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沉香 第41章 放棄是一種智慧
    讀書界的「大腕」止庵,名聲顯赫,誰都知道他是研究周作人和張愛玲的專家。他主編過《苦雨齋譯叢》(16種)、《周氏兄弟合譯文集》(4種)、《張愛玲全集》(10種)。他把周作人的著譯1000多萬字完完整整看了好幾遍,還寫了《周作人傳》等20多本著作。一些讀書類的暢銷書都要掛著他的名頭推銷,筆者剛買到一冊美國人湯姆·拉伯所著《嗜書癮君子》,就是他領銜推薦。是什麼煉成了這位剛50出頭的讀書專家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善於放棄。

    止庵家學淵博,但青少年時無書可讀。父親是著名詩人沙鷗,藏書極豐,但在「文革」中全被抄走。在那個書荒年代,他找不到書,竟把《水滸傳》看了30遍。後來有書讀了,他非常珍惜讀書時間,已20多年不碰電視機了。

    像止庵一樣懂得放棄而成就讀書大業的人,決非只是個案。有個美國記者和電視評論家大衛·丹比,因為受不了媒體的浮躁,決心放棄優裕的生活,於48歲那年又回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與18歲的學弟學妹坐在一起,認認真真閱讀荷馬、柏拉圖、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以及伍爾夫等人的著作。他認為「嚴肅的閱讀或許是一種結束媒體生活對我的同化的辦法,一種找回我的世界的辦法」。整整一年的閱讀,最後寫出了一本厚厚的《偉大的書》,成為讀書界的一個佳話,因為善於「放棄」,而獲得了「豐收」,這叫「有所失」,才「有所得」。

    精神的放棄不易,在物質的誘惑面前你能放棄嗎?據說,清朝有個宰相張廷玉,安徽桐城人。他的老家造一座房子,為一道牆與鄰居鬧矛盾打官司。他老家的總管寫信請示,張廷玉就在信上批了一首詩:「千里修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安在,誰見當年秦始皇?」這一來感動了鄰居,宰相有這樣的肚量、胸懷,自己又計較什麼呢?於是也讓出了三尺地,今天成為桐城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懂得放棄,讓出了三尺地,得到的是為官清廉、寬宏、愛民的聲譽。

    懂得放棄,更是人生的一種智慧。莎士比亞說:「再好的東西都會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甦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這是智者的箴言。

    止庵的放棄,可說是這種智慧的一個註腳。他當過醫生、記者、儀器銷售、出版社總編等,但統統被他放棄了,因為他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的讀書,不只是「看」書,可說是「吃」書,吃進去,不斷咀嚼、消化,然後轉化成營養。他選定一本一輩子要仔仔細細讀的書《莊子》,先花4個月時間逐字逐句讀,後來又花一年時間重讀,一句一句都讀通了,所寫的筆記則有30多萬字,然後再用半年時間整理這些筆記,於是就成了一本學術著作《樗下讀莊》。他要花這麼多時間讀書、寫書,哪有時間去看電視呢?而他所獲得的愉悅怎能與電視帶給他的相比呢?可見,做一個智者,善於放棄是不可缺少的品質。

    2010.6.24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