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精粹版10 第20章 方圓的哲學 (1)
    一塊磚兩種命運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羅尼因誤傷他人被判入獄5年,女友因此要跟他分手,羅尼想再見她一面,於是開始暗暗琢磨逃跑計劃。他用一張報紙作掩護,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用勺子將牆上的一塊磚掏空了一半。

    一天,獄警卡托例行檢查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秘密,但沒有揭穿此事,而是小聲地對羅尼說:「你知道牆那邊是什麼嗎?」

    羅尼戰戰兢兢地回答:「外……外面是自由……」

    卡托微微一笑:「傻瓜,外邊是死刑室。」

    很快,卡托給羅尼換了一間囚室,羅尼也沒有再動過逃跑的念頭。5年後,羅尼出獄了,他開了一家小咖啡館,日子過得也算安穩。

    這天,羅尼在咖啡館裡忙活,一個穿著體面但神情沮喪的男子走了進來,要了一杯威士忌。當羅尼把威士忌端給他的時候,突然驚呼起來:「卡托警官,是你嗎?」

    那名男子愣了一下,顯然已經認不出羅尼了。「我是羅尼啊!」羅尼興奮地說,「謝謝你當年沒有揭穿我挖磚的事,要不然我現在可能還在監獄裡蹲著呢!」

    卡托喝了一口酒,慢慢地說:「是嗎?祝賀你獲得了新生!可是,因為那塊磚,我卻要進監獄了。」

    羅尼大吃一驚,趕緊問:「怎麼回事?」

    卡托面無表情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當年卡托給羅尼換了牢房,並沒有將磚頭補上。後來他因為經濟上的麻煩,每次等新搬進去的犯人一動那塊磚,他就暗示他們賄賂自己,不然就會背上越獄的罪名。一次、兩次、三次……

    卡托說:「知道我今天為什麼穿得這麼體面嗎?因為下午我就要上法庭了。」

    他一口喝盡杯中剩下的酒,歎息道:「一塊磚頭,兩種命運。這可真有意思,不是嗎?」

    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抉擇。決定我們命運發展的,或許只是你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也許僅有一牆之隔。

    一堵空白的牆

    人生的悲哀,不在於沒有擁有財富,而在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財富——

    羅伯遜

    從前有兩個患重病的人,住在同一家大醫院的小病房裡。房間很小,只有通過一扇窗子去看外面的世界。其中一個人,在治療中,被允許下午坐在床上一個小時(有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液體),他的床靠著窗,但另外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當下午睡在窗旁的那個人在那僅有的一個小時內坐起的時候,他都會描繪窗外景致給另一個人聽:從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園裡的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球嬉戲,後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著每一分鐘。他聽見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裡,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裙子……朋友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自己已經親眼目睹外面發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裡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看外面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床位。他一定得換才行!有一天夜裡他盯著天花板瞧,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這個人只是旁觀而沒有幫忙——儘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停止了。

    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只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人開口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了他,幫他換了位置,使他覺得很舒服。他們走了以後,他用手肘撐起自己,看向窗外……

    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牆。

    病人的貪婪讓他連往日的歡樂源泉也一併失去了,自私與冷漠,是人類的心靈癌變,心靈美麗,無論它是一堵白牆還是鐵絲網,都會看到窗外的美景。

    心境決定心情

    心胸豁達,足能涵萬物;心胸狹隘,無能容一沙——

    安東尼奧·波爾基亞

    蘇格拉底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裡。儘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每天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裡只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裡。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是這座樓裡環境最差的,上面總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費很大的力氣;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第七層,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問:「先生,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干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大海的無垠,可以開闊博大的胸襟;波濤的洶湧,可以塑造頑強的性格。寬懷大度一些,機會便多了,世界也大了;偏狹小氣,機會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生活的態度

    所謂內心的快樂,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

    羅曼·羅蘭

    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前掛了一塊招牌,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洞。

    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看見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只看到自己想尋求的東西。

    有一天,丹尼絲站在一個珠寶店的櫃檯前,把一個放著幾本書的包裹放在旁邊。當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人進來,也開始在櫃檯前看珠寶時,她禮貌地將自己的包裹移開。但這個人卻憤怒地瞪著她,告訴她,自己是個正直的人,絕對無意偷她的包裹。並且他覺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將門關上,走出珠寶店。

    丹尼絲十分驚訝,這樣一個無心的動作竟會引起別人如此的震怒。後來她領悟到,這個人和自己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實,外在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個人內在態度不同罷了。

    過幾天的一個早晨,丹尼絲一醒來便心情不佳,覺得這世界是多麼枯燥,想到這一天又要在單調的例行工作中度過時,不禁感到憤怒、無助。當她擠在車陣中緩緩向市中心前進時,她滿臉怒氣地想:為何有那麼多笨蛋也能拿到駕駛執照?他們開車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沒資格在高峰時間開車,這些人的駕照都該被吊銷。

    後來,她和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丹尼絲心想:「這傢伙認為他開的車大,一定會直衝過去。」但就在這時候,卡車司機將頭伸出車窗外,向她招招手,給她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在丹尼絲將車子駛離交叉路口時,她的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開朗。

    這位卡車司機的行為使丹尼絲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依舊,不同的是人們的態度。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境遇而獲得不同的感受,而這些感受組成了人們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如果你希望每天都能看到別人的笑容,那麼就從展現自己的笑容開始。

    學會賺取「人心」

    熱忱不只是外在的表現,它發自於內心。熱忱來自你對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愛——

    卡耐基

    美國喬治敦的一家服裝店,有個女店員叫布拉姆頓,她是學習理學專業的。

    有一次,布拉姆頓接待了一位年輕的顧客。那位女士說:「我想買一件最有刺激性的禮服,我要穿上它去肯尼迪中心,要讓每個見了我的人連眼珠子都要掉出來。」

    布拉姆頓說:「我們這兒有件很刺激性的禮服,不過是為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準備的。」

    「缺乏自信心的人?」

    「是啊,你不知道有些女人常想穿這樣的服裝來掩蓋她們的自信心不足嗎?」

    那位顧客生氣了:「我可不是缺乏自信心的人!」

    「那你為什麼要穿上它去肯尼迪中心,讓每個人都羨慕得連眼珠子都要掉出來呢?難道你不能不靠衣服而靠自身的美去吸引人嗎?你很有風度,也很有內在的魅力,可你卻要掩蓋起來。我當然可以賣給你這件最時髦的禮服,使你出出風頭,可你就不想想,當人們停住腳步看你時,是為了衣服,還是因為你自身的吸引力?」

    聽到這兒,那位女顧客想了想說:「是啊,我幹嗎要花一大筆錢買人家幾句恭維話呢?真的,這些年我一直缺乏自信心,可我竟然還沒意識到這點,我應該對您表示感謝!」

    表面上看來,布拉姆頓小姐有點傻,送上門的賺錢機會卻不要,愣是將人推出門。不過,儘管布拉姆頓小姐這樣地「不願賺錢」,可還是顧客盈門,來的大都是當年給「拒之門外的」客人,這些「回頭客」和慕名前來的顧客絡繹不絕。

    真正懂得經商的生意人,不僅僅賺取錢財,更懂得「賺取」人心。因為顧客不僅需要產品,更需要一種心理上的舒適和滿足感,他們會對感受獨特的店家流連忘返。

    放棄假設

    人的生命的大部分都是致力於從心靈深處來拔掉自己青年時代的幼芽,這種手術就叫做經驗的獲得——

    巴爾扎克

    一個夏天的下午,在洛杉磯的一家餐廳裡,奧裡森·科爾心情沮喪而消沉地坐在窗邊。由於他在工作中犯下了一些錯誤,使他沒有做成一個相當重要的項目。在等待見他一位最好的朋友時,他也不像往日那樣快樂了。

    他的朋友從街對面走了過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理醫生,同時也在哈佛醫學院任客座教授。他的診所就在附近,科爾知道他剛剛和最後一名病人談話結束。

    「怎麼了,年輕人,」醫生沒有寒暄之詞,口直心快地問道,「什麼事讓你不痛快?」對他這種洞察心事的本領,科爾早就不意外了,他直截了當地告訴朋友,那些讓自己煩惱的事情。然後,朋友說:「來吧,到我的診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應。」

    朋友從一個硬紙盒裡拿出一卷錄音帶,塞進錄音機裡。「在這卷錄音帶上,一共有三個人說的話,他們都是我的病人。當然沒有必要說出他們的名字。我要你注意聽他們說的話,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這三個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4個字。」他微笑了一下。

    科爾聽完後覺察到,錄音帶上這3個聲音共有的特點是不快樂。第一個是男人的聲音,記錄他遭到了某種生意上的損失和失敗。第二個是女人的聲音,因為有照顧寡母的責任,以至於一直沒能結婚,她心酸地訴說自己錯過了很多次可以結婚的機會。第三個聲音源自一位母親,因為她十幾歲的兒子和警察有了衝突,而她一直在責備自己。

    在這3個聲音中,科爾聽到他們一共6次用到了這4個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感到驚奇,」醫生說,「你知道我坐在這張椅子上,聽到成千上萬句用這幾個字開頭的內疚的話。他們不停地說,直到我要他們停下來。有時,我會讓他們聽剛才你聽的錄音帶,我對他們說:『如果,只要你不再說如果、只要,我們或許就能把問題解決掉!』」醫生伸伸他的腿,繼續說,「用『如果、只要』這4個字的原因,是因為這幾個字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卻使人們一直面對著錯誤的方向,並且浪費時間。最後,如果你使用這幾個字成為了習慣,那這幾個字就很可能變成阻礙你成功的真正的障礙,成為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