煮。
☆食用時加白糖調勻。
2.小兒發燒與體溫的測量
爸爸媽媽感到寶寶不活潑、不愛玩或吃飯不香時,別忘了給他測體溫,看他是否發燒了。
有的媽媽只用手摸摸寶寶的前額,這是很不準確的。有時候寶寶體溫正常,摸著他的頭也許感覺熱;有時寶寶低燒,摸著他的頭感覺是正常的;還有的時候是大人的手太涼或太熱,所以不能正確估計出孩子是否發燒。
想知道嬰兒是否發燒最準確的方法是測量體溫。給嬰兒測量體溫不能將體溫計放在嬰兒口裡,以防他把體溫計弄破,割破口、舌或嚥下水銀,這是很危險的。給嬰兒測體溫只能從腋下或肛門處測量。在量體溫之前,先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然後把體溫計夾在嬰兒腋下,體溫表要緊貼嬰兒皮膚,不要隔著衣服。由大人扶著嬰兒的手臂約3∼5分鐘後,取出觀察體溫表上的度數。嬰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腋下)。
如果嬰兒發燒,應讓他臥床休息,多喝開水,體溫太高可以物理降溫,如用酒精擦浴、冷毛巾濕敷、頭枕冷水袋等,也可服退燒藥片。
家長還要觀察一下孩子其他的症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帶他去醫院看病時給醫生詳細地介紹,協助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
3.寶寶怯生怎麼辦
膽小,害怕與爸爸媽媽(特別是與媽媽)分離,是8個月嬰兒的正常心理現象,這說明嬰兒已經能夠敏銳地辨認熟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意味著母(父)子依戀的開始。同時,它也說明嬰兒需要在依戀的基礎上建立更為複雜的社會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寶寶未見過的客人來訪,盯著他看,走到近前要從媽媽懷裡抱走他,這將會使8個月的嬰兒感到不安和害怕。因此,父母必須注意,不要隨便讓客人突然靠近、抱走自己的寶寶,也不要在客人到來時立即離開自己的寶寶,這樣不利於嬰兒的心理成長。
當客人到來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不要急於走近客人,要用你對客人熱情的態度和友好的氣氛去感染寶寶,使他學會"信任"客人。或者讓客人逐漸接近嬰兒,可以讓客人先給寶寶一個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帶著自己的寶寶,就可以讓他們一起玩,這會受到寶寶的歡迎。客人靠近寶寶時,如果他流露出恐懼的表情,你必須馬上抱他離遠些,與客人談笑,待一會兒再靠近,使嬰兒慢慢適應、熟悉生人。
怯生是嬰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一般會在短期內自然消失。嬰兒怯生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教養方式有關。在這以前的幾個月裡,父母應該經常帶嬰兒看電視、逛街、上公園、到客人家去、和自己的洋娃娃玩、聽收音機裡的人講話,經常在他面前擺弄新奇的玩具。嬰兒熟悉的大人越多,而且習慣於體驗新奇的視聽刺激,怯生的程度就越輕,怯生持續的時間也就越短。
要注意,今後的幾個月是嬰兒與父母形成鞏固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父母不要長期離開自己的寶寶,同時要拓寬他的接觸面,特別是讓他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的孩子接觸、玩耍。對嬰兒的個性,不要過度保護。這樣,勇敢、自信、豁朗、友愛、善於與人相處、富有同情心等良好素質,就會在嬰兒幼小的心裡紮下根,就能使他在未來社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4.讓寶寶遠離"佝僂病"
佝僂病是嬰兒時期一種常見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和骨樣組織鈣化障礙,嚴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父母應及早採取措施,預防嬰兒佝僂病的發生。
嬰兒佝僂病的預防
預防佝僂病的關鍵是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最好的辦法就是曬太陽。嬰兒患佝僂病不僅僅是缺鈣,而且缺"曬"。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轉變為維生素D,從而促進鈣的吸收,使骨骼堅硬。
曬太陽的具體情況應視季節而定,嬰兒皮膚嬌嫩,應注意保護。夏季可選擇在樹蔭下或打把傘,或在太陽剛出來、日落前進行;春秋季節可常帶嬰兒到戶外玩耍;冬季在風和日麗時可多帶嬰兒到戶外活動、曬曬太陽,以中午前後為佳。
父母還可適當給嬰兒補充維生素D,通常為400國際單位/天。同時適量添加鈣粉。兩歲以後,小兒生長速度減慢,戶外活動增多,就無需再服用維生素D了。
溫馨提示
☆不可給佝僂病患兒長期大劑量使用鈣劑。鈣劑使用不當可造成維生素D中毒,出現蛋白尿、腎鈣化等症狀。
☆因患兒抵抗力較差,應注意保暖,預防感染。不可讓患兒過早坐、立、行走或蹦跳,以免造成其肢體變形和骨折。
☆患兒每日曬太陽不少於1小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並注意含鈣輔食的添加。
親子早教——知曉親子玩什麼
1.語言能力訓練
模仿發音
方法:練習模仿發音,教嬰兒使用有意義的單詞,如"爸爸""媽媽"之類的稱呼。也可訓練他說一些簡單動詞,如"走""坐""站"等,在引導他模仿發音後要誘導他主動地發出單字的輔音。觀察其是否見父親叫"爸爸"、見母親叫"媽媽"。在與寶寶的接觸中,還要通過語言和示範的動作,教會寶寶怎麼做,培養寶寶理解更多的語言能力。
目的:擴大與周圍人的接觸和對話,培養語言能力。
注意:教孩子發音,一定要慢且標準。
2.動作能力訓練
站立運動
方法:讓寶寶抓住媽媽的大拇指,媽媽輕輕地把他從臥位拉到坐位,然後再拉他慢慢站起。
目的:增強肩、胸的活動能力,訓練嬰兒站立的能力和平衡能力。
注意: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可練習幾次。
追皮球
方法:媽媽把皮球從床的這一邊滾到床的另一邊,或者把小鴨子從床的這邊拉到那邊,引導寶寶爬過去把皮球或鴨子撿起來,用手拍打皮球或小鴨子。
目的:訓練嬰兒熟練爬行動作,活動全身各部位肌肉。
注意:不要太靠近床邊,防止嬰兒摔下床。
3.視覺能力訓練
美麗星空
方法:在繁星滿天的晚上,父母可與寶寶來到室外,一起觀察星空。這時,父母可告訴寶寶"那是月亮""那是星星",並拿著寶寶的手數星星。然後,父母可給寶寶唱一首關於星星的歌。
目的:訓練寶寶的視覺能力。
注意:此遊戲不宜在冬夜進行。
4.聽覺能力訓練
鍋碗瓢盆交響曲
方法:生活中,可引導嬰兒在能發聲的物體上有節奏地拍拍、敲敲、碰碰。可敲各種器皿,譬如用筷子敲敲盆、碗、酒瓶、瓷盆等,可拍桌子、皮球等,使之發出有節奏的聲音。
目的: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
注意:兩物相碰或敲擊時,聲音不能過大,以防變成噪聲;月齡小的寶寶以父母輔助為主,月齡大的寶寶以自己玩為主。
5.寶寶遊戲時間
拾物
方法:把寶寶放在床上,大人在後面用手分別抱著寶寶的胸、腹部及膝部,把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放在他前面,用語言逗引寶寶彎腰去撿玩具,撿到玩具後再直起身,反覆多次訓練。等寶寶學會扶站後,可將寶寶扶站在有欄杆的小床邊,讓寶寶一隻手扶欄杆,如沒有小床,大人可抓住寶寶的一隻手,使寶寶站穩,在寶寶腳邊放一個玩具,幫助他彎下腰用另一隻手撿身邊的玩具。
目的:訓練寶寶的運動能力。
注意:寶寶撿到玩具後,大人可用語言或行動給寶寶一點表揚。比如說"寶寶真能幹"或親吻一下寶寶,他就會很愉快地再次去撿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