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隨著「非典」疫情日趨平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臉上寫滿了溫馨,渾身洋溢著輕鬆,一切又重新開始。而此時此刻,那些因「非典」而被迫離城返鄉的農民工,他們生活怎樣,他們將何去何從,則成為人們開始關注的一個話題。
在「非典」肆虐期間,城市中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大批農民工離城返鄉,外出務工收入較大幅度減少,無形中加大了農民增收的難度。而當他們回到家鄉的時候,還要經過一次10天左右的隔離,耽誤時間不算,還有往返的開銷,少掙的工錢,錯過農耕時節等等。
這幾年,勞務輸出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個出路,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農民工在進城務工過程中,不僅用城市現代文明沖刷了小農經濟思想,使一大批有膽識的人才脫穎而出,並且帶領更多的人走上創業之路,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有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2476元,其中務工得到的人均收入佔到438元。去年農民人均收入增加,其中務工收入增加的貢獻率佔到約42%。但是,今年由於受「非典」影響,工資性收入勢必會在農民增收比重中有所減少。
「非典」對農民工增收的影響已成事實,當務之急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把農民工的利益放在心坎上,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引導他們想方設法多渠道增加收入。面對外出務工受阻、大量民工返鄉的挑戰,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及時組織返鄉民工投身到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農田基本建設、小型項目建設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上來,盡可能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崗位,使農民增收可以「就地解決」。
解決農民工增收的另一條出路則在城市。城市中幢幢拔地而起的大樓、條條寬敞整潔的馬路,無不凝結著農民工們的辛勞與汗水。如今,許多行業漸漸走出「非典」的陰影,再現生機與活力,同時也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這對於那些想離鄉返城的農民工來說,無疑又看到了希望。作為城市管理者,應進一步培育勞動力市場,調整就業結構,給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單位在招工過程中,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應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讓農民工真正享受同一片藍天下的燦爛陽光,這不僅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項內容,也是對農民工應有的尊重。
2003.6.30《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